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我們大多數對其了解甚少,最知名的事情莫過於扳倒和珅,從而有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句俗語。在歷史上的嘉慶帝還是比較勤奮的皇帝,只是那時的清王朝內部的矛盾已經顯露,而嘉慶沒有前幾任皇帝的氣魄,對各種矛盾採取避讓分化的方法,從而導致清王朝開始走向衰敗(還有一說法,清朝衰敗起於乾隆)。
對於這位皇帝,他也是比較悲劇的一位皇帝。嘉慶帝在歷史上,乾隆皇帝在位的時間僅比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少一年,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據說在雍正十三年九月,時年二十五歲的弘曆(即乾隆)焚香立誓,表示如果能的上天保佑,在位六十年的話,一定傳給太子,不敢比肩。
即位後的乾隆曾經兩次秘密立儲,但所立皇子均早夭,在乾隆三十八年,乾隆進行第三次秘密立儲,把年僅十四歲的顒琰立為太子,在乾隆六十年,年長的乾隆帝召集群臣,正式冊立顒琰為皇太子,宣布第二年改為嘉慶。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退位後的乾隆帝實際是清帝國的實際掌權者,許多的軍國大事還由其親自處理,而嘉慶只是處理平時的瑣碎小事,在《朝鮮正宗實錄》中寫道,乾隆曾對寵臣和珅說過:「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要由朕來處理」。和珅立刻擬寫政令傳於嘉慶,嘉慶回復道:「唯皇爺處分,朕何敢於焉」。
由此可見,嘉慶帝只不過是太上皇乾隆的提線木偶。乾隆帝要說世間無情莫過於帝王家,在新皇帝於老皇帝之間是各有自己的班底的,在老皇帝駕崩後,其班底大多下場比較悽慘,如和珅同志。在嘉慶真正掌權後,面對國庫空虛,政治腐敗,民生艱難,在這樣的情景下,需要的是一位雷厲風行的皇帝來解決危機,而嘉慶帝恰恰不是,他本有鴻鵠之志,但迫於祖制與朝臣的反對,他只好採取矛盾避讓的方式來緩和政局,其在和珅搜刮的財產大多用於鎮壓南方的白蓮教起義,就這樣,嘉慶帝一步一步解決乾隆朝後期留下的危機,而清王朝卻一步一步陷入更大的危機。
1820年,即嘉慶二十五年,年老的嘉慶率領大隊人馬,前往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在抵達的第二天,嘉慶皇帝身體不適,當日晚上雷雨交加,一代帝王走到了歲月的盡頭(其死因眾說紛紛)。由於皇帝突然病逝,大臣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並未發現即位詔書的錦盒,於是在內務府總管禧恩與皇太后的支持下,宣布二皇子旻寧繼承皇位即道光皇帝。
對於嘉慶皇帝,他的一生甚是平常,各種危機接連起伏,清帝國在他的維持下也勉強度日,倘若他有其祖父雍正皇帝的半分本領,國家恐怕會是另一番場景。在下重明鳥,剛開始接觸自媒體,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有意見在評論留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