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躲在森林裡的玻璃房,也許是海邊唯一的小木屋,也許是採光很好的小閣樓。當我們厭倦了城市的喧囂,不如尋一處歲月靜好,讓心情放個假,覓一處心靈的存放之處。
在愚公故裡濟源市,太行山腹地,一個始建於1970年的軍工廠,這裡曾匯聚著全國精英的軍工廠今天已成歷史,留下了空蕩的廠房、禮堂、住宅樓、澡堂、食堂、郵局……和一代人滿滿的回憶。這個曾經響徹祖國大地的軍工企業走完了它的近半個世紀的歷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在濟源文旅集團的規劃下,老舊的廠房被改造成了一處特色小鎮——那些年小鎮。首期竣工的小鎮模板就是一所名為「老兵工」的民宿酒店。
探秘,大山深處的老兵工酒店
午後熾熱陽光帶來的炙熱感隨著進入山區消失的無影無蹤,透過車窗,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綠,淺綠、碧綠、墨綠。繁茂的樹葉隨著山風颯颯作響,讓人打心底的歡喜。接近老兵工酒店時,遠遠看到一座頂著「白帽兒」的大煙囪。
此行的嚮導——濟源豪生酒店副總經理張巖指著煙囪對大家說:「快看,那就是二分部原來的地兒!」車拐了兩個彎就到了。遠遠的就看到了一塊用一大堆廢棄的機械零件組裝成的「門牌」——老兵工酒店。「門牌」雖鏽跡斑斑但工業氣息濃厚,這也代表了它輝煌的前身——原五三一軍工廠廠址。
五三一曾是全國最大、人員最多、佔地面積最廣、裝備最強的國防工業、軍工企業之一。時光荏苒,從崢嶸歲月的意識形態對抗到和平發展的制度自信,這個曾經響徹祖國大地的軍工企業走完了它近半個世紀的歷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在濟源文旅集團的規劃下,老舊的廠房被改造成了一處以軍事風味為基礎的特色小鎮——那些年小鎮。首期竣工的小鎮模板就是眼前的這所名為「老兵工」的民宿酒店。
作為從小在廠房裡長大的軍工子女,又一次看到「老院」的張巖很興奮,不停的為我們介紹著。「這塊是二分部和三分部的廠房,我小時候就是在這裡生活的,那邊原先是鍋爐房,那邊是餐廳……」在她的記憶裡,五三一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承載了他們這一代人的記憶。
時空穿越,兩個時代的完美疊合
「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有了水,就有了愉悅與放鬆。或河或塘,蜿蜒曲折,穿梭於建築之間,間有小橋連接。將庭院分隔整合,景觀的層次變的豐富起來。
穿過一座石橋,就是酒店的大堂。在陽光的直射下,大堂門前用舊鐵道枕木鋪成的小廣場上空飄蕩著淡淡的瀝青味,讓人想起電影《鐵道遊擊隊》的畫面:在綿延的鐵路線上,隊員們運用智慧和過硬的本領將敵人打的無頭蒼蠅般團團亂轉……甚是美妙。
冰棍把我們帶到那個遙遠的年代。小廣場南側停放著兩輛嶄新的鳳凰牌「二八大槓」,車後座繫著一個白色的箱子,側面寫著冰棍,正面貼著一張A4紙,用彩色水筆寫著雪糕,右下角居然還貼著一個收款二維碼。用一輛冰糕車道出兩個時代的完美疊合。還記得小時侯,最為喜歡的就是跟在騎著「二八大槓」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後跑,聽他們清脆的吆喝聲,現在早已消失不見。
站在大堂的入口處,整面用彈藥箱堆砌成的牆讓人心生敬畏。作為一個「偽軍迷」,自然是不能漏掉這個重要信息,追問過後得知。數字85是彈藥口徑,56為生產時間,連在一起就是1956年自主研發專門用於打坦克的85mm氣缸破甲彈。這個彈種是中國首次設計成功的炮用破甲彈,為裝備數量最大的85毫米炮和坦克炮提供了新的反坦克彈種,增強了反坦克能力。而如今千餘個彈藥箱和軍工零部件壘成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洗手間。這樣的洗手間,若沒點膽量,怕還不敢使用呢!
