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脂?這些「思維」需要改變,這些「習慣」值得堅持

2020-12-27 騰訊網

想要瘦下來,還要瘦下來美美的,也沒有那麼難,你看到那些逆襲成功的人,你也可以成為那些靠健身逆襲的人之一,收穫多一些自由。

想要更快地瘦下來,還不反彈,有些思維要被改變,有些習慣需要堅持。

1. 無處不在的「能量守恆」

你吃的終究會變成你血、肉、和脂肪....... 萬事萬物都在遵循著能量守恆定律,你當然也不例外。吃進去比消耗的多,自然多餘的部分熱量就極易轉化為脂肪。吃的多但知道去運動一下把熱量消耗掉,也是不會長胖的。

2. 「高蛋白低碳」的魔力

減脂的你要牢記高蛋白低碳水的飲食規則,這會讓你看到飲食習慣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大量優質蛋白的攝入能夠幫助身體消耗更多的熱量,把碳水化合物放在最後面吃,也能不知不覺的避免攝入過多。

3.「吃」和「練」是對孿生兄弟

「練」和「吃」就是健身的兩大基礎,控制好了飲食,並堅持一定頻率的鍛鍊,你想要的身材都會來。既然方法已經有了,那隻剩去按照這些方法行動了。時刻牢記吃和練,減脂對你來講就易如反掌。

4. 戒掉含糖飲料

放棄那些高糖的飲料,他們會讓你不知不覺中攝入過量的糖。健身久了,你也就會慢慢喜歡上純茶、黑咖啡和礦泉水了。含糖飲料除了提供暫時的愉悅感,剩下的就全是對健康不利的元素了。

5. 千萬別餓肚子

節食會讓你看到曇花一現的瘦,對身體的傷害卻是持久的。節食的時候,身體會本能的把熱量存儲起來,也就意味著攝入相同的食物,你的身體會更傾向於把他們存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餘,而不是消耗掉。

6. 堅果、牛油果要少吃

很多健身的小夥伴把堅果和牛油果奉為神一般的「健康食品」,而忽視了他們本身脂肪含量其實「很高」。當然他們可以作為很好的優質脂肪的來源,這也是人體所需的。但是千萬不可多吃,他們的脂肪含量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低。

7. 鍛鍊頻率比強度更重要

減脂是一個需要時間的事情,健身更是值得長期堅持下去的投資。能夠堅持一定頻率的運動,比每次在健身房累的不行,然後隔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去是更加健康的方式。哪怕你一周去兩次,能夠一直堅持,都可以超過90%的小夥伴。

