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兵聖孫武,影響了兩千年來全世界的軍事思想——作者:渤海居士

2021-02-07 雲水禪心菩提文苑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兵聖孫武,影響了兩千年來全世界的軍事思想

文:渤海居士

夜上路,

月幽明,

江畔祭神靈。

寂林長嘯踏歌行,

一去盡成名。

昔盟近,

刀愈冷,

酒醉月光獨影。

今朝出手斷無情,

孤劍勝千兵。

----喜遷鶯·刺客~(渤海居士)

孫武著作《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傑出的戰略家,但並不代表他同時也是歷史頂級名將。甚至可以說,他雖然不像兩千年後的西歐兵聖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作者)那樣,是一個根本不會打仗的純軍事理論家,但單純作為軍事將領的戰績,放諸華夏五千年歷史中,也絕算不上出色。

 

曹操曾言: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唐太宗也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正義更是直言:如果沒有《孫子兵法》,就沒有我孫正義!

 

從帝王先賢到當代大亨,他們對孫武其人、對《孫子兵法》其書之備至推崇,足見一斑……一部僅含13篇、只有區區6000餘字之著作,能夠跨越2500多年而不朽,經典之為經典,一至於斯!

 

然而可能令我們想不到是,如此牛逼的「兵學聖典」,在其成書之前,其作者孫武卻並未真正地帶過兵、打過仗。也即意味著該書之所成全靠孫武平時積學以及他那顆大腦的超強運轉。

 

或者再誇張一點說,孫武之著書立說也多少有點「紙上談兵」的意思。當然,其與趙括之「紙上談兵」有雲泥之別……

 

關於《孫子兵法》背後的孫武,史籍所載較少,而《史記》中有這樣一個大概的介紹:

 

孫武本是齊國田氏貴族,因其父有功於齊,被賜姓孫。後齊國政亂,孫武逃往吳國,苦身耕作、潛心著書,漸漸地又與吳國的另一位猛人伍子胥結識……

 

而此時,孫武之十三篇也已基本著述完成,於是經伍子胥推薦,他得以進見吳王闔閭。

 

兩人倒是詳談甚歡……可畢竟就像一個董事長看待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總感覺缺點實踐的驗證……於是闔閭說道:「你的十三篇,寡人以盡觀,可以小試兵乎」?

 

孫武應允。闔閭也比較刁鑽,挑了妃子宮女180人,令其訓練。

孫武不以為意,帶著這幫嬌滴滴的女兵便訓練了開來,並選了闔閭的兩個愛妃為隊長。誰料,孫武一本正經,可這幫女兵卻是在鬧著玩。孫武三令五申,妃子宮女卻笑顏依舊。而這時,還有一個闔閭一直站在高臺上笑眯眯地看著這一切。

 

孫武可不是在陪她們玩的。又一次三令五申後,他對這幫女人說:「申令不明,將之罪,既已明,就是你們的不是了」於是呼來左右,令斬兩名隊長,即闔閭的兩名愛妃。這時,吳王闔閭不再笑眯眯了,他趕緊令左右向孫武傳話:「寡人已知道你能用兵了,而這二妃則請將軍免其一死,寡人離此二人,便寢食難安」誰知孫武卻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堅決予以拒絕。

 

也是至此,眾宮女才知道眼前此人確非陪著她們玩。當看著血染練兵場後,孫武令出,她們即行……

 

而過了一段時間,孫武向闔閭報告,表示兵已練好,縱使其赴湯蹈火,也會在所不辭。

 

闔閭感傷於二妃之死,並未檢閱,但還是知孫武之能,而拜其為將軍。從此其與伍子胥配合,西破強楚、北危齊晉。

 

攻克舒城之戰,孫武率軍殺了兩個投靠楚國的吳國叛將蓋餘、燭傭,也是目前一切史料記載中,孫武獨立指揮的唯一一戰。

 

而三萬吳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柏舉之戰,吳王闔閭才是一軍主帥,伍子胥是軍師謀主,吳王之弟夫概是大軍先鋒,並立下破敵首功,孫武只是和後來的禍國奸臣伯禧一樣,作為部將跟從徵討而已。

 

