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親密關係缺失下的自我束縛

2021-03-02 守望中大

都行,是一種對於群體決策的逃避,以及不願擔責的心態。一群人在討論的時候,都行吧,你們定。然而自己內心真的都行嗎?決定去哪吃飯,最近明明特別想去吃麻辣火鍋。但是心想:是不是有人不吃辣?吃火鍋是不是太單調了?我提出來要是有人不喜歡吃火鍋怎麼辦?我知道有一家很好吃的火鍋店但是有點貴,會不會有人不願意?要是我提出來他們都想吃別的,那我不是很尷尬?經過一系列心理活動,把方方面面考慮周全太麻煩了,於是自己複雜的內心濃縮成一句話:都行吧。

可以,不怎麼感興趣但是可以接受,一種不願分擔任務的心態。我可能內心不太贊同你們的意見,但我覺得也沒什麼大的問題,畢竟沒有什麼是兩全的嘛。只是落實操作的工作,您就別給我了,又不是我提出來的……

沒關係,則是當代青年對於求不得的自我寬慰。四六級感覺考得不好,工作晉升沒機會,沒關係啦,反正也沒好好準備、反正也不太想為區區一個小職位放下自尊去拍領導馬屁,反正已經這樣了還不如看開一點、幽默一點。給自己一個臺階下,自稱佛系,朋友圈還能有很多贊呢~

但是,為什麼呢?為什麼自己明明有想法卻不說出來?為什麼明明有所謂卻裝作不在意?久而久之,就沒想法、就真的無所謂了……

「佛系」行為大多產生於親密關係缺失的狀態下。一個人的晚餐、和一群不熟的人的應酬、遠在另一城的戀人、萍水相逢的滴滴司機、挑剔欠打但是畢竟是金主爸爸的甲方……所有這些,都有一個共性:在內心,我們把他們當作過客,我們認為他們是不重要的、可替換的。與他們的關係僅僅是點頭之交,難以建立更加深層次的連接。

親密關係的缺失導致對於自我需求的束縛。網上毒雞湯、社會中所謂前輩都告訴我們:交淺言深,社交大忌。自己與周圍的人,天天打交道,但算不上朋友,在心理上自己是獨行俠、是孤獨無依的。於是學會了「寬容」「大度」,學會隱藏自己的需求,學會一個人面對所有事情,不給其他人「添麻煩」。在這裡有一個心理預設,當自己一個人久了,別人有什麼事情麻煩你、或者跟你說心事,你也會認為對方是越界、引起你的反感。所以下一次想傾訴的時候,潛意識自然而然地換位思考,最終選擇了一個人憋著,不袒露自己的內心,就不會受傷。想想自己在家裡,媽媽問:今天想吃啥呀?答:想吃紅燒排骨, 還想吃紅燒大蝦,天冷吃火鍋也很不錯啦~ 從前在父母面前,我們不會掩飾自己想法,不會冷冷地甩一句:都行。和閨蜜/好兄弟一起逛街看電影,總是嘰嘰喳喳討論一大堆,最後決定去哪吃飯、看哪部電影。與親密關係之間,我們處於一種信任、和被信任的狀態,所以能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自己考差的難過、對未來的憂慮和期盼統統說出來……

佛系青年隱含一種完美主義傾向,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種種佛系行為中,除了對生活細枝末節不太在意,對生活中較大的事情也採取表面上的豁達大度則隱含著完美主義的追求和對他人眼光的在意。內心期待自己努力的時候就有好結果,所以當自己努力卻沒有好結果的時候,寧願表現出自己不在意的樣子。希望在他人眼中,留下自己完美的樣子。

佛系生活方式,沒什麼不好,可也沒什麼好。這樣的狀態如果時間久了,就會懷念當初那個生龍活虎、一往無前的自己。所以不妨多給爸媽打打電話、不妨讓自己身邊有一些能交心的朋友, 心情鬱悶的時候不妨去菜市場逛逛,那裡聚集著整個城市最多的煙火氣,無論是吆喝著賣菜的商販、還是魚店一氣呵成就把一條活魚去鱗去骨交到你手裡的老闆、又或是嫻熟如庖丁的屠夫、滔滔不絕為一兩塊錢砍價的老阿姨,每個人都在很用力地生活著……

