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2020-12-2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你是否想像過,疫情結束後人們的狀態?

整個社會如火如荼、全面復甦,人們精神面貌為之一振?

我不太樂觀。問題不在於經濟,而在於當下蔓延的「心理危機」。我說的不是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而是「眼神中逐漸消失的光」——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

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某種角度講,比病毒的傷害力更強。

一、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1967年,著名行為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在實驗中發現,狗在受到多次無法擺脫的電擊後,在新環境(可輕鬆逃脫電擊)中也放棄逃脫。就像是「學會」了放棄對命運的控制,聽任擺布。

後續研究發現,人類也存在這種心理。

經歷的挫折,有可能會讓我們形成一種詭異的心態。哪怕在我們能擺脫噩運、控制局面的時候,仍甘心自我放棄。

塞裡格曼更擔憂的是:伴隨習得性無助的抑鬱感會產生比抑鬱本身更嚴重的生理傷害。

後續的行為病理學(Behavioral medicine)、健康心理學(healthpsychology)的研究從不同角度證實,「悲觀、抑鬱」的人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趁虛而入。

比如,下述研究發現:

處於壓力的人,輕微劃傷需要一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痊癒;對17415名職場人士的追蹤研究顯示,壓力可預測心臟病發作率增加了88%;荷蘭針對中老年人,做了為期10年的長期追蹤,結果發現,樂觀程度後25%比起前25%的死亡率高30%。……

大家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目前可以確定,習得性無助會導致: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認知能力降低;加速衰老、影響顏值;高血壓、心臟病、癌症風險提升。是否覺得要正視這個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人類要進化出習得性無助?經歷哪些事情會引發?大範圍的習得性無助會出現麼?是否能採取行動消解習得性無助?

二、習得性無助的進化意義

除了少數考古學者、人類學家,現代人很難想像史前人類面臨的殘酷挑戰——而他們將近百萬年的歷史,奠定了我們基因的基礎。

如果有外星人學者來到地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把人類歸類為:黑猩猩,偶爾會思考。

史前人類的預期壽命不過30歲左右,他們之所以短壽,多是由於「外力」因素導致,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食物短缺、暴力衝突、徵服奴役。

習得性無助的存在,暗示了人類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要麼是食物極度缺乏,要麼是飽受殘酷奴役,畢竟,在這兩種情境下,「什麼都別想、什麼都不做」,意味著消耗更少的能量,因而更有機率存活。

看看馴養的綿羊,魯莽蹦躂的綿羊不大可能被「刀下留羊」,經歷代代篩選,具有習得性無助這種「進化優勢」的綿羊才有機會傳播他們的基因。

類似肥胖症、注意力障礙,「習得性無助」也是一種在進化史上具有適應優勢的「能力」,一種應對極端環境提升生存率的應激機制。這種機制,已經被廣泛寫進我們的基因。

但很遺憾,在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中,這一古老的應激機制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利。

那麼,什麼情況下,習得性無助會被激活?

三、大範圍的習得性無助恐將醞釀

我們乘地鐵,哪怕一小時,也不妨礙我們心平氣和;但如果自駕或計程車,只要遇上塞車,哪怕幾分鐘,卻讓人焦慮難耐。

這是人類天性厭惡「失控感」在作祟。

塞車時,無論我們做什麼,也無法改變塞車的現狀,因而體驗到「失控」。

如果是我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工作、學習、找對象……我們一再努力,卻一再碰壁。一旦這種情形出現的太過頻繁,人就很容易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情境中,甚至包括自己實際能把控的領域。

此時,意味著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正式形成。

近年的大環境,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為「習得性無助」的激活提供了絕佳肥沃的土壤:

年輕人在「中產式生活」的憧憬下長大;網際網路的誇大效應不斷傳播「努力-逆襲」神話;年輕人很努力,卻不幸的步入增長停滯年代;社會內捲化日益嚴重,外加疫情……如果你想了解大眾真實的心態,最可靠的方式是觀察網絡流行語,它是人們內心的一面鏡子。

我們看下,2016年-2019年網絡流行語的微妙變化,管中窺豹:

2016年「洪荒之力、小目標」(奮鬥情緒);2017年「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自嘲情緒);2018年「佛系」(無奈情緒);2019年「太難了」(哀嘆情緒)。從奮鬥、努力、自嘲到無奈、乃至於絕望。這,簡直是習得性無助的批量生產流水線!

