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習得性無助阻礙你成功

2020-12-28 地球的稻草人

生活中的習得性無助

人們往往在一段時間的消沉中總是有禍不單行的感覺,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地處理不好。而一旦接連的受挫,在隨後的事情處理中都會變得怠慢,甚至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變得無力上心。這種情況不僅僅在成人中經常出現,而且特廣泛存在於兒童學習生活中,甚至摧毀兒童信心,讓孩子變得沉默內向一般,寡言少語,而在除了學習工作範疇之外的興趣愛好活動中仍然表現積極,這時候很多家長會歸咎於孩子的性格問題,實際上這可能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說法,當某人反覆面對無法控制的壓力情況時,就會出現學習性的無助感。甚至他們已經「了解」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束手無策,即使有可能改變,也不再試圖改變它。這種經驗形成慣性後,一旦發現自己無法完全控制和處理事情時,他們就會失去動力。即使出現允許個人改變其處境的機會,他們也不再會採取行動。經歷過習得性無助的人通常難以做出決定。習得的無助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風險。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習得性無助的提出者,他詳細介紹了三個關鍵特徵:

面對創傷變得被動難以理解反應可以控制創傷會增加壓力水平成人習得性無助

在成年人中,學習到的無助表現為一個人不使用或學習對困難情況的適應性反應。

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通常會接受壞事的發生,並且對這些事幾乎沒有控制權。即使有潛在的解決方案,他們也無法解決問題。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成年人習得性無助的情況的例子:

儘管多次嘗試戒菸,但仍然反覆吸菸,可能會使一個人相信他們將永遠是吸菸者。一段時間內的改變飲食或生活方式後無法減肥,可能會使人相信這將永遠不會發生並放棄嘗試。離開家庭虐待狀況可能非常困難。一開始受虐女性會很堅決打算脫離虐待環境,向周圍人求助,但是局限於周圍人際環境的錯誤判斷,失敗幾次後,便會陷入這樣的絕望,即使可能會相信,即使有幫助和支持,他們也永遠無法逃脫施虐者。兒童習得性無助

通常,習得性的無助始於童年。

如果看護者對孩子的救助需求沒有做出適當的回應,孩子可能會得知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則學習到的無助狀態可能會持續到成年。

例如,長期遭受虐待和忽視的兒童學習過程而形成的習得性的無助感和無助感。

兒童習得性無助的一些特徵包括:

自卑動力不足對成功的期望低持久性較低不尋求幫助將缺乏成功歸因於缺乏能力將成功歸因於無法控制的因素,例如運氣在童年時代,學習中的無助常常出現在學校。如果孩子努力學習以便在學業上做得好,但最終卻做得不好,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絕望。

一個2004年的研究考察了應試學生習得性無助效應。每個參與的孩子參加了兩項測試之一。首先是非常困難的問題,而另一個則是較簡單的問題。參加第一次考試的學生似乎感到沮喪,懷疑他們的學術能力,並且錯過了簡單的問題。

作者認為學習無助會影響他們的考試成績。那些參加第二次考試的人沒有遇到這些影響。孩子們可以通過增強適應力來避免學習中的無助感。可能有助於恢復能力的眾多因素中,有積極依戀的照顧者,幽默和獨立個性。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最常見的介入手段認知行為療法(CBT)。CBT通過改變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來幫助人們克服這些類型的挑戰。

CBT的工作原理是,我們思考和解釋生活事件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最終影響我們的感受。研究表明,它在許多情況下都是有用的。更具體地說,CBT是針對特定問題,面向目標的方法,需要個人的積極參與才能成功。它著重於他們當前的挑戰,思想和行為的細節,而非結果。

CBT方法包括:

定期一對一或小組討論,或兩者結合頻繁的反饋,注重細節角色扮演活動鎮定身心的方法逐漸增加對引起恐懼的事物的接觸記錄認知行為日記練習所學的技能以促進積極的行為改變和成長儘管還沒有研究運動對人類心理層面的特殊影響,但是體育鍛鍊通常有益於精神健康,並且可以減輕或預防焦慮,抑鬱,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焦點