吳國在攻破楚都後,毀楚國宗廟,掘楚王墳墓,對民眾燒殺擄掠,老弱婦孺都不放過,激起楚國民眾普遍反抗。吳軍甚至將楚國王后、楚國大臣妻女都視為任意宰割和分配的俘虜。吳王闔閭帶頭,君臣們上行下效,對這些貴族女子加以汙辱。此舉嚴重背離了春秋時代各國通行數百年的禮法準則。

 

孫武同樣不能免俗,他在《孫子兵法》中,便鼓吹為將者「廉潔可辱,愛民可煩」,率軍攻略別國,要「侵掠如火」,在他看來,只要取得戰爭勝利,那麼便當不擇一切手段,去打擊敵人士氣,摧毀敵人戰爭潛力,而完全無需去對敵國民眾秋毫無犯,更一反此前兵家如《司馬法》「以仁為本,以戰止戰,攻其國,愛其民」的主張。

 

孫武主張「兵者詭道也」,那麼敵國自然也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詭上加詭,也將戰爭從春秋時代的列國貴族的禮儀化戰爭,拖向了殘酷冷血的戰國亂世。

 

對吳國君臣種種背棄禮法的暴行,別說是晉國、齊國、鄭國、魯國這些素有禮儀之邦美譽的中原各國,感到匪夷所思。即使是被中原各國一向輕鄙的秦國君臣,也甚為不齒。

 

因此,楚國大臣申包胥哭秦庭七日,感動秦哀公,派出兵車五百乘發兵援楚。春秋時期,兵車一乘,有甲士三人,隨行步卒七十二人,因此秦國這次援楚的五百乘兵車,相當於37500人,在當時算得上一支兵力強大的大軍了。

  

秦哀公親送這支懲戒不義、救亡存續的正義之師出徵時,作詩一首,便是名傳千古的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軍和殘存反抗的楚軍會師,驕橫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吳軍,在稷之戰第一次遭到迎頭痛擊,連吳王闔閭也被擊傷。接著,秦楚聯軍馬不停蹄,在沂之戰又大敗夫概所部。夫概畏兵敗之罪,不敢回報闔閭,又覺得闔閭身負重傷,大勢已去,便率所部東歸吳國,壓制留守本土的軍隊,自立為吳王。

 

闔閭聞訊,心急如火,急忙率部分吳軍回國平叛,和夫概去打內戰,伍子胥、孫武、伯禧奉命留守楚都郢城。

 

當闔閭、夫概兩支兵馬相繼回國,同室操戈之後,楚國境內所剩的吳軍已經人數不多,他們放棄了此前鯨吞楚國的妄想,全面收縮陣地,只求守住繁華的郢城。然而秦軍連戰連捷,亦絕不容他們有喘息之機。在淮澨之戰,伍子胥和孫武被秦楚聯軍大敗,吳軍屍橫遍野,狼狽竄逃,連收拾己方戰死者的屍骨也來不及。

 

隨後,楚將子期和子西為節省時間,儘快追擊吳軍,便將戰死吳、楚兩國將士屍骨一併焚燒。子期舉火時禱祝:」楚國陣亡將士們,你們若在天有靈,必將乘煙而上青雲,助我們大破吳軍,光復家國!若你們無識無靈,我們又怎能因為愛惜草中枯骨,而錯失滅亡吳國的良機?」

 

子胥、孫武、白喜留,與楚師於淮澨,秦師又敗吳師。楚子期將焚吳軍,子西曰:「吾國父兄身戰暴骨草野焉,不收,又焚之,其可乎?」子期曰:「亡國失眾,存沒所在,又何殺生以愛死?死如有之,必將乘煙,起而助我;如其無知,何惜草中之骨而亡吳國?」遂焚而戰,吳師大敗。——《吳越春秋》

 

士氣被激勵的楚軍一鼓作氣追上了吳軍,在隨後進行的悲壯的「焚屍之戰」中,取得一場大勝、完勝,徹底將侵略者盡數從自己的國土上驅逐、殲滅。

 

楚昭王在出逃一年後,回到滿目瘡痍的國都,悲喜交加。復國成功的楚國,先接受了兵敗流亡的夫概的投誠,將他安置於堂溪,更竭力扶植吳國南方的越國,東西兩面夾攻吳國。如範蠡、文種,原本都是楚人,都是受楚國指派而進入越國,去輔助越王勾踐的。

 

