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接連刊文談網絡語言:「膩害菇涼」等對規範漢語衝擊巨大

2021-01-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語言如井噴般出現,這些語言一旦在網際網路上流行,很快就會影響到年青一代的用語,甚至還影響到傳統媒體以及書刊。今年以來,黨報曾多次質疑網絡用語規範性。2014年12月4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指出,語言是我們民族文化生存的基石,也是民族審美意識最鮮明的體現,愛惜我們的語言就是愛惜我們的文化。

       12月30日,光明日報刊發題為《網絡語言盛行:「新意迭出」還是「漢語危機」?》文章指出,希望有專家學者能夠對網絡語言作全面的研究,並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研究找出規律來,使其更有助於語言文化的發展」。

       同日,光明日報刊發評論文章《公民網絡用語亟須強化規範意識》,其中提到加大網絡媒體自身規範化建設必要性。文章稱,國家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媒體在語言文字規範化上的監管,網絡媒體在傳播上逐漸向規範靠攏,才能帶動越來越多的網民在語言文字應用上的規範化。

       以下為全文:
網絡語言代表著一種新的語言文化,其中不乏充滿活力和新意的話語,所以不能將其徹底格式化,而需去偽存真,擇其優者而用之。  東方IC 資料

       我國早已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個性化、非主流的表達方式已然成為一種新的流行風尚。這些網絡語言日益顯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一旦某網絡詞語在網上流行,隨後就會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口頭語言中。

網絡語言簡單化、碎片化、隨性化

       在一份媒體總結的《2014年網絡流行語盤點》中,「不作死就不會死」「有錢,就是任性」「且行且珍惜」「畫面太美我不敢看」這些網絡流行語赫然上榜。

       如果說從這些語句中還能大致體會完整的意思,那麼有些可能會讓你難以理解。「何棄療」「畫美不看」「十動然拒」「累覺不愛」「人艱不拆」……這些打破語法常規而組合在一起的詞語,顯然並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遂虎教授告訴記者,在他所關注的網絡流行語中,有把一句話壓成四個字的形式,有故意寫成錯別字的形式,而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多數語義不夠明確,容易造成誤解」。

       「特別是把一句話壓成四個字的『成語』形式,本身構詞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顯得牽強、生硬、彆扭。」任遂虎說,而更讓他擔憂的是,這些本來在網絡論壇、聊天當中流行的詞語,已經進入到現實生活,「打開電視,螢屏上錯別字滿天飛,不少學生在作文當中頻繁使用網絡語言,讓家長和老師看不懂」。

       「很多網絡流行語,將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成語隨意改變,只重音意而不重詞義。存在著將漢語簡單化、碎片化、隨性化的傾向。」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宏告訴記者。

承認語言現象的同時,要分清可用領域

       前不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規定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得使用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消息一出即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作為時代的產物,網絡用語是否也是一種語言發展的現象呢?

       「網絡流行詞,我們要承認它是一種語言現象。」任遂虎說,「在網絡時代,這些詞語一定層出不窮,但在使用中,我們要分清可用的領域。比如,在發帖、網絡聊天中使用沒問題,但在現實的大眾傳媒以及教學場合,還是要遵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規範,以免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

       王文宏認為,從網絡文化的角度來看,正是由於網際網路的傳播特性,使得一些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範圍被不斷放大。也正是因其傳播特性,很多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力並不強,隨著新的網絡文化現象的出現,它們就會被新的網絡流行語所代替。

       「比如『給力』,最早詞形見於史書,也符合大眾表達習慣,現在已被廣泛使用。再比如,網絡語言中的『版主』一詞,顧名思義,就是一版之主的意思,主要負責管理網站論壇的某些欄目,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特殊產物,因其形象化被廣泛使用。但這個詞也被網友寫成了『斑竹』『斑豬』,在社會文化交流中,顯然這兩個詞會對傳播造成誤解。」任遂虎舉例說。

 「堵」與「疏」結合,「收」與「棄」兼顧

       在《咬文嚼字》編輯部日前發布的「2014年十大流行語」中,網絡流行語「高大上」「萌萌噠」入選,而關注度較高的詞語「任性」「森麼愁森麼怨」「也是蠻拼的」等未上榜。

       在專家看來,網絡語言代表著一種新的語言文化,其中不乏充滿活力和新意的話語,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所以不能將其徹底格式化,而需去偽存真,擇其優者而用之。

       如何「擇其優者而用之」?任遂虎認為,一是語言要符合語法、表意明確;二是符合社會道德規範,過于格調低下,甚至帶有侮辱色彩的網絡語言,要堅決反對;三是看其是否反映時代精神,在整個社會交流當中是否有存在的價值。

