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2021-02-13 蘭亭會

我們看歷史上有很多人物、很多朋友,談到歷史偶然想到一個問題,中國人講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前面四倫還講得過去,為什麼加上朋友呢?朋友還是非常重要,朋友有時比父母、兄弟還重要,為什麼呢?人有時遭遇某一種事,產生某一種心理,父母、兄弟、夫妻不一定幫得上忙,唯有朋友才能解決。然而中國歷史上標榜朋友之道的,也只有管仲、鮑叔牙的故事,難道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他們兩人之間有朋友之道?當然不是,除了他們之外,在非知識分子中有很多,知識分子反而不容易做到。

據我這幾十年經驗,到現在更承認古人的兩句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我最近寫給別人一副與此有關的對聯,「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現在的時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說「仗義每從屠狗輩」,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輩就是殺豬殺狗的,沒讀過什麼書。「負心多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朋友嘛!怎麼不去?為朋友沒有理由不去,因為他思想不複雜。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歸於平凡。

管仲與鮑叔牙是知識分子的交情,他們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為什麼?管仲窮困可憐的時候,兩人合作做生意,管仲的個性素來如此,結帳時總要多拿一些。譬如賺一百萬,他要拿八十萬,鮑叔牙說拿去。這很不容易啊!到了管仲當宰相快要死了,齊桓公問他死了怎麼辦?宰相找誰呢?以我們的看法,管仲一定推薦鮑叔牙。齊桓公也問管仲,鮑叔牙可不可以接他的位子,管仲答說不可以,因為鮑叔牙個性太方,太求完美,要求太過分的好,胸襟無法包羅萬象,不能當宰相。於是阻止齊桓公找鮑叔牙當宰相,而另外推薦其他的人。

所謂知己朋友在那裡?假使是別人,一定這麼想:我跟你管仲幾十年朋友,窮的時候是我培養你,在政治上也是我協助你上去的,犯了罪也是我保你不殺頭的,現在你當了幾十年宰相,死了這個位子也該讓我坐坐,連皇帝都示意要我做,你卻反對。一般人一定會罵管仲可惡。可是鮑叔牙一聽到管仲告訴齊桓公不要讓他當宰相,卻非常感謝,「只有管仲知道我」。實際上管仲是愛護他,宰相肚裡能撐船,個性太方,心胸太窄,坐上宰相的位子,會被自己搞砸;管仲為了保全鮑叔牙而反對他當宰相,也只有鮑叔牙懂得管仲的心理是愛護他。他們兩人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的心理,這個相當難。

講到這裡,想起一個湖南朋友,好幾年以前,因事牽連坐了牢。三個月後出來了,碰面時,問他有什麼感想?他說三個月坐牢經驗,有詩一首。是特別體裁的吊腳詩,七個字一句,下面加三個字的註解。他的詩是:「世態人情薄似紗——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許多好朋友——菸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我們的老祖宗漢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帶,貝類很少,物以稀為貴,所以用貝當作貨幣流通。因此在古代凡是與財物有關的字,如寶,如財,都從「貝」。有人說,古代朋友的「朋」字,就是兩串貝殼的形象,就含了「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的幽默了。

在若干年前,我住的一條街巷裡,隔鄰有一家,便是一個主管官員,逢年過節,大有門庭若市之慨。有一年秋天,聽說這家的主人,因事免職了,剛好接他位子的後任,便住在斜對門。到了中秋的時候,進出這條巷子送禮的人,照舊很多。有一天,前任主官的一個最小的孩子,站在門口玩耍,正好看到那些平時送禮來家的熟人,手提著東西,走向斜對門那邊去了。孩子天真無邪的好心,大聲叫著說:某伯伯,我們住在這裡,你走錯了!弄得客人好尷尬,只有向著孩子苦笑,招招手而已。有人看了很寒心,特來向我們說故事,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說,這是古今中外一律的世間相,何足為奇。

我們幼年的課外讀物《昔時賢文》中,便有:「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不正是成年以後,勘破世俗常態的預告嗎?在一般人來說,那是勢利。其實,人與人的交往,人際事物的交流,勢利是其常態。純粹只講道義,不顧勢利,是非常的變態。物以稀為貴,此所以道義的絕對可貴了。

勢利之交,古人有一特稱,叫作「市道」之交。市道,等於商場上的生意買賣,只看是否有利可圖而已。在戰國的時候,趙國的名將廉頗,便有過「一貴一賤,交情乃見」的歷史經驗。如《史記》所載: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頗平常所豢養的賓客們的對話,一點都沒有錯。天下人與你廉大將軍的交往,本來就都為利害關係而來的。你有權勢,而且也養得起我們,我們就都來追隨你。你一失勢,當然就望望然而他去了。這是世態的當然道理,「君何見之晚也」,你怎麼到現在才知道,那未免太遲了一點吧!

