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舌尖上的東臺」,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東臺魚湯麵、東臺陳皮酒和東臺西瓜。那麼,我們的介紹就從這三樣開始~
東臺魚湯麵1983年被授予「江蘇名特食品」,1985年入選《中國小吃食譜》。以鯽魚、鱔骨、豬大骨為主料,具有湯濃似乳、點滴成珠、鮮而不腥、肥而不膩的特點。富含優質蛋白質及磷、鉀、鈣等多種營養素,具有潤脾健胃、補虛療腸,增強免疫力、通乳催奶作用。
東臺陳皮酒已有900餘年歷史,相傳為範仲淹在西溪任鹽倉監時所創。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範公為治母病,尋得良藥,乃採用精白糯米,輔以陳皮、黨參多味中藥,製成「八珍湯」,母服後見效。因「八珍湯」儲放在甕中,始稱「陳醅甕」,後以陳皮酒名世。曾赴美國芝加哥、義大利維羅耶、日本東京國際博覽會參展。多次在國內各種大賽中榮獲金獎。2013年4月,東臺陳皮酒被授予為「中華歷史文化名酒」。
「東臺西瓜」已有800多年的種植歷史, 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土壤條件、豐富的種植經驗形成了自有的風味特色。東臺於2008年通過中國園藝學會西瓜專業委員會組織的評審,成為全國第一個「中國西瓜之鄉」。「東臺西瓜」商標已經獲準國家商標局註冊,是第一個突破了農產品產地證明商標空白,成為目前國內唯一獲準具有地理標誌的國家註冊的瓜類產品。 「東臺西瓜」目前供應市場的絕大部分為小果型西瓜,有晶黃果肉和鮮紅瓜瓤兩種類型,種子特小,外皮淡綠青色條紋。分特小鳳、特小蘭、早春紅玉等品種。
【鹽幫菜】
曾有天下鹽倉之稱的西溪,正因為有了「煮海生鹽」的鹽場,才會由一個普通小鎮升格為縣,曾有「天下財富推兩淮,兩淮之富數揚州,揚州之根在東臺」的說法。東臺沿海千百年燒鹽的歷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的鹽商雲集東臺,鹽商食不厭鮮、食不厭奇、食不厭精,從而逐漸出現了專為鹽商們享受服務的廚師,鹽幫菜就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慢慢形成並獨樹一幟,其特點包括「時新、尖奇、精細」,曾有鹽幫菜的師祖就說過這樣一句話:滿漢全席算什麼,不如鹽幫一盤菜,雖有誇大之嫌,也足以說明鹽幫菜的侈華與霸氣了。2012年7月,央視四套《走遍中國》百集系列片《中國古鎮》來東臺拍攝《西溪古鎮之鹽倉三絕》,專門介紹了鹽幫菜,鹽幫菜唯一傳人朱炳山現場製作鹽幫菜荷葉雞。節目於當年9月10日在央視四套播出。
【面點】
東臺蟹黃包子以用溱東青蒲蟹黃和五花肉末製成,成形後放入蒸籠用旺火蒸15分鐘, 食用時蘸香醋最佳,色形俱佳、鮮嫩可口、柔韌暄滑、味香誘人。
藕餅,又叫藕夾子。在咱們東臺,每逢中秋節,粑粑麻麻們一定會做藕餅。做法是醬紫滴:先將新鮮的藕橫斷切成片,包以碎肉,外面包裹一層面,入油鍋炸至金黃,寓意和睦團圓~
薺菜春卷。以野薺菜、小蝦米、蛋皮、香菇、後港香乾為主原料,色澤金黃、外脆裡嫩、香氣襲舌、風味獨特。薺菜是輔助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的良好食補,配以蛋白、香菇、五香乾、蝦米等,更是平衡膳食的美餐。
