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明代著名詩人曹學佺的對聯。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往往是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往往卻做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天啟二年1622年曹學佺在廣西做右參議,當時廣西的朱明宗室好養狗,而皇室的奴才們為非作歹,每當閒來無事之時,便放出狗來咬路人,以此為樂,曹學佺不為權貴,決心收拾收拾這幫奴才。
昨天這幫奴才又放出來咬人,路人都紛紛躲開,一位秀才躲閃不及,被惡狗撲倒,眼看就要喪命,這是路邊的一位屠夫衝了出來,一刀剁掉了狗的腦袋,那些皇室的奴才們見到自己的狗被殺了,非常憤怒,平民竟敢殺死自己的狗,於是將這位屠夫綁起來和死狗一起帶到衙門去,要求衙門判處屠夫死刑,為自己的狗償命。曹學佺正好審理此案,完全不理會皇親的要求,判處屠夫無罪,並且要求皇親賠償秀才的醫藥費。皇親又新出一計,重金賄賂並且恐嚇秀才要求其更改口供,說是自己與鬥犬相好,正在玩耍時,屠夫突然將狗殺死,秀才膽小懦弱,畏懼皇室,於是便答應了。重審時,聽完秀才的供詞,曹學佺大怒,明明屠夫救了秀才的命,秀才卻要害屠夫。於是下令杖打秀才,並且革去秀才的功名,屠夫依舊無罪,由於太過憤怒,曹學佺又在案卷上寫下了一副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歷史發展到今天,這幅對聯竟然完全的變味了,完全變成了一些人辱罵知識分子的口水炮彈,甚至有些人用這句詩來辱罵文科生,譏諷他們"無用""無節操",甚至有些人自稱為"屠狗輩"竟然起了莫名的優越感。但要知道,所謂的「屠狗輩」也並非都是些「仗義之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水滸傳中的李逵,在梁山好漢設法「賺」朱仝上山的的過程中,為了讓其後路斷絕,竟然一斧子劈死了朱仝照顧的小衙內,要知道這個孩子此時不過六歲!李逵這位「屠狗輩」殺死六歲的孩子竟毫不猶豫,有人又跳出來了,說這是知府的孩子,試問一下知府的孩子就該死麼?六歲小孩不要說欺男霸女了,調皮搗蛋恐怕都輪不上他吧,更何況小衙內的父親滄州知府跟梁山無怨無仇,也並非是高太尉之流的昏官。在這段悲慘的故事裡,梁山的屠狗輩們,也做出了「負心」之事,卻仍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叫好,只是因為他們是「屠狗輩」。我窮我就可以兇惡,我困我就可以無理取鬧,千百年來這條歪理,受到所有的刁民的推崇,並且積極展開實踐,這些人和那些「負心的」讀書人一樣,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活,而真正的弱者,卻只能在歷史的角落裡呻吟。
在屠狗輩眼裡向來懦弱的讀書人們其實並不「負心」也並不「懦弱」。而所謂的「屠狗輩們」有時也並非「仗義」。二戰初期,法國南部的人民害怕德軍轟炸,竟然拒絕盟友英軍飛機在此地起降。波蘭電影《沃倫》反應了二戰中早期,發生在波蘭的民族仇殺,劇中,男人們手執兵器氣勢洶洶,竟然只是為了對付女人和孩子。這時,屠狗輩的仗義哪裡去了?揮刀向更弱者,這就是所謂的仗義嗎?或許有些人只看到了,清軍攻破南京時,明朝官員跪迎請降。但他們沒看見的多了,他們沒看見典史閻應元戰死江陰,督師朱大典戰死金華,萬元吉,楊應麟戰死贛州,史可法戰死揚州……他們更沒看見,張居正為了變法不惜與整個既得利益者階層為敵,在他死後家破人亡。商鞅為了秦國的國富民強,執意變法,在秦孝公死後,身領車裂之刑。這些都是讀書人。對了,那對聯的作者曹學佺,也是一個讀書人。
人們評價歷史人物或別的東西,總是從自己中意的角度來看,當他們討厭某個人或者某一些人,他們會隨便抽一根棍子,一下子便打到了一類人。評價人的好壞不能只從他的身份來看,這個人的本身品行包括其社會環境,也是評價參考的重要一環。至於那些拿這句話擠兌學生(尤其是文科生)的,也只能說這是一種無知的可悲的囈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