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和「院長觀影團」北京的小夥伴們一起看了一部特殊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力量極其強大——
早在提前看片時,我哭溼了一包紙巾。悄悄一扭頭,發現同場幾乎所有人都在抹眼淚。
看完片後,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去看這部電影。
於是,有了南京點映和北京首映的兩場線下觀影團。
也有了兩次全場飆淚的動人景象。
甚至,有觀眾在映後採訪時,依然激動地哭出聲來……
擦乾眼淚,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記住這一道「《藍色防線》」。
《藍色防線》是一部戰地紀實電影。
它記錄的故事,你應該有所耳聞——我國第一支成建制維和步兵營,前往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在戰火紛飛中保護當地難民營安全的全過程。
但它帶來的震撼,應該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一邊是令人膽寒的戰火紛飛、槍林彈雨;一邊是催人淚下的肝膽相照、生死與共。
無虛構、無特效、無彩排。
只有真實的鮮血、淚水和維和英雄們的堅守。
淘票票開分9.4,一點都不虛。
感受一下,凡是參加我們線下觀影的夥伴,幾乎都打出了滿分。
因為,光憑真實兩個字,它就給了所有觀眾會心一擊。
真實的戰場
先看一些畫面——
是不是有點眼熟?
坦克、炮火、車載重機槍掃射……這些鏡頭曾在電影《戰狼2》中出現過。
而它們都是由《藍色防線》自2015年開始歷經五年跟蹤拍攝維和部隊的戰士們,用生命真實記錄下來的。
換言之,《藍色防線》堪稱「真實版戰狼」。
更驚險,也更珍貴。
2016年的南蘇丹,正處於長年累月的戰亂之中。
政府軍和反政府軍常常爆發武裝衝突,威脅普通民眾的生命。
《藍色防線》的「主角」——第二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他們的任務就是在南蘇丹的聯合國營區保護當地難民的安全。
任務之艱巨令許多人始料未及。
一方面,南蘇丹境內自然環境嚴酷,條件艱苦,熱帶疾病流行。
戰士們要冒著五十多度的高溫,全副武裝進行巡邏。
別說一天了,一小時下來,衣服從內到外都溼透了。
另一方面,局勢動蕩,危機難以預期。
聯合國營區按理不允許開戰,但很多時候,難民們的衝突突如其來,難以防範。
而且,與我們想像中的嚴密部署、激烈交鋒不同,他們交火仿佛在「玩遊戲」,沒有戰術,隨時隨地,但隕滅的是真實的生命。
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維和戰士面臨著「一場沒有敵人的戰爭」,但危險無處不在。
步戰車巡邏,曾被火箭彈擊中;
兩方交火的流彈可能傷及站崗的戰士;
甚至,在處理私藏槍枝毒品、打砸搶燒等各種安全隱患時也很危險。
戰士們每一天,每一刻,都面臨生與死的考驗。
《藍色防線》的真實,與其表現手法密切相關。
首先,片中絕大部分影像素材屬於維和部隊內部資料,十分少見而珍貴。
其次,你會發現,有些畫面的視角相當獨特。
因為,它們可能來自於戰士們頭盔上的記錄儀,也可能沿著槍用瞄準鏡。
這種視角仿佛瞬間將我們拉到了真實的戰場,跟著戰士一起觀察,奔跑,命懸一線。
再大投資的大片,也難以帶來這種前所未有的臨場感。
因為,「生和死的考驗,在演習場上永遠模擬不出來。」
子彈襲來,仿佛從你耳邊呼嘯而過;爆炸的二次衝擊,也讓你感覺觸摸到了那股灼熱;還有搶救戰友的時候,那種緊急與焦灼也讓你不自覺屏住呼吸……
無比深入,無比真實。
這才是真正的身臨其境,真正的沉浸式體驗。
真實的離別
魯成軍是中國第二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教導員。
《藍色防線》中,他講了一件「趣事」。
說在赴南蘇丹之前,兒子偷偷把他拉到一邊,問了他一句:
「爸爸,你不會掛了吧?」
回憶起兒子稚嫩的言行,魯成軍笑了,我卻忍不住熱淚盈眶。
孩子的擔憂,恰恰說明了執行維和任務的危險性。
戰士們不是從天而降、鋼筋鐵骨的英雄,而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卻選擇挺身而出的人。
在戰場上,他們會流汗流血,甚至可能面臨犧牲。
事實上,的確有戰士將生命留在了那片土地。
2016年7月10日,裝甲車執行任務時突遭炮襲,兩名維和戰士不幸犧牲。
請記住他們的名字——楊樹朋,李磊。
李磊是90後,執行任務時積極勇敢,充滿活力。
犧牲前兩天,恰逢他的生日。
炎炎烈日下,他穿著重達20多公斤的防彈衣值勤。
微信朋友圈裡,他留下的最後的人生感言是:
「這個生日禮物太大了,願所有戰友平平安安!」
配圖是一頂UN藍盔。
楊樹朋是80後,平時成熟穩健,作為老兵總是主動要求上前線,執行任務。
如果你看過《真正男子漢》的話,可能會記得他在節目裡教劉昊然用軍工鏟煎雞蛋。
這個讓所有人驚嘆「神奇」的技能,來自楊樹朋在戰場上的磨鍊。
他是楊根思連有名的「神炮手」,曾練就「500米外火炮打燈泡」的神技,還創下一分鐘擊發63次、命中58次的光輝紀錄。
在執行維和任務出發前,楊樹朋專門給父母買了保險,向妻子表示歉意,讓家人安心等他回來。
可惜……
他沒能再溫柔擁抱父母和妻兒,卻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守護世界和平的誓言。
看到楊樹朋和李磊犧牲的畫面,我無比痛心,實在無法抑制,眼淚一直流。
坐在大銀幕前的觀眾尚且如此,更何況和他們朝夕相處並肩作戰的戰士們?
