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著沒事兒,宅在家裡的時候看電影就成了打發時間的最佳手段和方式。因為這不僅可以消磨時間,更重要的是還能提高自身精神世界,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近期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濟公》,是周星馳的一部作品,還是很值得仔細談一談的。據悉,部作品是周星馳和杜琪峯繼《審死官》之後的另一部合作電影。
但是與高票房的《審死官》不同的是,這部作品卻成效不佳。原因還是挺複雜的,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影片名字實際上與真正的故事情節並無多大聯繫,不免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其次,故事表達上前後衝突嚴重。電影表面上突出了周星馳的無釐頭喜劇風格,但實際上卻具有宿命性的哲理意味。故事情節大致為降龍羅漢因惹惱了玉皇大帝,所以受罰被貶到民間投胎成了豬狗。然後,因為千手觀音為其求情,玉皇大帝則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
而獲取這次機會的賭約也非常的苛刻,降龍羅漢必須誠心誠意地用真情去感化改變三個人的命運,這三個人分別是九世為乞丐、九世為野雞和九世為惡人的人。而且,在此過程中絕不能用法力。
一聽這個故事情節就覺得非常的老套,但是不得不說還挺有正能量的。然而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此具有哲理而又正能量的故事情節,一旦搭配上周式那種無釐頭的搞笑表演方式,二者的搭配顯得過於生硬,不倫不類,既不夠搞笑也不夠端莊。所以,這部電影不被觀眾接受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除了故事情節方面有些尷尬之外,更讓觀眾吐槽的是周星馳在電影中的服裝和造型扮相。或許由於早期遊本昌版本的電視劇《濟公》太受觀眾歡迎了,他的形象早就已經深入人心了。所以,大家提到濟公這一人物就會想起電視劇裡面的那一個形象。但是周星馳在這部電影中的扮相,卻與大家內心中的這個濟公形象有所出入。
電影中周星馳披頭散髮的,雖然已經盡力的往濟公這一形象上面靠攏,但是還是讓人覺得生硬。首先周星馳過於年輕,與大家心目中固有的濟公形象年齡差距較大。其次,周星馳的扮相比起濟公來更加像乞丐,還是略顯調皮活潑的那種小乞丐。連主角都這麼不讓觀眾待見,那電影收視率肯定不會很高了。
但是另一方面,這部電影雖然收視遭遇滑鐵盧,但是帶給香港電影事業發展的影響總體上來說是積極的。也是因為這部影片的失敗,讓當時的香港影視人注意到觀眾其實是有自己的觀眾要求的。他們早已趨於成熟,不在一味追求明星效應,而是更加注重整體的影片質量和觀感效果。
王晶也曾表示到這部影片實際上是香港電影進入蕭索期的轉折點,從此以後更多的人引入美國大片,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和影響。不知大家如何看點這件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