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親密關係為何會傷害人?如何在關係中找到自我?

2020-09-25 犀鳥書棧

昨晚,觀看了一部紀錄片《歸途列車》,感慨萬千。一種無力感湧上心頭。

影片獲得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VPRO IDFA獎。也獲得《青年電影手冊》2011年年度紀錄片大獎。

影片講述的是四川廣安區回龍村的張昌華和妻子陳素琴為了能讓家裡過上更好的日子,也為了讓一雙兒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擺脫像他們一樣的農村艱苦生活,毅然離開年幼的子女去廣州打工。他們辛苦賺來的錢全部寄回了家,幾年才能回家一次和家人團聚。但是,由於情感的缺失,女兒長大了,和父母卻越來越生疏和冷漠。並且,和很多同齡人一樣的叛逆,不聽勸告,還選擇了退學,也來到廣州打工。親密關係在這段影片中成了一把無形的刀,正傷害著這樣一個家庭。

父母辛苦勞作期盼孩子能夠生活無憂,更希望孩子能夠長大成才。但是,由於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心理成長不健全,在原本應該融洽、幸福的關係中迷失了自我,從而讓這種關係傷害到彼此。父母被孩子的不爭氣傷害,孩子被父母的不理解傷害。


那麼,為什麼親密關係會傷害我們?

《了不起的我》一書中,陳海賢老師說:我們之所以會被親密關係傷害,根本原因是我們對親密關係的誤讀。我們認為,親密關係裡都是自己最親的人,我們就容易要求對方滿足我們的需求。而一旦我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就會有怨氣,就會互相指責。這樣的怨氣和指責日積月累,就變成了彼此傷害。

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先來認識關係的本質。

1

社會角色決定社會關係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裡,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那麼,在不同的環境裡,我們的社會關係也是不一樣的。

在家裡,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

在單位,我們是同事的下級,也是同事的領導。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關係。有時候,這種關係可以是相互糾纏的,也可以是相互排斥的。就像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一群刺蝟,離得遠了會覺得寒冷,離得近了又會互相傷害。


我們都清楚的知道,在這些社會關係中,如親人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客戶關係、同學關係等等,在每一個關係裡都有一個不同的自我。而這些自我,在很多的時候,往往並非是我們內心真正的自我。甚至連我們都很痛恨的拖延症,也可能是你關係的產物。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和老闆關係融洽,你很認同老闆的經驗和見解,那麼,你的工作效率就會很高,而如果你不認同你老闆,他交代的工作你就一定會拖延,甚至牴觸,拖拖拉拉,不想去完成。這就說明,這種拖延不是你自己造成的,而是關係造成的。

我們說:社會角色決定社會關係,而在社會關係中我們的角色,又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曾經看過一部劇,忘記叫什麼名字了。劇中男主是個公司的領導,在單位是個雷厲風行的人,卻總也處理不好家庭關係。三天兩頭和妻子孩子鬧矛盾,一家人經常搞得關係緊張。後來通過別人才知道,原來他就算下班回到家,也放不下自己作為公司領導的架子,總是以一種命令的口吻和妻子孩子說話,讓家人非常的難受。所以,他在關係中的角色沒有很好的轉變過來,以至於無法得到家人的關心和理解。

這個典型的例子就說明:就算是親密關係,如果不能解決關係中的期待、依戀、邊界感,也一樣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傷害。

2

親密關係怎麼會傷害到我?

前面我們說了「刺蝟理論」,在關係中,我們想靠近卻又靠近不了,想離開又離開不了。其實,這樣的關係就叫「關係的糾纏」。

在這種關係裡,我們彼此緊密聯繫,又互相折磨,想要脫離,卻無法改變。這像不像我們的親密關係?