有關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之間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場,在商場,在情場,都如劇場一樣,是看得最明顯的地方。但從人生的實際經驗來講,誰又肯「知足常樂」而甘於淡泊呢!除非生而知之的聖哲如老子等輩。其次,在人際關係上,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的,諸葛亮曾有一則名言,可為人們學習修養的最好座右銘,如云:「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坦險而益固」。

諸葛亮除了功業以外,千古名文只有兩篇,就是前後《出師表》,另外留下來的有幾封家書。諸葛亮的書信都很短,可見他公事很忙,沒有時間說很多話,可是意思都很深遠。譬如給他兒子講交友的信中說,君子之交「溫不增華,寒不改棄」。「溫不增華」,是說春天到了,花已經開了,不要再加一朵花,錦上添花的事不要來。這也就是「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的意思。朋友得意時,不去錦上添花,朋友倒楣時,也不要看不起他,還是跟平常一樣。朋友之間的感情不能像是天氣一樣冷熱變化,要永遠長青,四季長青,這才是交朋友之道。下面還說患難中如何交朋友等等,大家翻翻《諸葛亮傳》就知道了。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是出自《增廣昔時賢文》一書裡,過去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我們十來歲都已經會背了,原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樣。

所以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也是從人生經驗中體會得來,的確大半是如此。屠狗輩就是古時殺豬殺狗的貧賤從業者,他們有時候很有俠義精神。歷史上的荊軻、高漸離這些人都是屠狗輩。雖說是沒有知識的人,但有時候這些人講義氣,講了一句話,真的去做了;而知識越高的人,批評是批評,高調很會唱,真有困難時找他,不行。