       「網絡語言的確有自我淨化機制,以及社會選擇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作分析、判斷和引導,這是十分必要的。」任遂虎說。

       「語言只有隨社會的發展不斷納新吐故,才真正具有生命力。」王文宏表示,對於網絡語言,我們不能排斥和壓制,關鍵是一個引導規範的問題,做到「堵」與「疏」結合,「收」與「棄」兼顧。

       「網絡語言肯定還會不斷創新,而如何使其更易於文化傳播,是我們所需要思考的。」同時,王文宏還建議,希望有專家學者能夠對網絡語言作全面的研究,並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研究找出規律來,使其更有助於語言文化的發展」。

光明日報評論:公民網絡用語亟須強化規範意識

張穎煒(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文學院)

       語言系統既有約定俗成的歷史形成,也有推陳出新的發展演變。網絡語言作為資訊時代的產物,具有強大的語言生命能力,這是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語言變化所無法比擬的。網絡語言一方面給我們的語言帶來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對我國規範語言文字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其諸多失範主要表現在:

       網絡語言語音失範。因為網絡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視覺化的口語性語言,網絡交際者利用文字等書面符號來表現有聲語言時,往往只取其音而不論其本義的漢字詞用法,如膩害(厲害),濃重(隆重),鎂鋁(美女),菇涼(姑娘),口年(可憐)等,這些實現替代作用的語詞,與漢字、漢語詞的規範用法相矛盾,對漢語的規範字詞系統產生了衝擊和影響。

       網絡字詞使用失範。網絡作為新媒體,應與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媒體一樣遵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使用規範漢字。但是今天的漢語網絡世界,異體字、舊字形、錯別字、生造詞隨處可見。網民隨意地更改原詞形、利用漢語語音的同音或近音條件創造新詞、對漢語固有詞賦予網絡新義、新造網絡詞語、異形詞混雜使用等。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累覺不愛」「喜大普奔」等,不但毫無語言文化的延續性可言,而且表意含混,無一不是硬性縮略、強行拼裝的結果。

       網絡語言語法失範。漢語是缺乏形態變化的孤立語,語序和虛詞是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規範漢語中沒有像屈折語那樣的利用詞形變化來表達語法範疇的形式,但在網絡語言中,網民將屈折語中的形態變化手段運用於漢語詞形上,使漢語詞語在網絡語言中通過詞形變化添加了數、時的語法範疇義,如小夥伴s(小夥伴們)、同學s(同學們)等,網民模仿英語名詞「數」的變化,在漢語名詞後加複數詞尾「s」,以此來替代漢語中表複數的詞綴「們」

       網絡標點符號失範。對照《GB/T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網絡語言標點符號的失範主要有標點符號的缺失、誤用、重疊使用等不規範。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網絡語言在表達上越來越多樣化,在傳播上越來越迅捷化。從今天網絡語言失範的普遍性來看,絕大多數網民缺乏語言文字使用的規範意識。我國第一部關於語言文字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因此,網絡語言的規範必須從使用者入手,加強網民的網絡語言使用的規範意識,才能從源頭上控制網絡語言的失範現象。

       第一,在傳統課堂陣地中加強規範語文的教學。

政府已對現代漢語語音、文字、詞語進行了一系列的規範工作,但是大眾對政府的語言文字規範工作還缺乏認識和了解,因此,在我國語文教學課堂中,應加強這方面的知識教學。各省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應適當增加國家的語言文字規範化知識,將現代漢語審音、簡化字、異體字、異形詞等相關知識普及給中小學生,督促他們從小養成使用規範漢語和漢字的習慣。在大學教學環境中,應對國家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工作進行持續宣傳和學習。大學生沒有了應試的教學要求,在語言文字使用的規範度上只會倒退而不會進步,且大學生作為網絡語言使用的主力軍,他們在網絡語言的不規範上所發揮出的影響力是遠遠大於其他人群的。因此,大學教育中如不是中文專業的,似應考慮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而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側重於文學教學的同時應增加一定的語言文字規範化知識的教學。

       第二,加強對社會大眾進行語言文字規範知識的教育。

社會大眾是傳播文字規範的另一大群體,因此,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語言文字應用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在全社會營造「說規範話、寫規範字、用規範語」的良好氛圍。各級地方政府可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各地語委與社區合作,將語言文字規範化知識以寓教於樂的形式,面向大眾進行宣傳,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的意義、語言文字規範的法律法規、語言文字的規範用法等,從改善我國語言文字使用的現實風氣入手,從網下影響到網上。

