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已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個性化、非主流的表達方式已然成為一種新的流行風尚。這些網絡語言日益顯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一旦某網絡詞語在網上流行,隨後就會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口頭語言中。
網絡語言簡單化、碎片化、隨性化在一份媒體總結的《2014年網絡流行語盤點》中,「不作死就不會死」「有錢,就是任性」「且行且珍惜」「畫面太美我不敢看」這些網絡流行語赫然上榜。
如果說從這些語句中還能大致體會完整的意思,那麼有些可能會讓你難以理解。「何棄療」「畫美不看」「十動然拒」「累覺不愛」「人艱不拆」……這些打破語法常規而組合在一起的詞語,顯然並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遂虎教授告訴記者,在他所關注的網絡流行語中,有把一句話壓成四個字的形式,有故意寫成錯別字的形式,而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多數語義不夠明確,容易造成誤解」。
「特別是把一句話壓成四個字的『成語』形式,本身構詞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顯得牽強、生硬、彆扭。」任遂虎說,而更讓他擔憂的是,這些本來在網絡論壇、聊天當中流行的詞語,已經進入到現實生活,「打開電視,螢屏上錯別字滿天飛,不少學生在作文當中頻繁使用網絡語言,讓家長和老師看不懂」。
「很多網絡流行語,將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成語隨意改變,只重音意而不重詞義。存在著將漢語簡單化、碎片化、隨性化的傾向。」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宏告訴記者。
承認語言現象的同時,要分清可用領域前不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規定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得使用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消息一出即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作為時代的產物,網絡用語是否也是一種語言發展的現象呢?
「網絡流行詞,我們要承認它是一種語言現象。」任遂虎說,「在網絡時代,這些詞語一定層出不窮,但在使用中,我們要分清可用的領域。比如,在發帖、網絡聊天中使用沒問題,但在現實的大眾傳媒以及教學場合,還是要遵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規範,以免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
王文宏認為,從網絡文化的角度來看,正是由於網際網路的傳播特性,使得一些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範圍被不斷放大。也正是因其傳播特性,很多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力並不強,隨著新的網絡文化現象的出現,它們就會被新的網絡流行語所代替。
「比如『給力』,最早詞形見於史書,也符合大眾表達習慣,現在已被廣泛使用。再比如,網絡語言中的『版主』一詞,顧名思義,就是一版之主的意思,主要負責管理網站論壇的某些欄目,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特殊產物,因其形象化被廣泛使用。但這個詞也被網友寫成了『斑竹』『斑豬』,在社會文化交流中,顯然這兩個詞會對傳播造成誤解。」任遂虎舉例說。
「堵」與「疏」結合,「收」與「棄」兼顧在《咬文嚼字》編輯部日前發布的「2014年十大流行語」中,網絡流行語「高大上」「萌萌噠」入選,而關注度較高的詞語「任性」「森麼愁森麼怨」「也是蠻拼的」等未上榜。
在專家看來,網絡語言代表著一種新的語言文化,其中不乏充滿活力和新意的話語,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所以不能將其徹底格式化,而需去偽存真,擇其優者而用之。
如何「擇其優者而用之」?任遂虎認為,一是語言要符合語法、表意明確;二是符合社會道德規範,過于格調低下,甚至帶有侮辱色彩的網絡語言,要堅決反對;三是看其是否反映時代精神,在整個社會交流當中是否有存在的價值。
「網絡語言的確有自我淨化機制,以及社會選擇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作分析、判斷和引導,這是十分必要的。」任遂虎說。
「語言只有隨社會的發展不斷納新吐故,才真正具有生命力。」王文宏表示,對於網絡語言,我們不能排斥和壓制,關鍵是一個引導規範的問題,做到「堵」與「疏」結合,「收」與「棄」兼顧。
「網絡語言肯定還會不斷創新,而如何使其更易於文化傳播,是我們所需要思考的。」同時,王文宏還建議,希望有專家學者能夠對網絡語言作全面的研究,並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研究找出規律來,使其更有助於語言文化的發展」。
光明日報評論:公民網絡用語亟須強化規範意識張穎煒(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文學院)語言系統既有約定俗成的歷史形成,也有推陳出新的發展演變。網絡語言作為資訊時代的產物,具有強大的語言生命能力,這是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語言變化所無法比擬的。網絡語言一方面給我們的語言帶來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對我國規範語言文字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其諸多失範主要表現在:
