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吳國「雙子星」,為何伍子胥慘死,「兵聖」孫武卻頤養天年?

2021-01-18 深夜聊齋

吳國是春秋末期的南方霸主,在一個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吳王夫差就位列其中。

當時幫助吳國稱霸的有兩個人。他們就是來自楚國的伍子胥,和來自齊國的「兵聖」孫武。

伍子胥和孫武,這對春秋末期吳國的「雙子星」,是如何相遇的呢?

歷史記載,當年孫武為了避亂而離開齊國,來到了南方新興的吳國,在姑蘇城外過起了耕讀生活。

勞作之餘,他還把自己家族流傳下來的軍事鬥爭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形成了後來的《孫子兵法》。

在此期間,孫武還結識了同樣是從自己母國逃出來的人,那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的父親、哥哥皆被楚王迫害而慘死,他自己也在逃難過程中一夜白頭。伍子胥半生執著於報仇,心魔太重,因此也被後人戲稱為「白髮魔男」。

不過,「白髮魔男」在吳國的仕途倒是非常順利,他幫助公子光發動了一場宮廷之變,成功幹掉了吳王僚,成為新任吳國君主,這就是吳王闔閭。

闔閭在位僅幾年,就把吳國治理得民殷國富。但是,就在準備伐楚之際,他卻為找不到合適的將帥而發愁。

伍子胥趕緊推薦了自己的好友孫武。此後,孫武和伍子胥二人正式聯手,幫助吳國走上了稱霸之路。

首先是吳楚戰爭。為了對付強大的楚國,二人向吳王闔閭提出了「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

具體做法是,將吳軍分為三軍,讓他們輪番出擊,襲擾楚軍。

楚軍一方面被拖得疲於應付,士氣低落。另一面,楚軍也覺得吳軍的進攻淺嘗輒止、虛虛實實,根本造成不了致命威脅,於是產生了輕敵的念頭。

公元前506年,孫武和伍子胥感覺時機成熟了,便發動了著名的柏舉之戰。

吳軍貫徹了「因敵制勝」、「死地而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軍事思想,實施了超遠距離的戰略奇襲,一舉攻佔了楚國的國度——郢都。

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孫武和伍子胥一擊奏效,一舉擊敗了多年來的老對手,也讓這個長期稱霸南中國的超級大國幾乎亡國。

在將楚國打得潰不成軍以後,吳國又對屢屢在背後搞小動作的越國發動了進攻,迫使越王勾踐屈膝投降。

而後,吳國又向北方的強國齊國、晉國發起了挑戰。

公元前484年,吳國聯合魯國伐齊,齊國大敗,與吳國籤訂了城下之盟。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大軍沿著水道一路向北,開到了河南封丘一帶的黃池。

面對咄咄逼人的夫差,晉定公只好與之在黃池舉行會盟儀式,承認其中原霸主的地位。

雖然伍子胥在是否北上伐齊問題上與夫差有著嚴重分歧,而孫武也沒有參加討伐齊晉的軍事行動,但正是他們二人精心訓練軍隊、制定軍事謀略,才讓吳國稱霸中原有了最堅實的基礎。

而在輔佐吳王父子稱霸以後,伍子胥和孫武這對「雙子星」,卻迎來了迥異的人生命運。

伍子胥與夫差在戰略思路上的矛盾無法調和,而夫差目空一切、剛愎自用,對伍子胥的傑出戰功又懷有強烈妒忌。因此,他萌生了鳥盡弓藏的想法。

於是,他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寶劍,要求其自盡。

伍子胥手捧利劍,悲傷的說:「我死以後,你們要把我的眼鏡懸掛在吳都東門之上,讓我能看到越國攻滅吳國的這一幕。」

夫差聽到伍子胥的遺言,更是怒不可遏,直接命人將他的屍體扔進了滾滾江水之中。

伍子胥的才幹和忠誠毋庸置疑,他對吳越兩國形勢的分析也最終一語成讖。那麼,是什麼釀成了他的悲劇命運呢?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伍子胥性格過於執著、耿直、剛毅,甚至顯得不識時務。

