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突現粉紅色「西瓜雪」!或預示全球生態系統的大變化

2021-02-08 樹上長的宇宙果

近期,一組照片迅速火爆了網絡。通過照片可以看到,在南極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往日雪白的大地此時已經被一片粉紅色取代。從遠處看就像西瓜被掰開了兩半,露出了裡面粉紅色的瓜瓤,整個場景顯得非常浪漫且迷人。但相關的專家卻表示,這樣的場景雖然顯得美麗,但背後預示的事情卻一點也不浪漫,甚至對地球來說,這種現象反而是對生態系統的威脅。

此雪非「雪」

實際上的雪是不會變換顏色的,從古至今,雪片就是白色的象徵。而之所以南極下了一場粉紅色的「西瓜雪」,是因為地面生存著一種淡水的單細胞綠藻——極地雪藻。雖然它是綠藻,但顏色就是粉紅色的,只不過由於南極天氣寒冷,這些粉紅色的斑點在雪白的大地上不那麼明顯。如果不細心觀察,這些極地綠藻就像散落的兩三朵玫瑰,稍不注意就看不見了。

南極一直以寒冷著稱,而極地雪藻則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度過了上億年之久,它們大部分扎在雪層幾十釐米深的地方。平日的南極溫度一直很低,在這種低溫環境下,極地綠藻生長得十分緩慢,卻不斷在累計紅色的類胡蘿蔔素。這種緩慢的生長平衡在近日被打破,隨著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攝氏度,這一現象直接導致極地綠藻開始大量繁殖,很快就將南極的地面染上一層粉紅色。

迅速的生長

科學家研究發現,極地綠藻的最佳生長溫度為10攝氏度左右。相關的實驗中,將輻射能量增強,極地雪藻的基本生化成分含量就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極地雪藻的色素含量和脂肪開始增加。6-8小時後,色素含量增長了約4%,脂肪增加了約5%。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提升的含量更高,6小時約增加了將近50%。

雖然極地綠藻能在南極生存稱得上是一件好事,通過南極的各種藻類(包括極地綠藻在內的所有藻類),人類可以弄清它們是如何繁殖下去的,這對研究冰雪王國裡生命的產生有著積極的作用。

不好的預示

除了粉紅色的極地綠藻,我們也要看清其背後的意義,最重要的就是:地球怎麼就這麼熱了。熱到直接讓沉睡許久的極地綠藻開始綻放色彩,熱到北極開始大面積的融化冰川。如果說連南北兩極都開始以這樣的速度升溫,那對全球的影響恐怕也不需要細說,整個生態系統恐怕也會產生變化。

而生態系統一直是一個整體,生物與環境都是相互影響的。或許今後的數十年,全球的溫度會提升,人類的忍耐程度可以經得住這種溫度的升高,可處於更低級位置的植物、藻類卻無法承受這種突如其來的升溫。導致的後果只可能是兩種,一個是這些植物和藻類慢慢適應了溫度的升高,另一個可能就是直接導致大量藻類的消亡。

