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習得性無助
人們往往在一段時間的消沉中總是有禍不單行的感覺,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地處理不好。而一旦接連的受挫,在隨後的事情處理中都會變得怠慢,甚至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變得無力上心。這種情況不僅僅在成人中經常出現,而且特廣泛存在於兒童學習生活中,甚至摧毀兒童信心,讓孩子變得沉默內向一般,寡言少語,而在除了學習工作範疇之外的興趣愛好活動中仍然表現積極,這時候很多家長會歸咎於孩子的性格問題,實際上這可能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說法,當某人反覆面對無法控制的壓力情況時,就會出現學習性的無助感。甚至他們已經「了解」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束手無策,即使有可能改變,也不再試圖改變它。這種經驗形成慣性後,一旦發現自己無法完全控制和處理事情時,他們就會失去動力。即使出現允許個人改變其處境的機會,他們也不再會採取行動。經歷過習得性無助的人通常難以做出決定。習得的無助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風險。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習得性無助的提出者,他詳細介紹了三個關鍵特徵:
面對創傷變得被動難以理解反應可以控制創傷會增加壓力水平成人習得性無助
在成年人中,學習到的無助表現為一個人不使用或學習對困難情況的適應性反應。
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通常會接受壞事的發生,並且對這些事幾乎沒有控制權。即使有潛在的解決方案,他們也無法解決問題。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成年人習得性無助的情況的例子:
儘管多次嘗試戒菸,但仍然反覆吸菸,可能會使一個人相信他們將永遠是吸菸者。一段時間內的改變飲食或生活方式後無法減肥,可能會使人相信這將永遠不會發生並放棄嘗試。離開家庭虐待狀況可能非常困難。一開始受虐女性會很堅決打算脫離虐待環境,向周圍人求助,但是局限於周圍人際環境的錯誤判斷,失敗幾次後,便會陷入這樣的絕望,即使可能會相信,即使有幫助和支持,他們也永遠無法逃脫施虐者。兒童習得性無助
通常,習得性的無助始於童年。
如果看護者對孩子的救助需求沒有做出適當的回應,孩子可能會得知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則學習到的無助狀態可能會持續到成年。
例如,長期遭受虐待和忽視的兒童學習過程而形成的習得性的無助感和無助感。
兒童習得性無助的一些特徵包括:
自卑動力不足對成功的期望低持久性較低不尋求幫助將缺乏成功歸因於缺乏能力將成功歸因於無法控制的因素,例如運氣在童年時代,學習中的無助常常出現在學校。如果孩子努力學習以便在學業上做得好,但最終卻做得不好,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絕望。
一個2004年的研究考察了應試學生習得性無助效應。每個參與的孩子參加了兩項測試之一。首先是非常困難的問題,而另一個則是較簡單的問題。參加第一次考試的學生似乎感到沮喪,懷疑他們的學術能力,並且錯過了簡單的問題。
作者認為學習無助會影響他們的考試成績。那些參加第二次考試的人沒有遇到這些影響。孩子們可以通過增強適應力來避免學習中的無助感。可能有助於恢復能力的眾多因素中,有積極依戀的照顧者,幽默和獨立個性。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最常見的介入手段認知行為療法(CBT)。CBT通過改變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來幫助人們克服這些類型的挑戰。
CBT的工作原理是,我們思考和解釋生活事件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最終影響我們的感受。研究表明,它在許多情況下都是有用的。更具體地說,CBT是針對特定問題,面向目標的方法,需要個人的積極參與才能成功。它著重於他們當前的挑戰,思想和行為的細節,而非結果。
CBT方法包括:
定期一對一或小組討論,或兩者結合頻繁的反饋,注重細節角色扮演活動鎮定身心的方法逐漸增加對引起恐懼的事物的接觸記錄認知行為日記練習所學的技能以促進積極的行為改變和成長儘管還沒有研究運動對人類心理層面的特殊影響,但是體育鍛鍊通常有益於精神健康,並且可以減輕或預防焦慮,抑鬱,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