在處理與年輕領導的關係時,他顯得過於僵化、固執,甚至倚老賣老、不近人情,這必然會引起夫差的反感。

而年輕氣盛的夫差,恰好也擁有剛愎自用的個性,不肯輕易讓步,所以二人始終無法和諧相處。

同樣是面對夫差,孫武的表現則完全不同。

獲得霸主地位後,夫差在生活上逐漸奢侈、墮落,逐漸疏遠了伍子胥和孫武等功臣,開始親近重用伯嚭這樣的奸佞小人。

伯嚭收受了越王勾踐的賄賂,不斷利用手中的職權離間夫差與孫武、伍子胥之間的關係。

吳王君臣的所作所為,讓孫武大失所望。他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於是早早向夫差提出了歸隱田園的請求。

在與自己的好友伍子胥離別之際,孫武勸說道:「自古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如果功成名就卻不懂得如何隱退,將來只會留下禍患。我並不想明哲保身,而是想保全自己的家人。」

伍子胥不聽,在孫武走後,他繼續苦諫夫差,結果落得死無葬身之地的悲慘結局。

而孫武則不同。臨走時,夫差念及孫武的戰功,賜給他好幾車金帛。孫武並未據為己有,而是將它們全部散發給沿途的窮苦百姓。

歸隱後,孫武與家人在吳地隱居,過著悠閒自在的凡人生活。他還把自己的畢生所學,也就是兵法十三篇修訂完善,最終成為流傳後世的《孫子兵法》。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既是一本兵書,也是一部哲學。戰國時期的吳起、孫臏等軍事家都非常推崇孫武的軍事藝術。三國時期的曹操不僅潛心研究,還對其進行了深刻的註解。宋朝時期,《孫子兵法》成為《武經七書》的第一部,還被列為武舉考試的必考理論科目。

時至今日,《孫子兵法》擁有17種語言的800多種版本,流傳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第一兵書」。

孫武的《孫子兵法》,講的不完全是軍事,其實也是人生。

在人生的戰場上,如何趨利避害,過圓滿的一生,這也是一門大學問。

【如何購買】點擊下方的【購買】2字即可購買。現在商家限時優惠69元。只是一頓飯的價格,就可以把這本給孩子們講的《孫子兵法》拿回家,趕緊訂購吧!