麻蝦水餃。以麻蝦和五花肉為主料,口感獨特、外滑內爽、細嫩鮮美、餘味無窮。麻蝦為蝦中瑰寶,配以肉末韭菜營養價值提升,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A、胡蘿蔔素、尼克酸等營養素,有補腎壯陽、益氣血、開胃化痰、預防便秘之功效。
【海鮮】
泥螺,產於東臺沿海淺灘,貝殼橢圓形,薄而脆,殼口大,表面平滑,體肥,略帶黃色,經漂洗去泥沙雜質,加糖酒料漬制而成。其肉細嫩,醇香鮮美,為佐餐助酒佳餚。民國18年(1929),東臺鄭佩記海味行精製「醉螺」,曾獲江蘇省地方物品展覽會獎章。
鯧魚是名貴海產魚類之一,產自我市沿海,通稱鯧編魚,分銀鯧、黑鯧兩種。體形橢圓,側扁,頭小,吻稍突出,口小,背青色,腹部乳白,具有銀色光澤。鯧魚肉質鮮嫩,鮮食最佳,醃製或製成罐頭均可,遠銷外省,並出口香港。
梅童魚又名鮳魚,東臺沿海盛產,體長15釐米左右,體形近似小黃魚,頭大而圓鈍,額部隆起,口大,尾鰭尖形,腹側金黃,肉細嫩、味鮮,除了紅燒,有的將魚洗淨,糊以麵粉,油鍋氽炸,其味尤佳。
水晶蝦米系用海產白條蝦幹制而成,色澤透明,味鮮肉嫩,為蝦米中的上品,有「蝦米王」之稱,是菜餚中的名貴佐料。民國2年(1913)和民國10年先後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江蘇省地方物品展覽會獎章和獎狀,全國各大中城市均有銷售,並遠銷海內外。
梭子蟹屬海產蟹類,頭胸甲寬大,兩側長棘,略成梭形,味道鮮美,肉嫩可口,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東臺沿海出產甚多。
蟛蜞蟹,也稱「白一子」弶港醉蟹的主角原料,遍布於黃海灘涂的溼地之中,每逢盛夏,雷雨來臨,便會爬出巢穴透氣覓食。做法有:酒醉朋子蟹、面託白一子、年糕炒蟹、避風塘朋子蟹等。
蛤蜊又稱四角蛤,產於我市蹲門口附近,貝殼略呈四角形,殼面具有同心環紋,生活在淺海沙灘中,深度一般5~10釐米,漁民在沙灘上發現其呼吸氣孔,用小鐵叉掘捕。常以清水烹飪,肉質鮮嫩。
鰣魚是江蘇省重點保護魚類,因弶港海口與長江口相連,因此本港較常見。鰣魚味道鮮美,一般採用清蒸帶鱗的吃法。據說女子成親的第二天要為婆家人煮鰣魚,因鰣魚的煮法特殊——不去鱗,這位女子為了吃時方便,便將魚鱗用線一片一片地穿進來,系在鍋蓋裡和魚一起煮,這樣便不會改變它的鮮味。
天下第一鮮「文蛤」。文蛤主要產於東臺沿海一帶,其經濟價值高、營養豐富、肉質鮮美,性大涼,有人生吃,可敗火。吃法多種多樣:可將其作為主菜,以旺火爆炒;或作為配菜,調色提味;或把它斬成肉泥,輔之以麵粉、雞蛋、姜蔥,煎成文蛤餅。
酒嗆鮮蝦。本港白蝦洗淨後,用白酒先醉,然後加白醬油、小胡椒、蒜花,味極鮮美。
香酥小蟹,新鮮蟹仔洗淨去臍,麵粉雞蛋加入少許鹽和蔥花,加水調至糊狀。將蟹裹一層麵糊放入油鍋小火煎炸至金黃色。
水母俗稱海蜇,東臺有「本海蜇」和「麻海蜇」兩種。捕撈上來以後,要用礬和鹽處理,除去水分,洗淨後再用鹽漬。否則,不用多長時間,海蜇就會化為一灘水。海蜇的傘部稱為「蜇皮」,口腔稱為「蜇頭」。食用時先用清水浸泡,待澀味去除後,洗淨外面的一層紅皮,切面細絲,加點佐料,即可食用。
小黃魚俗稱春魚、黃花魚,每年清明節前後進入東臺近海產卵繁殖,魚群主要集中在冷家沙以北,至麻菜垳南。小黃魚肉質鮮嫩,適合清蒸,也可採用燒、煎、炸、糖醋等烹調方法。燒黃魚時,揭去頭皮,就可除去異味。
弶港沿海沙灘垳地上,每當潮水退幹後,海葵三四步一棵,七八步一棵地貼在沙灘上。海葵味道鮮美,滋陰補陽,先用剪刀將海葵剪成小塊,放在水裡浸一小時左右,然後用手順圈攪動。一會兒,剪成小塊的海葵由軟變硬,這時,沙泥已經洗淨。適量地放點油、鹽、生薑絲、味精,伴以豆腐或饊子同煮。
