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喜歡,請點擊上方藍字【臨江文苑】關注我們。
主編薦語:今年是我們偉大祖國七十華誕,臨江文苑擬定推出「臨江英模」系列作品,以此向為共和國流血犧牲、英勇奮鬥的英雄模範們致敬!
盧紀升是我小時候的鄰居,我尊稱他盧叔。說是鄰居,其實兩家相距也有一裡多地,因為他家住在半山坡上的兩間泥草房裡,周圍只有幾畝山坡地和樹林子,沒有別的人家。日子久了就熟悉起來,誰家有事他都會熱心幫忙,來來往往。所以,大家在心目中都視彼此為鄰居。
盧紀升為人和善,勤勞樸實,夫妻二人辛苦地拉扯著六個子女,還奉養著老娘,生活的壓力與勞累自不必說。他家既不是農民,也不是盲流,在當時叫作「社會戶」,就是自食其力,自己養活自己。那時他家主要靠種地為生,除了種玉米之外,也種向日葵,還有一大片草莓地。草莓紅了的時候,我也經常去幫忙採摘,每次都是邊摘邊吃,直到撐得哈不下腰為止。那時候人們的日子還比較苦,草莓就算稀罕物了,挑到市場很快就能賣完。到了冬天,他的妻子每天都提著籃子到街邊賣瓜子,一玻璃杯的瓜子一毛錢,天寒地凍的一賣就是一個冬天。
記得我十幾歲的時候還幫他家背過李子,凌晨天還不太亮的時候,盧叔就領著兩個最大的孩子和我上路了,雲裡霧裡地走了二個小時才到了山中一個有李子樹的人家,低價買了李子後再背到市場上賣出去,就掙那點辛苦的跑路錢。他肩負著家庭的重擔,每天都勞作在土地和山林之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們長大後,辛勞半生的他又在山下蓋起了六間大瓦房,給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和睦又熱鬧,日子也逐漸地好起來。
雖然他和鄰居們相處得很好,但大夥都不太知道他的身世與來歷。有一天他家的孩子找出了一小口袋的軍功章給我看,大概有二三十枚,金光閃閃地都特別漂亮,我這才隱隱知道這位盧叔曾經當過兵。但小孩子只是覺得把這各式各樣的軍功章一枚一枚地排列起來挺好玩,至於這軍功章的來歷等事情,我也沒有細心地去打聽。直到1990年我在臨江財政工作時,知道了國家對這些解放前參軍的退伍老兵每年都要發放撫恤金,才猛然想起了盧紀升的軍功章這件事。但在我的記憶中從來沒聽到過他家任何人提到過什麼撫恤金的事情,打電話一問,他果然從來沒有申請,也沒有領過撫恤金。老兵退伍領取撫恤金是國家的優撫政策,我不清楚他在長期生活清貧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去申請享受這種待遇,並且也從來沒聽見他報怨過什麼。我想幫助這個與世無爭的人,能享受到這個待遇,通過民政部門了解到,像他這樣的老兵只要有復員軍人證(中國人民解放軍復員建設軍人證明書)就可以申請撫恤金,但他到底有沒有這個復員證還是個未知數,於是我就上門問他。明白了我的來意後,只見他掀開箱子,慢慢地從箱底的一個紅布包裡拿出了一個暗紅色的復員證,上面寫著:盧紀升,1947年9月入伍(十五歲),山東莒南縣人,衛生兵,1956年3月退伍。服役期間立三等功二次,四等功兩次。
我細心地看著手中紙面有些斑駁的復員證,再看看站在眼前這位已腰背微駝、滿臉滄桑的人,真不敢相信一直默默無聞在山溝裡種地的盧叔原來是一位當了十年兵的有功之人。真是越有故事的人越是沉靜簡單。十五歲的年齡,在如今人們的眼裡還只是個孩子,而當年的他卻已經投身於戰火紛飛的解放戰爭中了,當時一種敬意從我心底油然而生。第二天,我就陪著盧叔到民政部門順利地辦妥了各種申請手續。從那以後,他才開始享受這遲到了三十多年的待遇了。在當時撫恤金的數目雖然不多,但這是國家對老兵們一種榮譽性的優撫和關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老兵的優撫力度也在不斷加大。2009年10月,盧紀升被接入臨江市光榮院由國家供養,去年的撫恤金已達到15000多元。他在光榮院平日裡吃的住的都很好,只有到過春節的時候才回到兒子家住上幾天。我和那些老鄰居們每到大年初一都會去給他拜年。現年已經八十七歲的老人家身板硬朗,面色紅潤,見人總是滿面笑容,只是耳朵背得厲害,跟他說話得大聲地喊才聽得見,就像兩個人吵架似的。
就在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我與文苑圖編李興民老師專程去光榮院看望了盧紀升老人家。老人依舊精神矍鑠,對我們的到訪顯得特別激動,還高興地穿上軍裝照了像。遺憾的是那一小口袋軍功章早已遺失殆盡,如果能把他胸前掛滿軍功章再照張像該有多麼神氣啊。
通過交談我了解到,老人家剛參軍時在山東軍區,因為年紀小,就當了一名衛生兵,一直在戰地醫院負責傷員的救治與陪護工作。後到華東野戰醫院,跟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腳步,他從山東到了東北,又從陸地到了船上。這位小兵娃子已經見慣了戰爭的殘酷和流血犧牲,盡心盡力地為傷員服務,忠於職守,善於學習,十年軍旅生涯的歷練,讓他從一個小兵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班長,並在完成各項任務的過程中多次立功受獎,那一枚枚軍功章就是最好的證明。復員以後,他回到老家,依舊當了農民,娶了媳婦成了家,過上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過了兩年,由於搞運動吃大鍋飯,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這跟他心目中所嚮往的生活對接不上,年輕氣盛且又見過世面的他,不甘心過這種有勁無處使還吃不飽飯的日子,就毅然帶著妻女和老娘闖了關東。一路輾轉來到臨江,至今已整整六十個年頭。老人還對我說,當年無論是選擇參軍入伍還是在山溝裡種地,他都無怨無悔。現在他在這裡生活得特別好,感謝黨和國家對老兵的關懷。知道了這一切之後,我突然理解到,當一個人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快,而專注於責任而不是利益時,他就已經站在了精神的高處。這讓我們對這個老人不僅又多了幾分敬重。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而這些當年為新中國出生入死的戰士們大多數已經不在人世。他們代表的是那一段光榮的歷史,因為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和平幸福。祖國沒有忘記他們,我們更應該感恩他們。老兵盧紀升就是那個戰爭年代千千萬萬個普通士兵的一員,他們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革命,卻甘於平凡,不求回報,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
謹以此文,向老兵們致敬!
圖片攝影:李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