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觀看了一部紀錄片《歸途列車》,感慨萬千。一種無力感湧上心頭。
影片獲得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VPRO IDFA獎。也獲得《青年電影手冊》2011年年度紀錄片大獎。
影片講述的是四川廣安區回龍村的張昌華和妻子陳素琴為了能讓家裡過上更好的日子,也為了讓一雙兒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擺脫像他們一樣的農村艱苦生活,毅然離開年幼的子女去廣州打工。他們辛苦賺來的錢全部寄回了家,幾年才能回家一次和家人團聚。但是,由於情感的缺失,女兒長大了,和父母卻越來越生疏和冷漠。並且,和很多同齡人一樣的叛逆,不聽勸告,還選擇了退學,也來到廣州打工。親密關係在這段影片中成了一把無形的刀,正傷害著這樣一個家庭。
父母辛苦勞作期盼孩子能夠生活無憂,更希望孩子能夠長大成才。但是,由於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心理成長不健全,在原本應該融洽、幸福的關係中迷失了自我,從而讓這種關係傷害到彼此。父母被孩子的不爭氣傷害,孩子被父母的不理解傷害。
那麼,為什麼親密關係會傷害我們?
《了不起的我》一書中,陳海賢老師說:我們之所以會被親密關係傷害,根本原因是我們對親密關係的誤讀。我們認為,親密關係裡都是自己最親的人,我們就容易要求對方滿足我們的需求。而一旦我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就會有怨氣,就會互相指責。這樣的怨氣和指責日積月累,就變成了彼此傷害。
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先來認識關係的本質。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裡,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那麼,在不同的環境裡,我們的社會關係也是不一樣的。
在家裡,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
在單位,我們是同事的下級,也是同事的領導。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關係。有時候,這種關係可以是相互糾纏的,也可以是相互排斥的。就像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一群刺蝟,離得遠了會覺得寒冷,離得近了又會互相傷害。
我們都清楚的知道,在這些社會關係中,如親人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客戶關係、同學關係等等,在每一個關係裡都有一個不同的自我。而這些自我,在很多的時候,往往並非是我們內心真正的自我。甚至連我們都很痛恨的拖延症,也可能是你關係的產物。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和老闆關係融洽,你很認同老闆的經驗和見解,那麼,你的工作效率就會很高,而如果你不認同你老闆,他交代的工作你就一定會拖延,甚至牴觸,拖拖拉拉,不想去完成。這就說明,這種拖延不是你自己造成的,而是關係造成的。
我們說:社會角色決定社會關係,而在社會關係中我們的角色,又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曾經看過一部劇,忘記叫什麼名字了。劇中男主是個公司的領導,在單位是個雷厲風行的人,卻總也處理不好家庭關係。三天兩頭和妻子孩子鬧矛盾,一家人經常搞得關係緊張。後來通過別人才知道,原來他就算下班回到家,也放不下自己作為公司領導的架子,總是以一種命令的口吻和妻子孩子說話,讓家人非常的難受。所以,他在關係中的角色沒有很好的轉變過來,以至於無法得到家人的關心和理解。
這個典型的例子就說明:就算是親密關係,如果不能解決關係中的期待、依戀、邊界感,也一樣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傷害。
前面我們說了「刺蝟理論」,在關係中,我們想靠近卻又靠近不了,想離開又離開不了。其實,這樣的關係就叫「關係的糾纏」。
在這種關係裡,我們彼此緊密聯繫,又互相折磨,想要脫離,卻無法改變。這像不像我們的親密關係?
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緊密聯繫。孩子想脫離父母。卻一時無法改變。父母想緊擁孩子,卻又被孩子無情地推開。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都希望對方能想我們所想,能按照我們的意志來生活,如果對方不能這樣,就會對我們造成一種傷害。如果對方想要離開,就會更加令我們無法接受,認為這是對我們的一種背叛。而如果這種糾纏達到一定的程度,那麼,就容易造成親情的斷裂,甚至反目成仇。
其實,我們應該清楚,在任何的親密關係中,如家人、朋友、情侶、上下級,都可能出現這樣的糾纏。而這些糾纏最初都是從對彼此很深的好感和期待中開始的。漸漸地,這種期待變成了對對方的要求,而對方並不能總是滿足這種要求,於是,就開始產生了怨氣,互相指責。最後,一段良好的關係,因為靠得太近,變成了互相傷害。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關係糾纏中,我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也許不是內疚,也不是失望,而是情感上的遠離。我們無法接受自己最親近的人會和自己有矛盾和衝突,我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才會覺得受到了傷害,才會感到非常的痛苦。
《了不起的我》中說:所有的這些糾纏,究其本質,就是我們既不願意承認對方跟我們有差異,也不願意就此罷手。既不願意承認我們滿足不了對方的期待,也不願意承認對方滿足不了我們的期待。拼了命想把對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並因為改造失敗而責怪對方不配合我們。
關係的糾纏,往往伴隨著相互傷害。
很早的時候,網絡上就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父母在等著我們的感謝,我們卻在等著父母的道歉。
關於原生家庭的各種控訴,一直以來都是網絡寫手的主要話題。
在家庭這種親密關係中,仿佛孩子總是受到傷害的一方,他們期待父母能意識到對自己的傷害,給自己一個道歉。他們控訴,憤怒,甚至語言攻擊,其實都是希望對方能看到自己所受的傷害,期待父母醒悟,向自己道歉。殊不知,這種期待本身就是一種糾纏。
如果我們一直等著某個道歉,那就等於把自己一直都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不停地向外界暴露自己的傷口,來期許得到更多人的憐憫和同情。而這樣一種憐憫是多麼的廉價,又是多麼的無奈。
那麼,我們如何擺脫這種糾纏帶來的傷害呢?
首先,我們必須放下自己,並選擇原諒他人。
當然,這裡的原諒,並不是一味地強行要求自己去寬恕傷害自己的人,也不是說不要憤怒抱怨。因為我們不是聖人,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感受。
這裡的原諒,是給自己空間,而不是給對方寬恕。給自己空間擺脫關係的糾纏,發展自己,或許,這才是所有糾纏最終的解決之道。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鐵掌水上漂裘千仞最後的頓悟,並不完全是一燈大師的教誨和點化,而是老頑童周伯通和瑛姑的原諒。這種原諒就是那種擺脫糾纏的原諒,而不是寬恕了殺害自己兒子的兇手的原諒。也正是這樣一種原諒,才讓周伯通和瑛姑收穫了擺脫糾纏後的幸福,也讓裘千仞放下了心中的執念,最終皈依佛門。
其次,強化自己的心智模式,形成獨立的、自由的人格。
我們要知道,擁有是人際關係中最大的幻覺。沒有人可以擁有另外一個人。我們只是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彼此相遇,彼此同行,這種相遇或長或短,最終,我們還是要分開,各走各的路。
有人說:孤獨,或許才是人生的某種真相。
我們從一出生,就存在於各種關係中,天然地對他人抱有幻想。無論在家庭還是在集體中,我們總會因為他人的情緒而影響到自己,而我們又無法擺脫這種關係。因為我們總在維護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我們無法和他人分離,所以,要擺脫糾纏,就必須建立獨立而自由的人格。
一個獨立的人,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不再對親人、朋友懷有「理所當然」的期待,也就不會因為這種期待落空而抱怨。也正因為這樣,就會對幫助自己的人心懷感恩,也會因為別人沒有欺騙我們而獲得信任。那麼,這種成熟的關係,才會讓我們過得更加開心。
《了不起的我》的作者陳海賢老師說:關係就是這麼神奇,它讓我們迷失,也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也許只有放下對關係的糾纏,我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