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2021-03-05 喜寶

點上面↑藍色字↑關注我們

我們看歷史上有很多人物、很多朋友,談到歷史偶然想到一個問題,中國人講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前面四倫還講得過去,為什麼加上朋友呢?朋友還是非常重要,朋友有時比父母、兄弟還重要,為什麼呢?人有時遭遇某一種事,產生某一種心理,父母、兄弟、夫妻不一定幫得上忙,唯有朋友才能解決。然而中國歷史上標榜朋友之道的,也只有管仲、鮑叔牙的故事,難道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他們兩人之間有朋友之道?當然不是,除了他們之外,在非知識分子中有很多,知識分子反而不容易做到。

據我這幾十年經驗,到現在更承認古人的兩句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我最近寫給別人一副與此有關的對聯,「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現在的時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說「仗義每從屠狗輩」,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輩就是殺豬殺狗的,沒讀過什麼書。「負心多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朋友嘛!怎麼不去?為朋友沒有理由不去,因為他思想不複雜。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歸於平凡。

管仲與鮑叔牙是知識分子的交情,他們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為什麼?管仲窮困可憐的時候,兩人合作做生意,管仲的個性素來如此,結帳時總要多拿一些。譬如賺一百萬,他要拿八十萬,鮑叔牙說拿去。這很不容易啊!到了管仲當宰相快要死了,齊桓公問他死了怎麼辦?宰相找誰呢?以我們的看法,管仲一定推薦鮑叔牙。齊桓公也問管仲,鮑叔牙可不可以接他的位子,管仲答說不可以,因為鮑叔牙個性太方,太求完美,要求太過分的好,胸襟無法包羅萬象,不能當宰相。於是阻止齊桓公找鮑叔牙當宰相,而另外推薦其他的人。

所謂知己朋友在那裡?假使是別人,一定這麼想:我跟你管仲幾十年朋友,窮的時候是我培養你,在政治上也是我協助你上去的,犯了罪也是我保你不殺頭的,現在你當了幾十年宰相,死了這個位子也該讓我坐坐,連皇帝都示意要我做,你卻反對。一般人一定會罵管仲可惡。可是鮑叔牙一聽到管仲告訴齊桓公不要讓他當宰相,卻非常感謝,「只有管仲知道我」。實際上管仲是愛護他,宰相肚裡能撐船,個性太方,心胸太窄,坐上宰相的位子,會被自己搞砸;管仲為了保全鮑叔牙而反對他當宰相,也只有鮑叔牙懂得管仲的心理是愛護他。他們兩人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的心理,這個相當難。

講到這裡,想起一個湖南朋友,好幾年以前,因事牽連坐了牢。三個月後出來了,碰面時,問他有什麼感想?他說三個月坐牢經驗,有詩一首。是特別體裁的吊腳詩,七個字一句,下面加三個字的註解。他的詩是:「世態人情薄似紗——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許多好朋友——菸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我們的老祖宗漢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帶,貝類很少,物以稀為貴,所以用貝當作貨幣流通。因此在古代凡是與財物有關的字,如寶,如財,都從「貝」。有人說,古代朋友的「朋」字,就是兩串貝殼的形象,就含了「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的幽默了。

在若干年前,我住的一條街巷裡,隔鄰有一家,便是一個主管官員,逢年過節,大有門庭若市之慨。有一年秋天,聽說這家的主人,因事免職了,剛好接他位子的後任,便住在斜對門。到了中秋的時候,進出這條巷子送禮的人,照舊很多。有一天,前任主官的一個最小的孩子,站在門口玩耍,正好看到那些平時送禮來家的熟人,手提著東西,走向斜對門那邊去了。孩子天真無邪的好心,大聲叫著說:某伯伯,我們住在這裡,你走錯了!弄得客人好尷尬,只有向著孩子苦笑,招招手而已。有人看了很寒心,特來向我們說故事,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說,這是古今中外一律的世間相,何足為奇。

我們幼年的課外讀物《昔時賢文》中,便有:「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不正是成年以後,勘破世俗常態的預告嗎?在一般人來說,那是勢利。其實,人與人的交往,人際事物的交流,勢利是其常態。純粹只講道義,不顧勢利,是非常的變態。物以稀為貴,此所以道義的絕對可貴了。

勢利之交,古人有一特稱,叫作「市道」之交。市道,等於商場上的生意買賣,只看是否有利可圖而已。在戰國的時候,趙國的名將廉頗,便有過「一貴一賤,交情乃見」的歷史經驗。如《史記》所載: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頗平常所豢養的賓客們的對話,一點都沒有錯。天下人與你廉大將軍的交往,本來就都為利害關係而來的。你有權勢,而且也養得起我們,我們就都來追隨你。你一失勢,當然就望望然而他去了。這是世態的當然道理,「君何見之晚也」,你怎麼到現在才知道,那未免太遲了一點吧!