網絡語言語音失範。因為網絡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視覺化的口語性語言,網絡交際者利用文字等書面符號來表現有聲語言時,往往只取其音而不論其本義的漢字詞用法,如膩害(厲害),濃重(隆重),鎂鋁(美女),菇涼(姑娘),口年(可憐)等,這些實現替代作用的語詞,與漢字、漢語詞的規範用法相矛盾,對漢語的規範字詞系統產生了衝擊和影響。
網絡字詞使用失範。網絡作為新媒體,應與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媒體一樣遵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使用規範漢字。但是今天的漢語網絡世界,異體字、舊字形、錯別字、生造詞隨處可見。網民隨意地更改原詞形、利用漢語語音的同音或近音條件創造新詞、對漢語固有詞賦予網絡新義、新造網絡詞語、異形詞混雜使用等。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累覺不愛」「喜大普奔」等,不但毫無語言文化的延續性可言,而且表意含混,無一不是硬性縮略、強行拼裝的結果。
網絡語言語法失範。漢語是缺乏形態變化的孤立語,語序和虛詞是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規範漢語中沒有像屈折語那樣的利用詞形變化來表達語法範疇的形式,但在網絡語言中,網民將屈折語中的形態變化手段運用於漢語詞形上,使漢語詞語在網絡語言中通過詞形變化添加了數、時的語法範疇義,如小夥伴s(小夥伴們)、同學s(同學們)等,網民模仿英語名詞「數」的變化,在漢語名詞後加複數詞尾「s」,以此來替代漢語中表複數的詞綴「們」
網絡標點符號失範。對照《GB/T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網絡語言標點符號的失範主要有標點符號的缺失、誤用、重疊使用等不規範。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網絡語言在表達上越來越多樣化,在傳播上越來越迅捷化。從今天網絡語言失範的普遍性來看,絕大多數網民缺乏語言文字使用的規範意識。我國第一部關於語言文字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因此,網絡語言的規範必須從使用者入手,加強網民的網絡語言使用的規範意識,才能從源頭上控制網絡語言的失範現象。
第一,在傳統課堂陣地中加強規範語文的教學。政府已對現代漢語語音、文字、詞語進行了一系列的規範工作,但是大眾對政府的語言文字規範工作還缺乏認識和了解,因此,在我國語文教學課堂中,應加強這方面的知識教學。各省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應適當增加國家的語言文字規範化知識,將現代漢語審音、簡化字、異體字、異形詞等相關知識普及給中小學生,督促他們從小養成使用規範漢語和漢字的習慣。在大學教學環境中,應對國家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工作進行持續宣傳和學習。大學生沒有了應試的教學要求,在語言文字使用的規範度上只會倒退而不會進步,且大學生作為網絡語言使用的主力軍,他們在網絡語言的不規範上所發揮出的影響力是遠遠大於其他人群的。因此,大學教育中如不是中文專業的,似應考慮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而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側重於文學教學的同時應增加一定的語言文字規範化知識的教學。
第二,加強對社會大眾進行語言文字規範知識的教育。社會大眾是傳播文字規範的另一大群體,因此,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語言文字應用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在全社會營造「說規範話、寫規範字、用規範語」的良好氛圍。各級地方政府可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各地語委與社區合作,將語言文字規範化知識以寓教於樂的形式,面向大眾進行宣傳,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的意義、語言文字規範的法律法規、語言文字的規範用法等,從改善我國語言文字使用的現實風氣入手,從網下影響到網上。
第三,充分發揮媒體的示範和輿論監督作用。媒體在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環境建設中起著自身示範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可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上開闢專門的宣傳窗口宣傳規範的語言文字知識。新聞稿從標題到語句、從用字選詞到語法語用都必須嚴格遵守並達到國家語言文字的規範要求,這樣才能使讀者在閱讀、收聽、觀看新聞媒體的傳播內容時得到積極的、正確的、規範的語言文字的引導。同時,要重視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可以開設專門的欄目或節目,適時報導公共服務行業、公共設施、網絡用語用字的情況,提升大眾的語言文字規範意識。
第四,加大網絡媒體自身的規範化建設。當今媒體格局正在深刻調整,網絡媒體已逐步成為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環境建設的主戰場,但由於其編審制度相對寬鬆甚至匱乏,自媒體更是一種無人約束的自由行為,這對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建設存在很大的消極影響。為此,加大網絡媒體自身規範化建設很有必要。傳統媒體應帶動網絡新媒體的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所有的媒體傳播都應建立起語言文字的規範傳播意識和規範傳播行為。國家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媒體在語言文字規範化上的監管,網絡媒體在傳播上逐漸向規範靠攏,才能帶動越來越多的網民在語言文字應用上的規範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