愛哭的孩子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你錯了,這樣的孩子心理彈性好

2021-01-10 陪寶寶寫日記

孩子幼兒園班上有個小女生特別愛哭,從小班開始,一開學就得哭至少一個月,現在上大班了還是一樣。每天去送孩子上學,就看到她一邊抹眼淚,一邊哭著喊媽媽。

小女孩嬌嬌弱弱的,長得很漂亮,但就是顯得怯生生的樣子。有一次學校組織春季運動會,每兩個小朋友一組,分別站在兩邊用肚子頂著一個籃球,側著身子把籃球從一邊頂到另一邊放在框裡算贏,這項運動意在考驗孩子的合作能力。

輪到這個小女孩了,她和一個小男生一組,快開始的時候小女孩「哇」的一聲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我不會,我做不到的……」

旁邊有家長看到小女孩這樣,低聲議論著小女孩太嬌氣了,心理很脆弱。可是孩子的家長倒在一邊很淡定,仿佛已經習慣了女孩的這種狀態。

這時候我看到跟她一組的小男孩拉著她的手似乎在安慰她,旁邊的老師也跟她說重在參與之類的話,就這樣,小女孩竟然就這樣哭著跟小男孩一起完成了這項運動。

小女孩完成了回到座位上的時候,她的媽媽高興地誇獎她:「依依你真棒!」小女孩吸著鼻子,眼淚還沒幹,但是接下來的活動,她都沒有哭,積極參加並堅持完成了。

在大人的意識裡,愛哭、愛發脾氣,遇到稍微有一點難度的事情就說自己不會,這就是標準的沒有信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的體現,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01、孩子遇到挫折就發脾氣?那是因為孩子的「心理彈簧」彎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Riehardson」,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心理彈性」,百度來搜索這個詞語,出來的解釋是:

「主體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該狀態是一種動態形式,有其伸縮空間,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並在變化中達到對環境的動態調控和適應。」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彈簧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承受很重的壓力,等壓力解除後,又回彈到原來沒有承受壓力之前的狀態。把這個詞運用到人類身上,就是指我們人的心理就像是一根彈簧一樣,面對壓力、挫折的時候,我們要判斷這根「彈簧」是否健康,並不是看它能否保持「強直不彎」,而是要看它的「回彈力」如何。

比如上面說的那個叫依依的小女孩,看似承受不了壓力,可是實際上哭只是她表達自己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此時的她並不是抗挫折能力不強,而是她的「心理彈簧」彎曲了,是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非常正常的一種反應。

真正抗挫折能力差、沒有自信心的孩子,有可能遇到她當時遇到的那種情況,直接就會哭著放棄,而不是哭著完成。依依雖然當時覺得當前的任務很困難,但還是很快發揮了她「心理彈簧」的回彈力,快速適應了壓力和逆境,堅持完成了任務。

02、「心理彈性」強或者弱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我上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女孩,性格非常文靜,可是卻常常會想起之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然後一個人懊惱地唉聲嘆氣。比如曾經有一次下雪天她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當時很多認識的同學從身邊經過,她就覺得自己在眾人面前出了大糗,過後也常常想起那件事,然後反覆問我們:「你說當時我鬧的這些笑話,別人一定都還記得吧,見了我的面肯定又會提起來嘲笑我吧?我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好笨,怎麼當時就犯那麼低級的錯誤呢?」

很顯然她就是個心理彈性差的人,總覺得別人會記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糗事,陷入非常焦慮、煩躁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沒有學會如何有效、健康地處理這些情緒,反而總是陷於一種失去彈性的模式——不斷言語來確認、不斷向外尋求保證來消除暫時的不安全感。

跟她這種情況相反的是,如果是一個心理彈性好的人,在遇到跟她一樣糗事的時候,也許當時會覺得很丟人,但很快就會進行自我安慰:「管他笑話不笑話呢,反正事情過了就過了,大家都這麼忙,誰還會記得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呢?再說了,就是記得又能怎麼樣,誰還能沒出過糗不成?」

想想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心理彈簧彎曲的時候,這是人的正常反應,有的人 「回彈力」好,很快就會調整心態,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並且有靈活的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而有的人「回彈力」不是立馬就能表現出來的,可能需要時間讓他來療愈。

比如我家老二今年四歲特別喜歡武術,前幾天給他報了武術班,教練交待他回家之後要多多練習,十分聽教練話的他回來就督促我讓我幫助他練基本功。在練習側手翻的時候,性子急的他怎麼也掌握不住要領,有時候練著就挫折地發脾氣,往地上一坐賭氣地說:「哼!我不練了,我怎麼也練不會!」可是坐一會兒之後,自己就又站起來開始練習。沒過幾天就掌握了側手翻的要領,由最初的動作分解,到一氣呵成了。