有關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之間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場,在商場,在情場,都如劇場一樣,是看得最明顯的地方。但從人生的實際經驗來講,誰又肯「知足常樂」而甘於淡泊呢!除非生而知之的聖哲如老子等輩。其次,在人際關係上,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的,諸葛亮曾有一則名言,可為人們學習修養的最好座右銘,如云:「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坦險而益固」。

諸葛亮除了功業以外,千古名文只有兩篇,就是前後《出師表》,另外留下來的有幾封家書。諸葛亮的書信都很短,可見他公事很忙,沒有時間說很多話,可是意思都很深遠。譬如給他兒子講交友的信中說,君子之交「溫不增華,寒不改棄」。「溫不增華」,是說春天到了,花已經開了,不要再加一朵花,錦上添花的事不要來。這也就是「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的意思。朋友得意時,不去錦上添花,朋友倒楣時,也不要看不起他,還是跟平常一樣。朋友之間的感情不能像是天氣一樣冷熱變化,要永遠長青,四季長青,這才是交朋友之道。下面還說患難中如何交朋友等等,大家翻翻《諸葛亮傳》就知道了。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是出自《增廣昔時賢文》一書裡,過去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我們十來歲都已經會背了,原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樣。

所以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也是從人生經驗中體會得來,的確大半是如此。屠狗輩就是古時殺豬殺狗的貧賤從業者,他們有時候很有俠義精神。歷史上的荊軻、高漸離這些人都是屠狗輩。雖說是沒有知識的人,但有時候這些人講義氣,講了一句話,真的去做了;而知識越高的人,批評是批評,高調很會唱,真有困難時找他,不行。