大黃魚每年芒種前後進入東臺近海產卵,夏至後產卵結束退出漁場,為暖溫性結群型回遊魚類,體長一般40~50釐米,鰾可幹製成名貴食品——魚肚。大黃魚最高魚齡為20齡,為珍貴稀缺海洋資源。可蒸、燒、炸進行烹飪,以清蒸最為鮮美。
菁蛤俗稱蚶子、雜色蛤,分布遍及東臺沿海灘涂,潛居深度大於文蛤和蛤蜊,常呈簇狀分布,個體大小似同蛤蜊,4~5月最為肥美,繁殖期為5~7月份。
竹蟶盛產於東臺沿海,殼薄且長,帶黃褐色,合抱猶如竹筒,長方形,約10公分左右。蟶肉嫩而味鮮,營養豐富,可鮮食爆炒燒湯。
【河鮮】
溱湖籪蟹系產自溱東鎮青蒲村。每逢秋季,漁民在河港設籪捕蟹,故名「籪蟹」。其特點是體大肥壯,殼呈青色,綠眼睛,白毛腿,公蟹腹臍大而黃肥,味道鮮美,盛譽遠播。
東臺河汊縱橫,盛產蜆子,其殼為二等邊三角形,長約3~4釐米,肉粒肥大,味鮮美,色乳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可爆炒,可燒湯。歷史上交通不發達,除當地食用外,都作肥料處理。80年代起,將蜆肉經加工冷凍出口。
對蝦也叫明蝦、斑節蝦。體長13~24釐米,背部青綠色、殼薄而透明,肉味鮮美,含高蛋白。東臺於1978年開始從外地引進對蝦苗,進行人工養殖,沿海各鄉鎮相繼建立對蝦養殖場。1987年產396噸,其中體長15釐米以上的達80%。遠銷海外和國內各大城市。
麻蝦是生長於我市的野生淡水小蝦,多見於沒有淤泥沒有汙染的河流內,因其永遠長不大,小如芝麻而得名。自古民間就有「好菜一桌,不及麻蝦一吮」之說,堪稱「中華一絕」。推薦做法:1、麻蝦餅/春卷,2、麻蝦餛飩,3、麻蝦拌麵拌飯,4、麻蝦小籠包,5、麻蝦豆腐,6、麻蝦燉蛋。
【十大名菜】
蘿蔔大蟶,以本港大蟶為主料,具有品味鹹鮮、潔白鮮嫩、湯白如奶 的特點。東臺東臨黃海,東晉時在西溪設臨海縣。大蟶盛產於東臺近海,尤以竹節蟶最為名貴,俗稱本港蟶。蘿蔔古稱「土人參」,大蟶、白蘿蔔二物相配,一葷一素,營養互補,故名「臨海參蟶」。
紅燒小眼睛又名春軒梅童,以東臺本港小眼睛魚為主料,具有味香肉綿、湯汁濃鬱、色澤豔麗的特點。梅童魚為東臺近海又一特產,頭部渾圓、眼睛細小俗稱小眼睛,唐貞觀年間,尉遲敬德在西溪建有鎮海塔,又名定海神針,為體現春回西溪,漁鹽興旺,後更名為海春軒塔,該菜得名「春軒梅童」。
「溱東老鵝」學名「晏溪家雁」。北宋名相晏殊在西溪任鹽官時,喜食西溪老鵝,贊其味美如雁。古時鵝又稱雁,與天鵝同為一族,又為家養,寓意美好吉祥,故名「晏溪家雁」。正宗溱東老鵝需選用家養小個一年鵝,用土灶慢烹,不能猛火催熟,調料僅自家配製醬油、老酒、蔥、姜,起鍋時加青椒。
鐵板文蛤學名東沙蜃市(天下第一鮮),以東臺本港文蛤為主料。東臺近海有一個巨大的輻射狀沙洲脊群名為東沙,是太平洋西岸唯一無汙染的海域,「天下第一鮮」文蛤僅產於這裡。文蛤俗名蟲車、蟲敖,又名蜃。鐵板燒至紅熱,迅速投入蛤肉,蒸氣升騰,宛如蜃市,故名「東沙蜃市」。
河蚌豆腐以堤西河蚌肉、香豆腐、火腿肉為主料。河蚌盛產於堤西水鄉,其唇狀似斧頭,呈半月形,故稱其唇為「月斧」,豆腐潔白如玉,蚌唇入鍋,煮沸翻滾如劈如琢,故名「月斧劈玉」。蚌肉清脆、腐軟爽口、湯汁鮮美。
雜燴又名蟹黃肉皮在我市廣為流傳,以我市溱東水鄉青蒲閘蟹的肉和黃,油炸肉皮為主料,配以雞脯、小肉圓、水發木耳、菜膽、筍片、胡蘿蔔、濃白湯、水發金鉤,故稱為「八仙聚會」。湯汁濃白、蟹味香醇、膠質粘口,八仙葷素搭配營養互補,是食補、食養、抗衰、護膚之佳品。
