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大家刷屏的電影,一定是《1917》,這部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卻是給我們展現出一個不一樣的電影工業美感,這是很多電影中並未存在的。電影工業在大家的印象中一定是厚重、硬核的,但在這部電影中,那種美感卻是體現的讓人差點覺得它就是一部唯美感情片了。
我們熟知這部電影,也正是因為它在奧斯卡斬獲了三大技術獎項(聲音、視效、攝影)技術分提了上去,而劇情方面也是有觀眾反應有些平淡了。8.5的高分電影,很少見了。當然小編是直接看的巨幕,影片沉浸式模式很強烈,長鏡頭一鏡到底,雖然很早就知道是「偽長鏡頭」但是主角威爾的堅持,成為了最後觸發觀眾淚點的重要元素。
除此之外,「一鏡到底」也成為了吸引大家去看這部電影的原因,都說該片是一鏡到底,但細心的觀眾卻也是從這部電影中做出了自己的判斷,這個一鏡到底僅僅是一個噱頭而已,很多轉場的地方都用了共有的黑場元素代替了,看似是轉場,倒不如說是無縫拼接。當然在這裡我們不去談論這個技術是不是真的一鏡到底,但就攝製團隊的這種精神而言,是敬業的。不管是真是假,就這種偽長鏡頭來說,那也得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才能夠實現,更是要架設影片中所有鏡頭的協調性。
觀眾們看到了沉浸式的體驗,這就足夠了,這更是《1917》所要給我們呈現的最終結局,每一個人物在刻畫的時候都被吐槽有些不足,倒是有些枯燥,但我卻認為這是恰到好處了,作為一部類型電影,大家期待看到的不是超級英雄電影中那種英雄情懷,也不是英雄主義,而是一種滄桑感和厚重的時代感,《1917》勾勒出的這個感覺,深入人心。我們記得之前的《敦刻爾克》,用演員和聲效再現了影片的細節,《1917》也是如此,看的感受就只有驚心動魄了。
不管該片的劇情是不是能夠與觀眾產生交互,或者是沉浸感,但電影的藝術形式是什麼,就是讓大家看完之後有所收穫,得到歡樂或者覺得這部電影真的不錯。當然,到目前為止,《1917》也是不負眾望,依舊保持著高分,以一部故事作為輔助,用技術和畫面先行的電影來說,故事性真的不是那麼重要了。隱藏的鏡頭痕跡,導演薩姆·門德斯也的確是用心了,可以說《1917》是與以往電影不一樣的體驗。
都說這是一部最「美」的戰爭片,一點不假,畫面的構圖和色調,尤其是看到粉色花瓣下的少年,你還會覺得這是一部激烈的戰爭題材電影?但作為小編的我而言,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除了佩服導演的剪輯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感到了一種壓抑,這種壓抑來源於這部電影的情節,可能比起《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敦刻爾克》,它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了電影之外的故事,是真實,更是當時人內心的那種情感,你曾記得那句「平安回來」嗎?(關注我們,獲取更多電影動態 ,作者:娛咖說娛評人高喜順原創,未經許可搬運轉載,必究法律責任,請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