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行,是一種對於群體決策的逃避,以及不願擔責的心態。一群人在討論的時候,都行吧,你們定。然而自己內心真的都行嗎?決定去哪吃飯,最近明明特別想去吃麻辣火鍋。但是心想:是不是有人不吃辣?吃火鍋是不是太單調了?我提出來要是有人不喜歡吃火鍋怎麼辦?我知道有一家很好吃的火鍋店但是有點貴,會不會有人不願意?要是我提出來他們都想吃別的,那我不是很尷尬?經過一系列心理活動,把方方面面考慮周全太麻煩了,於是自己複雜的內心濃縮成一句話:都行吧。
可以,不怎麼感興趣但是可以接受,一種不願分擔任務的心態。我可能內心不太贊同你們的意見,但我覺得也沒什麼大的問題,畢竟沒有什麼是兩全的嘛。只是落實操作的工作,您就別給我了,又不是我提出來的……
沒關係,則是當代青年對於求不得的自我寬慰。四六級感覺考得不好,工作晉升沒機會,沒關係啦,反正也沒好好準備、反正也不太想為區區一個小職位放下自尊去拍領導馬屁,反正已經這樣了還不如看開一點、幽默一點。給自己一個臺階下,自稱佛系,朋友圈還能有很多贊呢~
但是,為什麼呢?為什麼自己明明有想法卻不說出來?為什麼明明有所謂卻裝作不在意?久而久之,就沒想法、就真的無所謂了……
「佛系」行為大多產生於親密關係缺失的狀態下。一個人的晚餐、和一群不熟的人的應酬、遠在另一城的戀人、萍水相逢的滴滴司機、挑剔欠打但是畢竟是金主爸爸的甲方……所有這些,都有一個共性:在內心,我們把他們當作過客,我們認為他們是不重要的、可替換的。與他們的關係僅僅是點頭之交,難以建立更加深層次的連接。
親密關係的缺失導致對於自我需求的束縛。網上毒雞湯、社會中所謂前輩都告訴我們:交淺言深,社交大忌。自己與周圍的人,天天打交道,但算不上朋友,在心理上自己是獨行俠、是孤獨無依的。於是學會了「寬容」「大度」,學會隱藏自己的需求,學會一個人面對所有事情,不給其他人「添麻煩」。在這裡有一個心理預設,當自己一個人久了,別人有什麼事情麻煩你、或者跟你說心事,你也會認為對方是越界、引起你的反感。所以下一次想傾訴的時候,潛意識自然而然地換位思考,最終選擇了一個人憋著,不袒露自己的內心,就不會受傷。想想自己在家裡,媽媽問:今天想吃啥呀?答:想吃紅燒排骨, 還想吃紅燒大蝦,天冷吃火鍋也很不錯啦~ 從前在父母面前,我們不會掩飾自己想法,不會冷冷地甩一句:都行。和閨蜜/好兄弟一起逛街看電影,總是嘰嘰喳喳討論一大堆,最後決定去哪吃飯、看哪部電影。與親密關係之間,我們處於一種信任、和被信任的狀態,所以能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自己考差的難過、對未來的憂慮和期盼統統說出來……
佛系青年隱含一種完美主義傾向,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種種佛系行為中,除了對生活細枝末節不太在意,對生活中較大的事情也採取表面上的豁達大度則隱含著完美主義的追求和對他人眼光的在意。內心期待自己努力的時候就有好結果,所以當自己努力卻沒有好結果的時候,寧願表現出自己不在意的樣子。希望在他人眼中,留下自己完美的樣子。
佛系生活方式,沒什麼不好,可也沒什麼好。這樣的狀態如果時間久了,就會懷念當初那個生龍活虎、一往無前的自己。所以不妨多給爸媽打打電話、不妨讓自己身邊有一些能交心的朋友, 心情鬱悶的時候不妨去菜市場逛逛,那裡聚集著整個城市最多的煙火氣,無論是吆喝著賣菜的商販、還是魚店一氣呵成就把一條活魚去鱗去骨交到你手裡的老闆、又或是嫻熟如庖丁的屠夫、滔滔不絕為一兩塊錢砍價的老阿姨,每個人都在很用力地生活著……
活得好一點、給自己希望大一點、別在最能改變命運的時候選擇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