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5年,春秋時代,孫武出生於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為後人尊稱孫子、孫武子、兵聖,代表作《孫子兵法》。
孫武的祖先,原是公元前672年周惠王五年號,因為陳國內亂,逃亡到齊國的陳完,後來改姓田氏,齊桓公任命田完的職務「工正」,是管理手工業生產。
經過一百多年幾代人的發展,田完的第五代子孫叫田書,是孫武的爺爺,身居大夫要職,已為齊國立下治國平亂的汗馬功勞,齊景公把樂安賜封給田書,並賜姓孫氏,叫「孫田書」。
春秋時代的姓是全族的稱號,氏只是某一個支派的稱號,田書屬於以「田」為姓,以「孫」為氏的一個支派,後人姓氏不分了,一般簡化認作孫姓家族。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號,夏天,齊國新舊勢力發生了一次激烈的武裝鬥爭,田氏聯合鮑氏,打敗了欒氏、高氏的舊貴族,史稱齊國「四姓之亂」。
這個過程中,使得孫武有機會受到了,來自他父親孫書的軍事素養教育,積累了廣泛的軍事理論知識。
之後,孫武離開了齊國,在吳國都城姑蘇(今蘇州)附近「僻隱深居」,一方面潛心研究兵法,觀察吳國的政局變化,另一方面,結交被楚王迫害逃來的伍子胥,結成知心朋友。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號,通過政變上臺的吳王闔閭,非常儉樸,立志圖強經濟,「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一心要振興吳國。
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才華橫溢的孫武,正好吳王苦於沒有一位精通文韜武略、能夠領軍反擊出國良將,吳王立即親自面試,孫武操演斬嬪妃的故事就是面試時發生的,通過斬了2名吳王愛妃,操演隊伍立馬令行禁止,痛失愛妃的吳王,已深知孫武善於用兵,任命他為將軍。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號,吳楚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吳楚兩國的一次大戰。吳王接受了孫武的休整養兵主張,和伍子胥的戰略方針,用吳軍輪番襲擾楚國邊境,六年下來,楚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戒備懈怠。當楚國進攻蔡、唐兩個小鄰國時,吳國得到求援信號後,吳王親自領軍三萬多人,任命孫武為主將,伍子胥為副將,沿著淮河逆流而上,從河南潢川西北登陸,迅速通過大別山、桐柏山之間的三個隘口(武陽關、九裡關、平靖關),從淮西平原西進,迂迴攻入楚國防禦最薄弱的東北部,楚軍大敗於柏舉(湖北漢川北),吳軍乘勝追擊,五戰五捷,滅了楚國。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號,北威齊晉,吳軍在齊國的艾陵(萊蕪東北處)一次作戰中,重創齊國軍隊。
公元前482年,吳王闔閭約定晉定公等諸侯國,在黃池(河南封丘南)會盟,通過談判,取代晉國的霸主地位。
孫武在吳國總共活動了30年,戰功顯赫,威名遠揚,為吳國的強盛,和稱霸中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但是,北威齊晉的時候,闔閭之子吳王夫差當政後,倒行逆施,驕奢淫逸,國事紊亂,百業廢止,伍子胥遭到夫差殺害,孫武已經無法繼續同夫差這樣的國君相容、共謀國事,他選擇了隱退山林,終老其身,《越絕書》記載,江蘇吳縣東門外,那裡是孫武的墓葬所在地。
孫武之所以自古享有盛名,不僅僅因為他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的軍功,而是他留下了一部傳世佳作、中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這是一部內容完整、結構嚴謹的古代軍事名著。
司馬遷稱道「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可謂影響了中國軍事歷史的發展,即使是現代人,也還在學習著他的軍事理論,是我國軍事學奠基人。
由於學術性更強,《孫子兵法》不脛而走,早在唐朝就流入世界。1660年就有了日譯版;1760年後,西傳到歐洲;1772年,法國神甫約瑟夫·阿米歐把它翻譯成法文,在巴黎刊印出版;1910年,英國漢學家賈爾斯,以《孫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書》為名,在倫敦翻譯出版。
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將《孫子兵法》翻譯成本國文字,供軍事理論家們學習研究,亞洲的許多國家,甚至把《孫子兵法》規定是軍官訓練的必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