勝敗本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習得性無助的泛濫,光是影響身體健康就很嚴重了,更可怕的是,其「泛化」效應,會讓人放棄一切,包括自己有能力控制的領域。

若無視它泛濫,不主動採取措施,後果不堪設想。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高危人群」?

如果你符合下述行為中的一項,那就該警惕了:

對生活失去熱情,對前景不抱希望;葛優躺,運動減少,不願嘗試新事物;成癮行為(遊戲、煲劇、暴飲暴食)增多;專注力降低,避免複雜思考;……是否覺得這都是些稀鬆平常的事,無傷大雅?

這種輕視問題的想法,讓我想到了社會生態學中稱為「景觀失憶」的效應:由於景觀年復一年悄然變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察覺不到變化,若干年,人們早已忘掉最初的樣子。

這類「悄悄變化的常態」,不易引起警惕,因而更容易積蓄,乃至最終引爆致命的生態災難!比如,你現在覺得,學習時專注20分鐘「還算尚可」,你可能忘了,不久前,你能輕鬆專注一兩個小時。

這提醒我們,在自己內心的精神家園「景觀失憶」之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坦白說,我自己也多多少少萌生了上述心態,這也是我研究本專題的原因。我不希望自己在最需要勇氣、理性、行動力的時候,卻偏偏受制於這古老而無用的應激機制。

以行動,救自己,出困境。

下面,我分享三種應對措施:

四、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改變

社會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但強有力的原理——行為影響態度。

即我們的行為對態度的正向影響,持久而穩定。

前面談到了,「頻繁體驗失控感」是激活「習得性無助」的導火線。

因此,我們只需「以其人之道而還之」,即可大幅度削弱失控感的無助感。

心理學家蘭格主導一項著名的養老院責任實驗,為我們提供一個頗有啟發的洞見:

實驗者是社會背景接近的老年人,他們被分為兩組,兩組都享受到療養院舒適的服務,一組對服務擁有一定的自主安排權(儘管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另一組一切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條,只需接受服務即可。為期三周的實驗結束後,心理指標測量顯示,擁有自主權小組的老人在「快樂、活力、睡眠質量」等方面有了93%的提高,而被安排組只提高了21%。另外,詢問老人們是否願意參與一個小遊戲,結果第一組有10人報名,第二組僅1人報名。

該實驗影響深遠,在2003年、2010年的大型實驗中得到其他學科的驗證。

此類實驗提供了一把鑰匙:我們只需保持必要的自主掌控權,就能驅散失控感,積極面對生活。

受上述理論啟示,我們該如何打破「習得性無助」呢?

我實踐證實有效的建議是:學習某些「付出即有回報」的技能(或愛好),保持之。

其中的關鍵是「自主決策權」以及「進步感」,你可以積極捕捉正向反饋的信號。好比,學英語、跑步運動、背誦詩詞、演講等等,都是不錯的選項。它們都容易讓我們形成「強有力的控制感」。

你每天想跑多遠、跑多久,想學幾個單詞,背誦哪首詩……你都有著高度的決策、把控權。

儘管,無論是運動還是閱讀,既不會馬上提升你的學業排名、或改善你的經濟狀況,但它們都在對你的潛意識做出積極暗示:「你能自主把控你的身體及想法,更能獲得改善。」

如此,即用行動瓦解了「你完全無法控制自我」的謊言,遵循「行為改變態度」理論,它對我們的潛意識有強大「說服力」,自然就將「習得性無助」消解於無形。

一些學生家長喜歡把孩子的學習安排的「滴水不漏」,這其實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極為不利。

適當「授權」孩子必要的「決策權」,讓他們找到對學業的控制感,既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又有利於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職場員工與老闆的關係亦同理。

你或許會問,如果我沒什麼興趣愛好,當下也不具備培養各種興趣愛好的條件,該怎麼辦?

五、通過歸因解釋由內而外獲得免疫

前面談過,一旦頻繁感到「失控」,就容易引發「習得性無助」。

但有件事,哪怕我們堅持10年,頻繁感到失控,卻不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這件事情是——買彩票。

為什麼買彩票這件事如此神奇?