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緊密聯繫。孩子想脫離父母。卻一時無法改變。父母想緊擁孩子,卻又被孩子無情地推開。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都希望對方能想我們所想,能按照我們的意志來生活,如果對方不能這樣,就會對我們造成一種傷害。如果對方想要離開,就會更加令我們無法接受,認為這是對我們的一種背叛。而如果這種糾纏達到一定的程度,那麼,就容易造成親情的斷裂,甚至反目成仇。


其實,我們應該清楚,在任何的親密關係中,如家人、朋友、情侶、上下級,都可能出現這樣的糾纏。而這些糾纏最初都是從對彼此很深的好感和期待中開始的。漸漸地,這種期待變成了對對方的要求,而對方並不能總是滿足這種要求,於是,就開始產生了怨氣,互相指責。最後,一段良好的關係,因為靠得太近,變成了互相傷害。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關係糾纏中,我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也許不是內疚,也不是失望,而是情感上的遠離。我們無法接受自己最親近的人會和自己有矛盾和衝突,我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才會覺得受到了傷害,才會感到非常的痛苦。

《了不起的我》中說:所有的這些糾纏,究其本質,就是我們既不願意承認對方跟我們有差異,也不願意就此罷手。既不願意承認我們滿足不了對方的期待,也不願意承認對方滿足不了我們的期待。拼了命想把對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並因為改造失敗而責怪對方不配合我們。

3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關係的糾纏,往往伴隨著相互傷害。

很早的時候,網絡上就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父母在等著我們的感謝,我們卻在等著父母的道歉。

關於原生家庭的各種控訴,一直以來都是網絡寫手的主要話題。

在家庭這種親密關係中,仿佛孩子總是受到傷害的一方,他們期待父母能意識到對自己的傷害,給自己一個道歉。他們控訴,憤怒,甚至語言攻擊,其實都是希望對方能看到自己所受的傷害,期待父母醒悟,向自己道歉。殊不知,這種期待本身就是一種糾纏。

如果我們一直等著某個道歉,那就等於把自己一直都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不停地向外界暴露自己的傷口,來期許得到更多人的憐憫和同情。而這樣一種憐憫是多麼的廉價,又是多麼的無奈。


那麼,我們如何擺脫這種糾纏帶來的傷害呢?

首先,我們必須放下自己,並選擇原諒他人。

當然,這裡的原諒,並不是一味地強行要求自己去寬恕傷害自己的人,也不是說不要憤怒抱怨。因為我們不是聖人,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感受。

這裡的原諒,是給自己空間,而不是給對方寬恕。給自己空間擺脫關係的糾纏,發展自己,或許,這才是所有糾纏最終的解決之道。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鐵掌水上漂裘千仞最後的頓悟,並不完全是一燈大師的教誨和點化,而是老頑童周伯通和瑛姑的原諒。這種原諒就是那種擺脫糾纏的原諒,而不是寬恕了殺害自己兒子的兇手的原諒。也正是這樣一種原諒,才讓周伯通和瑛姑收穫了擺脫糾纏後的幸福,也讓裘千仞放下了心中的執念,最終皈依佛門。

其次,強化自己的心智模式,形成獨立的、自由的人格。

我們要知道,擁有是人際關係中最大的幻覺。沒有人可以擁有另外一個人。我們只是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彼此相遇,彼此同行,這種相遇或長或短,最終,我們還是要分開,各走各的路。

有人說:孤獨,或許才是人生的某種真相。

我們從一出生,就存在於各種關係中,天然地對他人抱有幻想。無論在家庭還是在集體中,我們總會因為他人的情緒而影響到自己,而我們又無法擺脫這種關係。因為我們總在維護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我們無法和他人分離,所以,要擺脫糾纏,就必須建立獨立而自由的人格。

一個獨立的人,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不再對親人、朋友懷有「理所當然」的期待,也就不會因為這種期待落空而抱怨。也正因為這樣,就會對幫助自己的人心懷感恩,也會因為別人沒有欺騙我們而獲得信任。那麼,這種成熟的關係,才會讓我們過得更加開心。