       第三,充分發揮媒體的示範和輿論監督作用。

媒體在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環境建設中起著自身示範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可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上開闢專門的宣傳窗口宣傳規範的語言文字知識。新聞稿從標題到語句、從用字選詞到語法語用都必須嚴格遵守並達到國家語言文字的規範要求,這樣才能使讀者在閱讀、收聽、觀看新聞媒體的傳播內容時得到積極的、正確的、規範的語言文字的引導。同時,要重視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可以開設專門的欄目或節目,適時報導公共服務行業、公共設施、網絡用語用字的情況,提升大眾的語言文字規範意識。

       第四,加大網絡媒體自身的規範化建設。

當今媒體格局正在深刻調整,網絡媒體已逐步成為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環境建設的主戰場,但由於其編審制度相對寬鬆甚至匱乏,自媒體更是一種無人約束的自由行為,這對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建設存在很大的消極影響。為此,加大網絡媒體自身規範化建設很有必要。傳統媒體應帶動網絡新媒體的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所有的媒體傳播都應建立起語言文字的規範傳播意識和規範傳播行為。國家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媒體在語言文字規範化上的監管,網絡媒體在傳播上逐漸向規範靠攏,才能帶動越來越多的網民在語言文字應用上的規範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只有在規範中,網絡語言才會讓漢語更美丨長江評論
    長江網評論員 劉珍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規範漢語用語承續傳統文化的建議」的回覆。對建議提出「網際網路時代對語言文字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擔憂,教育部回復,有些新詞新語如「硬核」「給力」等,反映時代特徵,傳播正能量,而「人艱不拆」「十動然拒」等生造晦澀之語,甚至一些低俗語言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應當著重引導。生活在網絡時代,網絡語言無處不在,人人都有麥克風,可以說是「全民造詞」。
  • 網絡語言盛行:「新意迭出」還是「漢語危機」?
    原標題:網絡語言盛行:「新意迭出」還是「漢語危機」? 「何棄療」「畫美不看」「十動然拒」「累覺不愛」「人艱不拆」……這些打破語法常規而組合在一起的詞語,顯然並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遂虎教授告訴記者,在他所關注的網絡流行語中,有把一句話壓成四個字的形式,有故意寫成錯別字的形式,而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多數語義不夠明確,容易造成誤解」。
  • 英國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
    歐洲人尋找"初民語言",自然不是僅僅為了證實《聖經》的傳說,而是基於他們自身的語言文字不規範:在17世紀之前,歐洲大大小小具有三四百個邦國,除了法國和奧地利荷蘭比較強大外,英國還龜縮在大不列顛島上,義大利四分五裂,德國一盤散沙,俄國還是大公國……一如《創世紀》裡的記載:那時候的歐洲人也像巴別塔之後,說著不同的語言。每個邦國的不同地域又有不同的方言。除了法語比較規範外,英語還處於語法混亂的階段。
  • 漢語的微秒,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
    漢語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級語言。漢語又是唯一可用於計算機時代的語言,最適合語音控制,而不用像英語那樣用手瞎摸! 這是一個決定中國人命運的問題,請所有朋友儘量宣傳!漢語的一個明顯的優勢是,思維面廣闊,在數學上由於單音節發音,對數字的反應速度也更快,但在邏輯思維方面還是拼音文字較好,但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作為表意文字的漢語,由於可以自由組合新名詞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納信息和知識爆炸的衝擊,無疑將發展為人類的共同語言,用這種語言 來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豐富多彩,當然在論文和計算機語言是漢語和拼音 文字並用了,漢語的偉大就在於兼容,你們看看在漢語的學術論文有漢語和阿拉伯數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現象
  • 媒體:網絡語言體現數億網民驚人創造力 不能壓制
    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學生家長及學者都認為,網絡語言會給漢語造成汙染,破壞漢語的純潔,進而嚴重影響中小學生的語言習慣和語文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堅決反對中小學生接受、使用網絡語言。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彭國鈞在自己的新書《簡明實用文言語法》中這樣寫道:「現在生造詞彙的現象很突出,網絡語言是社會習慣語言,但它只是為部分人服務的,不應該進入民族語言中。」
  • 滬政協委員籲減少"屌絲"等網絡語言汙染 加強漢語保護
    正在召開的政協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呼籲減少網絡語言汙染,加強對漢語的保護。    「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典型的特徵和最珍貴的文化載體,許多國家和民族為了保持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十分注意保護自己語言的純潔性。」
  • 書稿寫作與編輯應慎用網絡語言
    在日常工作實踐中,筆者也就此進行了一些思考,認為作者在使用網絡語言時,應保持一種嚴謹的態度;編輯在面對書稿中的網絡語言時,則須仔細甄別,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尤其在使用所謂的網絡熱詞時,作者與編輯更需要慎之又慎。 流行的未必是合規的,作者和編輯對網絡語言的使用要保持審慎態度 眾所周知,寫作其實就是一種文字表達,應該遵循基本的語言文字規範。
  • 《現代漢語詞典》再收粵語詞 「搞掂」等詞入選