此後伍子胥和伯禧繼續作為吳國重臣活躍在歷史舞臺,孫武卻下落不明,事跡再無記載。因此,歷史上有些論者,甚至有伍子胥和孫武本是同一人的推測。但即使將這兩人的生平事跡合而為一,作為主帥,連續不敵秦楚聯軍,打出兩場大敗仗,此前的破楚之戰又只是吳王闔閭的部將和軍師,如此戰績,也很難進入歷史頂級名將之列了。

 

至於孫武到底是戰後歸隱了,還是在淮澨之戰中陣亡了,史無明文,大可見仁見智。這場吳楚戰爭,終以吳國先勝後敗而結束。

 

當然,《孫子兵法》所述,乃大戰略、大智慧,而非具體戰術。再關於其何以能著出如此驚天之作,起叔以為除了歸結於其天授雄才外,再者便是他從小所處環境:姜太公乃周王朝第一任司馬,田穰苴也與他基本處在同一時代,可想這些人、以及《司馬兵法》等著作對他的影響……

 

那20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在現代戰爭中還有用嗎?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在坊間流傳:《孫子兵法》是西點軍校的必讀書目,每個美軍指揮官都必須人手一本的軍事聖經……

 

《孫子兵法》被譯為「Art of War」也就是「戰爭的藝術」。經過調查,事實上《孫子兵法》在美軍中的流行程度遠不如這些誇張的描述,但也是一本重要的參考讀物。2007年,西點軍校的圖書館負責人、軍事歷史學家阿倫表示,《孫子兵法》主要是供軍事歷史課等幾門課程的教學用途,西點的學生大約有5%左右閱讀過這本書。

 

在美國某權威機構的書單裡,位列十大軍事經典第九位。現代戰爭經驗豐富的美軍,並不太重視《孫子兵法》,那麼這本書,或者說中國古代那些策略運用到現代戰爭中還有用嗎?

 

這對組合看起來沒頭腦,事實上究竟怎樣呢?《孫子兵法》是對春秋時期諸侯戰爭的高度總結。僅記述魯國歷史的《春秋》中,242年歷史中就進行了483次戰役。整個春秋時期的戰役更是數不勝數。如此頻繁的交戰,給孫武提供了無數的案例,《孫子兵法》可以說就是建立在眾多實戰經驗之上的!

 

現代戰爭中也有不少戰例能用《孫子兵法》講得通。外交不如「伐交」,《孫子》謀攻篇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就是說: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伐字的外形:如同人拿著兵器砍人。黃色是人灰色是兵器紅色是敵人。有趣的是,孫子將外交稱為「伐交」。特別強調了外交中的軍事要素。這一下就想到了美國在20世紀開始奉行的大棒外交政策。大棒外交始於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他將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作為美國當時主要的外交政策。

 

在一次演說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諺語:「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著急。」來說明他任內(1901~1909)的外交政策,後發展成所謂「大棒加胡蘿蔔政策」。

 

20世紀初,美國憑藉其大為增強的軍事經濟力量,積極推行向外擴張計劃,加強了對拉丁美洲,特別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侵略。羅斯福根據馬漢的制海權理論,主張以武力為國家的後盾,迫使拉丁美洲國家「循規蹈矩」,聽命於美國。

 

這樣的政策見效顯著,以至於之後100年美國的外交政策都沒有逃出「大棒外交」的框架。美軍在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有機會褪去了原本的孤立政策,「大棒外交」也真正的走出美洲推向全世界。

 

二戰的戰火併未燃向美國本土,在他國重建之時美國,用一根大棒攫取了巨大的利益。美國遍布大洋的航母艦隊,仍然如同一根根雄偉的大棒,在與小國之間的國際事務中,美國依然奉行這個原則:「談判破裂,準備攻堅!」

 

《孫子》軍爭篇講:「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意思就是說:作戰中用話語難以傳遞指揮信息,所以設置了金鼓;用動作難以讓士兵看清指揮信號,所以設置了旌旗。因此夜間作戰多用金鼓,白天作戰多用旌旗。金鼓和旌旗,是統一全軍行動的。全軍行動既然一致,那麼,勇敢的士兵就不會單獨冒進,怯懦的士兵也不會畏縮後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

 

總言之,孫武洋洋灑灑6000餘字,李耳揮灑自如5000餘言,但卻成為數千年來不破之經典……如此大才,為何不再現?