所以更多時候遇到困難並不是孩子有玻璃心,而是家長有玻璃心。孩子表現出一些挫敗和難過的情緒,家長就認為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無法堅持下去,有些不理解孩子情緒的家長,就會給孩子貼上「不行」或者「太脆弱」的標籤,給孩子形成心理暗示,讓孩子以為自己就是一個脆弱的人,甚至有些不願意勉強孩子的家長,索性就勸孩子放棄了。

父母千萬不要根據孩子一時的情緒反應就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一定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去成長和適應,也要多維度地判斷孩子的行為和思想。

03、「心理彈性」強的孩子都有什麼特點?

很多機構通過研究那些在逆境中亦能成功的孩子的共性,了解到「心理彈性」強的孩子大致有以下幾種特點:

樂觀:當然,並不是盲目樂觀,而是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並把這次逆境當成一次進步的機會,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互助: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接受他人的幫助,從而形成正向循環。遇到問題不鑽牛角尖,懂得尋求外界幫助。

關注自身優點:遇到問題總是會從積極方向思考問題,不輕易懷疑自身的能力。

設定目標:給自己設定一個能夠完成的目標,並且把關注點放在長遠目標上,從而儘可能地忽略眼前的困境,朝著長遠目標的方向努力,減少自己的焦慮感。

給自己豎立榜樣:以榜樣為目標,用成為榜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使自己在行動的途中迷失方向。

04、 如何教孩子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彈性」就像是肌肉一樣,是可以被鍛鍊的,那麼怎麼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呢?

l 培養孩子內心的「防禦機制」心理學上分析,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天生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不自覺地就有避免被外界傷害、避免去感覺情緒上的痛苦的自我保護方式,叫做防禦機制。

每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很小的時候就需要父母或者照顧者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傾聽, 如果孩子在被接納和照料的過程中,他的父母能夠有很好地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那麼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內化父母調節自己糟糕情緒的方式、學會獨立而有效地面對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有意識地處理自己體驗到的焦慮、煩躁等負面感覺。

而如果他的父母或者照料者自身情緒不穩定、家庭矛盾較多,那麼這樣環境裡長大的孩子,情緒容易會被漠視或否認,往往更容易出現情緒方面的困擾,因為他們沒有參照,不懂得如何去溫和而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情緒,給孩子起到正面的情緒調節示範作用,慢慢建立較強的內心防禦機制。

l 父母避免出現「情緒倒灌」我們經常會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說「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之類的話,父母試圖用這些話來提醒孩子自己為孩子的付出,由此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辛苦,從而好好學習。

在這些家庭中,很多孩子並不是不行,而是父母自身的焦慮過重,導致他們會無意識地把獲救的希望寄託於孩子、或者試圖讓孩子來安慰自己,其實,這正是因為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出現了親子關係中「情緒倒灌」的問題。

長期被父母「情緒倒灌」的孩子,很容易由於心理壓力過大而造成情緒緊張,孩子的身體和情緒無法得到很好的放鬆和照顧,就無法很好地體驗自我、分享情緒,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無法擁有很好的心理彈性,遇到問題就容易焦慮,進而陷入負面情緒裡無法自拔。

l 幫助孩子分解難度,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年齡太小,在太難以企及的目標面前,很容易失去信心從而退縮,作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分解目標,先給孩子設定一下當前目標,在完成當前目標的情況下再設定更高一層的目標。

這就像我們學習跳舞一樣,如果不分解動作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習,很容易讓人覺得舞蹈動作過於繁瑣繼而放棄,如果把動作進行分解,那麼很快就能學會了,從而有信心進行連貫性的動作。

當孩子完成當前的目標,我們再來及時肯定孩子,並且跟孩子一起復盤,就會讓孩子覺得之前自己認為很難的目標,其實只要努力和堅持就能達成,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力量感,有信心面對以後的困難。

其實,比起孩子的心理彈性鍛鍊,更多的時候家長更需要增強心理彈性,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減少焦慮,不腦補孩子情緒背後的行為,不會因此而誤判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冷靜分析困難,輕鬆釋放壓力。