    有網友則提到詞典應該反映語言的創造性,@Pferdchen:詞典的編撰者要明白詞典的功能,詞典不是用來辨別自己的母語是否有生命力的,也不是以雷不雷人作為收錄標準的。詞典應該是語言文化最為客觀的傳承和傳播載體。它反映而且只能反映語言的創造性。
  • 中文羅馬字母拼寫修訂新國標 規範漢語拼音使用
    中文羅馬字母拼寫修訂新國標 規範漢語拼音使用 2016年05月06日 09:35 來源:光明日報
  • 世界公認唱歌最好聽的語言排行榜,英語應用廣泛,漢語使用人數多
    英語是按照分布面積而言最流行的語言且母語者數量是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西班牙語。它是學習最廣泛的第二語言,是近60個主權國家的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與英語為母語的人相比,將其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更多。它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母語,在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亞被廣泛使用。它是聯合國、歐洲聯盟以及許多其他世界和區域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之一。
  • 求擴列、暖說說、xswl……這些網絡語言,你知道是啥意思麼
    新詞迭出,更得咬文嚼字(解碼·語言規範)核心閱讀如今,網絡生活已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應運而生的網絡語言也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常用語。網絡語言有很強的口語和方言特點,善於利用漢字形音義上的各種可能性,形成有想像力的超常規詞句組合。
  • 當前中國黨報會議新聞研究述評
    後續的研究者也大都從個人實踐的經歷出發,從增強受眾意識、創新報導內容、創新寫作手法、避免一味求短以及注重報導「接地氣」、細節感等方面談了自己對改進黨報會議報導的看法[3,4]。還有研究對《人民日報》2007年和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的要聞版和兩會特刊分別進行了統計分析[5],最終提出了「程序加自主性報導模式」的概念。
  • 從課程內容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的關係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語文課程、漢語課程的關係當前的少數民族教育中,仍然有一些人認為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的內容就是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在概念上是不嚴謹的,在實際工作中會造成認識上的偏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其嚴謹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 不明覺厲喜大普奔十動然拒 自造網絡成語你懂嗎?
    不明覺厲、十動然拒、男默女淚、火鉗劉明、累覺不愛、喜大普奔、細思恐極、人艱不拆……這些令人一頭霧水,卻貌似成語的網絡新詞,近日在網絡世界悄然流行開來,連眾多老網蟲都紛紛大呼看不懂。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語言專家、《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鑑表示,此類「新詞」不符合漢語發展規律,不能出現在「正常」的文章上。
  • 諸玄識再爆猛料:漢語是伊甸園神性語言,歐洲語言是被上帝變亂的語言
    在17世紀的歐洲,精英們按照《聖經》中的傳奇來描述世界語言,即:除了漢語之外,所有的人類語言——特別是歐洲語言——都是在「巴別塔之劫」中被上帝打亂了,因而人們彼此隔閡和對立;相比之下,漢語則完好無損,愈益廣博,並且它是人類的「原初語言」或「伊甸園語言」——能夠普遍溝通的「神性語言」。
  • 英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 「船」字隱含史前大洪水秘密
    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與韋伯同時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
  • 英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船」字隱含史前大洪水秘密
    1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與韋伯同時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
  • 洛陽市召開2021年度黨報黨刊發行工作會議
    1日,我市召開2021年度黨報黨刊發行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全省黨報黨刊發行工作會議精神,對我市相關工作進行部署。  1日,我市召開2021年度黨報黨刊發行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全省黨報黨刊發行工作會議精神,對我市相關工作進行部署。
  • 《現漢》新編規範,是耶非耶?
    《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推出第六版,是最近國內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但在這個網絡時代,恪守規範性、一直以來被廣大師生奉為圭臬的《現漢》也遇上了難題:有人批評《現漢》太過保守,連「剩男」、「剩女」這類日常習見的詞都不收;也有人說,《現漢》既然是「漢語詞典」,就應名實相副,不應過度「西化」。是耶非耶?
  • 關於推薦《小學生常用字規範筆順》的通知
    關於推薦《小學生常用字規範筆順》的通知教語信司〔1999〕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語委辦公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語委辦公室:  1997年4月7日國家語委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了《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該規範的發布促進了我國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滿足了漢字教學、漢字研究、漢字信息處理、出版印刷和辭書編纂等方面的需要,尤其對漢字識字教學的規範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