作者:馮志亮,號渤海居士,別署集雅閣主人,河北秦皇島人,佛教信徒。被譽為IT培訓師、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修譜師。2013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宗教學系(原宗教學院)客座教授。曾編寫《百家姓尋根手冊》三百餘部,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等。個人微信:BOHAIJIANKE     公眾號:FHNP20170406


投稿郵箱:2548335044@qq.com

主編微信:xwbd20151231

總編:渤海居士 

執行主編: 道玄齋主~鳳凰菩提

副主編: 雲少白    曾藝    lily 

編輯: 無為  小青  文生  小非  

主播總監:雲少白 

視頻製作:子豪

  金牌主播:楊林紅  藍天飛俠   

         平臺主播:情緣冬晨 雨兒  水若天心  初見寒梅  木棉  琦琦趙

  合作平臺:道玄齋 螢雪齋 雲輕聽

歡迎書籍推廣,書畫宣傳,文化廣告,茶文化,香道文化,字畫,文房四寶,木雕藝術,奇石收藏等有志之士加盟,一路同行,加盟聯繫微信:BOHAIJIANKE,非誠勿擾。

首發|美誦|美文|書畫

要求:原創,文稿自備。拒絕抄襲、剽竊等,所有糾紛與平臺無關。


主編有語:靠哲學處世,依信念生活,沉浸於歷史,表達在文章,寫出來的只是包裹的衣裳,看不見的才是真實的思想……

掃二維碼添加關注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蘋果機讀者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為喜歡的文章攢賞,請留言作者或文章名字