相關焦點

  • 孩子「玻璃心」怎麼辦?關於抗壓能力,要看娃的「心理彈性」強度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卻不知如何入手,不如先了解一下孩子玻璃心的原因,再學習解決方法。鄰居的女兒今年5歲,平時在大家心中就是個乖巧可愛,活潑好動的小公主,但我也總能聽到鄰居感嘆女兒「玻璃心」玩具沒拼好,就哭了。
  • 指責孩子「心理脆弱」,是對Ta進行二次傷害,從繆可馨事件說起
    類似的論述把焦點放在了孩子的「抗壓能力」上,認為是孩子不夠強大,所以才會被批改作文「這點小事」逼得跳樓。心理素質、性格、抗壓能力諸如此類的心理學術語在大眾話語當中被濫用和曲解,成為了一套訴諸人身的標籤,這種思維長期根植於我們的文化和傳統當中。在大眾的認知當中,這些詞語和專業的心理學並無直接關係,它們僅僅是一個表達立場和觀點的工具,使用這套工具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你也有錯。
  • 愛哭的孩子和忍住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你身邊有特別愛哭的孩子嗎?小孩子似乎都比較玻璃心,每當有小磕小碰或者被家長批評時,就會委屈地大哭起來。可身邊好多家長非但不去哄,還對著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似乎在他們心裡只有不哭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前兩天朋友帶著女兒去超市,逛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名家長雙手叉腰站在孩子面前,大聲喊著你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扔在超市。
  • 孩子心理成熟度差,家長注重他們心理健康,提升他們抗挫折能力
    這件事給所有的家長都提了個醒:我們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具體來說,就是:1、心理成熟度拿上面那個孩子來說,從小到大都是一帆風順的,家裡為了照顧這個孩子,雖然經濟條件不好,也儘量為孩子創造條件,把孩子的學習放在了首位,可以形象地說,這個孩子除了必須的自我生活的能力,其他的諸如什麼打掃房間、幫家裡幹些瑣事、孝敬父母等等這些事情根本沒有考慮過。
  • 「媽媽,我太笨了」,孩子心理承受力如此差,家長怎麼辦?
    現在孩子從上小學開始,就避免不了各種考試、測驗,一直到大學,甚至是一直到工作,都會有考核,這麼多大大小小的「考驗」,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點,還真不一定能堅持下來。其實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孩子都從小生活在「溫室」裡,對於失敗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得不到鍛鍊,只接受得了成功,卻不能承受失敗。
  • 總說「不」的孩子,是叛逆?錯,這樣的孩子心理非常健康!
    青春期的孩子,更是了得,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更有甚者用生命威脅家長等等,在家長看來,這不是叛逆是什麼?我們家長這個時候,總是在想,我為了他付出這麼多,好好的一個孩子,怎麼變成這樣了呢?我要怎麼做,他才肯聽話?事實上,從一開始,我們就錯了!
  • 孩子為什麼總愛哭?你的溺愛很有可能是在害他
    一、受到威脅孩子的內心通常是脆弱的,在對於解決問題方面上通常處於弱勢,沒有話語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想要什麼,只需要直接拿出手機在網上下單就可以。而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可能就要和你說半天,這種弱勢讓孩子很為難。
  • 孩子愛哭是什麼原因?孩子愛哭怎麼教育?
    孩子愛哭是什麼原因?孩子愛哭怎麼教育?  海珠區王女士問:  兒子今年6歲,已經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了,但是卻喜歡哭,我常常感到很無奈,一個男子漢怎麼總喜歡哭鼻子呢?每到他哭的時候,我拼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  問題一: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哭?  問題二:孩子愛哭家長該怎麼辦?  心理諮詢師張潔表示,小孩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上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情感」在活動。
  •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這時候,孩子的問題繼發性獲益,很可能被繼續保留,甚至變得更糟糕,或者慢性化。此時,家庭陷入一個「死局」:妥協,問題獲益,問題會繼續;不妥協,衝突會持續,問題加重。當然,也有的父母會這樣思考:「我們家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比很多家庭強太多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出問題,我們家的孩子卻出了心理問題呢?」
  •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都這麼脆弱,動不動就尋死覓活的?原因是什麼?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對這樣的事件,我總是做不到那麼的理性,那麼的客觀。因為我身邊就有太多這樣的孩子,他們脆弱無助,敏感多疑。也許是老師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話,就可能深深傷害了這些孩子。我也常常在想,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呢?動不動就喜歡尋死覓活的?真的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失敗嗎?還是目前的孩子本身有問題?
