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改變你的言語,就能改變你的世界?

2021-01-09 澎湃新聞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係、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陳琳 工業心理學碩士

段錦雲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一位路過的女士,將一位乞討老人寫的話「我是盲人,請幫幫我(I am blind, please help)」改成了「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天,但是我看不見(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結果,更多路過的人伸出了援手,把零錢放進乞討老人的碗裡……

這是2016年在網上流傳很廣的一段廣告。短短一分多鐘的視頻給人巨大的震撼,這種震撼不是來自於畫面本身的渲染,而是來自強大的語言力量。一句話的改變,使乞討老人博得了人們更多的同情,喚起了路人的愛心,讓人們從習慣地漠然變為友善地幫助。

圖/ unsplash

事實上,言語在很多時候都可以如此「溫柔」地推動事情的發生。一句話的改變,就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 

1、『四兩撥千斤』:言語助推態度改變

通過改變語言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助推(nudge)人們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比如,「吸菸有害健康」與「吸菸有害您家人的健康」相比,後者更能加深人們對吸菸危害的認識,從而推動戒菸行為。

又比如,「為了您的安全,請戴頭盔」與「像我們這個年紀,騎電動車一定要記住帶安全頭盔,否則會被開奔馳寶馬的同學認出來」相比,後者幽默的表達方式也許更能吸引大眾眼球,加強人們對騎車要戴頭盔這件事的印象。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換一種表述方式,也許就能收穫意外的、卻更讓人滿意的結果。

1)建構選項,助推態度改變

我們先看這樣一個案例:有兩家相鄰的賣粥小店,左邊這家店總是會比右邊那家店的日營業額多出百十元來,天天如此。究其原因,其中細微的差別竟在於,顧客點完粥後,右邊那家店的服務員會問顧客:「加不加雞蛋?」;而左邊那家服務員則問的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對於這兩個問題,人們心中的默認選項就是:「加或不加」vs「加一個或加兩個」,久而久之,左邊這家店自然比右邊那家店多出很多營業額。

圖/ unsplash

2)正負框架,改變選擇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是指:由於對事物描述方式的改變,而引起決策者偏好反轉的現象。

以經典的「亞洲疾病問題」為例:

美國正在對付一種罕見的亞洲疾病,預計該種疾病的發作將導致600人死亡。現有兩種與疾病作鬥爭的方案可供選擇。假定對各方案產生後果的精確科學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gain):

A方案,200人將生還;

B方案,有1/3的機會600人將生還,而有2/3的機會無人將生還。

此時,人們更多的選擇A方案,傾向於風險規避,尋求一個穩定的結果。

但,在負面框架(lose)下:

C方案,400人將死去;

D方案,有1/3的機會無人將死去,而有2/3的機會600人將死去。

此時,人們更多的選擇D方案,即損失框架下,人們傾向於風險尋求,寧願冒更大的風險追求一個可能的好結果,也不會為保全一部分而選擇失去另一部分。然而,事實上A=C, B=D。 

不僅在風險決策中存在框架效應,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存在這種現象。比如,「我賣的牛肉80%是瘦的」vs「我賣的牛肉20%是肥的」,相比之下,人們更願意購買「80%是瘦」的牛肉,雖然兩者其實是一回事。

又比如,下列AB兩個同價格的航班,當以上邊的形式呈現時,人們更會選擇A;而以下邊的形式呈現時,人們更會選擇B』。然而,很明顯,A=A』,B=B』。

 

這就好比如下一幅圖,人們會以為上面的線條比下面的長;但事實上,兩條一樣長。

因此,語言可以像隱形的背景,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 

2、語調改變意圖

語言的強大不僅僅表現在文字表達方式上,有時候僅僅只是改變語調,就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溝通中的非言語信息,如語調、表情、動作等,都是捕捉他人意圖以及情緒的重要情境線索。

舉個例子,一句

「這不完全是我的錯」

將重音放在「我」上,「這不完全是我的錯」,表達的是「我沒有錯,該怪罪的是別人」;將重音放在「完全」上,「這不完全是我的錯」,表達的則是「只有部分是我的錯」;當重音放在「這」上,「這不完全是我的錯」,表達的則可能是「可能有其它的事是我的錯」。