相關焦點

  • 周信芳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待把全文讀完,則發現在臺下,周先生似乎也是有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  比如。吳石堅問周:「有人說你是『現實主義表演藝術家』,你以為如何?」他回答:「我不理解。」這樣的回答,頗令人驚詫,弄得我們倒是有點兒「不理解」了。吳石堅與周信芳所謂「同桌共事,一晃十年」(吳文中語),當是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那是什麼時候?
  • 同為吳國「雙子星」,為何伍子胥慘死,「兵聖」孫武卻頤養天年?
    他們就是來自楚國的伍子胥,和來自齊國的「兵聖」孫武。伍子胥和孫武,這對春秋末期吳國的「雙子星」,是如何相遇的呢?歷史記載,當年孫武為了避亂而離開齊國,來到了南方新興的吳國,在姑蘇城外過起了耕讀生活。勞作之餘,他還把自己家族流傳下來的軍事鬥爭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形成了後來的《孫子兵法》。
  • 在兒子眼裡,他「神龍見首不見尾」
    我興致勃勃地邊玩邊說:「老爸,我要在山中間建一座房子,我已經把山挖空了,等下你來幫我砍幾顆樹,做幾組木板……」「呼嚕嚕……」啊?我回頭一看,爸爸竟然睡著了。唉,看來歷史又重演了。這就是被我媽稱為「家庭非正式成員」的爸爸,被我稱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爸爸。為什麼要冠以爸爸那樣的稱呼呢?一切皆因——他是一名人民警察。
  • 高大庸作品:《風林火山》看孫武如何成為千古兵聖
    說到用兵,那麼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便是兵聖孫武。袁公論劍術,孫子敘兵篇。孫武是如何成為千古兵聖的呢?請看本期推薦劇本,來自高大庸老師的作品《風林火山》。一個全面展示中國古代最高級的軍事智慧,還原再現春秋時期的戰爭風貌,展示古代文化,在鐵血與戰火中描寫一個戰神成長為兵聖的故事。
  • 一部傳奇小說,日本人通過遊戲讓全世界都愛上了它——作者:渤海居士
    當《三國演義》描述曹操的時候,不一定是作者個人對曹操有什麼偏見,而是吸收了大量之前的野史記錄所致。曹操是被妖魔化了,諸葛亮則被神聖化,原本在《三國志》中他是一個長於內政但是短於軍事的人,但是因為「鞠躬盡瘁」被之後儒家觀念所喜,因此逐漸成為了一個神機妙算的人。
  • 兵聖3美人:胡靜美麗端莊、許還幻玲瓏精緻、何琢言嬌小可人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部古裝歷史電視劇《兵聖》,該劇是由朱亞文、胡靜等主演。該劇講述了春秋末年,諸國並立,齊國內部,卿大夫之間的傾軋鬥爭非常嚴重。千古奇才孫武,在陰謀與背叛中煉就驚人才華,在烽煙四起的戰場上縱橫馳騁的故事。
  • 孫武是我的馬甲,《孫子兵法》是我家的著作!|文史宴
  • 這是一部神一般的傳奇小說,它讓全世界都認知了中國——作者:渤海居士
    曹操、劉備、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一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至今仍是家喻戶曉。這本書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東亞範圍內最受歡迎的中國古典小說。究竟什麼原理導致的《三國演義》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夠在漢字文明圈長久不衰?
  • 劉備:《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真正的實踐者
    個人認為,劉備是《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真正的實踐者。  後世對劉備軍事才能的評價極少,現代很多人更是瞧不起劉備的軍事才能。  其實,在漢末三國時期,真正見識過劉備的人,對其軍事才能評價都非常高。
  • 孫武紀念園5月12日開園,同時首次舉辦孫武公祭大典,全球近千名專家學者和孫武后裔都要來相城!
    孫武正襟危坐在綠色的高坡上,手握兵書,居高臨下,目光炯炯,遙視著伍子胥曾經「相過的城」這片神奇的土地,眉宇間透著一股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偉大軍事家氣概。▲孫武銅像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要說「又」?
  • 歷史名將|不戰屈人之兵,兵家之鼻祖:孫武
    公元前545年,春秋時代,孫武出生於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為後人尊稱孫子、孫武子、兵聖,代表作《孫子兵法》。孫武的祖先,原是公元前672年周惠王五年號,因為陳國內亂,逃亡到齊國的陳完,後來改姓田氏,齊桓公任命田完的職務「工正」,是管理手工業生產。
  • 中國古代被稱為頂級戰神的四位大將,第一位號稱兵聖
    他們分別是孫武,白起,韓信,項羽等。排在第1位的便是眾所周知的兵聖孫武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後世尊稱為兵聖,東方兵學的鼻祖。他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被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在他的一生中,他指揮了著名的柏舉之戰,這一場戰役成了中國戰爭史上以3萬人勝20萬人的快速取勝的光輝戰例。
  • 神龍見首不見尾:10個國學大師搞不定1個老子
    孔子心中的老子,是來無影無無蹤的,神龍見首而不見尾。我們沒有那麼幸運,能親眼見識老子的風採,但對於這種神龍見首不見尾,還是能多少了解一些的——他在歷史上、各類人心中的形象,太多了,有人覺得他是一名得道高人,有人認為他是一名哲學家,有人覺得他是一個政治愛好者,甚至有人認為他是一個陰謀家……有句話說,人心中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對於老子這麼一個大象無形的人物,必定就更是如此。
  • ——作者:渤海居士馮志亮
    《人生起落》——作者:渤海居士馮志亮只可惜吉乃大概活了三十九歲……德川家康之子信康是1579年被迫切腹的,信康是家康與其正室築山殿的長子,妻為織田信長女德姬,築山殿其惡劣程度超過秀吉的側室澱姬,信康更是政治思想不足,與其妻關係十分緊張,最後促使信長逼迫家康讓築山殿與其子自殺,有傳言,織田德姬就很可能是吉乃之女,信長縱容德姬是為了紀念吉乃。
  • 中國古代十大軍事名將排行榜,第一名寫的兵書流傳千古
    標準:不但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創造了偉大的軍事業績, 且對後世軍事思想產生重大影響1、孫武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 看看十大女星背後的神秘老公,神龍見首不見尾
    女星的高調是無法避免的,她們的一舉一動都無奈地曝光在公眾面前,但是她們的老公卻可以選擇「潛伏」,可謂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 世界歷史上五位著名的軍事天才,中國兩人上榜,誰是你心目中的...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等。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孫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譯本,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 《孫子兵法》思想核心是什麼?國學大師林語堂這樣說!法治……
    《孫子兵法》思想核心是什麼?國學大師林語堂這樣說!法治……孫子是著名軍事家,哲學家,被譽為「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孫子兵法》(又名《孫武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 竹林七賢:越名教而任自然,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作者:渤海居士
    《晉書》和《資治通鑑》敘及竹林七賢,也是以嵇康領起,表明其作者已經認同嵇康在竹林之遊中的主導作用。嵇康雖是魏室女婿,但他對政治並不熱心,所以婚後不久即移居山陽,表明了不願介入政治的態度。往事越千年,名士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但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竹林七賢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們的任情和率性,也不僅僅是那些和任情率性相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