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下的不只是照片——
我拍下那些皺紋縱橫的臉頰,我想留住那臉頰上流過的淚淌過的血。
我拍下那些業已渾濁的眼睛,我想留住那眼睛裡映照的衝天炮火如血殘陽,
我拍下那些皴裂粗糙的手掌,我想留住那手掌扣動的復仇扳機刻下的戰友碑文。
我想留住的不只是故事——
七年尋訪拍攝,千辛萬苦,言不能盡。
盧江,一名攝影愛好者,七年時間, 尋訪我市200餘名建國前老黨員、抗戰老兵,為他們拍照留念,書寫著他的「老兵」情結。
老英雄們讓人起敬
盧江,是市檢察院一名檢察官,熱心公益事業,曾多次參與張家口晚報「山城一家親,一周一心願」活動。
2008年奧運會期間,單位派盧江去赤城大海陀拍些照片,在一個村口,他遇見了一位義務執勤的老人,當他閒聊時問起老人手指為何缺了一截時,老人給他講起當年參加新保安戰役時的情景。那一刻,盧江突然萌生了應該給這些經歷過戰爭的英雄們留下點什麼的想法,哪怕一張照片。由此,盧江開始了他的「拍客」苦旅。
剛開始的時候,每到一個村,盧江就下車問詢村裡是否有老黨員、老戰士,很多村民都充滿戒心,甚至他還被轟出過村口,有時候口乾舌燥的解釋甚至超過了奔波的勞累,而風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飯。餓了,找個小賣部煮袋方便麵;渴了,咕咚咚灌幾口礦泉水……
「他們很多人一輩子都沒照過像,見到自己的照片就好像是在欣賞一件稀世珍寶。」正因為如此,每次給老人們拍完照,盧江總是想方設法把照片給老人們送回去。1943年入黨的任丙義,在崇禮縣獅子溝鄉三號村獨居,現在盧江還清晰地記得老人拿到照片時的喜悅:「我把這給閨女送過去,讓她瞧瞧……」可是,去年盧江聽說老人離開了人世。「畢竟這些老黨員都是八九十歲的人了,能為他們留下點什麼,讓他們高興高興,我的心願也就達成了。」
在外人看來,拍攝的日子是單調和辛苦的,但對於這些盧江卻「渾然不覺」,因為他心中湧動著一種激情。「在我心裡,給這些老英雄們拍照片就是我人生這個階段的『事業』,我會盡我的力量做好。」
那段時日,每個星期天,他就會習慣性地出發。
艱辛無法阻擋探尋腳步
盧江拍攝的很多老英雄大部分都居住在偏遠山村,有時候還要走崎嶇小路,而這就難免遭遇險情。
2008年冬一天,盧江去赤城探尋,因為下了雪,路上結了冰,一隻突然闖到公路上的狗讓專心開車的盧江不自主地點了一下剎車,汽車原地轉了180度後蹭到了路邊的水泥樁子上,而旁邊就是6米多的深溝,驚出一身冷汗的他半天才緩過神來……
還有一次,盧江開著一輛破213吉普去陽原化稍營拍攝,車陷入了滿是泥沙的河道。周圍也沒有村莊人家,手機也沒信號,而且看著天有可能會下雨。為了保命,他背上相機,翻了一座大山,走了有一兩個小時,終於在一個小村找到了兩個村民,後來在他們的幫忙下, 才把車挖出來。
但這樣的艱辛,沒能阻擋盧江繼續的腳步。
蔚縣大南山和赤城大海陀曾是抗日戰爭的根據地,也是留下盧江尋訪足跡最多的地方。他在這裡拍攝的老人,有的曾經活捉過鬼子兵、有的參加過開國大典、有的在上甘嶺穿越彈雨、有的赴緬甸遠徵……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讓盧江聽得如痴如醉,這也是促使他堅持不懈探尋拍攝的動力。
「當我真切地面對這些老人時,歲月便以一種震懾人心的方式撲面而來,讓我肅然起敬。」盧江說,面對著心中的老英雄,總希望用手中的相機留住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
希望喚醒社會的關注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盧江將拍攝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作為主題,從年初就開始了籌劃。幾個月的時間裡,盧江用他的鏡頭,執著地追逐著那些白髮蒼顏、佝僂背影的垂垂老者。看他們為自己打開那層層包裹著的勳章證書,穿上那摺疊齊整已顯寬大的軍裝,講述那些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往事。
「拍攝老兵的日子,我總是莫名的激動,我覺得我正留存著即將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珍貴史料……。」說起拍攝老兵來,盧江這樣表述。那些老人的照片,盧江還自費去裝了相框,然後再給他們送回去。 得知盧江拍攝老兵的事跡後,251醫院還專門製作了「愛心聯繫卡」,為老兵開闢醫療綠色通道,並為他們每年安排免費體檢。
幾年的堅持,讓盧江也「名聲在外」。
今年8月,中國書協河北省書法考級中心、河北省教育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抗戰老兵攝影書畫展」,專門邀請盧江參加並為他單獨設立了攝影專區。他展出的50副老兵照片成為此次展覽的一個亮點。檢察日報、《方圓》雜誌等媒體對他進行了專訪。
「我的能力有限,但我會傾我所能,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些老英雄。」說起今後,盧江表示他的拍攝之旅仍將繼續。
入選理由: 在田野村落,在老屋舊巷,在人們忽略而過或是未曾關注的角落,盧江用他的相機執著地記錄著那些為國家付出鮮血和汗水的昔日功臣, 再次引起社會對這一特殊人群的關注。
記者感言: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盧江的老兵情結,絕不是僅憑攝影愛好者的一股激情就能完成,對老兵深深的敬意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才是他行動的根源,不為名利、不計得失,不辭辛苦,這種情結值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