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佛」,從小耳濡目染,記憶中那是上香誦經,青燈古佛,石頭小徑,深山密林。似乎充滿神秘,遙遠,且不可及。
母親時常誦經,家裡便有很多經典,出於好奇,我常去翻翻,見識下是什麼讓母親那麼恭敬,虔誠。繞口的文字,不知其意的句子,好似咒語,又像故事,抑或對話的記錄。這些就是我對佛以及佛經的最初印象。
再次接觸佛經,已是2012年,各大媒體上報導著南懷瑾先生仙逝的消息,我又是出於好奇看了他述著的《金剛經說了什麼》,得益於南懷瑾先生簡單易懂的文字將深奧的道理,智慧展現在我面前,被佛陀所說的智慧震驚,隨後便是感到豁然開朗,心中似乎重新開了一個門,門打開了,都是光芒,無盡的新世界。更奇妙的是,隨後我去西方求學,研讀了西方哲學,社會學文獻,原來2500年佛陀所言與近200年西方哲學家,社會學講解讀的世界現實驚人的相似。此後一發不可收拾,研讀起《楞嚴經》、《楞伽經》、《瑜伽地師論》等,這也為此次參與禪修埋下了種子,靜待發芽。
香海禪寺的禪修班,早已有所耳聞。因緣際會,參加了3月的「祖師生活禪」;也感謝因緣,此次祖師禪一行正中我的下懷。破解我幼時對於「佛」的誤解。佛並不是簡單上香誦經,不是神秘的青燈古佛,不是遙遠的深山密林。佛法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得利於我們的生活。
佛法是教我們一種智慧的方式與自己相處,與自己的心相處。或者,從西方哲學的角度出發,佛法是教給我們一套重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法。它是一套與己獨處的法門,也是一套與世相安的法門。
說到祖師生活禪禪修班,就不得不談一談這三天來的作息。
先談「作」
禪修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禪房,打坐。沒有例外,我們也是從禪房打坐開始,但卻不僅僅是打坐。有託水禪,行禪,動禪,茶禪,音樂禪等等。記得最牢的是託水禪,就是手中託著一個碗,碗中盛滿水,在行徑中要照顧好碗中的水,不讓它灑出來。其實生活中這碗中的水是處處都是的,它可以是你想要追求的目的,可以是你的牽絆,也可以是你的羈絆。所以如何與這碗水相處其實是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的課題。一開始,我與大多數人一樣,小心翼翼地捧著它,全身心都在這碗水上,眼裡只有水,心裡只有水,因此步子也邁不開,前進得非常慢。老師引導我們,照顧好自己手中的水,同時也要看到周圍的一切,清清楚楚,卻沒有分別。當我微微抬起頭,開始將視線移到遠處,看到樹,人,地磚等等,我原先緊張的心似乎放鬆了些,步子也變得輕鬆了,當然,手中捧著的水也沒有灑出來。奇妙的事情就在這裡,生活也不就是這樣嘛。當我們過多地追求結果,緊盯著它不放,它同時也成了你的羈絆,你的阻礙,綁住你手腳,捆住你身心的枷鎖。你越看得緊,越得不到。我們的祖先們將它概括為四個字「事與願違」。但你將視野打開,心裡照顧著這碗水,但又不僅僅照顧這碗水時,一切似乎變得明亮且簡單。生活也是這樣,我們稱它為「不期而遇」。這裡的不期不是不期待,而是不僅僅是期待。這裡的不期也就是「不執著」。
禪修中類似這樣的感受,感悟很多。除了託水禪外,在這裡還想說的是「音樂禪」。讓我們聽一段美妙的音樂,旋律張弛有度,讓人聯想美好的事物,這是我們喜歡的,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的讓自己放鬆的手段。但是,讓我們聽一段工地打樁的聲音,聽一段飛機起飛的聲音,孩子哭鬧,菜場砍價,鬧市堵車的聲音,我們又會如何呢?生活中的我們會煩躁,隨著而來的是脾氣,控制不好還會與周圍的人吵鬧。當大家在禪房裡閉上眼聽這些聲音時,卻出奇的平靜。十几几分鐘過去後,老師也表示欣喜,他說,讓他驚訝的是大家都能很平靜地聽這段聲音,有些同學似乎到了定境,且面露喜悅。這也就是音樂禪的妙義。心入平靜,無分差別。聲音入耳,也就是入耳了,判斷他們的好壞,美醜,又是為何呢?
