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逾越的習得性無助

2020-12-28 滄海一隅

你經歷過絕望麼?對愛情的絕望,對工作的無奈,對信心的喪失,對困難的無助,無法擺脫的挫敗感,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

這種情況下,什麼心靈雞湯都沒用,什麼加油打氣「感同身受」打雞血都無濟於事,只能直面慘澹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在絕望面前,我們無能為力。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做實驗時提出的: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只得經歷痛苦;多次實驗後,不管接下來有沒有電擊,小狗只要聽到蜂音器就倒地呻吟、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種絕望是外界和內心兩重枷鎖作用的結果。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會對絕望中人大聲呼籲:你要振作,這是你自己內心在作祟,是你自己禁錮自己,你可以的,你要相信自己。然而,當他自己經歷絕望的時候,他肯定會對如此勸慰自己的人說一句:mmp,你知道我現在在經歷什麼嗎?

習得性無助在孩子身上表現最突出,一次次學習成績的打擊,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和自卑心理,這不是站著指手畫腳的大人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

我們不是鋼鐵俠,而是記憶的集合體,是社交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說,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活在當下是個偽命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並以此作為對目前遭遇、將來經歷的判斷評價標準。

過往的經驗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卻又會給自己帶來偏見,將我們綁架在一個狹小的認知範圍內,這是一把雙刃劍。

為什麼我們提倡「改變自己」「活在當下」「人定勝天」?如果這些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稀鬆平常的事情,那還需要提倡麼?事實上,這些口號是不切實際的,但如果真的做到了,那確實的非凡的。

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你白天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實際上你還是你,最多是小修小補,你依然在固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仍然在既定的路線上踽踽獨行。自我綁架的威力是巨大的,難以抗拒的,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就拿愛情來說,特蕾莎修女曾說過: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來說,如果不被需要、沒有愛、不被關心,那真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無論你做什麼,都得不到另一半的愛和關心,那這還不算絕望麼?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人談了很多次戀愛,但到了最後依然沒有找到那個對的人,他內心極其孤獨卻被人視為渣男!其實,稍微有腦子的人都應該知道:談戀愛次數多和渣之間絲毫沒有直接關係。

這種人正在經歷的就是習得性無助:「她是不是又生氣了?」「我又跪舔了麼?」「為啥她總是對我愛答不理」……很多戀愛學也在教人什麼情緒推拉、欲擒故縱、高價值展示、情愛話術等等,實際上只是技巧,如果僥倖用技巧得到了佳人,最後自己原形畢露,這和詐騙也沒啥分別。

如果確實能為對方改變自己並堅持下去的,那是很了不起的,然而幾人能做到?更具有操作性的是發現那個適合自己的人,做自己就行了,這就需要一些緣分了。強扭的瓜剛開始甜,後面只能越來越苦,直到患上習得性無助。

失戀多了會讓自己產生懷疑: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談戀愛?我是不是永遠不會得到對方的歡心?這種挫敗感會導致惡性循環,一步步讓自己陷入絕望之中。

中國有幾千萬的光棍,並不是他們天生就是渣男渣女,並不是他們喜歡分手、離婚,他們在和異性交往中,失敗的經歷讓他們自帶有色眼鏡,懷疑自己的同時也懷疑異性,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種人很難自身有所突破,只需要等一個適合的人出現,不過談何容易?

「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不奮鬥?」這種居高臨下的標語,只能讓習得性無助者望而生畏:是呀,他們比我優秀都在努力,那我努力有個屁用!

往期回顧:「活在當下」可能是個偽命題

孤獨,一個人的狂歡

為啥道理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以為自己很理智麼?

