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看鑑,今天我為大家分享的內容是來至心理說史的創始人陳禹安的著作《辱越》,《孫子兵法》,一部流傳兩千載的經典,被無數人追捧。孫武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書,為什麼又要在人生巔峰的時候隱居呢,他究竟去了哪裡?同樣也吸引著無數人來探究,今天帶給各位的是一篇深入武聖孫武人物內心的解讀。
闔閭要對破楚的功臣們進行封賞,破楚的第一功臣當然是孫武了,但是,當闔閭要把這項桂冠賞賜給孫武的時候,他卻堅決地拒絕了。孫武對闔閭說:「大王,我本是個閒散之人,幸得大王青睞,得以一顯身手。現在,楚國已是驚弓之鳥,不足為慮。我還是想回羅浮山去閒居。」
孫武這是怎麼了?
當初,默默無聞的孫武懷著極大的熱情想要建功立業。現在,已經功成名就的他將得到更高的職位和權利,也就更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況且,他輔助一個國家成就霸業的夢想也還沒有最終實現,吳國還需要更上一層樓才能稱霸天下,孫武為什麼在壯志未酬的時候選擇主動放棄呢?要知道這僅僅只是壯志未酬,而絕非壯志難酬。
細細盤算,孫武內心裡有四大失望。
首先是對闔閭的失望。
雖然闔閭志向遠大,想要成為天下霸主,但是他並沒有採納孫武的迎立公子勝、赦楚而得楚的高妙策略。而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以後確實不會再出現了。吳國想要稱霸,必將付出高出許多倍的代價。
其次是對伍子胥的失望。
在孫武看來,伍子胥將個人恩怨看得實在是太重了,他本該適可而止,為自己,也為吳國留一條後路的。正是伍子胥在復仇上的一意孤行,引發了後面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也包括闔閭淫亂楚宮、秦國插手幹涉、夫概叛亂背吳等,都和伍子胥因復仇過度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相關。
而最令孫武失望的是,伍子胥根本聽不進孫武讓他遠離伯嚭的忠告。如果孫武繼續留在吳國,就不得不繼續面對伍子胥和這個剛愎自用、我行我素的重臣。而孫武並沒有足夠的把握能夠與他和諧共處,保持一致。
第三,是對伯嚭的失望。
這一失望,毋寧說是憂懼。這個伯嚭,非常善於和君上搞關係。在這一點上,不但孫武比不上他,連伍子胥也比不上他。雖然,伯嚭是伍子胥引薦給闔閭的,但現在伯嚭和闔閭的親密關係遠勝任何其他的大臣。此前,伯嚭好勇爭功,卻慘敗給秦楚聯軍,竟然絲毫未受懲罰。
這雖然有伍子胥說情的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闔閭對他的喜愛之情。以孫武對伯嚭個性的判斷,他不能不擔心,隨著伯嚭和闔閭的關係更趨親密,自己和伍子胥恐怕都會被伯嚭排擠壓制。
因這三點失望,孫武不由想起了當初自己加在兵書上的那兩句話:「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是啊,闔閭已經好幾次「不聽吾計」了,那麼還留著幹什麼呢?
但這三點失望,還不足以讓孫武斷然離去,對更大人生榮耀的嚮往以及往昔巨大投入形成的陷阱都會擋住他的腳步。但是,當孫武想到了第四點失望的時候,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第四,是對自己的失望。
孫武在兵法大成後,一度認為自己已經是天下無敵,而隨後的戰爭實踐似乎也強悍地證明了這一點。但是,隨著秦國的出兵援楚,吳國接連吃了幾次大敗仗,最後連他最看重的猛將夫概也背叛了吳國。
這令孫武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兵法是否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回國途中,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當他偶然翻出了他的族叔司馬穰苴(田穰苴)所著的兵書《司馬法》,只看了幾行,就恍然大悟。
《司馬法》開篇的兩段話,如醍醐灌頂,讓孫武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這兩段話是這樣寫的:
古者,以仁為本,以儀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勇見方,信見信。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搜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忘戰也。
孫武先是十分懊悔自己在郢度沒能堅守道德底線而參與了集體淫亂,隨後又對自己寫出了「詭道兵法」而十分沮喪。在這樣的自責心態煎熬下,他怎麼還可能接受闔閭的高官厚祿,繼續以爭霸為名的不義之戰?!
直到今天,孫武的智慧依然被萬人傳頌,不但為中國人所用,也為西方人所用,不但被用於軍事戰爭,也被用於商業戰爭,其光芒所及之處,所向披靡。
但這究竟是否符合孫武的本意,我們卻不得而知……
「看書包」是一群讀書人想出來的點子
每次精心挑選4本書和1個驚喜送給你
希望通過閱讀,讓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期待,在讀書的路上,與你同行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