從其他角度來說,這樣的妙義或者說是禪境正是錘鍊我們面對噪音的情緒控制力,在西方心理學裡稱之為自控力,即自我意志的控制力。而,我個人覺得,西方自控力的鍛鍊技巧偏於進攻,試圖依靠更好的精力,更強的前額大腦皮層活躍度來啟到控制自我意志的目的。而禪的妙處在於它似乎更像是我們中國的中庸之道,太極裡的以柔克剛。我們不去壓制自己的內心,而是靜靜看著它,讓它自己散去。這就是是「不爭」的力量。
再談「息」
寺廟裡生活的作息,或者說禪修的作息,與我的日常生活最大的不同在於早睡早起。在沒有電燈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體與天地保持著相同的節奏。但我們有了燈以後,似乎已經不再尊崇這樣的理念,因為黑夜不再是黑夜,白天也可以不再是白天。時常有日夜顛倒,醉生夢死的時刻。不敢說這樣不好,那樣就好,但在我看來,回到與天地同步的作息,起碼讓我平靜下來,不那麼緊追慢趕,卻不知自己在幹什麼。
當然,我們離開寺廟,回到日常的生活,上班,加班,社交等等,種種相左,必然不會讓你再跟在禪修中一樣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了。但那種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的覺察力卻是要繼續秉持的。我相信這也就是遵循天地律法的要義了。
最後的「悟」
禪修講的是一種方法,這不是目的。而我們要尋找的,是一種安住,平和,發善的力量。
第一要做到的自然是安住當下,照顧自己的內心。
心猿意馬這個成語很好地概括了我們的心與意,我們總是被「相」所牽動,起心動念,於是煩惱叢生。惦記著過去,設想著未來,而唯獨沒法安心於現在的自己。於是隨著自己的那些念頭,心與意就在過去未來中時空穿梭,沒有停歇,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穿梭,當然也不會有意識讓自己稍作停留。其實這就是我日常生活的寫照,在糾結過去犯的錯,設想未來的美好,前者帶動負面情緒影響當下的判斷,後者自我欺騙讓自己自得安慰。於是乎,自己給自己造了一個場景,一面自我否定,一面自我欺騙,惡性循環。
一旦進入這個場景,人自然就進入無窮無盡地補救之中,匆忙的補救,不知來方與去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忘了初心,不知道目的地。
只當你安靜下來,開始反觀自己,才可以發現其中種種。所以第一步,安靜下來。禪修會教我們種種方法,讓自己安靜下來,調整自己的心。我們皆凡人,不可能不起心動念,也不會那麼快就能做到讓心安靜下來。但,一旦這個心意飛走了,我們能察覺它,讓它回來,也就是進步了。以前我們可能心意已經飛了一兩年,我們才察覺一次,讓它平靜兩分鐘;現在可以做到飛了5秒鐘,抓住它,讓它平靜30秒;這已經是莫大的進步。不能心急,我們需要慢慢地進步。
當心得以安住,意念才會隨之不那麼容易起,動。於是我們可以在原本煩躁的事情面前處之安然,面對困難時不再畏手難前。這是一生的修行,這是禪修,這也可以稱之為訓練我們的情商,訓練我們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當然,這也是在訓練我們的心性,心智與心念。最終,我們是在訓練如何找到自我,明白來意,知道方向。
禪修班之所以那麼殊勝,是因為共修的力量,是因為環境的力量,讓我們與外在諸多的阻礙隔離,讓修習變得簡單易得。可惜的是,我們的人生不是道場,但又是道場。誠如我在最後的分享中所說,修行才剛剛起步,前路困難更劇,但要相信我們自比困難強大,前路自有光明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