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修窄軌鐵路並非出於軍事目的,同蒲路反而淪為日軍罪惡工具

2020-12-20 東北行營

肯定有人會說,閻錫山修鐵路那是在為山西做「貢獻」,這就是對軍閥的本質看得不清楚,還是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吧!閻錫山為什麼修建「同蒲鐵路」?那是為了把山西盛產的優質煤賣出去換錢,為什麼又修成「窄軌鐵路」?那是因為修路的錢得閻老西自籌,使用標準寬軌則預算太大,晉省財政負擔不起。那麼他用上了嗎?扯,基本便宜了日本人。

(閻錫山)

山西大同的煤炭產量和質量,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在清末民初,受限於交通不夠發達,這裡的產煤無法大規模運往其他省區,必然也制約了經濟發展。清朝末期以及民國初期,都曾經有修建大同至陝西之間鐵路的動議,以便把大同等產煤區與橫貫我國東西的「隴海鐵路」連接起來,那麼山西優質煤就可以運往中原甚至沿海地區。

然而由於政權更疊和軍閥混戰,這條鐵路始終未能修建起來,包括在閻錫山主晉的早期,也不具備這個條件,因為兵荒馬亂混戰不休。直到1928年第二次北伐成功以後,天下甫定,閻錫山請求南京國民政府撥款,修建從大同經太原、貫穿山西省中部的南北鐵路幹線「同蒲鐵路」,作為溝通晉、陝兩省的交通大動脈,這條鐵路一旦完工,則無論客貨運輸都將大為便利。

老蔣和宋子文對此均不太積極,一方面是南京政府本來就財政緊張,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這麼一大筆錢來給山西一省,另一方面,同蒲鐵路的最大受益者僅僅是閻錫山的晉系,對南京政府來說意義不大。幾經交涉後,閻錫山發現從老蔣那邊請款已無可能,遂決心依靠晉省自己的財力,單方面修建同蒲鐵路。

這條鐵路並不好修,由於山西境內除太原盆地尚屬平原外,其他多為丘陵和山地,在那個缺乏大型工程機械的年代,困難程度可想而知。閻錫山於1929年4月聘請德國工程師,正式開始進行築路勘測,德國人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完成了工作,於1931年3月拿出勘測和預算報告,然後告訴山西當局說:工程非常浩大,為了節省開支和縮短工期,建議使用「米軌」。

為啥不是德國人報告閻錫山呢?因為期間適逢中原大戰,馮閻聯軍被蔣軍擊敗,閻錫山被迫下野躲到了大連,所以鐵路的修築計劃也就暫時擱淺了。所謂的「米軌」就是寬1米的「窄軌」,屬於早期的鐵路用軌,有點落後了,而當時普遍採用的鐵軌被稱為「準軌」,使用的是1。435米軌距的標準鋼軌,也就是說,米軌寬度大約是準軌的三分之二。

看見了吧?山西同蒲鐵路使用窄軌其實是德國工程師的專業建議,主要考慮預算和工期的經濟帳,跟軍事政治因素都沒有關係。而在山西省長徐永昌的運作下,閻錫山1932年初重新主晉,並且在3月份親往石家莊謁蔣,好話和忠心表達了一車,老蔣亦無力深度滲透山西,也就順水推舟承認了閻錫山繼續統治山西的既成事實,閻錫山屁股坐穩後,重新啟動同蒲鐵路的修建工作。

(哥仨迅速翻臉)

南京政府不給錢,山西地方還要錢來維持正常的運轉,所以能省就省對閻錫山來說是不二的選擇,窄軌雖然有單位運力不足的弱點,但是在當時也只能這麼幹了。咱不是鐵路專家,可以大概進行下比較,一般準軌鐵路的每公裡造價約70000多塊銀元,而同蒲鐵路使用米軌僅需每公裡20000多塊銀元,在日軍侵入山西之前,同蒲鐵路已經修完了大約800公裡,那就是省下了1600萬塊大洋啊!

因為窄軌不僅是兩條鋼軌之間的寬度下降了三分之一,每條鋼軌的自身寬度也相應下降,必然節省了數量龐大的鋼材,民國時期的鋼軌基本依賴進口,按重量計算的話這800公裡可以節省18152噸鋼材,絕對是一大筆費用。同時,窄軌意味著路基寬度、枕木立方和需要挖掘的土石方都大大減小,省錢省力還能儘快通車,閻老西沒有理由不拍這個板。

就這樣同蒲鐵路終於在1933年5月正式動工,以太原火車站為界分別稱謂,南同蒲路至1935年底竣工,全長513公裡;北同蒲路拖了半年才開工,幹到一半抗戰就爆發了,所以北同蒲路的351公裡中,有一半是日本人修完的,鬼子還特意將北同蒲路徹底更換成為準軌。日軍利用同蒲鐵路和與之相連的正太鐵路,大肆掠奪山西的煤炭資源,同時也是日軍往來調兵和運送軍用物資的重要交通線。