活得好一點、給自己希望大一點、別在最能改變命運的時候選擇佛系…

相關焦點

  • 楊天歌丨「佛系青年:冷漠與共」策展手記
    「佛系青年」雖然是中國輿論界的產物,但是作為一種心態,我們都覺得是世界範圍內的普遍現狀,即「千禧一代」的年輕人共有的態度。甚至多多少少的,我們自己不也是「佛系青年」嗎?展覽海報這種自我的寄情與自我的類比,體現在一開始的展覽主題的定義中:我們不想因循官方對「佛系青年」的定性,即「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借這個符號,講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人民日報》);相反,在以部分作品勾描出「佛系」的社會現狀後,我們更看重那些「佛系」地後退一步之後,在不為主流關注的角落中
  • 佛系青年和普通青年之間,只差一套房 | 今日話題
    ,跟佛教沒有直接的關係。文 | 魏巍一夜之間,「佛系」成為中文網際網路上最熱門的詞彙,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學生、佛系購物、佛繫戀愛……一大波「佛系」概念洶湧來襲。到底什麼才算是「佛系」?年輕人們真的正在變得與世無爭嗎?佛系概念起源於日本,跟佛教沒什麼關係什麼是佛系?
  • 「新佛系青年」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李誕,「佛系青年」這個從日本舶來的詞彙,在中國變成了「人間不值得」。或許只是他的佛系,和「喪文化」的佛系不太一樣罷了。喪文化的佛系從日本喪文化演變而來的「佛系」,其實和宗教並沒有什麼關係。世界或許曾讓你感到失望透頂,難熬的生活或許讓你想要逃離,可「佛系」青年李誕跟我們說「開心點朋友,人間不值得」,人間實苦,但是開心點,你就會看見那些甜。
  • 從齊八爺到北周武帝,「佛系青年」應昊茗的多面人生
    宇文邕深情睿智,能忍得下與心愛之人成親時一言不發,也能在朝堂之上鋒芒畢露,指點天下。而齊鐵嘴活潑可愛,搞笑擔當的他也成為了劇中的一大亮點。 但見面時他衣著簡單隨意,聊天時侃侃而談,不懼任何問題。不似他飾演的角色那麼張揚,生活中的他更加內斂,「我很安靜,在外人面前還會拘謹。
  • 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
    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時間:2020-06-03 18:34   來源:互動百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 妖系青年,網絡流行語,是從佛系青年衍生出的一個詞,指的是比較變幻無常的一類年輕人,他們能腹黑也能撒嬌賣萌,容易迷惑他人。 妖系青年,表面上人畜無害,實際上極度能麻煩別人的事情,決不自己做。善   原標題: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愛情的新詮釋:佛繫戀愛,你怎麼看?
    1、  戀愛不是一種束縛,不用把別人當成愛情的附屬品?在人的依戀模式中,和親密關係相關的「焦慮感」和「迴避感」是兩個關鍵的因素。「佛繫戀人」就是這種迴避感高的類型,他們的戀情關係被稱之為「疏離型」依戀。戀愛要彼此相對獨立,談戀愛最重要的是舒服,按自己的節奏進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狀態,不用每天強求形式表現自己正在戀愛,愛情不是一種束縛,只要內心裝著彼此,這樣自然而然地交往,談戀愛才不會太累。
  • 2017十大新詞名單+來源解釋 90後佛系青年和喪文化誕生過程
    「油膩中年」的走紅,反映出中年男性的深層焦慮,他們大多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生活壓力較大,改變現狀對他們而言不是一件易事,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又有職場的天花板顯現,難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繼而心理上出現自我否定、懷疑不安等情緒。  但是也有許多人為「油膩的中年人」鳴不平,認為「外在的東西不是標準,我們應該關注內心。」
  • 《了不起的我》:親密關係為何會傷害人?如何在關係中找到自我?
    也獲得《青年電影手冊》2011年年度紀錄片大獎。影片講述的是四川廣安區回龍村的張昌華和妻子陳素琴為了能讓家裡過上更好的日子,也為了讓一雙兒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擺脫像他們一樣的農村艱苦生活,毅然離開年幼的子女去廣州打工。他們辛苦賺來的錢全部寄回了家,幾年才能回家一次和家人團聚。但是,由於情感的缺失,女兒長大了,和父母卻越來越生疏和冷漠。
  • 「不粘人,不撒嬌,不吃醋」,有個佛系女友太難了!
    上述的控訴,都是來自於那些擁有佛系女友的男同胞們,隔著屏幕都能感覺那種令人聲淚俱下的憂傷。 佛系女友,主要在形容一些女生在戀愛關係中「清心寡欲」、「一切隨緣」,甚至「看破紅塵」的態度。那種佛系,就好比男女關係對調了一樣。
  • 2017沒有告訴你|佛系青年還俗大揭秘!
    「喲,嘛咪貝貝哄~南無阿彌陀佛」伴隨著清脆的木魚聲,隨意慵懶地說唱出一連串cue到佛系青年內心的歌詞,本以為這支魔性《佛系嘻哈》讓人嘻哈笑完就算了,沒曾想,看完後還欲罷不能地陷入思考中:雲淡風輕間,佛光已普照~各種箴言警句也被收藏在了你我的表情包和桌面屏保上。
  • 晚婚不婚流行,親密關係缺失,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
    《親密關係》一書是加拿大國際演說家克裡斯多福·孟和他妻子在相處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它以獨特的處理方法使很多人將這本書奉為夫妻關係處理的寶典。在書中講到,婚姻中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可以概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浪漫階段、幻滅階段、內省階段以及啟示階段。