此次南極的粉紅色「西瓜雪」的確很美麗,但美麗的背後,可就沒有看上去那樣美好了。

相關焦點

  • 你還沒有去過的南極,竟然下起了「粉紅色」的雪,這到底是什麼?
    此次溫度再度攀升,也就導致了南極出現了從來沒有出現的粉紅的的雪,形象地被人們稱為「西瓜雪」。「西瓜雪」其實是被南極沿海的極地雪藻所含的色素將白茫茫的雪都染成了粉紅色。這種極地雪藻耐寒性極強。縱然在終年積雪的環境中,它們仍然可以存活。極地雪藻是單細胞綠藻,廣泛地分布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和高山冰雪區域。
  • 阿爾卑斯山脈驚現粉紅色冰川,美麗背後很「扎心」丨小球大世界
    由於大量的雪衣藻不斷繁殖生長,就像是在冰川中長出了粉紅色地衣,使得冰川呈現粉紅色。這種粉紅色的「盛宴」容易出現在一些高山冰川上,例如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往往在春夏季常見,遠遠看上去,好像/整座山都盛開著紅色玫瑰。除此之外,雪衣藻還是「西瓜雪」的「始作俑者」。
  • 南極傳出壞消息,基地周圍出現「血雪」,擔心的事正在成為現實
    可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這一片最後的淨土我們也沒能守住,美國的衛星就曾在太空中,發現了地球上南極的一處變化,本應是白雪皚皚的南極,卻出現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紅色,在衛星傳回的照片中看來,基地旁邊的場景令人毛骨悚然,就好像遼闊的雪地上被鮮血浸透了一半,那並不是鮮血,而是一種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汙染,由人類造成的一種生物入侵, 南極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正是我們這些人類。
  • 南極雪地上現出鮮血一幕,背後的真相,可怕且可悲...
    西瓜雪」,很早就被人類觀測到過。但是對於建立在冰川基礎上的南極生態系統來說,就是一場顛覆性的大災難。以前被冰川嚴格隔離的微生物群現在匯合,大量注入高鹽海水的冰川淡水讓生物們有點無所適從。,它們也是「氣候難民」,但承擔這一切的,還是南極洲這個全球最為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
  • 南極一片血紅,北極甲烷爆發,珠峰冰川長草:留給人類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他讓全世界都看到了,那一場粉紅色的雪……」 這場浪漫的粉紅色雪景,在日漫《海賊王》裡我是看過的,至今仍印象深刻。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有生之年,竟還能在現實中目睹! 這兩天,就在全球都被新冠肺炎,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地球最冷的「天涯」、「海角」、「屋脊」所發生的災難,被迅速的淹沒在了信息流中: 南極北端西摩島氣溫達到20.75℃,持續「失常」的高溫,導致南極大面積出現「粉紅色西瓜雪」的異常之景;
  • 南極血紅一片,上萬隻企鵝消失,一場危及75億人的災難正在發生……
    這樣的「西瓜雪」,不光是在南極,在全世界都實屬罕見。因此外網有許多不知情的網友,都在感慨「這雪太美了吧!」經研究發現,「西瓜雪」並非神跡,一種本不該在南極大片出現的藻類—— 「極地雪衣藻」是其始作俑者。雪衣藻通常在寒冷的氣候中生存,低溫情況下保持「休眠」,氣溫升高後就會迅速繁殖、聚集。南極「血紅一片」就是氣溫升高後,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結果。
  • 南極「高燒」20℃,凍土現遠古病毒,世界還好嗎?
    南極洲這麼大,各地之間的氣候差異也很大,並非每個角落都常年極寒,比如像「小尾巴」一樣的區域就是南極半島,是南極大陸最溫暖的地方,年平均氣溫能達到2℃,而其附近的島嶼最高氣溫能達到10℃以上。這次測到高溫數據的西摩島就位於南極半島附近,甚至在南極圈之外,歷史最高紀錄為19.8℃,這次高了近1℃。
  • 港媒關注:臺灣政治生態微妙變化 預示什麼?
    近期臺灣的政治生態正發生一系列微妙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有三個:   一是民怨開始積聚,民意開始變化。  二是民進黨內不同派系或代表性政治人物間的競爭、攻防或布局,愈趨明顯,勢必牽動黨內生態的變化,備受各方關注。
  • 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帽帶企鵝數量明顯下降
    一項最新報告顯示,過去十年是有記載以來全球氣溫最高的十年。位於地球最南端的南極是受氣溫影響最大的地方之一。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南極有一種企鵝的數量出現明顯下降。 南極科考隊隊員 亞歷克斯·博羅維奇:每年企鵝們都會回到同樣的地方築巢,我們可以密切關注它們的群體數量 ,通過觀察企鵝數量的變化,我們可以知道整片區域的生態環境(健康與否)。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冰芯研究從極地冰蓋開始,後來擴展到中低緯度山地冰川地區,對全球變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極大地推動了冰凍圈科學和全球變化科學的發展;同時,冰芯研究可從歷史角度評價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為相關環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學基礎。
