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將|不戰屈人之兵,兵家之鼻祖:孫武

2020-12-27 秋雨戰歌

公元前545年,春秋時代,孫武出生於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為後人尊稱孫子、孫武子、兵聖,代表作《孫子兵法》。

孫武的祖先,原是公元前672年周惠王五年號,因為陳國內亂,逃亡到齊國的陳完,後來改姓田氏,齊桓公任命田完的職務「工正」,是管理手工業生產。

經過一百多年幾代人的發展,田完的第五代子孫叫田書,是孫武的爺爺,身居大夫要職,已為齊國立下治國平亂的汗馬功勞,齊景公把樂安賜封給田書,並賜姓孫氏,叫「孫田書」。

春秋時代的姓是全族的稱號,氏只是某一個支派的稱號,田書屬於以「田」為姓,以「孫」為氏的一個支派,後人姓氏不分了,一般簡化認作孫姓家族。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號,夏天,齊國新舊勢力發生了一次激烈的武裝鬥爭,田氏聯合鮑氏,打敗了欒氏、高氏的舊貴族,史稱齊國「四姓之亂」。

孫武畫像

這個過程中,使得孫武有機會受到了,來自他父親孫書的軍事素養教育,積累了廣泛的軍事理論知識。

之後,孫武離開了齊國,在吳國都城姑蘇(今蘇州)附近「僻隱深居」,一方面潛心研究兵法,觀察吳國的政局變化,另一方面,結交被楚王迫害逃來的伍子胥,結成知心朋友。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號,通過政變上臺的吳王闔閭,非常儉樸,立志圖強經濟,「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一心要振興吳國。

伍子胥畫像

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才華橫溢的孫武,正好吳王苦於沒有一位精通文韜武略、能夠領軍反擊出國良將,吳王立即親自面試,孫武操演斬嬪妃的故事就是面試時發生的,通過斬了2名吳王愛妃,操演隊伍立馬令行禁止,痛失愛妃的吳王,已深知孫武善於用兵,任命他為將軍。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號,吳楚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吳楚兩國的一次大戰。吳王接受了孫武的休整養兵主張,和伍子胥的戰略方針,用吳軍輪番襲擾楚國邊境,六年下來,楚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戒備懈怠。當楚國進攻蔡、唐兩個小鄰國時,吳國得到求援信號後,吳王親自領軍三萬多人,任命孫武為主將,伍子胥為副將,沿著淮河逆流而上,從河南潢川西北登陸,迅速通過大別山、桐柏山之間的三個隘口(武陽關、九裡關、平靖關),從淮西平原西進,迂迴攻入楚國防禦最薄弱的東北部,楚軍大敗於柏舉(湖北漢川北),吳軍乘勝追擊,五戰五捷,滅了楚國。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號,北威齊晉,吳軍在齊國的艾陵(萊蕪東北處)一次作戰中,重創齊國軍隊。

公元前482年,吳王闔閭約定晉定公等諸侯國,在黃池(河南封丘南)會盟,通過談判,取代晉國的霸主地位。

孫武在吳國總共活動了30年,戰功顯赫,威名遠揚,為吳國的強盛,和稱霸中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伍子胥畫像

但是,北威齊晉的時候,闔閭之子吳王夫差當政後,倒行逆施,驕奢淫逸,國事紊亂,百業廢止,伍子胥遭到夫差殺害,孫武已經無法繼續同夫差這樣的國君相容、共謀國事,他選擇了隱退山林,終老其身,《越絕書》記載,江蘇吳縣東門外,那裡是孫武的墓葬所在地。

孫武之所以自古享有盛名,不僅僅因為他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的軍功,而是他留下了一部傳世佳作、中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這是一部內容完整、結構嚴謹的古代軍事名著。

司馬遷稱道「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可謂影響了中國軍事歷史的發展,即使是現代人,也還在學習著他的軍事理論,是我國軍事學奠基人。

由於學術性更強,《孫子兵法》不脛而走,早在唐朝就流入世界。1660年就有了日譯版;1760年後,西傳到歐洲;1772年,法國神甫約瑟夫·阿米歐把它翻譯成法文,在巴黎刊印出版;1910年,英國漢學家賈爾斯,以《孫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書》為名,在倫敦翻譯出版。

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將《孫子兵法》翻譯成本國文字,供軍事理論家們學習研究,亞洲的許多國家,甚至把《孫子兵法》規定是軍官訓練的必修課程。

