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北京秋高氣爽,23歲的高景炎,人生第一次出遠門,從家鄉無錫來到首都北京。
和眾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他在前門大柵欄的一個小旅館裡暫時落腳,等待分配工作。就這樣興奮中夾著一絲茫然,熬了10多天後,高景炎得知自己被分到位於八王墳的北京釀酒廠。北京釀酒廠前身是1949年5月成立的華北酒業專賣公司實驗廠,是北京第一家國營釀酒廠,也是如今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租輛三輪車,帶上鋪蓋行李,高景炎來到他一生結緣的地方。從車間技術員幹起,到技術科長、技術副廠長,再到廠長,直至1999年退休,高景炎在這裡揮灑了37年的心血和汗水。
「這麼好的條件,得幹點事兒啊。」年輕時的高景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他主動向上級提要求:到車間去,跟著釀酒師傅們勞動。發酵車間悶熱潮溼,勞動強度大,高高瘦瘦的高景炎才90多斤,可仍堅持要扛150斤裝高粱的麻袋,一趟下來揮汗如雨。
一年間,高景炎把白酒、葡萄酒、溶劑等車間勞動個遍,這段經歷讓高景炎迅速成長,成為廠裡年輕的專家。
車間勞動之餘,高景炎了解到釀酒廠為新中國誕生生產獻禮酒的光榮歷史,也對他後來的恩師王秋芳漸有耳聞。
王秋芳比高景炎年長13歲,今年已93歲高齡,是建廠元老之一。實驗廠成立時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把過去靠「眼看、鼻聞、手摸、腳踢」的傳統手工作坊式的釀酒生產,向現代科學化生產方式轉變。經過反覆取樣、化驗、核實,王秋芳組織彙編的《傳承北京二鍋頭的分析方法及產品質量標準方案》,成為釀製二鍋頭酒的標準。這是北京二鍋頭酒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1949年7月,距新中國成立還有3個月,實驗廠接受了一項光榮任務——在10月1日開國大典前,生產一批酒作為迎接新中國誕生的獻禮酒。為了能按時完成任務,全廠上下齊心協力,起早貪黑,挖酵池、立甑鍋、育酒麴,終於在1949年9月,生產出首批紅星二鍋頭酒。由於當時沒有專用的白酒瓶,獻禮酒還是以啤酒瓶進行灌裝。
獻禮酒被配以紅五星、藍飄帶的「紅星」商標,紅星代表中國革命,藍飄帶代表人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每每聽到這些,高景炎心中總是莫名激動。
便宜、順口,對紅星二鍋頭酒,老百姓評價甚高。可要真想喝到,卻並不容易,因為到1949年底,一共才生產20.5噸。
1965年,高景炎工作的第三年,北京市場也僅有紅星二鍋頭一個品種,年產量幾百噸,無法滿足老百姓的需求。「二鍋頭酒緊俏到什麼程度?」高景炎回憶,尋常百姓想要喝,只能逢年過節憑購貨本買兩瓶嘗嘗。
「二鍋頭酒啥時能多到想喝就喝呀?」這個問題,一直埋藏在高景炎心底。後來,北京市政府要求,北京釀酒總廠對各郊區酒廠歸口管理。所謂歸口管理,當時為歸口科長的高景炎說,就是要按照為新中國誕生生產的獻禮酒——紅星二鍋頭酒的工藝,統一生產標準,讓郊區酒廠增產量、提質量,滿足老百姓需求。
作為先後兩代釀酒技術骨幹,為郊區酒廠「補課」的重任,自然落到王秋芳、高景炎頭上。編講義、培訓、上課、手把手傳授技術,高景炎跑遍北京各個郊區,把二鍋頭釀酒技術傳播開來。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二人結下深厚的師徒情。
在房山交道酒廠,沒講課房間,高景炎就在車庫裡掛一塊黑板,工人們席地而坐;在延慶八達嶺酒廠,路途遙遠輾轉乘車,早晨出發中午才到,講完課回城已是天黑;在懷柔湯河口酒廠,條件艱苦到連醬油都買不到,蔥花湯撒點鹽就著窩窩頭,就是一頓飯……
苦中作樂的高景炎,對山高路遠全然不在乎。很快,昌平酒廠的「十三陵牌」、通縣酒廠的「向陽牌」、大興酒廠的「永豐牌」、牛欄山酒廠的「潮白河牌」等北京二鍋頭酒遍地開花,到1981年,年產量大幅提高到3萬噸。二鍋頭酒香溢京城,老百姓喝好酒不再是一種奢望。(記者 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