梁垛炒鱔片學名御賜蝴蝶片,以野生黃鱔為主料,色澤鮮豔、肉質細嫩、味美繞舌。相傳康熙帝南巡視察串場河東臺段工程時,梁垛名廚生炒了一盤長魚片招待皇上,康熙品嘗後讚嘆不已,他見盤中的魚片形似蝴蝶,不禁脫口而出「生炒蝴蝶片」。此名菜形似蝴蝶,故名「御賜蝴蝶片」。
蛤蜊夾肉又名貴妃含珠,以東臺本港蛤蜊、五花肉為主料,具有潔白如珠、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特點。蛤蜊學名青蛤,為本市近海又一貝類特產,肉質肥厚豐滿,聯想盛唐崇尚肥美,貴妃圓潤豐盈,將蛤肉嵌於肉末之中形似含珠,故名「貴妃含珠」。
五香扣雞(大雞抱小雞)又名天仙送子,以東臺正宗散養老母雞和草雞蛋為主料,具有色澤明亮、香氣醇正、肉質細嫩的特點。借西溪「天仙配」的傳說,母雞為「鳳」寓仙女,腹藏數蛋,喻為多子,為傳統婚宴常用菜,讚美忠貞不渝愛情終有結晶,寓婚宴吉祥之意。故名「天仙送子」。
【東臺特產】
鹽蒿菜學名鹼蓬,生命力強,多見於東臺沿海灘涂。被當作頑強的象徵,因富含各類營養成分,被視為保健食品,可炒可醃,也可作為佐料。
下灶蠶豆產於安豐鎮下灶村。豆形扁圓,粒大如拇指,中間有凹塘,形同牛腳,俗稱「牛腳扁」。豆皮薄,顏色淡於一般蠶豆。青豆鮮嫩,幹豆炒吃香酥,煮成「五香豆」沙而不膩,用油炸成「蘭花瓣」香脆可口。明清兩代此豆曾作為貢品向皇帝進貢,有「貢豆」之稱。進入北京和南京的農業展覽館。
眼光廟紅蘿蔔,栽種歷史悠久,產地在臺城東郊原眼光廟一帶,因而得名。其特點是皮紅有光澤,肉質潔白、鬆脆,大小均勻,食之甘美,無辣味,糖醋涼拌,佐酒解膩,生炒熟煮,清鮮可口。端午節應時上市,馳名遠近。
溱東鹹鴨蛋以傳統製法,用草木灰醃製鹹鴨蛋(灰鴨蛋),保鮮時長,蛋黃油多,蛋白鮮嫩,聞名於大江南北。
楊五香腸系東臺地方特產,有100多年歷史,原為一楊姓排行第五的人在東臺城專業製作,當時人稱「楊五香腸」。傳統製作方法:以精肥豬肉3:2配料,加入多種佐料,經醃、灌、烘、晾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鮮豔,味道鮮美,產品被載入《中國名食指南》。
蜂蜜。東臺蜂農養蜂採蜜有較長的歷史,國有農場圃和養蜂農戶掌握地域花期,隨花而遷,花市不息,釀蜜不止,品種主要有菜花蜜、刺槐蜜、棉花蜜、苜蓿蜜等。除在國內銷售外,還銷往國外。
百合頭青菜是東臺馳名的蔬菜品種,葉片短而圓,多達30~40片。整棵青菜切去綠葉,形如百合頭,因此又名短腿百合頭青菜。其特點是株矮耐寒,葉綠素多,抗病力強。由於葉絡少而嫩,葉片厚而肥,玉梗翠綠,燒煮易爛,湯白,人們誇讚的「臘月青菜賽羊肉」, 即指百合頭青菜。
雞心黃柿子又叫小方柿子,屬晚熟類品種,耐儲藏,光澤度高,4-5個一斤,入秋後即可收穫。因果實紅,果面光澤如水晶而得名其,皮薄無核,肉豐蜜甜。我市堤東地區廣泛種植,產量高,還可做成柿餅,便於長期保存,口感好。
「四灶烤乳豬」具有身長、腿短、頭小、嘴短、耳立、肉嫩味美等特點,被人們形象稱為「畜中人參」、「豬中珍品」,曾載入《中國名都.名鄉.名號》一書。因其面額部皺紋極像「壽」字,與祈求福壽的傳統文化相吻合,遠銷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2000年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
天鵝蛋香瓜,因味甜且清香襲人而得名,是夏令消暑瓜果,其營養價值可與西瓜媲美。多食甜瓜,有利於人體心臟和肝臟以及腸道系統的活動,促進內分泌和造血機能。祖國醫學確認甜瓜具有「消暑熱,解煩渴,利小便」的顯著功效。
