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老北京專有名詞,指的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初期喜歡打架鬥毆,經常被抓進派出所(俗稱炮局)的一批人,統稱老炮兒。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已經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整天過著遊手好閒,吹牛遛鳥的日子,消磨時間。
電影《老炮兒》就是把鏡頭對準這麼一群人,他們曾經叱吒風雲,如今湮沒在茫茫人海,過著老百姓最普通的生活。然而,他們又不甘寂寞,常憶當年崢嶸歲月,總想證明自己沒被社會淘汰,可惜,長江後浪推前浪,新的時代,就有新的話事人,江湖秩序,從來都是強者說話。
電影的主線是六爺一心搭救親生兒子張曉波,帶領曾經的老哥們悶三兒,話匣子,燈罩兒一夥,對抗以譚小飛為首的一批官二代,富二代,隨著事情越鬧越大,不為人知的內幕終於浮出水面,六爺也遇到人生最大的考驗。是跪著活,還是站著死,現實和尊嚴如何抉擇,拷問著眾人。
電影的敘事風格平緩寫實,用一些細節勾畫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在觀眾心目中變得豐滿,慢慢立起來。六爺一出場,一副憤青模樣,教育扒手做人留一線,教育路人問路要懂禮貌,老北京味十足,而制止城管打人的事情,充分體現他的恩怨分明,以及做人要講規矩這個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之後他對看跳樓說風涼話人群的怒斥,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仍然願意幫助路邊的女學生,不求回報,只求自己內心安寧,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古代俠字寫法為&34;,正是這種精神的真實寫照。
電影後半部分從江湖恩怨突然轉到反腐倡廉,風格跳躍太大,也是許多人詬病的地方。私心以為,這是電影為過審選擇的無奈之舉,畢竟電影描述的這種&34;與國家宣傳的和諧社會相悖,不利於傳播正能量。但反過來看,這種與強權鬥爭的行為也正好了升華了電影主題,因為,黑幫混鬥還是過於小家子氣,小老百姓對抗體制才更顯出俠的本質。
演員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馮小剛作為導演跨界演出,表現驚人,角色把握絲絲入扣,一喜一怒都是戲,尤其是與兒子飯館喝酒的那場對手戲,情到深處時默默流下眼淚,感人肺腑,小鋼炮憑藉這部電影的驚人發揮拿下2015年金馬影帝,讓多少職業演員汗顏;張涵予還是熟悉的硬漢風格,對這種角色他是駕輕就熟;許晴演的話匣子深愛六爺,可惜天意弄人,終不得圓滿;李易峰表演基本合格,可能是對手太強原因,氣場略有不足,但是飯館喝酒那場戲還是有很大突破;吳亦凡角色不討好,最後的轉變有點生硬,但幾次與六爺對峙還是體現出小爺的風範;其餘如劉樺等一眾老哥們表演也基本合格。
電影中的幾處隱喻恰到好處,既豐富了電影元素,又體現電影的主題。譚小飛三次用強光照射六爺(汽車大燈,手電筒,打開窗簾後的日光),一方面是體現年輕一代面對老一輩的強勢,另一方面三次強度依次遞減,也表現出小飛對六爺態度的轉變。全片最大的彩蛋,六爺經常去看的那隻駝鳥終於在片尾掙脫了牢籠,六爺騎著自行車追著駝鳥跑,那種歡呼雀躍的表情,仿佛看到自己也掙脫了命運的牢籠,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曾經幫助過的女學生也寄回來資助的200元錢,讓人倍感溫馨。付出總有回報,雖然這種回報非常渺茫,可是做人不就是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只要憑著初心去做,便不會後悔。
於是,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六爺還是選擇單獨赴約,&34;,他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拿出當年曾經帶給他輝煌的東洋刀,告別親人,告別朋友,獨自上路,&34;,冰上的六爺,背影那麼落寞,一人一刀,又是那麼的高大偉岸。人活著,不一定要活得轟轟烈烈,但起碼要活得有尊嚴,六爺遵循著自己的規矩,他要給小飛一個交待,也要給兒子一個交待,冰上心臟病復發,第一次倒下,他仍然選擇繼續前行,這次的站起註定他悲劇的結局,然而這種選擇何嘗不是他自己的心願,求仁得仁。配合著竇鵬的配樂,鼓點響起,他的那批老哥們趕過來,不管他們曾經有多少誤會,又或者泯滅於江湖,但此刻 &34;集體復活了,他們仿佛回到曾經的光輝歲月,續寫著他們的英雄傳說。
故事的結尾,曉波遵從父親的遺願,開了一家茶館,門牌寫著三個字&34;,那批&34;從看守所出來,意氣風發,像打了勝仗一樣,南方某省高官被立案調查,六爺的犧牲有了回報。也許,人的身體可以死亡,但他的精神卻永留人間,因為俠義精神不死,正氣浩然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