如果男人遭受性別歧視……

相關焦點

  • 習得性無助與習得性樂觀
    此書提出了兩個最核心的概念:習得性無助與習得性樂觀。(其他概念:解釋風格,反芻)「1964年,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一次失敗的動物行為實驗中,他發現並證明了心理「習得性無助」的存在,從而轟動了整個心理學界。」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無助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M。Seligeman)提出來的,塞裡格曼首先把狗放在難以逃避的電擊區域,起初狗狗們試圖逃避電擊的反應很積極,然而24小時後它們的逃避反應明顯減少或消失了。#習得性無助
  • 讓你一事無成的魔鬼:習得性無助
    你也許知道這是王菲的一句經典歌詞,但你很可能不知道,這歌詞其實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種經典表現。這種情況,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比如,你已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孤獨中,你就會漸漸認為孤獨才是人生的真實,從而更加放棄與他人交流(結果更加難以逃離孤獨)。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阻礙你成功
    經歷過習得性無助的人通常難以做出決定。習得的無助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風險。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習得性無助的提出者,他詳細介紹了三個關鍵特徵:面對創傷變得被動難以理解反應可以控制創傷會增加壓力水平
  • 不行,我不行的 | 習得性無助
    看完整部影片,在22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很明顯的心理學知識點——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消極的行為、心理狀態。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習得性無助
    你知道習得性無助嗎?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後,在無能為力的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助狀態。也就是人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出現了聽任擺布的行為的一種現象。當遭受了太多命運的打壓之後,本來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結果,但是卻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於是放棄掙扎、接受痛苦。心理學上就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 關於「習得性無助」
    這種現象心理學稱之為「習得性無助」,經常出現在痛苦而無法擺脫的婚姻裡、被壓榨欺凌的職場中。近來倍受社會熱議的PUA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的製造者。熱戀中佔據主動的一方,或職場中的上級,會給被動的一方施加巨大的「壓力」,使其逐漸否定自己的價值,從內心認同能被選擇是極大的福氣,如果離開就再無出路,從而被迫服從權威和羞辱,扛不住的人甚至會自殺。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你是否想像過,疫情結束後人們的狀態?整個社會如火如荼、全面復甦,人們精神面貌為之一振?
  •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你總是「喪」得不行?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習得性無助。來源/蝌蚪五線譜一轉眼,2017年已經漸近尾聲。最後這幾天,本來應該是辭舊迎新的時候。但是,稍微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不管是微博上、還是朋友圈裡,負面情緒層出不窮。實際上,「喪」文化的流行,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無助、焦慮,乃至絕望,似乎總能輕易包圍我們。甚至,有商家推出了以「喪」為主題的產品。
  • 習得性無助:你可曾想過無助可能是你潛意識習得的?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躲避不了電擊。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在人潛意識裡成為一種行為模式或者習慣,即先對自己進行否定(比如我幹不好某件事情),然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就會產生抗拒或者逃避(或拖延)。
  • 心理分享之習得性無助:學會正確的歸因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1塞利格曼的實驗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塞利格曼用狗做了這個實驗: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施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 習得性無助有多可怕,屢遭挫折的你會這樣嗎?該怎麼避免這種狀況
    心理學家將這稱為「習得性無助」,當我們意識到無法控制周圍時,就會以消極無助的方式面對一切。最早發現習得性無助的是塞利格曼的電箱與狗實驗。塞利格曼將狗子們分為可逃脫組和不可逃脫組。塞利格曼將這種消極放棄的行為成為習得性無助。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陷入「習得性無助」,是一種逃避失敗的行為在大人看來,孩子很多小小的失敗,都是正常的、能夠克服的,但是孩子卻沒有信心繼續挑戰,只是向失敗低頭,還把失敗的理由歸於其他因素。孩子的這種表現,多半就是「習得性無助」。
  • 《奇蹟男孩》:用心理學解釋奧吉「習得性無助」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當時奧吉深深地捲入了「習得性無助」。在現實生活中,像奧吉一樣,許多經歷過長期失敗的孩子,或長期生病的病人,或是無助的老人。他們經常有「習得性無助」現象。由「習得性無助」引起的絕望、抑鬱和抑鬱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根源。
  • 很可能是陷入「習得性無助」,家長需要注意
    如果長期被這種評價包圍,孩子會陷入「習得性無助」,變得更加自卑,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更容易產生悲觀心理,對障礙望而生畏。警惕孩子深陷「習得性無助」,幫助孩子走向「習得性樂觀」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什麼叫「習得性無助」,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會好奇馬戲團裡的大象那麼龐大有力,怎麼不掙脫繩子逃跑呢?
  • 自律|人為什麼會自暴自棄,別讓自己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漩渦
    在後繼研究中,塞裡格曼認為人類的抑鬱發展與動物習得性無助的形成過程非常相似。人類的抑鬱也是因為他們從過去不可控制的經驗中習得了無助感。和狗一樣,當一個人努力去控制某一事件,卻屢遭失敗,他就會停止此類嘗試。如果此類情形出現得太過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無力控制的感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可以被控制的情境上,並感到無助而抑鬱。
  • 「習得性無助」,是什麼在阻礙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長期積累的負面生活經驗,讓我們放棄努力,忍受糟糕的現狀。研究發現,習得性無助與抑鬱、焦慮、物質成癮和進食障礙等心理困擾高度相關。02習得性無助源於一種「失控感」。你會發現,後者的歸因方式更易形成「習得性無助」。這種歸因方式有三個特點:1.內在: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錯。2.普遍:認為問題不僅是問題,還會影響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 樹先生》習得性無助和面子文化聯手逼瘋了他
    他們的身上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習得性無助」和「好面子」。在「樹先生」身上,這兩個特點的矛盾衝突極為尖銳。也就是他內心這兩股力量,一步步把他逼向瘋癲。 2「習得性無助」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進行的一項實驗。
  • 二刷《風雨哈佛路》:麗茲的成長史,教我們如何面對習得性無助?
    這部電影我非常推薦各位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觀看,讓孩子認識到,在遭遇生活逆境時,如何面對習得性無助。一: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用比較官方學術性的語言進行解釋——習得性無助,是在創傷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在危急的環境當中,不斷形成這樣的一種感覺。
  • 可能是因為陷入「習得性無助」,家長有三大誤區
    關於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基於動物實驗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