相關焦點

  • 高大庸作品:《風林火山》看孫武如何成為千古兵聖
    一個全面展示中國古代最高級的軍事智慧,還原再現春秋時期的戰爭風貌,展示古代文化,在鐵血與戰火中描寫一個戰神成長為兵聖的故事。最後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孫武幫助吳王闔閭成就霸業。//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由伍子胥、孫武策劃,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
  • 伍子胥招攬孫武使得吳國強大,最後卻因不聽孫武之謀而死於非命
    而孫武在伍子胥逃難的時候與他有過接觸,伍子胥深知孫武是一個千年難得一遇的將才,向吳王舉薦孫武。吳王接見了孫武,孫武帶著他的十三篇兵法來見吳王,並且第一次就把吳王的妻妾訓練成了一隻紀律嚴明的軍隊,得到吳王的重視。
  • 如果夫差重用孫武和伍子胥,「吳越爭霸」的歷史,會改寫嗎
    我們知道,「吳越爭霸」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戰爭,雙方的最高統帥,當然就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了;對於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那就是以吳王夫差自殺和吳國的徹底滅亡而告終。當我們對吳王夫差扼腕嘆息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想過,夫差為何會失敗,難道他就沒有取得勝利的機會嗎?
  • 孫武和伍子胥,都是超級軍事家,為何吳國還會被越國滅亡
    (孫武雕像)說孫武和伍子胥是超級軍事家,一點兒也不假。孫武的軍事水平,不只是在那時候是數一數二的,在整個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也都是數一數二的。伍子胥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天才,他曾經帶領吳國滅掉強大的楚國。楚國被滅,這在楚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既然孫武和伍子胥都是現象級的人物,可為什麼,擁有這兩大超級軍事家的吳國,最終卻敗給越國,並且被越國給滅了呢?
  • 孫武是我的馬甲,《孫子兵法》是我家的著作!|文史宴
  • 春秋時期,楚國伍子胥舉薦孫武給吳王,可孫武卻怒斬吳王兩個美姬
    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楚國的流亡大臣伍子胥,並被後來成為吳國宰相的伍子胥,最終向吳王正式推薦了孫武。公元前512年,隱居了5年的孫武,終於向吳王闔閭遞交了那部創世之作《孫子兵法》13篇。孫武站在了戰爭的絕頂,來觀察那變幻莫測的風雲。在兵書裡幾乎涉及作戰當中可能發生的每一個細節,像如何應付那些始料未及的局面,孫武則進行了準確的思索。
  • 任用伍子胥和孫武,為何沒有滅亡楚國
    公子光詳為足疾,入於窟室,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以進食。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遂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史記》既然吳王僚能夠繼承王位,為什麼公子光就不能繼承王位呢?所以闔閭便陰謀計劃,打算奪取吳國王位。當時吳王僚剛剛擊敗了楚國,正在大擺慶功宴。
  •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兵聖孫武,影響了兩千年來全世界的軍事思想——作者:渤海居士
    後齊國政亂,孫武逃往吳國,苦身耕作、潛心著書,漸漸地又與吳國的另一位猛人伍子胥結識…… 而此時,孫武之十三篇也已基本著述完成,於是經伍子胥推薦,他得以進見吳王闔閭。 當看著血染練兵場後,孫武令出,她們即行…… 而過了一段時間,孫武向闔閭報告,表示兵已練好,縱使其赴湯蹈火,也會在所不辭。 闔閭感傷於二妃之死,並未檢閱,但還是知孫武之能,而拜其為將軍。從此其與伍子胥配合,西破強楚、北危齊晉。
  • 歷史名將|不戰屈人之兵,兵家之鼻祖:孫武
    公元前545年,春秋時代,孫武出生於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為後人尊稱孫子、孫武子、兵聖,代表作《孫子兵法》。孫武的祖先,原是公元前672年周惠王五年號,因為陳國內亂,逃亡到齊國的陳完,後來改姓田氏,齊桓公任命田完的職務「工正」,是管理手工業生產。
  • 古代職業經理人,如孫武、伍子胥、韓信、諸葛亮等,怎麼評價?
    孫武孫武屬於春秋末期的人物了,當時被吳國的伍子胥舉薦,畢竟都是人才,所以會有英雄惜英雄這種想法,而孫武也沒有讓吳國的君主失望,一上場就給吳王闔閭呈現了自己所寫的兵法大全,然後吳王闔閭看過之後瞬間心情過度激動了,如果不是伍子胥幫忙平復了一下吳王的哪顆騷動的心,很有可能吳天會因為心臟跳動過快而亡,當然了這只是開玩笑。
  • 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伍子胥傳奇》有望在監利開拍