換句話說,閻錫山修建的窄軌同蒲鐵路,山西省和晉綏軍基本還沒有用上(1939年才全線通車),結果就成為了侵華日軍的重要交通線。1939年冬天以後,華北日軍還推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鞏固其佔領區和封鎖我八路軍的活動區域,而一列列滿載煤炭的火車,每天從山西開往河北,進而成為日軍「以戰養戰」的重要戰略物資。

所以1940年5月,八路軍不得不發動針對正太鐵路(太原到河北正定)和同蒲鐵路的大規模破襲戰,以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封鎖。同時也破壞鬼子對山西的掠奪。由於這兩條鐵路涉及的路程和地域較大,八路軍總部下達了分段破襲的命令:南同蒲路由129師負責破壞,北同蒲路由120師負責破襲,務必使其徹底癱瘓,這就是抗戰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

閻錫山花費大筆銀子修的鐵路,後果是反而資敵,而八路軍又不得不破壞之,這就是歷史的諷刺性,圍繞這條鐵路的廝殺一直持續到1944年底。包括在日本投降後,閻錫山也沒有真正全部使用過它,因為南同蒲路始終被我軍控制或者襲擾中,直到新中國成立的1951年8月,同蒲鐵路才全線恢復通車,並且全部使用準軌了。

(兩條鐵路示意圖)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結束後,上萬日軍受閻錫山「招安」幫蔣介石打內戰
    1945年9月2日,日方派出代表、第一軍參謀長山岡道武與閻錫山談判投降事宜。談判還沒開始,閻錫山突然對山岡道武說:「日軍雖然戰敗了,但素質優秀,希望能留下一部分日軍負責保安工作。」面對閻錫山這一突如其來的要求,山岡道武有些不知所措,只好說:「我回去和第一軍司令官澄田睞四郎中將商量一下,儘量滿足閣下要求。」
  • 閻錫山的軍工
    究其原因,除了山西固有的易守難攻的優越地理條件,以及閻錫山作為軍閥所具有的精明狡猾的統治手腕和嫻熟的馭人之術外,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支不容忽視的軍事力量,經營了一套系統的軍事工業作為其政權的強大靠山。
  • 閻錫山有一發明被人取笑,卻讓日軍聞風喪膽,後來大家爭相仿造,你...
    閻錫山有一發明被人取笑,卻讓日軍聞風喪膽,後來大家爭相仿造,你一定見過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時期,抗日部隊武器裝備極其匱乏,一般都是扛著小米長槍,去對抗日本鬼子的飛機大炮。中國各地的抗日部隊面對武器裝備先進的日本軍,被打的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 既能上鐵路 又能在公路上行駛 鐵道遊擊隊裡的日軍裝甲車就這貨了
    現在就讓我們回顧歷史,來看一下當時侵華日軍裝備最多也最常見的九一式鐵路公路兩用裝甲車的真正面目吧!作為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就開始禍害我國的日軍早期裝甲兵器,九一式鐵路公路兩用裝甲車研發成功於在1930年,第二年正式開始定型生產,由於1931年是日本皇紀2591年,所以這種裝甲車被命名為「九一式」。
  • 南滿鐵路發生的國恥傷痛!
    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 淞滬會戰之謎:其實並非為了改變日軍的進攻方向,而是另有原因
    中國舉全國之精銳投入70萬大軍,日軍陸續增兵至30萬左右。那麼,當時發起這場戰役的目的是什麼? 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就是說之所以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讓日軍的進攻方向由從北向南轉為從東向西。這個說法的來源主要是兩個:一是老蔣次子,二是陳誠。
  • 忻口會戰中的閻錫山有多拼?打光晉綏軍家底,5位將軍為國捐軀!令人...
    令人震撼 抗戰時期在山西和華北有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這就是晉綏軍,而晉綏軍也是中國成立較早的一支近代軍隊,他的前身是清政府在山西所訓練的新軍,到了1911年,腐朽的清政府早已不得人心,而在山西新軍在有識之士的帶領下,也加入到了推翻清政府的行列中,次年,閻錫山回到山西,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逐漸掌握了晉綏軍。
  • 閻錫山手中真的無兵可用嗎?
    1937年10月下旬,太原北部的忻口,中日雙方的軍隊還在拼命的廝殺,日軍的攻勢變得越來越弱,因為進攻忻口的戰役已經打了近半個月了,日軍幾乎是毫無進展。忻口依舊被中國軍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總司令衛立煌正計劃著一場反攻作戰,圍殲這股進攻的日軍。
  • 閻錫山為何可以長期執掌,第二戰區司令官的位子,他是如何做到的
    對於一些讀者來說,閻錫山應該不陌生,民國時期的著名軍閥,先後經歷過北洋時期(袁世凱)、民國時期(蔣介石)、抗戰時期(放解戰爭時期)。無論怎麼變法,閻錫山都能穩住自己,當自己的山西王。或許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閻錫山做了三十八年土皇帝,比民國時期的任何軍閥都要久。
