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過絕望麼?對愛情的絕望,對工作的無奈,對信心的喪失,對困難的無助,無法擺脫的挫敗感,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
這種情況下,什麼心靈雞湯都沒用,什麼加油打氣「感同身受」打雞血都無濟於事,只能直面慘澹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在絕望面前,我們無能為力。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做實驗時提出的: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只得經歷痛苦;多次實驗後,不管接下來有沒有電擊,小狗只要聽到蜂音器就倒地呻吟、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種絕望是外界和內心兩重枷鎖作用的結果。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會對絕望中人大聲呼籲:你要振作,這是你自己內心在作祟,是你自己禁錮自己,你可以的,你要相信自己。然而,當他自己經歷絕望的時候,他肯定會對如此勸慰自己的人說一句:mmp,你知道我現在在經歷什麼嗎?
習得性無助在孩子身上表現最突出,一次次學習成績的打擊,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和自卑心理,這不是站著指手畫腳的大人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
我們不是鋼鐵俠,而是記憶的集合體,是社交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說,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活在當下是個偽命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並以此作為對目前遭遇、將來經歷的判斷評價標準。
過往的經驗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卻又會給自己帶來偏見,將我們綁架在一個狹小的認知範圍內,這是一把雙刃劍。
為什麼我們提倡「改變自己」「活在當下」「人定勝天」?如果這些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稀鬆平常的事情,那還需要提倡麼?事實上,這些口號是不切實際的,但如果真的做到了,那確實的非凡的。
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你白天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實際上你還是你,最多是小修小補,你依然在固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仍然在既定的路線上踽踽獨行。自我綁架的威力是巨大的,難以抗拒的,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就拿愛情來說,特蕾莎修女曾說過: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來說,如果不被需要、沒有愛、不被關心,那真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無論你做什麼,都得不到另一半的愛和關心,那這還不算絕望麼?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人談了很多次戀愛,但到了最後依然沒有找到那個對的人,他內心極其孤獨卻被人視為渣男!其實,稍微有腦子的人都應該知道:談戀愛次數多和渣之間絲毫沒有直接關係。
這種人正在經歷的就是習得性無助:「她是不是又生氣了?」「我又跪舔了麼?」「為啥她總是對我愛答不理」……很多戀愛學也在教人什麼情緒推拉、欲擒故縱、高價值展示、情愛話術等等,實際上只是技巧,如果僥倖用技巧得到了佳人,最後自己原形畢露,這和詐騙也沒啥分別。
如果確實能為對方改變自己並堅持下去的,那是很了不起的,然而幾人能做到?更具有操作性的是發現那個適合自己的人,做自己就行了,這就需要一些緣分了。強扭的瓜剛開始甜,後面只能越來越苦,直到患上習得性無助。
失戀多了會讓自己產生懷疑: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談戀愛?我是不是永遠不會得到對方的歡心?這種挫敗感會導致惡性循環,一步步讓自己陷入絕望之中。
中國有幾千萬的光棍,並不是他們天生就是渣男渣女,並不是他們喜歡分手、離婚,他們在和異性交往中,失敗的經歷讓他們自帶有色眼鏡,懷疑自己的同時也懷疑異性,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種人很難自身有所突破,只需要等一個適合的人出現,不過談何容易?
「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不奮鬥?」這種居高臨下的標語,只能讓習得性無助者望而生畏:是呀,他們比我優秀都在努力,那我努力有個屁用!
往期回顧:「活在當下」可能是個偽命題
孤獨,一個人的狂歡
為啥道理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以為自己很理智麼?
如果男人遭受性別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