相關焦點

  • 全勝: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作者為春秋時期祖籍為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是我國傳統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當中表達的內容更是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邏輯嚴密,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孫子兵法》目前流傳下來的有十三篇。
  • 經常有人說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這是對春秋...
    在孫武的兵學思想中,用兵的最高境界並不是戰無不勝,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說不通過直接交戰來使敵人屈服。對此的解讀向來頗有爭議,有人說,這只是一種虛設的幻想而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集中體現了孫武思想的精華。那麼,既然孫武的兵法主體內容都是在講如何克敵制勝,卻為什麼還要說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戰」?
  • 我國的兵家聖祖並不是孫武,而是這位被遺忘的春秋第一戰神
    任何一個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此時宋軍對楚軍半渡而擊之,楚軍必敗。 但是宋襄公偏不,他的理由是:「寡人仁義之師,堂堂之陣,豈有半濟而擊之理?」
  • 被譽為「兵家至聖」的孫武是怎樣一個人?不僅人品正,而且兵法高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是春秋末期齊國人,他的偉大創舉在於一是用三萬吳軍五戰五捷、攻入楚國都城郢城,幾乎滅亡楚國,後世稱其為「兵家至聖」、 「東方兵學的鼻祖」;二是編寫了《孫子兵法》十三篇,被譽為是「兵學聖典」
  • 戰國東方八大名將:其中一人與孫臏齊名,是兵謀貴後的鼻祖
    其中,孫臏是兵家亞聖,在古今軍事領域地位崇高,在現代人看來,與孫臏齊名的應該是吳起,兩人都可以算是兵家亞聖。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先秦古人看來,孫武與吳起不足論,春秋戰國時代最豪的軍事家是孫臏、倪良、王廖。那麼,倪良與王廖是何許人也?
  • 宋朝追封古代名將七十二人,四位春秋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誰?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武將,他們戰其一生受人敬仰。在宋朝時期,為了表彰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傑出武將,所以評選出了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將,也就是武廟十哲七十二將。這些武將主要包括了宋朝以前所有朝代的古代名將,共72人。其中,就春秋時期來說,共有四位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管仲、孫武、田穰苴、範蠡。
  • 歷史上的兵家四派是哪四派?中國古代的名將們各屬於哪一派?
    說到古代的兵法,很多人腦海中想到的都是《孫子兵法》,裡面確實有很多前人積累下來的智慧,其實不僅學派有諸多派別,兵家也被大概分成了四派。而這種說法並不是現代才被劃分出來的,在漢代就已經形成了兵家主流四派。
  • 我國古代的十大名將,你認同嗎?
    ,也湧現出了諸多名將,他們憑藉自身的謀略、智識、武勇、指揮和判斷等特質,戰勝了一個又一個敵人,創造了不少的戰爭奇蹟而從歷史中脫穎而出...... 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大敗楚國20萬大軍,柏舉之戰後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楚越,顯名諸侯。所著《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多種語言,受到世界各國軍事家的青睞。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3、先軫,城濮之戰、崤之戰。先軫是曲沃人,是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而其軍事生涯最為著名的便是城濮之戰和崤之戰,我們便來說說崤之戰,此戰乃是歷史記載的第一場伏擊戰。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卻被晉所阻。
  • 中國古代前二十名將排名 誰才是你心中的戰神?
    中國歷史百大武將排名、文治大於武功者滾粗冷兵器時代優先,對外作戰優先,屠城、虐待士兵者降低排名甚至不上榜。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名將眾出,很多名字都是耳熟能詳的。那麼在排名上誰更勝一籌呢?我們在這裡揭曉答案。好男兒誰沒英雄夢呢?血戰沙場,馬革裹屍,為國為民,保家戍土!一起來看看,那些叱吒疆場的歷代英雄吧!
  • 武廟十哲,中國古代兵家的巔峰
    在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後張良便託詞多病閉門不出了,在劉邦剪除異姓王的過程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對皇室的內部鬥爭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過卻幫助了呂后之子劉盈坐穩了太子之位,因此呂后對張良十分敬重。晚年的張良崇信黃老之學,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去世之後被追諡為文成侯。
  • 中國歷史5大名將排名,你知道幾個?
    呂尚祖先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呂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故名之為呂尚。呂尚歲至古稀依舊潦倒,周文王見其有雄才大略,拜為國師。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認他為本家人物,呂尚是齊國的開國之君。他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被尊為「百家宗師成名戰:滅商之戰。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後人將「兵家四聖」分別給予以下稱號:孫武是兵聖,吳起是亞聖,韓信是兵仙,白起是殺神。「兵家四聖」的選材相比「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廣泛得多的,所以「兵家四聖」要強於「戰國四大名將」也是不無道理的。在「兵家四聖」中只有吳起可以勉勉強強地稱作戰國人(吳起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
  • 中國古代每戰必勝的十大名將
    徐達深通謀略,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僅沈兒峪之戰就斬獲元軍首級10餘萬,俘獲元朝官吏1865人,將校士卒84500餘人,北元第一名將擴廓帖木兒僅與其妻子數人逃竄至黃河時得流木以渡。 徐達北伐不僅推翻了元朝黑暗殘暴的統治,使燕雲十六州時隔430年再次回歸漢人的手中,更是打破了歷史上由北向南統一的公式,可謂千古奇功。
  • 中國歷史上能徵善戰的十八大名將,你最欣賞誰?
    一、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
  • 日本人眼中的亞洲八大名將,第一名竟然是中國人,韓國無一人上榜
    此人為日本戰國時代名將,越後國守護代長尾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後稱長尾景虎。上杉謙信一生,共發起十四次關東侵攻、五次川中島合戰,將其領地擴大到越中、能登。關羽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絲毫不遜於他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在日本人看來,關羽可以和孔子並駕齊驅,一個是文聖人,一個是武聖人。
  • 諸子百家之兵家:得兵家者,可獲扭轉乾坤之力
    >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兵家智慧凝聚在兵書之中代表性著作有《孫子兵法》、《孫兵兵法》、《三十六計》等今天,我們從這三本書中了解兵家思想。但是兵家並不以武力、戰爭取勝為最高境界: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不算是最高明的,不打仗就可以降服敵人,才是最高明的。
  • 歷史名將排名:關羽僅62位 最輝煌竟是他
    82、曹彬北宋初年將領,敗契丹、北漢,滅後蜀、滅南唐,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但是後來和遼軍作戰,因糧草不足敗於岐溝關,導致北伐失敗,南北分離。81、劉方隋朝大將,平叛亂高手,不管是尉遲炯,還是突厥,都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 日本五大名刀,第一名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當然無知者無畏,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武器工藝非常弱後,反而覺得自己很厲害,直到他們想不開去招惹中國,白江口之戰暴露了日本戰五渣的本質。這時候日本人熱衷向強者學習的優點就體現出來了,被打蒙了的日本立刻轉變態度,積極派人來中國學習,其中就有我國唐刀的冶煉方法。其後日本人對制刀工藝不斷改進,最後誕生了日本刀這一獨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