  • 1949年閻錫山逃跑,留下一妹妹掌握山西軍政大權,結局如何?
    此時正值洋務運動時期,為了解決內憂外患的困境,清政府興辦軍事和民用工業,還編練了新軍。閻錫山從小就想要成為一名商人,一直跟隨自己的父親投機倒把。但是一次失誤,導致他們一家破產了。
  •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日本間諜偷拍的蔣介石閻錫山,日軍請出防空洞...
    在太原機場降落後,與前來接機的閻錫山握手交談。那個光頭背朝外的就是閻錫山,至於他們談了些什麼,沒有打聽清楚。這張照片是太原的一個日本間諜偷拍的! 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滬會戰打響,日軍迅速拿下上海的戰略計劃遭到中國軍隊浴血抗擊,日軍計劃在杭州灣北岸登陸包抄中國軍隊後路,很快,日軍派出間諜偵察登陸場。《金山縣誌。
  • 閻錫山派車接林彪出「關」伏日寇,紅軍改編後首戰,沒有俘虜
    而為了能完全達到消滅平漢鐵路附近國民黨軍隊的戰略目的,他們又派遣了另一支當時號稱陸軍王牌的第五師團向渾源、靈丘方向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進而達到配合察哈爾派遣兵團打開晉北通路實現佔領山西全境。在此危難時刻,蔣介石領導的國民軍事委員會於1937年8月15日下發了全國抗日總動員令,8月25日,我數萬紅軍戰士摘下了紅五星,換上國民革命軍軍服,於此危難之際向戰場前線開進。逆流而上作為東通冀北,西抵雁門的重要關口,平型關是晉冀兩省之門戶。
  • 閻錫山築堡壘防線死守太原,徐向前:固若金湯?有種戰術叫攻心戰
    ◆1948年9至11月中國內戰形勢圖在山西,閻錫山的五臺老鄉徐向前也正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在經歷了運城、臨汾、晉中等幾個回合的較量以後,閻錫山的軍事力量被逐步消滅、瓦解,其剩餘的軍事力量也捉襟見肘,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徐向前率領的8萬解放軍正逼近併合圍閻錫山的總部—太原。
  • 參觀雲南鐵路博物館後,你會發現雲南的鐵路很有意思
    在昆明火車北站的右側,有一座博物館——雲南鐵路博物館。雲南鐵路博物館初創於1990年4月,前身是開遠火車站候車室的「雲南窄軌鐵路歷史陳列館」。現在的雲南省鐵路博物館是利用昆明火車北站的候車室多次改擴建建立而成的,濃縮展示了雲南鐵路發展的歷史,重點是展示米軌鐵路文物。
  • 軍長拒投降,斬日軍少尉頭顱掛城牆,激戰7晝夜,最終卻被上級槍決!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國軍內部派系鬥爭十分激烈,彼此沒有形成一支統一的軍事力量,導致了不少地方的將領沒在國府軍事委員會的掌控之下,導致了不少優秀將領慘遭冤殺!
  • 抗戰時期打了勝仗,我軍都會撿裝備,為何閻錫山部要先撿地圖呢?
    抗戰爆發了之後,他負責的就是第二戰區,閻錫山的部下有一個奇怪的行為,大家都知道,當時日軍的武器是很先進的,反而我方並沒有什麼好的武器,所以在打仗結束之後,戰士們就會去搜集好的武器。
  • 抗戰後1萬餘名日軍隱姓埋名在山西,伺機東山再起,最後結局慘澹
    但是,卻有1萬餘名日軍沒有跟隨大部隊回去,而是隱姓埋名在山西。這是為何呢?結局又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呢?1萬多日軍,這可是一個甲種師的編制,這些日軍留下來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伺機東山再起。他們長年在中國打仗,地形熟、有經驗,所以他們打起仗來得心應手。所以他們不願回國,希望再度打擊中國,企圖再為他們的天皇拼一回。
  • 閻錫山在山西的時候,他用兩招,保住了督軍之位
    閻錫山被稱為是民國官場的第一精明人,這個絕對是名至實歸的。閻錫山留下的《老狐狸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講得非常生動:禍到臨頭要豁得出,險到臨崖要轉得快。這句老狐狸真經提到了兩個關鍵詞,分別是「禍到」和「險到」,該如何應付「禍和險」的問題,我們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借鑑閻錫山《老狐狸經》中「有益」的辦法。袁項城當上了北洋的大總統後,閻錫山的禍事和險情很快就來了。
  • 毛主席寫完《對日寇最後一戰》,晉綏軍區開始一大動作,日軍懵了
    晉綏軍區部隊反攻作戰的主要任務是,向日軍佔領的城市和交通要道展開積極進攻,與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大解放區密切配合,力爭佔領太原及其以北的同蒲鐵路(大同至鳳陵渡),佔領歸綏(今呼和浩特)及其以東的平綏鐵路(北平至歸綏);堵截與消滅北犯的閻錫山所部與東犯的傅作義、馬佔山所部。
  • 「匪中異類」喬日成:上軍校、搶洋人,日軍一萬多人愣是抓不住他
    但民國時期的喬日成是一個異類,他不僅有文化,更是上過軍校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人稱「雁北巨匪」,被列為民國十大匪首。1924年,14歲的喬日成考入閻錫山政府創辦的省立七中,這在當時文盲成堆的舊社會是十分不容易的。但從小強悍刁頑的他並沒有好好讀書,第二年就因為打架被學校開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