安豐鎮下灶村出產的山藥享有盛名,明、清兩朝連年進貢皇家。山藥屬藥食兩用食品,皮薄、易爛、起沙、不成片。煮成「山藥泥」加白糖、青梅絲,為筵席上的珍饈美食。其藥用價值可與河南懷慶的「懷山藥」媲美,為健脾益胃的滋補佳品。山藥在清明時節栽種,處暑後收穫,大的一根重500克左右。
溱東松花蛋,通稱變蛋、皮蛋。因具有松花色彩,稱之「松花蛋」,其心溏而不固,風味獨特,暢銷上海、蘇南一帶,1961年進入國際市場。
【特色小吃】
豬油拌菜飯,稍微上了年紀的東臺人都會對豬油拌菜飯不陌生,那個時候如果可以經常吃上一碗,那就是無比的美味。就算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是偶爾還是會想念這種簡單的味道,因為這就是家的味道,對於在外地的人來說那也是家鄉的味道,母親的味道,一直都會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豬油菜飯的確很香很好吃,偶爾的做上一次,都會讓你多吃一大碗。「菜」可選用青菜、萵苣葉等各類蔬菜。關鍵是豬油香味,那是一種難得的美味~
蝦池,東臺特有的傳統小吃。把麵團搓成條,摘成圓形劑子,沿圓劑邊緣,逐步向大圓片拉,至面劑拉成圓形薄片,炸好「蝦池,色紅,片身鼓起,酥鬆香脆,鮮鹹有味。
東臺菊花餈兒,金黃色的菊花餈兒,是不是勾起了你的饞蟲?炸菊花餈兒的是東臺一對七旬老人,幾十年了,東臺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更有老人相依相伴的味道 ~
神仙湯,過去,人們物質生活還不太富有,勤勞智慧的東臺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性發明了「神仙湯」,如今,很少有人吃這個了,一般作為憶苦思甜。說是「神仙湯」,其實就是豬油,蔥花,鹽,醬油,辣椒混在一起,然後拿開水泡開。而小時候調料一般還沒有這麼多。
斫糖,將糖稀熬化後做成一個大圓餅,冷卻後兩邊抹上一層粉,吃在嘴裡又香又甜又脆,還不粘牙。80年代,臺城大街小巷都會聽到沿街叫賣聲,可以用錢買,也可能用鐵皮換。可以根據顧客要求切開賣,用特製的斧頭一敲,便能敲下一塊。
搞搞糖,用兩根寸把長的蘆葦杆子在糖稀裡搞一下,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杆子都是預先準備好的,中間沒有節,可以吹氣,就會變成糖泡,可吃可玩,平添了許多樂趣。
蜂糖糕,現在我們仍可聽到蜂糖糕的叫賣聲,蜂糖糕是東臺家喻戶曉的知名小吃,因為東臺古時隸屬揚州府的原因,東臺人的飲食習慣深受揚州菜系影響,蜂糖糕就是從揚州流傳過來的糕點,如今東臺做蜂糖糕的也就剩幾個老爺爺了,蜂糖糕的性價比高,上面用紅綠絲和紅棗點綴,特點是色澤潔白、鬆軟有勁、甜香可口、美味營養。
東臺鍋貼,須用平底鍋,略抹一層油,將鍋貼整整齊齊地擺好,要一個挨一個,煎時應均勻地灑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壺灑水,以灑在鍋貼縫隙處,使之滲入平鍋底部為好。皮有脆有綿,餡亦爛亦酥,香氣撲鼻,回味無窮。東臺鍋貼餡可葷可素,有韭菜餡的,還有豬肉餡的,全看個人口味。
後港香乾,以「王氏茶幹」最為出名。經選豆,研磨,出漿,點滷,舀包,定形,壓制,水淨,醬油浸泡,入味成幹。可用於盤中配菜,亦可品茶小吃,即便隨意放塊嘴裡也鹹甜適度,齒頰留香。每年進入臘月,本地的、外地的一批批商客都會慕名而來。有「香茗就香乾,賽過活神仙。」之美譽。