  • 心理測試:假設你去沙漠,會帶什麼動物?測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ABCA,100%的心理承受能力選了這一條,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就特別強,無論在哪裡,你都能活下去,都能活下去,你對自己特別有信心,決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無論遇到什麼危險,你都能按照自己的目標,一路走來,不放棄,堅韌不拔,這一點給你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 孩子特別愛哭,是什麼原因?其實與父母有關
    小時候寶寶特別愛哭,因為他們還不會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只能通過哭聲來引起注意,餓了會哭、尿了會哭、沒人陪也會哭……哭聲就是孩子和父母溝通的方式,但隨著寶寶的長大,具有語言溝通能力後,孩子哭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
  • 孩子們一到「上場」,就緊張起來,說明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差
    這直接導致小剛對自己的能力特別不確定,心裡非常緊張。所以我不能背誦課文。2、抗壓能力差當孩子們在舞臺上表演時,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使他們成為舞臺上的焦點。在這麼多人的注視下,孩子們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面對這種壓力,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承受,能力好的孩子們在舞臺上仍然可以玩得很好,但是抗壓能力差的孩子在上臺之後會非常緊張,所有的計劃都會被遺忘。3、心理適應能力差在許多父母中心目中孩子是無憂無慮,但這些父母不知道自己也有自己的麻煩。孩子們進入校園後,開始群居,有了自己的社交生活。
  • 男孩遭老師批評後墜亡,校方說不是我的錯?現在的孩子也太脆弱了
    王妃康說,他後悔沒聽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回老家讀書。與此同時,這讓明爸想起之前小學生留字條跳樓。12月15日,四川瀘州一名小學生墜樓前,在留下的字條中這樣寫道:「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我活得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從孩子的隻言片語來看,他幼小的身軀,似乎承受著從家庭到學校的多重壓力。
  • 孩子的心理守護神——觀看電影《當怪物來敲門》有感
    文/隋廣星(關鍵詞:兒童心理問題,兒童心理健康,兒童心理守護神)(文章摘要: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亟需關心關懷;孩子的心理成長,迫切需要父母老師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看了美國電影《當怪物來敲門》,我深切感受到了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亟需關心關懷;孩子的心理成長,迫切需要父母老師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當怪物來敲門》這部電影講述了從媽媽得了絕症之後,小主人公康納經常從噩夢中驚醒,他脆弱的童心飽受折磨瀕臨崩潰,直到他幸運地遇到了恐怖的樹怪。
  • 父母先別急,孩子愛哭並不是件壞事
    孩子愛哭並不是一件壞事兒,其實,愛哭的孩子不一定都是情商高,但是高情商的孩子大多數都愛哭。愛哭,證明孩子對情感方面是非常敏感的。孩子哭泣,家長應該把它當做是一種溝通方式,成人之間都是靠語言來交際,因為大家都有語言能力,孩子語言能力還沒有建立完善,只能通過哭聲或者行為讓家長猜自己的意思。
  • 孩子長大需要看心理醫生,到底是誰的錯?
    他和你之間的關係,也會成為他未來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的模板。如果這個模板有問題,可能未來你的孩子就會走進心理諮詢室,向諮詢師哭訴童年的創傷。雖然這麼害怕,我還是當了媽媽。為了當好媽媽,我還特地去學了心理學,感覺有了理論武裝之後,就不那麼容易犯錯。學完才明白,只要是人,就會犯錯。會有說錯話的時刻,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刻。再多的理論武裝,也不能讓我變得完美無瑕。
  • 單親家庭孩子的7大心理問題
    單親是孩子懼怕面對的事情,沒有了爸爸或者媽媽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帶有傷害性的。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單親的影響是一生的,我們作為外界必須了解他們遇到怎樣的情況。  自閉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
  • 每1分鐘就有兩個孩子自殺,心理專家陳默:00後的孩子不怕死,只怕……
    從孩子的隻言片語來看,他幼小的身軀,似乎承受著從家庭到學校的多重壓力。  這兩種脆弱不堪的心理背後,隱藏著孩子貧瘠的自我。  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有一個叫凱凱的男孩,以「酷愛」做卷子震驚全網。  只有一年級的他,除去媽媽布置的各種作業外,一個寒假累積量就高達376張試卷。
  • 「愛哭」的孩子真沒出息嗎?看完之後父母落淚:是我們做錯了!
    情緒感知力不足的孩子,身上就像包裹了一層阻隔膜,裹住了伸向外部世界的神經。有人說:從小愛哭的孩子,情緒感知力會更加敏感、心思細膩、共情能力也會更強;而從小不愛哭的孩子,往往情緒感知力也會相對差很多,對周圍的感受也不會那麼敏感。要是家長希望孩子堅強,則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允許孩子哭。殊不知這樣做,阻止的不僅是孩子眼中的淚水,更是阻止了孩子感知世界與表達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