    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伍子胥傳奇》已經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准開拍,許可證編號為甲第066號。伍子胥簡介: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楚國人(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
  • 流星的懺悔,孫武為何為「三十六計」內疚不已?
    其次是對伍子胥的失望。       在孫武看來,伍子胥將個人恩怨看得實在是太重了,他本該適可而止,為自己,也為吳國留一條後路的。正是伍子胥在復仇上的一意孤行,引發了後面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也包括闔閭淫亂楚宮、秦國插手幹涉、夫概叛亂背吳等,都和伍子胥因復仇過度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相關。而最令孫武失望的是,伍子胥根本聽不進孫武讓他遠離伯嚭的忠告。如果孫武繼續留在吳國,就不得不繼續面對伍子胥和這個剛愎自用、我行我素的重臣。而孫武並沒有足夠的把握能夠與他和諧共處,保持一致。
  • 公子光即位後,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協助下,一舉攻破楚國國都
    楚平王死後,他和孟贏生的那個兒子承繼了王位,是為楚昭王。吳王僚趁楚國舉行盛大的葬禮時,派出了兩個兄弟掩餘、燭庸勇攻楚國。這時,楚國又殺了一位大臣,大臣的孫子伯齬逃到吳國,被吳王任命為大夫。這位伯齬與伍子胥有著驚人的經歷,後來與伍子胥一起成為吳王的左臂和右臂。
  • 孫武伍子胥率領的吳軍能打敗楚國進入郢都,為何擋不住秦楚聯軍?
    春秋晚期,中華大地的東南方兩個小國悄然崛起,而吳國的伐楚之戰,更是讓世人見證了吳國的崛起。但是有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吳國,為什麼沒有在楚國國都站穩腳跟,而是被秦楚聯軍攆回了吳國?其實,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吳國國力有限,楚國雖敗未亡。
  • 伍子胥給吳王闔閭推薦了三個人,助其成事,卻只有一人得到善終
    吳國公子光專諸刺王僚專諸是伍子胥在逃亡路上遇到的一位孝子。伍子胥將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便迫不及待地去登門拜訪專諸。伍子胥偷偷放走了要離,吳王闔閭大怒之下便將要離的妻兒殺了,屍首燒毀拋棄在街市之上。而逃走的要離跑到了衛國求見慶忌。慶忌一開始不肯信他,等打探到吳國的情況,知道要離的妻兒果然被殺死拋在街市上後,才深信不疑。要離便幫著慶忌謀劃復仇之事,與他一起訓練勇士。一天,要離和慶忌同乘一條船。要離左手執短矛,站在慶忌身邊侍候。
  • 縱觀孫武一生,伍子胥的影響可算最大的
    縱觀孫武一生,伍子胥的影響可算最大的。正是在伍子胥冒死舉薦下,孫武才踏上了吳國的政治舞臺。從二人隱居相識,到攜手破楚入郢,達到人生巔峰,在這段孫武人生中最為光彩奪目的時光裡,伍子胥的身影無處不在。但與孫武的神秘不同,歷代史籍中,有關伍子胥的記載卻甚為詳細,在民間,也流傳著很多有關他的傳說雖然二人有著共同的經歷,但是,命運之神卻給二人安排了兩種截然不同人生歸宿,至今仍令後人唏噓不已。關於伍子胥離楚避難,《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伍子胥父伍奢為楚國大夫,平王在位時為太傅,輔太子建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奪兒妻佔為己有。
  • 3萬對20萬,吳國挑戰中原霸主楚國,仗打贏了卻被人攪局
    吳楚各自的起源 吳國起源 吳國是姬姓諸侯國,姬姓諸侯國都跟周天子同出一脈。而吳國和楚國是鄰國,吳國崛起的過程中和楚國就少不了摩擦,摩擦升級,就會爆發戰爭。但畢竟楚國是老資格的霸主,吳國只是個後起之秀,吳國雖然有了和楚國叫板的資本,但要打敗楚國還要看臨場發揮。而這個發揮,是由闔閭、伍子胥和孫武三個人來完成的。
  • 同樣是吳國的刺客,要離和專諸的待遇為何如此不一樣?
    春秋五霸有很多的版本,而吳王闔閭是某個版本中的春秋五霸之一,他能夠成為霸主,離不開賢臣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輔佐。不過,他能夠從公子光成為後來的吳王闔閭,並且坐穩吳國的王位,卻與專諸和要離這兩位刺客密不可分。可是,這裡卻有另一個問題,同樣是吳國的刺客,為何要離的名聲卻不如專諸呢?
  • 被譽為「兵家至聖」的孫武是怎樣一個人?不僅人品正,而且兵法高
    如果說孫武是怎樣一個人,那就要從他的一系列事跡中來說明了。一、 斬姬練兵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為印證孫武的才能,吳王闔閭挑選了一百多名宮女讓孫武進行演練。孫武分別讓吳王的兩名寵姬擔任隊長,並三令五申說明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