《了不起的我》的作者陳海賢老師說:關係就是這麼神奇,它讓我們迷失,也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也許只有放下對關係的糾纏,我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是如何幹擾、壓抑對方自我的?
    今天小胖從言語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在親密關係中,雙方是如何幹擾、壓抑自我的。每個人自我有強弱,但我們都無法完全保留自我。小胖覺得一個人的「自我」能夠被他人幹擾,歸根結底,還是這個人內在的「自我」不夠強大。
  • 戀愛心理學:你在親密關係中為何沒有獲得幸福
    母親把霍梔罵了一頓,說「我女兒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我和你沒完」,是不是感覺很諷刺,對著自己的親生女兒去維護另一個女兒。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有很多案例,孩子都把父母當做神一樣的存在,父母不高興都會以為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惹父母傷心。但是如果追溯根源自己和伴侶之間出現的問題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 《親密關係》值得讀兩遍:尋找永恆的親密關係,就是尋找自我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當初愛得死去活來的兩個人,到後來會形同陌路甚至成為仇人?《親密關係》這本書能夠為你解開困惑。在國際長途飛行中,最適合讀書和思考。這一次,八個小時的飛行途中,我快速閱讀了這本《親密關係》。正如本書的譯者張德芬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是一本值得讀兩遍以上的書。
  • 親密關係太痛苦:親密關係不是「變相傷害」,別讓愛「過度激情」
    其實有很多人明明相愛,是卻沒有走到最後,並不是因為相處難,而是這段親密關系所帶來的感覺太痛苦了,相處成為了一種傷害。這讓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親密關係,明明是這世界上最為安全的一種關係,為什麼最終形成了互相傷害的局面,難道一段親密關係當中就必然要有傷害嗎?其實並不是必然!
  • 【周末夜讀】親密關係中的七大殺手
    為了等這個人,好多人帶著挑剔的眼光、帶著評判的心,篩查著,以為只要找對人,找到了白馬王子,一生的幸福就只日可待了。這是一個特大的誤區。找到誰,都只是愛的開始。能否持久卻需要一生的用心和經營。事實上,一生用心,找誰都可能幸福。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會影響親密關係的七大殺手!
  • 《親密關係》:尋覓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在尋找自我
    但愛情和婚姻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一種親密關係,也是衝突最大,最讓人心碎的親密關係,所以,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千古絕唱。可王子和公主的童話只是停留在「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雞毛蒜皮,柴米油鹽才是生活的本質。當我們看清生活真相,和愛的那個人朝夕相處時,是不是會被打回原形,覺得曾經的美好都歸於幻滅了呢?
  • 《親密關係》: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這本書,我兩年前看過,最近重讀,感受又不一樣。就像張德芬老師說的,這是值得反覆閱讀的書,因為我們生活中總是會遇到許多問題,但我們又那麼健忘,所以需要常常閱讀,提醒自己。本書的作者,克裡斯多福·孟是加拿大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他一直致力於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的研究,他將理論與生活結合,幫助了許多人找到心中的答案,過上更好的生活。本書雖然命名「親密關係」,但並不局限於親密關係,在人際交往中,許多點是共通的。
  • 淺談對婚姻的反思:親密關係中我們需要的交流是自我內心覺醒
    婚姻中我們要的交流不是促膝而談,而是自我發覺在《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寫道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於是他有一絲絲讓我懷疑的地方,我就會認為我們的愛遭到了考驗,他愛我都是假的,開始反覆出現兩個人的爭吵,而這些爭吵都是我對於對方關注的需求感。通過自我發覺,我明白了婚姻中哪怕是離婚換一個人也還是會故伎重演的原因,突然兩個人的關係變得明朗起來,我不再糾結他為什麼換了密碼,也不會揪著他因為我看手機逃走這件事過不去。
  • 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因為,迴避型人格,渴望親密關係卻沒有自信去爭取,你可能都沒意識到他的存在,因為恐懼,他早就藏起來了。迴避型人格沒有自信,缺乏吸引力,而一旦找到戀人,會非常粘人,絕不會輕易放手。迴避型依戀者,則恰恰相反,他們迴避的正是「親密關係」本身。往往是得到後就推開。
