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辦公和上課的第N天,你已經全面掌握了上半身襯衫外套,下半身睡裙套睡褲的著裝風格,學會在任何地方衝破重重阻力打開電腦。
而當電腦桌面,手機屏幕,社交軟體代替了日常的會面和交流之後,是不是感覺整個人也活成了一部密閉空間的小成本獨角戲電影。
(似曾相識的場面)
在這個影視、網絡的多媒體融合時代,各種形式的媒介興起,各種偽記錄手段的影像工具如dv、手機、監控攝像頭、vlog、Gopro等所創造的模擬觀看者視角的「窺視」體驗給與了創作者和觀眾更大的創作靈感和空間。畫框、邊界、電影與現實的微妙關係又在一些新型的電影樣態中得到體現,近幾年來不斷出現的「桌面電影」就是一種典型。
《解除好友2:暗網》
所謂桌面電影,其實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更多是當前這樣一個媒介融合時代被探索和激發出的新的影像表現形式。
今天湃老師,要給大家推薦的電影便是將「桌面影像」玩到飛起的電影《網絡謎蹤》。電影《網絡謎蹤》藉助桌面電影的展現形式,內裡實則依然講述的是一對父女關係和解的標準好萊塢懸疑類型故事。
故事講述了一個高中女生在母親去世之後和相依為命的父親漸漸有了情感上的隔閡和疏離。
某一天,父親發現女兒失去了聯繫,遍尋不得之後開始登錄女兒的所有網絡社交帳號試圖挖掘線索。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了解自己的女兒,那個他從未聽過的直播軟體中面色憂傷舉著去世母親照片的女孩與他印象中活潑開朗的女兒大相逕庭,這一切都讓他自責又愧疚。
隨著一個個在電腦屏幕中展現的隱藏線索被逐一發現,他最終救出了九死一生的女兒並認識到妻子的去世不是兩人間觸碰不得的禁區而是父女倆共同擁有的寶貴回憶。
拋開該片特殊的表現形式,劇作上仍是非常典型的本格推理模型。但與傳統本格懸疑電影不相同之處在於,在這樣一個需要不停鋪設懸念,不停續接反轉,不停製造矛盾,不停又推翻的懸疑類型片的懸疑感是通過一個個電腦桌面的窗口去創造和講述的,這對於導演完成電影語言講故事的創作過程,是極有挑戰性和開拓性的。
這種挑戰性便體現在導演把「桌面語言和屏幕語言」視聽化和影像化,實現了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構圖等藝術表現形式。
場面調度是一個電影創作中承擔文學性和敘事性的重要功能,但在《網絡謎蹤》裡,所有可能表達信息的場面調度元素都是由一個又一個不停打開的窗口信息來進行中。
導演利用那些滑動的滑鼠符號在Google、Facebook、ins、tumblr、youtube、twitter等軟體或網站中來回穿梭,破解密碼、信息搜索、以及各種社交網站查找線索。
這種把電影語言放置在網際網路語境中的視聽處理,給予了觀眾新的期待視野。
大部分觀眾已習慣了電影中的近景與遠景,推拉與搖移,構圖與光色等傳統的視聽元素,但在此部電影中導演用拼湊和碎片化的信息進行了替代與結構,這樣的處理不但沒有降低觀眾對其的適應,反而增強了觀眾的心理認可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現代人也已經適應了這個「多屏」的世界,我們在其中社交與工作,它已成為現實,而電影的進步不就是因為一步步提取了現實中最真實的元素,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麼?
彩色與聲音、平面與3D,今天的「多屏景象」亦是如此,所以這不是一部「表現式」的電影,他是真實的照射,是再現化的創作!