明明自己身負重傷,關心的卻是「我兄弟還活著沒」。
看著搶救中的兄弟,攝影機後的那雙眼不禁淚眼模糊。
最後一絲希望消散後,有戰士咬著牙落淚,一向鐵骨錚錚的班長也忍不住抽泣。
令人揪心的畫面,還包括教導員強忍淚水致電犧牲戰士的家屬。
他的聲音低沉下去,強撐著問好,然後顫抖著說「照顧身體」「孩子有一個最好的爸爸」……
我仿佛看到一顆顆心被揉碎了。
楊根思連指導員文海地和楊樹朋愛人的對話
圖源:@人民日報
電影沒有刻意煽情或者渲染這股深入骨髓的悲傷,相反,所有畫面和語言都非常克制。
親歷戰場一線的維和軍人們,再聊起這段經歷,那些已知的未知的危險,有「後怕」,更多的是坦然和釋然。
只有聊起離開的戰友,他們才會一時亂了情緒,紅了眼眶。
這種克制,帶來的是無與倫比的力量。
它似繞指柔,從銀幕上向外蔓延,包裹著我們跳動的心;它也似百鍊鋼,讓我們感受到戰士堅定的信念,由心底生出敬意和勇氣。
這樣的力量和情緒,讓人久久難以抽離。
真實的熱血
《藍色防線》定於9月18日正式上映。
「九·一八」是個特殊的日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侵華戰爭,企圖以武力徵服中國。
是無數英烈攜起手來,英勇無畏、前赴後繼地戰鬥,才將敵人趕走,守衛國土安全。
每一年這一天,百餘城市都會鳴響防空警報,以警示民眾勿忘國恥,砥礪前行。
我一直認為,銘記歷史、珍惜和平,應該是刻在每一位中國人骨子裡的信念。
所以,當我看到竟然有人不知「九·一八」的意義,一時百感交集。
不過,這也從側面證明,《藍色防線》的上映有著重要意義。
電影中有蘇丹百姓的生活圖景:
衝突,屠殺,流離失所……
在我們看來驚心動魄,於他們卻只是日常。
小孩子沒衣服穿,沒食物吃,卻知道誰和誰在打仗。
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沒有好好看看這個世界,就生病或受傷,在接受救治時,母親和孩子都忍不住流下熱淚……
這些正在發生的真實令人不寒而慄,同時也令我們更加明白:
沒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國家。
我們的歲月靜好背後,是無數英雄的負重前行。
另一方面,透過「赴戰場 為和平」的微言大義,我們也能感悟到大國擔當和大愛情懷。
在蘇丹,中國維和戰士們的一句「請跟隨我們,我們會將你們帶到安全的地點」,播下了和平與希望的種子。
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維和部隊方隊英姿颯爽闊步前行的身影,又形成了一道藍色風景線,讓人倍感熱血和驕傲。
2020年,是中國軍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30周年。
截至目前,中國軍隊已累計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軍事人員4萬多人次。
他們不畏戰火,守望和平。
用生命鑄成一道「藍色防線」,才換來許許多多普通百姓的性命無憂。
他們的犧牲奉獻,熱血前行,我們應該知道,也必須知道。
走進電影院去直接感受,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
9月18日,我已經去電影院三刷《藍色防線》。
也期待你能通過大銀幕,感受真實的戰火紛飛,致敬兩位英雄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唯一的提醒是——
帶上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