  • 氣候變化衝擊食物鏈 南極帽帶企鵝數量銳減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外媒報導,研究氣候變化對偏遠地區影響的科學家表示,自上世紀70年代的調查以來,南極洲西部的帽帶企鵝數量下降了77%。資料圖:帽帶企鵝。中新社記者 楊毅 攝帽帶企鵝,以其頭部下方狹窄的黑色而聞名,棲息在南太平洋和南極海洋的島嶼和海岸,以磷蝦為食。「我們看到的下降絕對是驚人的,」保護生物學家史蒂夫·福雷斯特說。他與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東北大學兩所大學的科學家們一起參加了剛剛結束的南極考察。
  • 朱國平研究團隊揭示南極中層魚類關鍵種南極電燈魚耳石種群標記特性
    考慮到這些魚種具有較高的生態作用和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南極魚類受到了廣大科研人員的諸多關注,這其中就包括全球海洋中層魚類中資源量較高的魚種——燈籠魚科魚類。從管控南大洋生態系統結構的主要流系——南極繞極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角度來看,南極電燈魚種群分布區域北至亞熱帶鋒(SubTropical Front, STF),南至南極繞極流南鋒(Southern ACC Front,SACCF)和南極繞極流南界(Southern Boundary,SB)以南水域,種群結構與南極繞極流鋒面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
  • 南極冰下都有啥?那裡的百合都會跳舞!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極海底,探索鮮為人知的海底世界。 「冰下草原」生物大聚會 南極位於南半球高緯度極端寒區,也是全球最寒冷和暴風雪最頻繁的地區,通常一年中有8~9個月的時間被茫茫浮冰和積雪所覆蓋。
  • 衛星遙感、實地考察等方法可幫助人類觀察極地變化
    說到極地,你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片蒼茫的畫面——冰天雪地,浮冰飄蕩……但近些年來,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威脅之一,極地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考驗。日前,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聯合科普中國APP、新華科普、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聯合直播,邀請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汝建進行視頻連線,圍繞氣候變化下的極地生態保護等內容,向公眾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喚起公眾關注極地生態環境,提高節能減排意識。王汝建從人們感興趣的極地生物開展話題。
  • 哆啦A夢第一次南極大冒險 最佳劇場版全球獲贊
    動畫電影《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今天發布了首款預告和四組海報,五人組來到南極,開啟全新大冒險。這是哆啦A夢動畫化以來第一次到達南極大陸。自哆啦A夢劇場版電影國內上映以來,不斷刷新它在內地的票房紀錄。此次哆啦A夢以全新形象再度歸來,即將和國內觀眾見面。
  • 南極,極點不是終點—新聞—科學網
    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是南極——地球上溫度最低的地方,與我國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最潔淨的大陸,植物對氣候變化的反應靈敏。極地,正是他們理想中的科研聖地。   在安黎哲眼中,土壤稀薄的南極半島至少有四大待解之謎——第一,南極的植物是怎麼來的?它們的多樣性如何?
  • 南極海岸出現「綠雪」從太空中可以看到大規模「綠雪」壯觀景象
    南極海岸出現「綠雪」從太空中可以看到大規模「綠雪」壯觀景象 2020-05-22 14:21:14 來源:參考消息網  |  作者:佚名【南極海岸出現「綠雪」】報導稱,儘管每一個單細胞微生物都很微小,但是當藻類密集地存在於雪中時,它使雪層變成了鮮綠色,而且規模很大,從太空都能看到。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11月27日,國家遙感中心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近1/5已融化,預測未來冰蓋表面融化還將繼續增加,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而除了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之外,另一些潛在的影響還少為人知。
  • 地球最大冰山正「逃離」南極!最北端已經消失,將帶來一系列驚人變化
    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南極大陸似乎變得脆弱不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冰架分崩離析。科學家們今年初曾警告稱,地球上最大的冰山——A68即將脫離南極大陸的束縛,順著洋流漂入大海,最終徹底融化!這一「警告」,如今已經在NASA衛星拍攝的圖像中已經開始在現實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