我們通常會根據語調來捕捉他人的意圖、態度及情緒等,語調是我們探尋一個人的情緒和內心真實想法的有效方式之一。

圖/ unsplash

一個女孩總是跟我抱怨與異地的男友一聊天就吵架,我告訴她:談戀愛的時候,要減少跟他文字聊天的時間,增加電話溝通的時間,這樣可以減少你們之間的矛盾。因為文字聊天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我們不知道對方的語調,此時我們還會根據自己的心情來猜測他的語氣,顯然這就容易導致誤會。

3、另一種「溫柔」:指令(prescriptive)與平述(descriptive)

指令

,表達說話人對對方的一種叮囑、勸告、或命令等,是一種從上往下的表達方式;

平述

,則更多描述事實,表現出平等和真誠,而非指令,它是一種平視甚或從下往上的方式。

從指令到平述的改變,是基於這樣的前提:溝通對象或受眾,從「少知/無知」變為「有知/理性」,這是正在發生的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工作中,作為老闆的你平時給員工布置工作時,可將「你必須在今天下班之前給我做好」這種命令的口吻轉變成,「你如果能在今天下班之前做好這項工作,明天我們的工作就能更順利」。這種平述式的表達更能令員工接受,尤其當員工是知識型或新生代們的時候。

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比如,在我們請求別人相助時,可以將「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改為「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您的支持」。

即使是別人徵求你的意見時,我們也可以減少「你應該......」的表達句式,而改為「如果是我,我會……」,這樣的表達更能讓人體會到你的尊重。

圖/ unsplash

又比如,將「我覺得第一季度的期限定得太幼稚了」改為「我們過去按這個期限做過四個項目,最後在相同時間裡只完成了兩個,而且都是在特殊情況下。」

哪怕是微小的改變,如從「謝謝」改為「謝謝您/你」,從「哈」改為「哈哈」,都讓人覺得你更加體貼而可愛。

有人說,70後員工離職原因主要是工資,90後員工離職原因主要是我不開心了。90後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和情緒,他們渴望被平等對待,渴望開心地工作和學習。顯然,平述的表達方式更能讓他們舒心,更能推動行為朝預期的方向發展。  

不過,如果談話的雙方是關係非常親密的人,則又沒有必要嚴格遵守上述「清規戒律」了。

4、中西方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不容忽視

中國人一貫被稱作「差不多」先生,我們在表述一個事物的時候偏向於抽象表達,對事情的描述也是似是而非。比如,我國對每年參加高考人數的報導一般只精確到萬——「2016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達到940萬」,而西方可會具體到個位數,如9405321人。

此外,中國人喜歡場面話,比較含蓄,很多時候體現出溫情,另一方面又常常帶有明顯的家長式指令色彩。而西方描述事物時更習慣具體、實事求是。西方人講話直接、有時甚至顯得冷漠,但又喜歡幽默。總體來看,他們更多採用平述的方式,權力等級對溝通的阻礙也更小。

圖/ unsplash

結語

語言是很神奇美妙的,一句話不是你說出來就結束了,而要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才能發揮出語言神奇的力量。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改變起來,爭取成為語言巨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讓自己更具魅力,從而使自己的世界更加精彩。

