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地處湘西南邊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長沙學生為主的6000餘名知識青年響應黨中央「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上山下鄉,先後被分配到江永的銅山嶺、茅草地、桂陽、回龍圩等農場和插隊到全縣各大隊。他們帶著花季的夢想,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知青們在艱苦的生產、生活環境中經受著歷練,同時也用新的觀念、新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知識影響著當地人的思想,改變著農村瑤鄉的落後面貌,並與瑤鄉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這裡度過了一段難忘的青春歲月。
知青們在江永留下了許多曲折離奇的故事、感天動地的作為以及生死不渝的感情。數十年來,知青們把江永視作「第二故鄉」,返城後每年均有不少老知青故地重遊,探親訪友,不遺餘力地支持著「第二故鄉」的發展。
11月13日,60年代曾下放到江永縣原城下公社城下大隊的知青周善階(左二)及其家人重返第二故鄉,並專程到清溪瑤歷史文化博物館參觀、學習瑤族歷史文化,讓其後人感受瑤族歷史的厚重,以及他們這一代曾經歷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早在2018年,周善階就在城下村民的帶領下來到清溪瑤博物館,這次來又看到許多新的藏品,如:曾凡忠博士贈送給清溪博物館收藏的剪紙作品「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藝術品。
在農耕展廳,當周善階他們看見這些老物件,倍感親切,仿佛又把他們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田萬載告訴周善階,「每年都有好幾批老知青組團回清溪來參觀、看望老鄉,他們還留下了許多墨寶,這是老知青劉永鑑作家留下的《七律詩》墨寶。」
《七律》——回江永贈田萬載先生
別夢瑤鄉又九年,
歸心一路下桃川。
白髮煨火油茶熱,
往事蹉跎淚水漣。
更上文峰尋秀色,
喜逢故友論詩篇。
西風古道今猶是,
千裡瀟湘共月眠。
2014年11月14日
坐觀都龐生雲氣
長使清溪流書香
老知青曹前明的對聯:
峻塔千尋瑤寨美
清溪一脈古風醇
原下放到江永的知青王本正的畫作《接龍橋》
知青們對第二故鄉的思念及讚美之情從作品中表露無遺。
周善階說:「2014年是長沙知青下放到江永50周年紀念,田老師在知青網站發表《獻給長沙知青》的一首散文詩,道出了知青的酸甜苦辣,引發長沙知青的強烈共鳴,田萬載老師是我們長沙知青的老戰友、好朋友,歡迎田老師到長沙做客。」
關於那個年代,有太多矛盾的詮釋。上山下鄉,到底是解決城裡就業問題,還是被政治理想主義所驅使,莫衷一是。他們八成以上,都背負著不好的「家庭成分」,從長沙去到「邊疆之地」江永,去農村獲得新的認同。
當年的花兒與少年們,像詩人的食指一樣,「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他們的未來卻只能被時代句讀著。如今鬚髮斑白的他們,對於青春的傷痕,仍選擇了紀念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