  • 這部打破收視率的黑馬劇,揭示了親密關係的本質……
    首先是對待戀愛本身普遍變得佛系,主張隨緣,並不會積極主動地擴展社交圈;另外一旦進入親密關係,面對潛在的讓步和較量,既不想失去自我,又不想過於強勢。愛明明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愛情也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課題,但大家鮮少接受這方面的教育。遇到了問題,常常依賴於影視劇裡的橋段,或者是身邊人聽來的故事來解決,往往會越幫越忙。
  • 淺談對婚姻的反思:親密關係中我們需要的交流是自我內心覺醒
    婚姻中我們要的交流不是促膝而談,而是自我發覺在《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寫道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通過自我發覺,我明白了婚姻中哪怕是離婚換一個人也還是會故伎重演的原因,突然兩個人的關係變得明朗起來,我不再糾結他為什麼換了密碼,也不會揪著他因為我看手機逃走這件事過不去。
  • 《親密關係》: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本書的作者,克裡斯多福·孟是加拿大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他一直致力於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的研究,他將理論與生活結合,幫助了許多人找到心中的答案,過上更好的生活。本書雖然命名「親密關係」,但並不局限於親密關係,在人際交往中,許多點是共通的。
  • 佛系青年?不存在的!老子我擁有了道系內涵
    其實你已經具備了道系的內涵。近年,「佛系青年」火遍網絡,驚現各種佛曰善哉善哉。看到各種標籤,小道士坐不住啦,引進道教之音大大大大大大大佬的哲文來辯證咱們新青年也有美好的「道系內涵」。青年呀青年「佛系」是有目的地放下,更是出現奇葩的——佛系買家:這樣一群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絕不找賣家諮詢,買到東西後覺得不合適通常也懶得退換。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氣憤地寫一個聲情並茂的差評,然後心情奇蹟般地平復了。佛系職員:對工作喪失熱情,前已無通路,後不見歸途。索性不喜不悲、不怒不嗔。
  • 《親密關係》:尋覓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在尋找自我
    提到親密關係,我們首先想到就是婚姻,就是愛情,其實不然,當你向一個人敞開到一定程度,比如家人、室友、同學、同事、朋友等等都是親密關係的一種。從人性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是傾向於保護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這個又恰恰是造成關係衝突中的主要原因。因為你的脆弱,是在你過去的成長經歷中逐步形成的,你曾受到的傷痛、需求、脆弱、害怕以及恥辱,都深深的藏在你潛意識裡,而責怪、批評和指責是防禦機制的關鍵要素。
  • 書目治療師 | 如何挽救看破紅塵的"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不只是無欲無求,還可以是戰無不勝的「鬥戰勝佛」。竹子:你好!親朋好友不要比,兒孫瑣事隨他去」,內心早已無欲無求的「佛系青年」。其實與你有同樣生活狀態的年輕人並不少,否則「佛系」這個詞也不會這麼火。就像我們如今常說的「宅」字來自於日本的「御宅族」一樣,在日本也早就出現了一大批沒有欲望和幹勁的「佛系青年」。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中就對這些年輕人進行了全方位的分(tu)析(cao)。
  • 《慾海情魔》:糟糕的親密關係背後,矛盾型依戀在作祟
    男性榜樣在維達生活中的缺失,讓這個少女沉溺於男女關係維達在生活中對情人的渴望,主要來自於家庭生活中父親角色的缺失。電影中的維達父親脾氣暴躁,還出軌。再加上維達媽媽米爾德裡德對維達的溺愛,維達對父親的傲慢無禮,這些都導致了家庭關係的破裂,最後維達父母離婚,維達跟隨著母親一起生活。
  •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就是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一書中闡述過一個觀點:「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這個自我究竟是什麼呢?找到自我就能建立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嗎? 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
  • 佛系男友請滾蛋
    一直以來,鋼鐵直男都是被女生們吐槽的對象,但自從隨著「佛系」一詞出現,女生們終於有了準確的可描述的更值得吐槽的直男細分領域:佛系男友。膚白貌美的7分小姐姐:我男票是個典型的佛系男友,我們相處三年,每天都是在考慮吃什麼,因為他永遠都會回答我:都行、隨便。大山子佩服:三年,每天聽三遍,這句話可以聽3285遍,小姐姐的忍耐力是可以的。在佛系這個詞沒有出現之前,有非常多的男生們喜歡把都行、隨便掛在嘴邊。美其名曰:喜歡你,讓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