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路過的女士,將一位乞討老人寫的話「我是盲人,請幫幫我(I am blind, please help)」改成了「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天,但是我看不見(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結果,更多路過的人伸出了援手,把零錢放進乞討老人的碗裡……
這是2016年在網上流傳很廣的一段廣告。短短一分多鐘的視頻給人巨大的震撼,這種震撼不是來自於畫面本身的渲染,而是來自強大的語言力量。一句話的改變,使乞討老人博得了人們更多的同情,喚起了路人的愛心,讓人們從習慣地漠然變為友善地幫助。
圖/ unsplash
事實上,言語在很多時候都可以如此「溫柔」地推動事情的發生。一句話的改變,就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
1、『四兩撥千斤』:言語助推態度改變通過改變語言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助推(nudge)人們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比如,「吸菸有害健康」與「吸菸有害您家人的健康」相比,後者更能加深人們對吸菸危害的認識,從而推動戒菸行為。
又比如,「為了您的安全,請戴頭盔」與「像我們這個年紀,騎電動車一定要記住帶安全頭盔,否則會被開奔馳寶馬的同學認出來」相比,後者幽默的表達方式也許更能吸引大眾眼球,加強人們對騎車要戴頭盔這件事的印象。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換一種表述方式,也許就能收穫意外的、卻更讓人滿意的結果。
1)建構選項,助推態度改變我們先看這樣一個案例:有兩家相鄰的賣粥小店,左邊這家店總是會比右邊那家店的日營業額多出百十元來,天天如此。究其原因,其中細微的差別竟在於,顧客點完粥後,右邊那家店的服務員會問顧客:「加不加雞蛋?」;而左邊那家服務員則問的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對於這兩個問題,人們心中的默認選項就是:「加或不加」vs「加一個或加兩個」,久而久之,左邊這家店自然比右邊那家店多出很多營業額。
圖/ unsplash
2)正負框架,改變選擇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指:由於對事物描述方式的改變,而引起決策者偏好反轉的現象。
以經典的「亞洲疾病問題」為例:
美國正在對付一種罕見的亞洲疾病,預計該種疾病的發作將導致600人死亡。現有兩種與疾病作鬥爭的方案可供選擇。假定對各方案產生後果的精確科學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gain):此時,人們更多的選擇A方案,傾向於風險規避,尋求一個穩定的結果。
但,在負面框架(lose)下:此時,人們更多的選擇D方案,即損失框架下,人們傾向於風險尋求,寧願冒更大的風險追求一個可能的好結果,也不會為保全一部分而選擇失去另一部分。然而,事實上A=C, B=D。
不僅在風險決策中存在框架效應,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存在這種現象。比如,「我賣的牛肉80%是瘦的」vs「我賣的牛肉20%是肥的」,相比之下,人們更願意購買「80%是瘦」的牛肉,雖然兩者其實是一回事。
又比如,下列AB兩個同價格的航班,當以上邊的形式呈現時,人們更會選擇A;而以下邊的形式呈現時,人們更會選擇B』。然而,很明顯,A=A』,B=B』。
這就好比如下一幅圖,人們會以為上面的線條比下面的長;但事實上,兩條一樣長。
因此,語言可以像隱形的背景,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
2、語調改變意圖語言的強大不僅僅表現在文字表達方式上,有時候僅僅只是改變語調,就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溝通中的非言語信息,如語調、表情、動作等,都是捕捉他人意圖以及情緒的重要情境線索。
舉個例子,一句
「這不完全是我的錯」:
將重音放在「我」上,「這不完全是我的錯」,表達的是「我沒有錯,該怪罪的是別人」;將重音放在「完全」上,「這不完全是我的錯」,表達的則是「只有部分是我的錯」;當重音放在「這」上,「這不完全是我的錯」,表達的則可能是「可能有其它的事是我的錯」。
我們通常會根據語調來捕捉他人的意圖、態度及情緒等,語調是我們探尋一個人的情緒和內心真實想法的有效方式之一。
圖/ unsplash
一個女孩總是跟我抱怨與異地的男友一聊天就吵架,我告訴她:談戀愛的時候,要減少跟他文字聊天的時間,增加電話溝通的時間,這樣可以減少你們之間的矛盾。因為文字聊天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我們不知道對方的語調,此時我們還會根據自己的心情來猜測他的語氣,顯然這就容易導致誤會。
3、另一種「溫柔」:指令(prescriptive)與平述(descriptive)指令,表達說話人對對方的一種叮囑、勸告、或命令等,是一種從上往下的表達方式;
平述,則更多描述事實,表現出平等和真誠,而非指令,它是一種平視甚或從下往上的方式。
從指令到平述的改變,是基於這樣的前提:溝通對象或受眾,從「少知/無知」變為「有知/理性」,這是正在發生的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工作中,作為老闆的你平時給員工布置工作時,可將「你必須在今天下班之前給我做好」這種命令的口吻轉變成,「你如果能在今天下班之前做好這項工作,明天我們的工作就能更順利」。這種平述式的表達更能令員工接受,尤其當員工是知識型或新生代們的時候。
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比如,在我們請求別人相助時,可以將「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改為「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您的支持」。
即使是別人徵求你的意見時,我們也可以減少「你應該......」的表達句式,而改為「如果是我,我會……」,這樣的表達更能讓人體會到你的尊重。
圖/ unsplash
又比如,將「我覺得第一季度的期限定得太幼稚了」改為「我們過去按這個期限做過四個項目,最後在相同時間裡只完成了兩個,而且都是在特殊情況下。」
哪怕是微小的改變,如從「謝謝」改為「謝謝您/你」,從「哈」改為「哈哈」,都讓人覺得你更加體貼而可愛。
有人說,70後員工離職原因主要是工資,90後員工離職原因主要是我不開心了。90後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和情緒,他們渴望被平等對待,渴望開心地工作和學習。顯然,平述的表達方式更能讓他們舒心,更能推動行為朝預期的方向發展。
不過,如果談話的雙方是關係非常親密的人,則又沒有必要嚴格遵守上述「清規戒律」了。
4、中西方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不容忽視中國人一貫被稱作「差不多」先生,我們在表述一個事物的時候偏向於抽象表達,對事情的描述也是似是而非。比如,我國對每年參加高考人數的報導一般只精確到萬——「2016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達到940萬」,而西方可會具體到個位數,如9405321人。
此外,中國人喜歡場面話,比較含蓄,很多時候體現出溫情,另一方面又常常帶有明顯的家長式指令色彩。而西方描述事物時更習慣具體、實事求是。西方人講話直接、有時甚至顯得冷漠,但又喜歡幽默。總體來看,他們更多採用平述的方式,權力等級對溝通的阻礙也更小。
圖/ unsplash
結語語言是很神奇美妙的,一句話不是你說出來就結束了,而要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才能發揮出語言神奇的力量。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改變起來,爭取成為語言巨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讓自己更具魅力,從而使自己的世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