原因是,彩票,類似於賭博,會讓人「受挫」(這是必然的)卻不會讓人「無助」。因為,人們對「賭」的認知信念高度一致——賭嘛,隨機事件,願賭服輸。

對。「認知信念」是關鍵。

如果我們能夠清醒認知,造成挫敗的實質原因是「客觀要素」而非「主觀要素」 (比如你的才智、毅力),那麼,我們充其量只會「無奈」,卻不至於引發「習得性無助」。

這種甄別主客觀原因的內省,我們稱之為「歸因解釋」。這是一種消解習得性無助的認知策略。

下面,我示範下,如何通過「歸因解釋」來自我救贖。先看一種典型的受挫:明明很努力,卻看不到明顯進步。

多數人面對這種情況的「直覺歸因」大概會解釋如下:

默認信念:付出就該有回報行為:我付出了期望:明顯進步結果:看不到明顯進步結果與期望存在巨大的鴻溝。於是,傾向於做出解釋「自己才智不行」,進而產生「失控無助感」。

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略微想下,就會看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

上述「付出就該有回報」的「直覺解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沒錯,很多孩子的世界觀很「正」,很理想,我們會覺得這些世界觀很可愛,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的世界觀很「科學」。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嘗試著修正下這種「不成熟」的「默認信念」呢?

默認信念「付出總有回報」不符合真實世界,理由至少包括:

人類基因中內嵌的「公正世界假設」,讓我們更容易接受「努力=回報」的信念、進化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成功學的「後見之明」及「倖存者偏差」,讓我們誤以為「有勇有謀努力拼搏=成功」。很抱歉,那是因為多數符合條件卻仍失敗的群體鮮有機會進入大眾視野*歷史、人類學。大腦的生理特徵決定了「進步滯後效應」,通俗的說法。就是量變(內在改變)到質變(看得到的改變)會存在相當長的滯後期,半年甚至幾年都很可能*生物學、發展心理學。……

可見,更科學的信念應該是:「付出或許有回報,但回報既來得慢,也來得不明顯。」

如果你擁有了這個更成熟(確切的說是更符合真實世界)的默認信念。那麼,同樣是「付出了努力」但「暫未收到明顯回報」,就不會讓你感到「失控」了。就好比沒人會因沒中彩票而感到「失控」。

類似道理,其他讓人產生「失控感」的現實情況,我們也可以一一通過修正「默認信念」來化解。

你或許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在該問題)的「默認信念」是否貼合現實?

我可以給你一個簡單的判斷建議——如果你超過一年,甚至兩三年來都沒有過「恍然大悟」的體驗,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你的「默認信念」是該好好刷新了。

顯然,「默認信念」是否能夠「適應現實」取決於你知識的淵博程度。

所以,不要問知識有什麼用,知識就是這麼有用。

那麼,如果我知識薄弱,現在已經陷入「無助的惡性循環」中了,還有什麼辦法走出困境麼?

六、精神應急預案

我們看災難片,經常會看到「啟動災難應急響應」。

為什麼會存在「災難應急預案」呢?

答案是:人類面對缺乏經驗的緊急事件時——容易被「原始的生理應激機制」控制——比如,腎上腺素飆升、肌肉爆發力提升,但同時大腦也會關閉思考。

生理應激狀態或許能讓人迅速逃命,或避免失血過多,但對於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的是「冷靜思考」。

因此,我們需要一種「默認行動程序」,當我們慌亂時,老老實實照著「程序」行動即可。

而「習得性無助」,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恰似人類精神世界的「災難」——OK,警報拉響——然後,「應急預案」呢?

嗯,你或許找到靈感了。如果我們事先設置了「應急預案」,就像為自己留下了錦囊妙計,那一旦習得性無助「告警」時,就能啟動錦囊,指引我們。這是大思路。

不過,每個人面對的是五花八門的現實問題,無法像對待火災、疫情那樣制定統一的應急預案。

所以,我們的目標並不是給自己編制一道行動程序,我們是給自己找到某種精神指引——這套精神指引,我們曾幾何時非常熟悉,只可惜隨著年齡漸長,我們把它丟棄了——榜樣。

如果你用心觀察兒童的行為,會發現,比起「說教」,他們更多是從童話、寓言中找到「行為指引」……比如,「狼來了」、「小馬過河」、「龜兔賽跑」。

儘管,隨著年齡漸長,成年人的知識閱歷相比兒童有一番提升,但我們別忘了,成人社會的複雜度相比童年世界更呈指數增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兒童困惑時有童話作為指引,但我們成年人迷茫時呢,「什麼」能指引我們?