桑葚。東臺是繭絲綢之鄉,擁有大面積桑林,桑葚又叫桑果、桑棗,是桑樹成熟的鮮果,可供食用,味甜汁多,是東臺人常食的水果之一。一般來說,高大的桑樹結出的果實大而甜。
京果,東臺傳統糕點,糯米麵經油炸而成,出鍋後外層包裹白糖,口感香脆酥甜,入口即化,春節前後,家家戶戶必備「茶什」。可研磨成京果粉,開水泡之,口味更為獨特。
桃酥也是東臺傳統糕點的代表之一,以精麵粉烘烤而成,上嵌芝麻,入口酥香綿甜。
烤山芋,從小到大,東臺人幾乎沒有不喜愛吃烤山芋的。每當焦黃的梧桐葉在風中飛揚時,街頭巷尾到處都能尋覓到絲絲縷縷烤山芋的香氣。小時候幾毛錢便能從街邊山芋攤的柴油桶裡得到一隻。這東西越熱越好吃,最好要入手極燙,靠著雙手捧著不斷顛動,直到手掌能承受那熱度時,就是口感最好的時候。此時,雙手食指拇指齊上,一點點剝開皮,一股濃鬱的甜香伴著熱氣撲面而來,頓時讓人口舌生津,饞蟲大起。很多人都說,烤山芋最好吃的,就在剝開皮到咬下第一口之間。
炒米糖,東臺傳統民間茶食,以糯米為、砂糖和少量植物油為主料,先把糯米炸成炒米,再把砂糖熬成糖稀,將炒米放入容器,倒入糖稀,壓實成型,切成方塊即可食用,貯存時用袋子裝入並紮緊袋口。特點是口感香脆,回味無窮。此法還適用花生糖和芝麻糖的製作。
蹲(cén)門大餅,面金黃、脆嫩,內部孔大、鬆軟,入口有韌勁,亨譽大江南北,凡來弶港的人,必吃海鮮和蹲門大餅,2006年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到沿海視察時,對蹲門大餅讚不絕口,認為大餅老少皆宜,鬆軟可口,可稱為長壽大餅,從此,蹲門大餅也叫做長壽大餅了。
東臺土爐龍虎鬥燒餅,其餡既有白糖(甜味)又有大蔥(鹹味),所以從其口味上講,甜與鹹本來是相衝的,把它們放在一起,就形成一個矛盾體,在通過口腔時,產生一種味覺上的衝撞,即所謂「鬥」。而且咱東臺的燒飯用的是老酵,所以味道很香。餡料口味很講究,鹹甜適中,稱之為「龍虎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用土爐烘製而成,吃起來又香又酥~不過,想吃上龍虎鬥需要有耐心,因為是要排隊的哦~
許河豬頭肉。許河鎮許樂村,有這樣一家賣豬頭肉的小店,不過三四十個平方的樣子,沒有店牌,工作人員就兩名,崔世勇和他的女婿朱健。然而,就是這個小店,賣豬頭肉卻「拽」 得很。很多美食愛好者數裡路趕來只為買肉,並且買肉先前要預訂,如果晚點就買不到豬頭肉了。許河豬頭肉需用小鍋煮,肉香且爛,選料、打理、清洗、焯水、煨制、出鍋每道工序都來不得半點馬虎。
東臺八珍糕主要由糯米粉、蓮子、扁豆、山楂、麥芽等製作成,為米灰色的塊或片,氣香,味甘,消食和胃,健脾利溼,老少皆宜。可直接取食,也可用開水衝調,開水衝調或煮開食用更好。現在不多見了,小時候可真管飽。
酥兒餅是我市富安鎮的一種傳統茶點。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嘗後,讚不絕口,一時酥兒餅美名遠揚。酥兒餅從裡到外層層起酥,乍看活像一朵微開的金菊,故又叫「千層酥」,具有入口酥鬆香脆,越嚼越美味的特點,用當地人的話來說,是「吃著打嘴也捨不得丟」。
油炸臭幹東臺的標誌性小吃。最大特點是外酥內嫩,聞起來有些臭,吃起來香。將瀝油後的臭幹用剪刀剪成一塊塊斜角放在碗裡,澆上蝦油,舀上水大椒,灑些香菜和蒜泥,攪拌勻後即可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