  •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就是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一書中闡述過一個觀點:「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這個自我究竟是什麼呢?找到自我就能建立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嗎? 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
  • 「親密關係中,我常常會言不由衷.」
    早在2017年時,和朋友在橫店,因為我無意間的調侃,她突然非常嚴肅的對我說:「你知不知道你有時候說話真的很傷人,而且你自己意識不到。」時隔四年,我已經記不起我到底是哪一句話讓關係這麼好的朋友這麼不開心了。我時常會反思自己會不會有哪句話說的不對,我也以為自己在儘量糾正懟人的這個壞毛病。但事實證明,性格真的很難改變。
  • 人生中的停滯感,是如何毀掉一段親密關係的
    文:羅近月公眾號:心情港灣(hxqydyl)我原以為失去一段摯愛的情感,最讓人心痛的是不能再擁有,當我聽到很多親密關係的故事後,得出的結論卻讓我無比意外。不管一段關係成功還是失敗,大多數人最看重的是:在關係中有沒有做好自己,是否有獲得了足夠的成長。說到底,感情的失敗讓人痛心的不是事實,不是現狀的艱難,而是我們無法放過自己因停止成長所愧對自己的期望。張惠妹《記得》中唱到:誰會記得愛情發生變化的樣子,我和你的眼中,看見了不同的天空。當我和很多人去回顧:一段美好的親密關係開始發生變化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總會有一些窺見端倪的地方。
  • 【後記】我所目睹的清華園中的親密關係暴力事件
    學姐佳伊希望強調,親密關係暴力事件並不只會發生在清華校園內,更不是某幾個「沒有處理好私人感情」大學生的特例。發聲的動機並非是想重新審判施暴者,或試圖責備學校,而是想結合兩位倖存者的真實經歷,和大家聊聊關於親密關係暴力的一切,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保護。
  • 讀書——《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薰陶中風雅 學習中進步等待中追尋 靜謐中人生 大家好,我是shirley清荇and芙蕖,今日讀書《親密關係》人們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備感幸福,在幸福之中卻患得患失。就如同我們去旅行之前,對那個從抖音短視頻裡看到的那個場景畫面心生嚮往,在去的過程中感到異常興奮,等到了地方才發現,那個抖音短視頻裡只是拍攝技術合成拍了那個最美的部分,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過爾爾。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把這種情緒被稱為幻滅。當一個人對他的親密伴侶失望時,其實就是情緒期待幻滅的過程。
  • 《美麗心靈》的啟示:親密關係,是跌宕起伏人生中的「鎮定劑」
    這些大無畏的海量真誠的幫助會在我們人生遭遇困難時凸顯出十分巨大的積極作用,首先會讓我們產生面對困難,闖進人生下一關的信心,其次還會直接或間接地為我們面對的人生困難提供強有力的解決方案甚至親身協助。這樣的親密關係下的幫助,將極大地促進人生中出現的困難的化解,幫助我們更好地克服人生中的困難。
  • 《親密關係》讓愛意在生活裡流動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我更喜歡將「永恆」二字劃掉,永恆這個詞太長久。尋找自我,才是關鍵。假若沒有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如何能夠從那麼幼小的孩童長大成人。在追劇時,隔著屏幕的你都能感受到父子女之間,兄妹之間的那種難以割捨的親情。
  • 《親密關係》:幸福的婚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自我渡劫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荷爾蒙飆升的青春期,我們便步入了對親密關係的好奇與探索之旅。我們開始與父母產生分歧,對異性更加關注,這一過程是我們在試圖建立一個新的親密關係。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把尋覓親密關係稱為尋找自我。
  • 最好的愛情,是男女雙方在親密關係中共同成長
    如果你也對上述問題有困惑,不妨和我一起翻開《與人親密》這本書,書中通過將大量的情感心理學知識和有趣的生活實例相結合,帶我們一起認識親密關係中不斷重複的痛苦模式、愛的吸引力法則和保持甜蜜相處的藝術。二是冷漠置之的傷害模式。當我們和伴侶吵架時,往往有一方會裝作鎮定自若,仿佛自己根本沒有感到絲毫痛苦,以示對對方的懲戒。
  • 郭懷慈:親密關係的奧秘
    12月23號周六晚20:00,我們將就親密關係的突破與提升,展開一次深度的專業探討,再次請出來自臺灣的資深心理諮詢師郭懷慈老師,值得期待!生命的成長就是處理和面對各式各樣的關係:人與人的、人與社會的、人與自然的。
  • 《了不起的我》:我們都生活在關係中,關係好了你就好了
    2020年的第一本書,是陳海賢老師的《了不起的我》,越看越愛不釋手,裡面字字珠璣句句入心,真的有一種坐在他的心理諮詢室的感覺,一個老朋友坐在對面向你娓娓道來,你還一直點頭稱是。作為人這樣的個體,我們真的有必要了解點兒心理學的知識,看看我們行為背後的作業系統如何,到底是什麼樣的觀念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呢?當我們拖延時,焦慮時,倦怠時,真的是我們出問題了嗎?有沒有想想這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呢?今天我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下「關係」,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