整理自《論語別裁》《藥師經的濟世觀》《老子他說》《易經系傳別講》

-----------------

以上文字內容

《論語別裁》《藥師經的濟世觀》《老子他說》《易經系傳別講》段落摘選於《南懷瑾選集》。

昆明鬼話QQ群:303178406

微信公眾號:xibaolife

相關焦點

  •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背後有什麼故事?
    這個古語是一副對聯,上下聯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兩句的故事,在搜尋引擎中看到的是秀才被惡狗傷害,有屠狗者仗義出手相救的傳說。這個屠夫救秀才的故事,很像民間故事,卻不像讀書人所作對聯的出處。文人用典非常講究,多從經書和史書上取材。另外,負心的當然不一定都是讀書人,這是文人創作時有一點點誇張罷了。
  • 人生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人生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老子幾千年前就在道德經中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簡單說,就是任何事都有陰陽,正反,好壞,兩個方面,兩個方面又總在不停的往復變化當中,不斷向前循環發展。
  • 南懷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然而中國歷史上標榜朋友之道的,也只有管仲、鮑叔牙的故事,難道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他們兩人之間有朋友之道?當然不是,除了他們之外,在非知識分子中有很多,知識分子反而不容易做到。 據我這幾十年經驗,到現在更承認古人的兩句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什麼意思?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的故事在其中上演,有好的,自然有壞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故事或許已經不為人們所知,但是故事背後留給人們的啟示還是流傳了下來,很多成為了名言警句,就比如這句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就是一個關於古代善惡的故事,現代人們也是經常使用,它的後面還有一句,一樣的含義深刻
  • 《暴裂無聲》| 仗義每從屠狗輩 負心多為讀書人
    上層為了自身利益不擇手段;中層人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泯滅了自己最後的人性,棄明投暗;底層雖然生活貧困,自身難保卻依然懷有最基本的善意,但在面對種種不平的時候絲毫沒有發言權,只能任人宰割,悲劇收場。
  • 老話說:「負心多是讀書人」,有道理嗎
    老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意思就是一些屠豬宰狗從事普通職業的普通人一般都比較仗義,而讀書的人卻有很多是負心人,容易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智慧轉發,分享法喜!而地藏經裡頭講要求智慧,就是在地藏菩薩前供水一日一夜後,然後喝了,戒無心酒肉邪淫妄語,就能開智慧。文字都是智慧的功能,古人講,腹有詩書氣自華。你要是能讀一些古人的書,這些文字也帶著能量,你能接受,就可以讓你氣質升華。般若的經典就有這個特徵。有智慧的人,身體內的竅是通的。竅是中醫的講法。人有七竅。竅就是人跟天地溝通的一個地方。
  • 《老炮兒》: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電影《老炮兒》就是把鏡頭對準這麼一群人,他們曾經叱吒風雲,如今湮沒在茫茫人海,過著老百姓最普通的生活。然而,他們又不甘寂寞,常憶當年崢嶸歲月,總想證明自己沒被社會淘汰,可惜,長江後浪推前浪,新的時代,就有新的話事人,江湖秩序,從來都是強者說話。
  • 《仗義每多屠狗輩》
    我當時覺得蠻有道理,但又覺得很不好意思,這麼多人面前怎麼能不給自己人加油呢?就只好坐在一邊看著他使勁大喊,再聽周圍觀眾為我方加油的喊聲,居然還蓋不過他的聲音,就更想在地板上找個洞鑽進去。奇怪的是,沒過一會兒,場館裡給對方加油的聲音漸漸響起來了。再過一會兒,幾乎全體觀眾都在為對方隊加油,喊聲震天!
  • 「仗義每多屠狗輩」,班主任被調離學校,「學渣」送行引老師感慨
    班主任被調離學校,「學渣」送行引老師感慨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老師接到了調令,要前往其他學校繼續教學工作,這也就意味著自己要離開這批教導多日的孩子們了。孩子們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也很傷心,畢竟日久生情,相處了這麼長時間,他們也捨不得老師離開。
  •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儘是讀書人
    打著懸疑幌子,卻似有若無用低俗下流吸人眼球的東西,實在反胃。這是新生代導演裡讓人不滿意的地方。第五代導演就甭提了,大多被資本裹挾,已經跳不出來了,找一幫明星,不是在狗尾續貂,就是在緬懷過去,透支著情懷。關注社會現實,有著人文情懷的導演越發少。
  • 文史丨為什麼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他滿腹詩書,連科舉都有信心去考,肯定覺得自己比農夫、工匠這些字不識幾個的人要厲害多了,可他竟然無能到把孩子餓死。杜甫是很會寫詩,又愛國忠君,憐惜百姓,但對她的生活有什麼用處?生前詩名未顯,後世偌大的名氣也不能變成填飽一家人肚皮的糧食。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絕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與父親。也許有人會說楊氏女之所以能被千百年後的人知道,正是因為她嫁給了杜甫,否則區區一介女流早就被淹沒在了歷史之中。
  • 南懷瑾的告誡: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
    先前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內容是:「人,到底該有怎麼個活法」。文章有趣,而底下的評論更是各色各樣。有人說,人應該活得瀟灑,也有人說,人應該活得富足。眾說紛紜,我也一時來了興趣,在底下留言:人,應該活得「糊塗」。
  • 古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被使人曲解,只因這個「為」字
    因此,古人特別講究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人生的標杆,為人處世的準則,文人墨客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被世人笑話。如果有誰不注重個人的修養和修為,那麼,他就會很難立足於天地之間,會為眾人所不恥。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什麼會被後人曲解其義?
  • 陳家洛:為什麼負心多是讀書人?
    我說「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不是歷史上的氣話,而是實踐的經驗。在很長時間以來,我就懷疑讀書越多的人,越容易具備黑暗四人格。讀書意味著理性和思辨,屠狗輩的仗義,在讀書人眼中是不符合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讀書人侃侃而談的行為準則本身就是馬基雅維利主義的觀點。
  • 一個屠豬賣狗之輩,如何影響了中國400年的走向
    何進本是南陽宛縣的一介屠戶,其母早逝,其父何真之後再娶,生有一子二女,何真死後,何進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庭,依靠屠豬賣狗,一家人不能說多富裕,但也生活尚可。如果生活不出意外的話,何進都將以一個屠戶的身份過完一生,他會是一個好哥哥,好丈夫,好父親,雖然歷史不會記載他的名諱,但是他將平淡安穩的過完一生。
  • 甄嬛傳刪減:仗義每多屠狗輩,痴心錯付顧佳儀
    幾人對峙,不但情緒激動,言辭之激烈更是讓薛茜桃與甄嬛說出了斷絕夫妻、兄妹情誼的話語。這一場大戲,真真是感情到位,足以瞞天過海。果然瞞過了要瞞之人,一舉贏得了這場鬥爭。大戲落幕,甄父晉為正二品吏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甄珩晉兵部侍郎,羽林軍都統廉翰林院侍講學士。妻子產子,甄氏一族真真是順風順水,無一處不妥帖。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暴裂無聲》
    去看《暴裂無聲》的人大多抱著看翻版《心迷宮》的心態,期待著一個更為燒腦的故事。忻鈺坤玩過叢林般複雜的敘事,這次能帶來什麼新鮮感?任江洲看罷《暴裂無聲》贊道:「忻鈺坤對電影做到了冷靜克制,故事有人物有情有義,可以靜下來慢慢看,就像他本人,波瀾不驚中見人生。」《暴裂無聲》顯然不是一場「所見即所得」的精巧遊戲,它更像探寶,你要動用自己多年的知識儲備和觀影素養,來讀懂忻鈺坤埋在電影裡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