相關焦點

  • 採取建設性的行動,你就能改變世界
    當你覺得自己沒有力量的時候,你的生命會萎縮掉。所以,我的老師賽斯說:「人必須要覺得自己是有力量的!」 所以,我想告訴各位親愛的朋友:你是有力量的。不管你頭腦中有一百個或者一千個聲音在反駁,你都不要管它,你可以「懶得搭理它」。我只想告訴你:你是有力量的。所有你覺得 「自己是沒有力量的」這些聲音,都是幻象,都是頭腦的幻象。
  •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這首歌實際是很有哲理的。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很多人很困惑,很多人很迷茫。如果是我們改變了世界,我們並沒有覺得我們有那麼大的能力,如果說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世界是如何是現在的樣子的?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的?肯定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如何產生的?是什麼讓世界又如此之大的變化呢?
  • 《美國商業大亨傳奇》渴望改變世界,你就能改變世界。
    觀看紀錄片《美國商業大亨》有感1.商人或者說企業家的共同特點無疑都具備了富有遠見、敢於冒險、能夠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其本質並堅信帶來更大變革性,往往一旦當他們發現了,就會不遺餘力地付諸實踐,哪怕同時期的大多數人都根本不信他,但他們永遠會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參考:國內有馬雲,國外有摩根、洛克菲勒、卡內基等人。
  • 用你的笑容去改變世界,別讓世界改變了你的笑容
    中文: 用你的笑容去改變世界,別讓世界改變了你的笑容。小編:「世界只是你眼中的映像」。你怎麼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怎麼對待你!用你的笑容去改變世界,世界也會給予你溫暖的一面!要積極樂觀地去面對人生的挫折哦!你有沒有試過回首以往笑然面對以往傷害你的人或事呢?有沒有放下曾經受到挫折的自己呢?。
  • 改變世界就要改變自己,世界有我們的一半
    細悟幸福,也許幸福就在你我身邊,只是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坐在書桌前深思良久,仍然沒有覺察到幸福的滋味。  直至那天晚上,當我正在書房埋頭寫作業時,母親輕手輕腳地走進書房,端著一小碗剛剛做好的蛋清湯放在桌上,輕聲對我說:「章章,待會把它喝完,早點睡覺,明天還要考試,留點精神。」「 好的,媽媽,你先睡吧,我知道了。」
  • 我有勇氣改變世界,卻不敢說喜歡你.
    《涼宮春日的消失》豆瓣:9.0還要8天就要過聖誕節了,所有人都滿心歡喜的期待著。阿虛急忙問她:「你...還認不認識我?」長門害羞地說:「認識。」當阿虛說出長門的真實身份後,長門說:「我只知道你是5班的同學,偶爾會碰到,這是我們第一次在這裡說話。」
  • 為什麼你的改變總是無法堅持?
    你打算堅持寫作,結果不到一周就將筆擱置;你計劃跑步瘦身,結果沒鍛鍊幾天就放棄了;你準備學習英語,結果卻有很多藉口一再拖延。為什麼生活的變化總是遙遙無期?為什麼想要的改變總是無法堅持呢?雖然在每一個層面的改變都有其作用,但大部分人往往都是從結果層面去改變,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上,然後才去關注自己要做一些什麼事情,這是一種由外向內的改變,往往很難觸及到身份層面的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難真正地持續改變自己的根源。
  • 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開始
    你想改變世界嗎?當然可以,然後,你只需要從改變自己開始。他們為什麼以特定的方式表現?人們為什麼要大量訂閱一個時事通訊,卻又不願訂閱另一個時事通訊?有些人如何吸引大量客戶,而其他人卻沒有那麼成功? 事實是,我們教別人與我們一起行為。我們告訴別人他們應該如何對待我們,他們應該如何回應我們的姿態,是否應該信任我們,無視我們或擺脫我們。在我們所有的交流中,我們揭示了自己的某些東西,我們讓他們對我們做出判斷。
  • 《排球少年 第三季》遊戲改變世界,改變自己
    現在在看到一本書《遊戲改變世界》,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到虛擬世界呢?這樣的投入在現實世界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回報。因為心流,那種給予人類幸福感,興奮感的無比奇妙的東西。就像排球少年中的螢的疑惑。他不解只是一個社團活動,只是一個體育活動,他們為什麼就能投入這麼大的精力,時間。在第二季的時候,一起訓練的對手給了他的答案,在第三季第四集他終於體會到這種心流-也是他愛上排球的時刻。
  • 我的世界因「你」而改變
    有一個小女生,從小在大山裡頭長大,那裡山路十八彎,和著外面的世界隔的很遙遠,而她就在那裡長大了。小時候女孩就很懂事,幫著大人做著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大人們都誇她很勤快,她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在那一刻,她第一次意識到農村的貧窮與落後,那種突然想改變家族、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想法突然湧現在心頭。她一幕幕回想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父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那一刻眼淚竟忍不住往下流,那時她好像又長大了。