說完場面調度,我們再來談談「鏡頭的畫框」。由於傳統電影試圖再現的是真實世界,所以它排斥畫框的存在。
銀幕越大,畫框越隱蔽,越接近真實生活。
桌面電影再現的就是電腦桌面,沒有什麼媒介比電腦桌面更像電腦桌面。
從這種「受眾心理」上進行分析,傳統的電影是靠影像的故事化引領觀眾,讓觀眾產生真實的代入感,但無論如何,這種真實仍然都是靠戲劇化的人物與情節進行完成的。
反而,當電腦桌面取代了熒幕,網際網路上的信息和屏幕中的元素成為了參與故事的細節、矛盾和動作,卻讓觀眾分不清現實與虛構的邊界,真實在這產生了高度的「混淆感」。
除此之外,《網絡迷蹤》的導演原職業為電腦程式員。
在桌面電影的製作過程中,編程取代了編劇,後期製作取代了美術與攝影,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取代了分鏡頭創作。
這或許也從製作的角度體現了桌面電影在藝術形態與傳統電影的差異。
在這種看似賽博的程序化世界中,導演當然不僅限停留在媒介影像語言的「技術流」之中。
「現代人把人生一半的時間都花費在了面前的電子設備上,這意味著「屏幕中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們的人生——恐懼、愛情、友誼、背叛、我們最珍貴的記憶、最愚蠢的時刻……想要講述好一個關於當下的故事,描繪一個當下的人物,就必須抓住他們行動裝置上所呈現的生活……」
《網絡謎蹤》的製片人 & 導演,俄羅斯電影製作人提莫·貝克曼貝託夫提到這類影片的創作初衷,「如果我看到你的屏幕,我就能看到你的靈魂」。
是的,在這種「桌面化」 的電影語言背後,《網絡謎蹤》映射了網絡生態中人類的恐懼、焦慮、孤單,為我們展現了對當下社會中人際關係、情感、人性、輿論的多重思考。
思考一:社交關係
比如,電影中每一個標籤每一個信息背後似乎是一個個隱藏起來的「人設」,那些所謂的女兒的好朋友在父親去詢問的時候只能語焉不詳的提到「其實我們也沒那麼親密」卻又在失蹤事件上了新聞後做出一副失去了最好朋友的樣子在鏡頭前哭泣,有些男孩們也紛紛表演責任感,聲稱隨時準備著為社區做出應有的貢獻,還有一些公司為了湊熱點和攢口碑希望免費為其做喪葬服務。
導演通過嵌入桌面視頻,facetime通話,滑鼠鍵的移動,不同界面的切換,甚至是編輯好卻又刪掉的信息試圖展現現代人被行動裝置和網際網路「自我隔離」的生活圈,咫尺生活的親人卻彼此建立起了一個厚厚的「無形」之牆,深深地折射出當下「荒誕」的人際隔閡現狀。
思考二:家庭與親情
而網絡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情感的,導演的態度是曖昧的。他讓我們看到了網際網路的萬能屬性,開頭一段《飛屋環遊記》式的「十分鐘年華老去」蒙太奇鏡頭讓冰冷的電腦桌面都自帶柔光,而最終拯救女兒生命也是靠著父親通過網絡的蛛絲馬跡而成功。
《網絡謎蹤》中,爸爸以為時間可以治癒一切,時間只能淡化傷疤掩蓋傷痕,卻不能撫平傷痛。瑪格特從來沒有見過美女網友,只是六個月的網絡聊天,就懷揣著滿腔熱忱,深更半夜驅車來到湖邊的山崖,吸著大麻期待著一場恨晚的相見。
這種看似非常密切的親子關係折射出來的反而是更嚴峻的「親子」與「教育」問題,那就是現代社會中絕大多數的家長或許根本不知自己的孩子在虛幻世界中真實的模樣,在真實世界中被數字科技締造出來的「迷幻自我」,而只是在用說教和「零距離」試圖貼近孩子的心,卻殊不知,正在一步步拉遠親子之間的距離,走向不可逆轉的危機邊緣。
恰逢春節的隔離讓很多人被迫同父母一起度過了這個史上最長的假期,各個公眾號分別祭出【隔離在家,如何和父母相處】的秘籍幫助各位同學同事們和平度過。
其實何苦如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那些分組可見的朋友圈,秉承報喜不報憂實則懶得處理代際的關係不就是我們365天的日常麼。
說回桌面電影,很多人會忍不住擔心,桌面電影會不會「革了傳統電影的命」,其實大可不必擔心。
我們的電影史或電影批評的理論著作對影片的討論大多數從歷史背景、人物社科、社會、產業等角度切入,卻往往會忽略其承載的媒介屬性的探討,當下身處融媒體時代並高度被浸染其中的觀眾卻已經迫不及待的好奇未來電影的審美趨向,將以怎樣突破性的場景讓很難再大吃一驚的觀眾驚訝不止又驚喜不已。
畢竟電影在誕生之初就曾以一輛觀眾誤以為要衝出熒幕的火車讓當時的人們四散而逃,卻又忍不住想回來看一遍,再看一遍。
最後湃老師為大家推薦幾部桌面電影,一起看看它們是怎麼一步步模糊了電影邊界,甚至模糊了現實邊界的:
《梅根失蹤》(MeganIs Missing,2011)
《巢穴》(The Den,2013)
《諾亞》(Noah,2013)
《彈窗驚魂》(Open Windows,2014)
《解除好友》(Unfriended,2014)
《網誘驚魂》(Profile,2018)
《解除好友:暗網》(Unfriended:Dark Web,2018)
《網絡謎蹤》(Searching,2018)
《禁入直播》(Cam,2018)
看到最後,福利得來一波~~~
【零基礎進階系列課程】
課程原價 199 元,
現在只要 9.9元 超低價,
線上課+作業批閱+班主任全程陪伴,
價格打折、效果不打折。
戳連結了解課程:【自我介紹課程】
戳連結了解課程:【編導故事課程】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啦。
我是湃老師,關注我,帶你了解藝考,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