在大堂的左側,就是酒店的接待臺。造型簡潔的水泥吧檯、金屬線條的吧檯凳,無不表達著歷史時代背景。接待臺的「槍」形檯燈,地上的迷彩地毯,老文件櫃,老式壁掛電話機,齒輪儀表標牌,火紅年代的記憶娓娓道來。大堂的右側是鍋爐房改成的會客廳。鐵鏈組成的黑色屏風、原木長桌、曲線吊燈,則讓冰冷的工業感調和出了自然、靈動的味道。
大堂向左走,穿過長廊,來到餐廳。餐廳設有包廂大中小各一個,以及散座區,可容納110人同時用餐。豪華包廂裡保留了原始牆面,2.5米高的吊燈,晶瑩剔透,橘黃色的燈光由內而外散射出來,那個年代熱火朝天的生產建設,有了現代的表達。
散座區是由澡堂改造成的,彈藥箱壘成的隔斷將走廊與就餐區隔分開。就餐區的牆壁上,掛著幾幅珍貴的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小夥都是在五三一為祖國國防事業奉獻自己青春的軍工。在走廊的一側,有個陳列櫃,擺放著那個年代的一些電器和日常用品,收音機、茶缸等……
大堂的南邊,3棟方盒子建築是採用原廠房結構建造的茶室和咖啡廳,高低錯落,由廊道連接,各具特色,除了喝茶也兼具小型會議功能。朝南的牆壁統一採用了玻璃幕牆,透過玻璃牆,可看到一大片黃色的格桑花在微風的輕撫下搖曳生姿,變身花海。在茶室的東南邊,過去曾是用於儲藏軍械的山洞被改造成了酒吧。
極致體驗,感受流逝的激情歲月
老兵工酒店的室內設計,突破傳統的以空間為主角的方式,而以歷史記憶為線索,帶動整個空間。承載歷史的老物件,舒適的酒店設施,這裡既是酒店也是博物館。
酒店內部的牆壁上都是用鐵質材料做舊的指引牌,但指示牌下方的烏黑鋥亮的工鉗和手鋸裝飾向到訪者傾訴著這塊土地的歷史責任。
酒店內共有25間客房,包括3間套房, 2間豪華大床房,8間標間,10間大床房,2間榻榻米房。
客房牆面以白牆配上實木飾面,地面則是用回收的老木地板,享受現代化設施的同時不忘增加歲月的積澱感。陳設部分以原木配黑色金屬、黃銅等極具工業風的材料為主,細節處彰顯舒適的品質和酒店的文化內涵。
客房內的桌面上擺放十分有特點,一對軍裝瓷娃娃、一部撥盤電話、一盞墨綠色的檯燈。檯燈下發擺著一份1967年5月份的解放日報,泛黃的紙面和極具年代感的版面設計都讓人的思緒忍不住飄回那個年代。通過向酒店方了解,他們所陳列的報紙全部都是回收的舊報紙,而非特意製作。所以單一份報紙都價值不菲。報紙旁邊則是一本現代雜誌《兵器知識》,幫助客人簡單了解我國軍工的發展歷史。還有豎版的信箋和一支鋼筆方便客人及時記錄下重要的信息。
漫步在老兵工酒店內,鼻尖始終縈繞著一縷淡淡的茶香,這也是酒店的一大特色。在離酒店不遠的後山上,有一塊約300畝的茶園。茶園的名字叫做盧仝茶園。盧仝是唐代詩人,也是初唐四傑盧照鄰嫡系子孫。生於濟源,葬於濟源。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被尊稱為「茶仙」。趕上採茶的季節,在酒店居住的客人還可以至茶園學習採茶和茶的炒制。
「給客戶住房的體驗應該是立體式的,視覺+觸覺+聽覺,你們的視覺和觸覺做的都很好,再搭配上一段那個年代的音樂就更全面了,比如激情燃燒的歲月。」資深的行業大咖—河南酒店網總裁張峰也給酒店方提供了寶貴建議。
老廠房、老物件,用修補、修整的做法及材料,並置入現代的功能及設施,兩者同時出現在一個空間中,讓人除了能看到歷史,更能感受時間與空間的穿越。民宿是需要情懷的,住在裡面是能夠細數時光。這座名為「老兵工酒店」的民宿的情懷屬於那個特殊的時代。不知道老廠房內工作過的老軍工回來後會有怎麼樣的感想,但是老廠房能夠以民宿的方式延續,繼續老驥伏櫪,這也是「那些年小鎮」的智慧和心血。
來源:大河客戶端
河南最美民宿:穿越之旅,不負時光不負己
濟源公交站—3路公交車—老兵工酒店
(高德地圖導航「盧仝茶園」)
濟源方向
黃河大道(濟源大道)—西二環路(九裡溝方向)—水牛線—盧仝文化廣場—澗北村—慶華村—鄭坪村—老兵工酒店
外地方向
二廣高速—高速路口濟源東站—濟源大道—西二環路(九裡溝方向)—水牛線—盧仝文化廣場—澗北村—慶華村—鄭坪村—老兵工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