  • 習得性無助與習得性樂觀
    此書提出了兩個最核心的概念:習得性無助與習得性樂觀。(其他概念:解釋風格,反芻)「1964年,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一次失敗的動物行為實驗中,他發現並證明了心理「習得性無助」的存在,從而轟動了整個心理學界。」
  • 讓你一事無成的魔鬼:習得性無助
    你也許知道這是王菲的一句經典歌詞,但你很可能不知道,這歌詞其實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種經典表現。因此,你開始覺得無能為力了,覺得自己擺脫不了「命運」。你開始覺得虛無,不再樂觀,仿佛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這種情況,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是什麼在阻礙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你是否有這些困惑:FLAG立了一堆,卻什麼都沒完成;天天喊著脫單,卻總宅在家裡,誰也不想去認識;戀愛了幾次,都無疾而終,總是因為相似的問題爭吵,走散;你懷疑自己是否哪根筋搭錯了,是否根本就不適合戀愛,是否會虛度一生;你焦慮、抑鬱、無力,甚至絕望,無法排解;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習得性無助,簡單地來說,就是一種對現實無何奈何、不做任何反抗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比如,孩子學習一樣東西,但是總是失敗,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便漸漸失去了信心,不再做任何努力性的嘗試。 為什麼孩子會陷入「習得性無助」呢?
  • 不行,我不行的 | 習得性無助
    用了喬伊的身體在地球走了一圈,回到「生之來處」,發現自己的火花被點亮,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的「火花」是被什麼點亮,在喬伊那句「你連人生目標都沒有,你找不到你的火花」的刺激之下,22號迷失了。看完整部影片,在22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很明顯的心理學知識點——習得性無助。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習得性無助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好的積累可以讓你質變,差的累計則有可能會讓你「喪命」。你知道習得性無助嗎?心理學上就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可以通過負性事件的累積而習得一種對現實的無望,輕則讓人喪失鬥志,重則使人抑鬱,產生自殺、輕生的念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關於「習得性無助」
    這種現象心理學稱之為「習得性無助」,經常出現在痛苦而無法擺脫的婚姻裡、被壓榨欺凌的職場中。近來倍受社會熱議的PUA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的製造者。熱戀中佔據主動的一方,或職場中的上級,會給被動的一方施加巨大的「壓力」,使其逐漸否定自己的價值,從內心認同能被選擇是極大的福氣,如果離開就再無出路,從而被迫服從權威和羞辱,扛不住的人甚至會自殺。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你是否想像過,疫情結束後人們的狀態?整個社會如火如荼、全面復甦,人們精神面貌為之一振?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無助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M。Seligeman)提出來的,塞裡格曼首先把狗放在難以逃避的電擊區域,起初狗狗們試圖逃避電擊的反應很積極,然而24小時後它們的逃避反應明顯減少或消失了。#習得性無助
  • 難以逾越的習得性無助
    你經歷過絕望麼?對愛情的絕望,對工作的無奈,對信心的喪失,對困難的無助,無法擺脫的挫敗感,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這種情況下,什麼心靈雞湯都沒用,什麼加油打氣「感同身受」打雞血都無濟於事,只能直面慘澹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在絕望面前,我們無能為力。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你總是「喪」得不行?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習得性無助。來源/蝌蚪五線譜一轉眼,2017年已經漸近尾聲。最後這幾天,本來應該是辭舊迎新的時候。但是,稍微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不管是微博上、還是朋友圈裡,負面情緒層出不窮。實際上,「喪」文化的流行,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無助、焦慮,乃至絕望,似乎總能輕易包圍我們。甚至,有商家推出了以「喪」為主題的產品。
  • 習得性無助:你可曾想過無助可能是你潛意識習得的?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躲避不了電擊。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在人潛意識裡成為一種行為模式或者習慣,即先對自己進行否定(比如我幹不好某件事情),然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就會產生抗拒或者逃避(或拖延)。
  • 《奇蹟男孩》:用心理學解釋奧吉「習得性無助」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當時奧吉深深地捲入了「習得性無助」。在現實生活中,像奧吉一樣,許多經歷過長期失敗的孩子,或長期生病的病人,或是無助的老人。他們經常有「習得性無助」現象。由「習得性無助」引起的絕望、抑鬱和抑鬱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根源。
  • 習得性無助有多可怕,屢遭挫折的你會這樣嗎?該怎麼避免這種狀況
    你會不會覺得這只是你一個人的心態問題,其實這問題在人類和許多動物中都發現過。心理學家將這稱為「習得性無助」,當我們意識到無法控制周圍時,就會以消極無助的方式面對一切。最早發現習得性無助的是塞利格曼的電箱與狗實驗。塞利格曼將狗子們分為可逃脫組和不可逃脫組。
  • 生活低谷期,擺脫習得性的無助,走向生活成功
    擺脫習得性無助感,擺脫低谷期是很重要的告訴我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不到30歲的前同事,已成為大型國企中層,是後備人才庫中學歷最高、年齡最小的幹部。結果,他因職場鬥爭被免職,被送進「冷宮」和「發配」最無關緊要的部門,從那以後,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
  • 心理分享之習得性無助:學會正確的歸因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1塞利格曼的實驗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塞利格曼用狗做了這個實驗: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施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 很可能是陷入「習得性無助」,家長需要注意
    「媽媽希望你可以表現得更好,所以那樣說,希望你不要驕傲,繼續努力。」「是嗎?」孩子將信將疑。很多孩子像浩浩一樣,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甚至呈否定態度,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其實小孩子的自我評估一般都建立在家長對他們的評價之上,浩浩的媽媽總傳達出浩浩不夠優秀的信息,孩子自己也會慢慢產生這樣的心理。
  • 自律|人為什麼會自暴自棄,別讓自己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漩渦
    在後繼研究中,塞裡格曼認為人類的抑鬱發展與動物習得性無助的形成過程非常相似。人類的抑鬱也是因為他們從過去不可控制的經驗中習得了無助感。和狗一樣,當一個人努力去控制某一事件,卻屢遭失敗,他就會停止此類嘗試。如果此類情形出現得太過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無力控制的感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可以被控制的情境上,並感到無助而抑鬱。
  • 二刷《風雨哈佛路》:麗茲的成長史,教我們如何面對習得性無助?
    這部電影我非常推薦各位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觀看,讓孩子認識到,在遭遇生活逆境時,如何面對習得性無助。一: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用比較官方學術性的語言進行解釋——習得性無助,是在創傷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在危急的環境當中,不斷形成這樣的一種感覺。
  • 可能是因為陷入「習得性無助」,家長有三大誤區
    關於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基於動物實驗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