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個人公眾號:平兒聊歷史。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名人名言一直激勵著不少人,多下功夫讀書。這句話的作者,也確確實實做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就是唐朝著名詩人,人稱"詩聖"的杜甫。這句詩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首詩有點長,因此我用圖片的形式展示。
杜甫的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七載,即公元748年,而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此時的他36歲左右,正值中壯年。
從本詩的題目《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可以看出,杜甫是寫給一個被他稱為"韋左丞丈"之人的。這個"韋左丞丈"名叫韋濟,官至尚書左丞,且由於韋濟對杜甫多有照拂,杜甫尊稱他為"丈人",因此,在這首詩的題目裡就稱韋濟為"韋左丞丈"了。
那麼,韋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出生於公元687年,比杜甫年長15歲左右,從二人的年齡差來看,韋濟對於杜甫應該是個類似兄長的角色。韋濟的祖父韋思謙,伯父韋承慶,父親韋嗣立均官至宰相。
《舊唐書》中對韋思謙的評價是:"善人君子,懷忠秉正。盡富文章,鹹推諫諍。豈愧明廷,無慚重柄。子子孫孫,演承餘慶。"可見韋濟不僅出身優越,而且家風優良,與當時欺上瞞下、嫉賢妒能的奸相李林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難怪他會對窮酸落魄的杜甫出手相助,也難怪杜甫會在這首詩裡對他傾吐心聲。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應該是這首詩中最有名的句子,大家聽得很多,意思也很好理解,強調了閱讀對於寫作的重要性,也就是現在很多寫作老師說的輸出的前提是多輸入。如今網絡上流行的寫作心法,杜甫在幾百年前就領悟並提出了,可能這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所以流傳的原因吧,用精煉而富有藝術的手法,寫出樸實而真切的道理。當然,在原詩中,杜甫並非是為了講道理而寫這句話的,而是概括了自己的寫詩經歷,他之所以在詩歌上有這麼高的成就,是因為讀了很多書。
其次有名的,應當是首句"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這句話是說,那些富家子弟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卻還是活得瀟灑恣意,不用忍飢挨餓,而像杜甫這樣的讀書人,則仕途坎坷,清貧困苦。杜甫當然不是羨慕那些紈絝子弟,他只是對命運的不公平感到內心委屈。
對杜甫的遭遇感同身受的,還有南宋著名愛國詞人陸遊,他在詞作《謝池春》中寫有"笑儒冠自來多誤"之句,這句話就是從杜甫的"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化用而來的。
可能正是因為跟杜甫一樣仕途坎坷,報國無門,陸遊才會在自己的詞作中化用杜甫的詩句吧。
杜甫的這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確實很長,正文足足有220字,暫且就不逐句講解了,只在整體結構上梳理一下。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首句是總述性的句子。杜甫向韋濟說,自己"儒冠多誤身",具體是個怎麼"誤"法,則是在接下來的200字裡展開。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幾句,是說的杜甫之前用功讀書,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他讀破了萬卷書,下筆有如神助,詩賦堪比著名文學家揚雄和曹植(詩句中"子建"是曹植的字),當時的知名文人李邕、王翰(寫"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的那位)都紛紛想要結交自己。因此,那時的杜甫很有自信,覺得自己一定要身居要職,像先賢堯舜一樣,做出貢獻。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到了這一部分,杜甫就開始描寫自己的落魄了,抓住"此意竟蕭條"這一句,就可以大概掌握接下來文字的內容了。杜甫說自己為了取得功名,不得不奉承權貴,卻還是生活艱辛,四處碰壁,無法施展抱負,心情十分低落。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白鷗沒浩蕩,萬裡誰能馴?"
最後,杜甫向韋濟告別,把自己比喻成一隻無拘無束的白鷗,撫平了前文抑鬱的情緒,重見坦蕩胸懷。
這樣一梳理,大家是不是覺得長詩好像變"短"了?像這樣比較長的詩,都可以先理清整體框架,然後再逐句欣賞,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寫不出好的文章,不妨先問問自己,讀的書夠多嗎?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