  • 珍妮特·溫特森:你可以改變你的國籍、性別,但無法改變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事實
    會不會感覺大家終於開始關注你自1980年代以來一直在探索的東西了?溫特森:是的,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我剛開始關注這些事物時,經常被邊緣化:作為一個女性、一個同性戀女性、一個工人階級的女性。我很高興在過去的35年中,我一直在寫作,它改變了一些事物,並且我參與到了這些改變當中。
  • 豆瓣9.3《熔爐》:不被世界改變,才是改變世界
    他們受了太多痛苦,渴望改變這個不公的世界。在法庭上,他們一邊流著痛苦的眼淚,一邊用著手語去揭露殘酷的真相,去對抗不公的世界。無論結局怎樣,孩子始終善良正直,他們討厭這個殘忍的世界,他們是最渴望改變世界的人。但其實無論是那些飽受傷害的兒童,還是正常平安的兒童。他們是最單純的人,他們也是最渴望改變世界的人。
  • 如果你想改變世界,不妨從改變自身開始
    這就是我們自身潛移默化形成的場域,在繼承傳統經驗的同時有所創新,以獨特巧妙的視角去觀察現狀、反思過往,發掘平凡世界中讓人產生觸動的內在感知。當生活給予我們無盡磨難時,何不讓自己的心靈回歸自然,在安靜、清幽的環境中復盤收穫幾許。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 #我改變你,你改變我#
    (好像還是我認識的人)我想我應該換個頭像,換個名字,換個介紹,換個自動回復~想換的東西還真多呢~但是我都換了~哈哈哈哈哈哈——我的公眾號開通時間是2016年5月14日,到現在已經快要5年了,我從來沒都沒有認真的去對待他(真心覺得你挺慘~哇卡卡),現在開始要改變他,把他變成另外的樣子。
  • 我不想改變世界,我只想不被世界改變
    「我不想改變,殘酷世界;我只想不被,這世界改變;我不怕偏見,我只怕我自己從來沒意見,活成沒表情的人類……」前幾天明日之子樂團季二次公演一開始,我便被第一支樂隊那溫暖聲音抓住了耳朵,再抓住靈魂,一連幾天的單曲循環播放,不會覺得膩,只是越聽越感動,越聽越想聽。
  • 《遊戲改變世界》
    這就是我想和老友們分享這篇《遊戲改變世界》的意義所在,不是教唆你逃避現實,沉迷於遊戲;不是教你如何能更好地競技遊戲,因為我是一個非常非常業餘的遊戲者,我沒有這資格,也沒有這能力。我想和老友們及陌生的你,分享的是:如何「遊戲化」地工作和生活,讓我們的「現實」世界,能像遊戲一樣引人入勝!
  • 改變心態,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1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候因為一句歌詞或者是一個話題,都能勾起你的一些感觸。3 有時候,有些事情確實能讓你費神,但是你能做到的其實就是要積極地改變這種心態,以一種積極正面的心態去看待事情的角度,不能一直以一種悲觀的心態去看待。就說長大這件事情,其實也有好處,最好的解釋就是我已經長大,索性父母還沒有老去,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一些努力,去為父母做一些事情。
  • 《佐賀的超級阿嬤》如果你還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你自己
    他的外婆在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中,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找食物,給他灌輸積極向上的思想,告訴他,幸福不是物質決定的,如果你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你自己。他的外婆有很多關於生存的智慧。如果說,昭廣從小失去了父親是不幸,那麼他有這樣一個外婆,真是太幸運了。只是,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想起同樣是戰後的我們。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我們,條件更加惡劣,日本的學生居然還有免費的午餐,我們的孩子呢?這個給我們帶來災難的國家,他們的隱忍,他們的堅持,也許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
  • 《遊戲改變世界》---藉助遊戲的力量,你也可以改變世界
    小學時候的彈玻璃球,拍火柴皮,打沙包等等,課間中放學後遊戲給我和小夥伴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初中就開始接觸街機,早期的街霸,侍魂,後期就是拳皇,三國戰紀等,每天都跟做賊似的躲著父母老師去玩,有時候一幣通關能讓自己吹噓半年(哈哈);再後來網際網路來了,開始玩端遊紅警,三角洲部隊,CS,大話西遊,徵途,坦克世界;再再後來手遊替代了端遊,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自己喜歡的遊戲,而且我也一直在堅持玩遊戲。
  • 跳脫你的舒適圈,先改變行動,再改變觀念
    文/ cy編輯/ BIKWA 圖/Ellie改變總是很痛苦,就如蛻變,但通過了你看到的天空就更廣闊了。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該怎麼做,真正的愛是引導、尊重,而不是勉強、控制。為了這個原創功能和留言功能,西不正努力創作了1個半月,終於今天收到了開通邀請,甚是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