相關焦點

  •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但念《金剛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在培福消災增長智慧上,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地方。在看智慧屬於水。如果水沒有火,就很麻煩。有些人懂太多了,沒有慈悲的火,水就變成陰水,死水,不流動的水,往往沒有活力。有些人智慧多一些,慈悲就少了。歷代很多人研究《易經》,研究透了,他感覺世界就是如此,就發不起慈悲心了。甚至起了偷心。就是陰水過多的緣故。
  • 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什麼意思?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的故事在其中上演,有好的,自然有壞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故事或許已經不為人們所知,但是故事背後留給人們的啟示還是流傳了下來,很多成為了名言警句,就比如這句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就是一個關於古代善惡的故事,現代人們也是經常使用,它的後面還有一句,一樣的含義深刻
  •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背後有什麼故事?
    這個古語是一副對聯,上下聯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兩句的故事,在搜尋引擎中看到的是秀才被惡狗傷害,有屠狗者仗義出手相救的傳說。這個屠夫救秀才的故事,很像民間故事,卻不像讀書人所作對聯的出處。文人用典非常講究,多從經書和史書上取材。另外,負心的當然不一定都是讀書人,這是文人創作時有一點點誇張罷了。
  • 【處世】「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據我這幾十年經驗,到現在更承認古人的兩句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我最近寫給別人一副與此有關的對聯,「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現在的時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說「仗義每從屠狗輩」,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輩就是殺豬殺狗的,沒讀過什麼書。「負心多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朋友嘛!怎麼不去?為朋友沒有理由不去,因為他思想不複雜。
  • 古人為何對讀書人有偏見?老話說:「負心多是讀書人」,有道理嗎
    老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意思就是一些屠豬宰狗從事普通職業的普通人一般都比較仗義,而讀書的人卻有很多是負心人,容易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人生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人生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老子幾千年前就在道德經中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簡單說,就是任何事都有陰陽,正反,好壞,兩個方面,兩個方面又總在不停的往復變化當中,不斷向前循環發展。
  • 「仗義每多屠狗輩」,班主任被調離學校,「學渣」送行引老師感慨
    班主任被調離學校,「學渣」送行引老師感慨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老師接到了調令,要前往其他學校繼續教學工作,這也就意味著自己要離開這批教導多日的孩子們了。孩子們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也很傷心,畢竟日久生情,相處了這麼長時間,他們也捨不得老師離開。
  • 文史丨為什麼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他滿腹詩書,連科舉都有信心去考,肯定覺得自己比農夫、工匠這些字不識幾個的人要厲害多了,可他竟然無能到把孩子餓死。杜甫是很會寫詩,又愛國忠君,憐惜百姓,但對她的生活有什麼用處?生前詩名未顯,後世偌大的名氣也不能變成填飽一家人肚皮的糧食。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絕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與父親。也許有人會說楊氏女之所以能被千百年後的人知道,正是因為她嫁給了杜甫,否則區區一介女流早就被淹沒在了歷史之中。
  • 《仗義每多屠狗輩》
    但那個時候,馬路上見到人多打人少的,厲害的欺負軟弱的,都會有路人站出來發聲。尤其是弄堂裡、胡同裡、街坊裡,碰到看不過眼的事情,更是如此,都不覺得自己在管閒事,因為普通老百姓心中都有仗義二字,路見不平一聲吼嘛!現在的人、尤其是接受了十幾年教育的有知識(有沒有文化不知道)的這些,恐怕躲都來不及躲,不過他們很喜歡躲在電腦前,看著風向敲鍵盤。
  • 陳家洛:為什麼負心多是讀書人?
    迂腐的讀書人,就是書讀的多了,滿腹正義和使命,反而失去了本心。所謂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乾隆是一個反派角色,好大喜功、貪婪、背信棄義、懦弱——而這所有的缺點,哪一樁不是陳家洛的缺點呢?如非好大喜功,何必多次以身犯險,放走反派勁敵?
  • 他在憤怒之中寫出的詩,幾百年後竟成了諷刺讀書人名言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明代著名詩人曹學佺的對聯。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往往是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往往卻做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於是下令杖打秀才,並且革去秀才的功名,屠夫依舊無罪,由於太過憤怒,曹學佺又在案卷上寫下了一副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歷史發展到今天,這幅對聯竟然完全的變味了,完全變成了一些人辱罵知識分子的口水炮彈,甚至有些人用這句詩來辱罵文科生,譏諷他們"無用""無節操",甚至有些人自稱為"屠狗輩"竟然起了莫名的優越感。但要知道,所謂的「屠狗輩」也並非都是些「仗義之人」。
  • 《暴裂無聲》| 仗義每從屠狗輩 負心多為讀書人
    (磊子和媛媛站在山頂看著灰濛濛的天空▲)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暴裂無聲》
    當某一天村裡多了一具屍體,有人嚇得逃走,有人開始幫別人隱瞞,有人卻要搶屍……而這個屍體究竟是誰?為什麼他前腳死了,後腳又出現在山路上?為什麼又出現另一具屍體?……忻鈺坤愣是將中國山村拍出了科恩兄弟的感覺。啞父張保民在生活中失去了話語權,被工友們羞辱,被昌總的打手暴揍,即使無意間來到兒子葬身其中的肉身,也喚不回孩子的靈魂,失語底層的境遇卻只能急轉直下無可挽回。山崩象徵著人性的泯滅。
  •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儘是讀書人
    而律師,我自認為是全片中最可惡的存在,可惡程度絕對超過了了昌萬年,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儘是讀書人。犬儒行惡才是最可怕的存在。位於社會的中層,將來自上層的壓力轉嫁給底層,既冷血又自私,最後兩人心照不宣的達成了共識。當他摘下眼鏡又戴上,說出「沒有」時,他作為人的資格已經喪失,代而活著的只是一具衣冠禽獸。電影一開始給人的感覺是類似《無人區》的荒涼和肅殺,案板上血腥的羊肉令人不寒而慄。
  • 仗義每多屠狗輩:只為一個承諾,他照顧嫂子侄兒66年,終生未娶
    仗義每多屠狗輩,男兒一諾重千金。庹長發老人用66年的守護,向世人證明,承諾之重雖春秋不改,忠義之心固泰山敢當!在中華文化中,關羽以為人忠義、知恩圖報、信守承諾的品格和氣質譽滿乾坤,匯集了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
  • 《老炮兒》: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南懷瑾是何人,你可曾耳聞?或許第一眼都難免被這樣的名字驚豔幾分。南懷瑾向世人所訴說的,或包羅萬象侃侃而談,或低級錯誤漏洞百出,然而講的通透的那部分流光溢彩,講的有誤的那部分則又逗又得意。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同時也是片面武斷的。
  • 俠義每多屠狗輩 字魅5
    俠義每多屠狗輩  書之影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