相關焦點

  • 「聖經」人生,有時也需要堅持和等候
    「聖經」錯誤的堅持,帶來不良結果;正確的認識,帶來良好結局堅持,就有希望!放棄,一無所得!不要限制你的思維與想像,也許問題的解決之道就在其中!㈢ 應用——『影響我們堅持與等候的因素』叄 總結⒈認識與改變之間是有差距的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的養成與改變也不是說改就改的!
  • 「Superman」增肌和減脂是怎麼進行的?
    詳細來說,「甩掉拜拜肉」之所以難成立,是因為燃燒脂肪的分解代謝,往往建立在生物能量的負平衡狀態。比如為了抵消一餐炸雞,而進行30-90分鐘、60%-70%最大心率的低強度耐力訓練,是為了達成脂肪、糖原被「持續消耗」的氧化供能反應。
  • 減肥者,增肌比減脂重要?破解「增肌減脂飲食」的正確4吃法
    減肥過程中,知道健康,持久的保持健康的體態體重,不管男女,我一直建議「增肌減脂」。那麼,到底什麼是增肌減脂,不是說增肌的時候一定增加體脂,減體脂的時候一定會掉肌肉嗎?事實上,增肌和減脂是獨立的兩件事情,它們各自需要的飲食型態是截然不同的!
  • 「這些廣告太上頭了」——買量手遊的「連續劇」時代要來了
    文/菲斯喵「根本停不下來,一個系列看了一個多小時」、「這些廣告太上頭了」。
  • 28 天減掉遊泳圈,我終於從一個忽胖忽瘦的「球體」變回健康的「正常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從異常胖的身材改變為普通身材」要比「從普通身材變為「還不錯」的身材」難得多了。
  • 小禎首次曝光「慘不忍睹的減脂前後」對比照!
    小禎近來大膽的PO出自己減脂前後的對比照,超驚人結果讓粉絲全都嚇瘋了!!!通常這些東西在健身房附近的超市都很輕鬆取得,有時她也會叫ubereat上面的健康飲食餐盒,真的找不到的話,其實便利商店買一包蛋白丁+無糖豆漿或優酪乳,也能解決運動後的營養補充。
  • 寫給每一個渴望「改變自己」的你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個錯誤的「二元對立思維」:一件事情,要麼成功,要麼失敗。因此我們每次想改變,都渴望一次性成功,決不能失敗,覺得只有廢人才半途而廢!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陷入了「結果思維」的漩渦裡:太想要成功,只要沒好結果,就認為是失敗,而忽視了努力過程中,自己的每個微小進步,忽視了從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我們根本沒有享受過,做每件事的過程。
  • 「少食多餐」,或許不是萬能減肥法|精練學院
    但是,減脂的關鍵在於每天產生熱量缺口,而不是每一餐單獨攝入多少。在攝入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使用少食多餐的方法,真的可以有效減脂嗎?這是本文要談的話題——「少食多餐」或許不是萬能減肥法。」,則是身體消化食物所需要的熱量,取決於具體的宏量營養素比例,一般會佔到日常攝入的15%左右。
  • 當技巧成了「定心丸」
    我和他說我大學老師希望我的琴聲變得更加暖人,他傳授的一些運弓方法改變了我一貫的演奏方式,而且效果似乎還不錯。 我猜想他肯定聽過無數次這種話了,因為他教過的這些藝術生上了大學後琴技提升肯定都會驕傲的回到這裡炫耀。而接下來就是我的大型真香現場。我在文德蘭老師面前演奏了一番。
  • 「乾貨!」改變人生格局的書單
    書單分為6大類:「思想重構」是構建處事的基本價值觀;「底層觀點」與思想重構類似,區分是因為個人覺得上一層中的書籍更絕;>「大眾心理」是幫助體會個人處於群體中的意識作用,以及商業社會如何利用大眾心理;「社會認知」中有小說敘事、有理論,但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助自己站在歷史洪流與現實上體會整個社會的運轉;「生活技巧」其實注意針對的是工作,個人是需要融入社會的
  • 「NLP育兒系列」快速改變的兩個視角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6篇01在《改變你的未來》這本書的開篇,NLP創始人之一理查班德勒對傳統的心理治療充滿了不屑。他認為,心理學家總是在尋找「原因」,從來沒有對你如何崩潰的過程發生過興趣,也不在乎你如何繼續維持崩潰的狀態。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對夫妻,已經相看兩厭,兩人找薩提亞希望修復關係。
  • 從歐美到中國,iRobot的「好產品理念」和「堅持」
    iRobot成立於1990年,由MIT計算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三位師生創建,與Electrolux本身就是吸塵器巨頭不同,iRobot是一家徹底的機器人公司,創建之初的十年一直專注於軍用機器人市場,當然,以iRobot今日的體量和知名度,其歷史已不需要大篇幅介紹,我們只需知道iRobot在當時改變了什麼。
  • 「在線營業」到底改變了什麼?
    疫情的驟然來襲,讓這些原先高度依賴線下市場的行業不得不迅速轉身,也終於推動了最後一批固守線下的企業的數位化進程。「在線營業」實質上是數位化商業升級所以,這次「在線營業」的意義不僅僅是直播賣貨,而是商業數位化升級的一個整體體現。過去很難線上化的實體消費、傳統線下行業,正在通過數位化,開啟變革。
  • 「羅輯思維」播了三年,這十本書是羅胖最推薦的…
    他被粉絲們親切的稱之為羅胖,他是自媒體脫口秀「羅輯思維」的主講人,他是傳統媒體人轉型成為網際網路自媒體最成功的代表之一,是知識型社群試水者、資深媒體人和傳播專家。羅胖主張「用網際網路思維去讀書」,2015年8月,喜馬拉雅FM聽書月,羅胖羅振宇推薦十本有深度有邏輯的書。給你。
  • 《三十而已》到《以家人之名》,國產劇「熱搜化」,「咪蒙味」濃
    流量結構的改變,也倒逼更多影視劇迎合用戶在短視頻平臺的觀看習慣為了能剪出更多這樣的短視頻,這樣的「熱搜思維」逐漸蔓延到了編劇和拍攝階段。而這種從製作到宣發都「熱搜化」的模式,逐漸形成一種新的電視劇模式,一些人稱之為「熱搜劇」。
  • 健身女生必要知的「碳水循環飲食」!教你4個增肌減脂要點
    最近又有一套「碳水循環飲食」,讓健身女生能夠保持充足運動量又不用又能增肌減脂的飲食,這個減肥餐單更有說比生酮、減糖飲食更強!在健身界特別受歡迎,只要配合長期運動,不用戒掉澱粉質也不用戒掉高脂肪食物,現在教你如何開始碳循環飲食,開始這個成功增肌減脂的碳水循環飲食菜單 !
  • 「死神」有哈怎麼失敗的?這些角色缺一不可
    千年血戰篇後期,吸收了靈王力量的友哈巴赫變得更加可怖,同時也更加強大,再加上「全知全能」這無解的能力,千年前元柳齋閣下一己之力敗有哈,千年後卻是多個人的輔助再加上主角團的配合才得以斬殺有哈,而劇中這些人物條件缺一不可。
  • 【獨家】除了「大白」,還有這些電影中的機器人值得關注
    機器人正日益走進日常現實生活,電影對他們的刻畫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如今的機器人更優雅、更友好也更可愛,比如最近熱映的《超能陸戰隊》裡,機器人「大白」讓很多人愛不釋手。電影裡,「大白」始終遵循「機器人原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事實上,「機器人」一詞的首次使用並不是來自工業,而是1920年卡雷爾·恰佩克編寫的科幻舞臺劇《羅梭的萬能工人》(R.U.R)。
  • 2018 下半年,這些手機即將「復活」
    或許是「高價低配砸廣告」的 R系列太過熱銷,導致四年來都不見 OPPO 在 Find 系列上做技術性的升級。隨後,久未發聲的 ZUK 官微轉發常程微博稱:「回歸,6 月,做新國民旗艦」。此言一出,引來大批 ZUK 老粉絲圍觀,紛紛詢問「 ZUK 要復活了」?老實說作為聯想的子品牌,大眾對 ZUK 並不陌生。2016 年 12 月,ZUK 發布了 2017 年開售的首款新機 ZUK Edge。
  • 廣告業需要「創意富士康」嗎?
    如果你對它足夠了解,就能發現它最近槓上了「創意」——10月,和《第一財經》推出了主題為「增長創意」的增刊;11月,又在首屆巨量創意節上拋出了「新大創意」的概念。無論「增長創意」還是「新大創意」,穿著不同馬甲的其實是同一個人。顯然,巨量引擎的密集發聲是希望塑造這樣的行業共識:創意不再是基於個體經驗智慧的「玄學」,而是由數據和技術支撐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