正如思想家坎貝爾的觀點,成年人更需要神話的力量,不過我們需要的不是神話中的「迷信」成分,而是神話中的英雄原型(存在進化基礎)。

我們需要這個英雄原型,需要「精神榜樣」,賦予我們強悍的內心力量,當我們內心「拉響災難警報」時,為我們提供「默認行動程序」。

對於擁有這種「內在強悍」的人,他可以無視上述由外而內的轉變、或者由內而外的歸因,他們本身就百折不撓,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教育心理學研究亦支持這類觀點。

進化賦予人類一種天性:我們註定是會吸收、承繼(最吸引你)自己所喜愛的人的多數秉性,而且這種吸收還是建立在無意識的基礎上。換而言之,你崇拜誰,你就會成為誰。當我們的內心響起「警告」時,你的榜樣會賦予你應對的勇氣。

古今中外這類英雄榜樣數不勝數,你們大可自行發現最契合自身品性的榜樣。找到他,學習他,直至「內化」成你精神家園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樣的「榜樣」,繼續尋找,不要停下。

七、結語

本文信息量較大,建議把三個措施重新審視一遍,擇其適者而行之。

我寫作本專題,並非是號召「拼搏不止、奮鬥不息」。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對他人的生活方式做價值評判。

我只不過期盼著看到本文的朋友們,至少能維持身心健康。因為,習得性無助帶來的抑鬱情緒,我們痛苦與無助的根源,歸根結底,是輕信那種「從未真正存在過的未來」。

這是來自社會潮流潛移默化的傷害,我們豈能任其胡來、坐視不理?

一些人隱約察覺到了,疫情在加速我們這個世界的「陌生化」,很多從前難以想像的事情,或將一一出現。

「這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最好的年代;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面前應有盡有。」

保持最佳狀態,屏氣凝神,靜待風起。

#專欄作家#

《進化式運營》作者,「基於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網際網路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關於「習得性無助」
    如果在一個不可控的環境裡,人一旦認識到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時,就會選擇認命而放棄抗爭。這種現象心理學稱之為「習得性無助」,經常出現在痛苦而無法擺脫的婚姻裡、被壓榨欺凌的職場中。近來倍受社會熱議的PUA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的製造者。熱戀中佔據主動的一方,或職場中的上級,會給被動的一方施加巨大的「壓力」,使其逐漸否定自己的價值,從內心認同能被選擇是極大的福氣,如果離開就再無出路,從而被迫服從權威和羞辱,扛不住的人甚至會自殺。
  • 習得性無助與習得性樂觀
    此書提出了兩個最核心的概念:習得性無助與習得性樂觀。(其他概念:解釋風格,反芻)「1964年,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一次失敗的動物行為實驗中,他發現並證明了心理「習得性無助」的存在,從而轟動了整個心理學界。」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孩子們的無助感也是這樣一點點「習得」的,我們以最常見的學業困難為例說明:1、習得性無助的開始階段偶然一次或幾次考試的成績不理想,隨之而來的就是老師的指責、父母的嘮叨以及孩子自己深深的自責情緒。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習得性無助
    你知道習得性無助嗎?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後,在無能為力的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助狀態。也就是人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出現了聽任擺布的行為的一種現象。當遭受了太多命運的打壓之後,本來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結果,但是卻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於是放棄掙扎、接受痛苦。心理學上就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 讓你一事無成的魔鬼:習得性無助
    你也許知道這是王菲的一句經典歌詞,但你很可能不知道,這歌詞其實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種經典表現。這種情況,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被稱為:替代性無助。這是指,人類可以通過觀察另一個人的行為得到的結果(如受到獎勵或懲罰)而進行替代性學習。同樣的,人並不需要直接體驗不可控的事件,只要觀察到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不可控事件,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
  • 心理分享之習得性無助:學會正確的歸因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1塞利格曼的實驗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塞利格曼用狗做了這個實驗: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施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阻礙你成功
    經歷過習得性無助的人通常難以做出決定。習得的無助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成人習得性無助在成年人中,學習到的無助表現為一個人不使用或學習對困難情況的適應性反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通常會接受壞事的發生,並且對這些事幾乎沒有控制權。即使有潛在的解決方案,他們也無法解決問題。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成年人習得性無助的情況的例子:儘管多次嘗試戒菸,但仍然反覆吸菸,可能會使一個人相信他們將永遠是吸菸者。
  • 不行,我不行的 | 習得性無助
    看完整部影片,在22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很明顯的心理學知識點——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消極的行為、心理狀態。
  • 難以逾越的習得性無助
    對愛情的絕望,對工作的無奈,對信心的喪失,對困難的無助,無法擺脫的挫敗感,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這種情況下,什麼心靈雞湯都沒用,什麼加油打氣「感同身受」打雞血都無濟於事,只能直面慘澹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在絕望面前,我們無能為力。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你可曾想過無助可能是你潛意識習得的?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躲避不了電擊。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在人潛意識裡成為一種行為模式或者習慣,即先對自己進行否定(比如我幹不好某件事情),然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就會產生抗拒或者逃避(或拖延)。
  •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你總是「喪」得不行?
    習得性無助,就這樣被提出、被證實。之後的故事,可以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尋找習得性無助的生理基礎,一條是解釋習得性無助背後的心理機制。任何心理行為,背後都有生理結構支撐。不過,要想在諸多生理因素中,找到最關鍵的那一種,卻並不容易。目前我們知道的是,很多神經遞質都參與了習得性無助過程,比如γ-氨基丁酸(GABA)。
  • 二刷《風雨哈佛路》:麗茲的成長史,教我們如何面對習得性無助?
    這部電影我非常推薦各位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觀看,讓孩子認識到,在遭遇生活逆境時,如何面對習得性無助。一: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用比較官方學術性的語言進行解釋——習得性無助,是在創傷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在危急的環境當中,不斷形成這樣的一種感覺。
  • 生活低谷期,擺脫習得性的無助,走向生活成功
    擺脫習得性無助感,擺脫低谷期是很重要的告訴我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不到30歲的前同事,已成為大型國企中層,是後備人才庫中學歷最高、年齡最小的幹部。結果,他因職場鬥爭被免職,被送進「冷宮」和「發配」最無關緊要的部門,從那以後,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陷入「習得性無助」,是一種逃避失敗的行為在大人看來,孩子很多小小的失敗,都是正常的、能夠克服的,但是孩子卻沒有信心繼續挑戰,只是向失敗低頭,還把失敗的理由歸於其他因素。孩子的這種表現,多半就是「習得性無助」。
  • 《奇蹟男孩》:用心理學解釋奧吉「習得性無助」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我將以《奇蹟男孩》中的奧吉為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進行闡述;在第二部分中,我將通過一個著名的電擊犬實驗,了解這種心理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的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避免陷入「習得性無助」。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在奧吉上?這種心理會使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然後陷入深深的痛苦性無助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著名概念。
  • 自律|人為什麼會自暴自棄,別讓自己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漩渦
    在後繼研究中,塞裡格曼認為人類的抑鬱發展與動物習得性無助的形成過程非常相似。人類的抑鬱也是因為他們從過去不可控制的經驗中習得了無助感。和狗一樣,當一個人努力去控制某一事件,卻屢遭失敗,他就會停止此類嘗試。如果此類情形出現得太過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無力控制的感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可以被控制的情境上,並感到無助而抑鬱。
  • 習得性無助有多可怕,屢遭挫折的你會這樣嗎?該怎麼避免這種狀況
    從心理學中看他如何自我救贖和拯救他人(視頻版用豆瓣高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來解讀主人公如何破除習得性無助,文字版主要是精煉的心理學知識,比較乾貨)發現習得性無助當面對現實一次次的暴擊,你會不會覺得人間不值得
  • 「習得性無助」,是什麼在阻礙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長期積累的負面生活經驗,讓我們放棄努力,忍受糟糕的現狀。研究發現,習得性無助與抑鬱、焦慮、物質成癮和進食障礙等心理困擾高度相關。02習得性無助源於一種「失控感」。再比如,做著不喜歡的工作,跟不喜歡的人往來,過著不喜歡的生活,卻無法改變。他們像實驗中那條狗一般,不論自己做什麼,怎麼做,都無濟於事。然後形成一種預期:怎麼努力也沒用,我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最終放棄改變的嘗試。
  • 很可能是陷入「習得性無助」,家長需要注意
    如果長期被這種評價包圍,孩子會陷入「習得性無助」,變得更加自卑,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更容易產生悲觀心理,對障礙望而生畏。警惕孩子深陷「習得性無助」,幫助孩子走向「習得性樂觀」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什麼叫「習得性無助」,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會好奇馬戲團裡的大象那麼龐大有力,怎麼不掙脫繩子逃跑呢?
  • 樹先生》習得性無助和面子文化聯手逼瘋了他
    電影的代入感極強,似乎每個觀眾的身邊都有這樣一個叫做「樹」的人。他們的身上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習得性無助」和「好面子」。在「樹先生」身上,這兩個特點的矛盾衝突極為尖銳。也就是他內心這兩股力量,一步步把他逼向瘋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