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還在職業生涯早期的時候,德沃夏克便著手寫了A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為Ludevít Peer——一位他在布拉格臨時劇院管弦樂隊裡十分了解的大提琴家而作。他將大提琴曲譜(連同鋼琴伴奏部分)一起交給Peer審核,但作品最終並沒有完成。1925年時,人們才在德沃夏克的遺產中發現了當時的手稿。
長期以來,哈納斯·維漢一直請求德沃夏克為他寫一部大提琴協奏曲,但總是被作曲家拒絕。維漢曾說:大提琴屬於那種美妙的樂器,但如果僅僅作為協奏曲中的獨奏樂器,似乎有損於它自身的光芒。據約瑟夫·米希爾說,德沃夏克對大提琴的中音區域很感興趣,但對猶如鼻腔部位的高音區和模糊不清的低音區則時常有抱怨之聲。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德沃夏克說他為自己最終決定寫一部大提琴協奏曲而感到非常震驚,雖然這一想法由來已久。
德沃夏克是在紐約做第三任美國國家音樂學院主任時,寫的這首協奏曲。1894年,音樂學院的一位老師同時也是作曲家的維克多·赫伯特,完成了他的E小調第二大提琴協奏曲,從3月9號開始,在一系列音樂會上進行了首演。德沃夏克至少聽了兩場演出,激發了自己寫一部大提琴協奏曲以滿足維漢多年以來願望的熱情。赫伯特曾是1893年12月16號首演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響曲那支管弦樂隊裡的主要大提琴家。赫伯特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為B小調,這可能使德沃夏克也決定用B小調創作自己的大提琴協奏曲。作品在1894年11月8日開始寫作,於1895年2月9日完成。
看了總譜以後,維漢提出了很多改進建議,包括兩個華彩樂段,其中一個是在第三樂章的結束部分。但是德沃夏克只接受了其中無礙大局的一些小的改進,兩個華彩樂段都沒有做任何改動,第三樂章是作曲家獻給自己的妻姐約瑟菲娜·科涅佐娃的。1894年11月時,科涅佐娃在給德沃夏克的信中說自己病得很厲害,在整首樂曲歡欣鼓舞結束之前,這一緩慢沉思的部分,引用了德沃夏克歌曲「別管我」中的旋律,這也是科涅佐娃最喜歡的歌曲。1895年5月,當作品進一步修改以後,約瑟菲娜·科涅佐娃病故。
德沃夏克曾給他的出版商寫了以下一封信:只有你能答應我,在未經我授權和同意的情況下,任何人包括我的朋友維漢,都不得對我的作品作出任何改動,我才會將這部作品交於你發表。雖然這部作品的最後一個樂章並沒有如維漢修改的那樣有一個華彩樂段,但它的形式是我能夠感覺得到的,也是出自於我自己的構思。
就作品的尾聲部分,德沃夏克寫道:最終應該以一個漸弱的音結束,「就像呼吸一樣……接下來聲音開始漸強,最後由樂隊似暴風雨般地奏出。這是我的想法,而且我不會對此有任何改變」。
1895年9月,哈納斯·維漢第一次私下和作曲家在Lužany演出了這部作品。雖然否定了維漢的很多修改建議,但德沃夏克依然非常希望由維漢公開首演這首曲子,而且也承諾首演非維漢莫屬。這件事情後來發生了變化,克拉珀姆闡述了其中的原因。倫敦愛樂樂團協會秘書弗朗西斯科·伯傑,1895年11月致信德沃夏克,邀請他在倫敦指揮自己的作品舉辦一場音樂會。德沃夏克欣然接受並且準備指揮這部大提琴協奏曲的首演,由維漢擔任獨奏演員。伯傑提議演出日期定在1896年3月19日,但這一日子對維漢來說並不方便(也許和維漢已經籤約的波西米亞四重奏的音樂會日期發生了衝突)。愛樂協會堅持這一日期並且未和德沃夏克商議就聘用了英國大提琴家列奧·斯特恩擔任獨奏演員。一開始時,德沃夏克拒絕參加音樂會。「伯傑非常震驚也感到很為難,」因為音樂會的廣告已經發出。據克拉珀姆推測,維漢將德沃夏克對他的承諾公之於眾,於是事情再次發生變化。斯特恩來到布拉格,在作曲家的審視之下,開始準備這場音樂會。到3月早期的時候,所有的協議都已達成,首演如期於1896年3月19號在倫敦女王音樂廳舉行,德沃夏克親自擔任指揮。斯特恩當時用的那把名琴,是著名制琴商斯特拉迪瓦裡製作的「General Kyd」, 斯特拉迪瓦裡總共也就製作了大約60把大提琴。
1896年4月11日,倫敦首場演出結束以後,斯特恩又在布拉格可以被稱為第二場公開舉辦的音樂會上演奏了其中的獨奏部分,後來又在倫敦演出了這首曲子。1896年12月以及1897-1898年期間,這首協奏曲又被為數極少的大提琴家演奏過,指揮則來自英國和美國,包括斯特恩1897年1月在芝加哥的那場演出。維漢後來也繼續演奏這首協奏曲並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的第一場公開演出是1899年1月在海牙;之後在1899年12月20日,又第一次經德沃夏克指揮,在布達佩斯演奏了這首名曲。儘管在維漢之前,這部作品已經有了很多次公開演出,但他和德沃夏克一直是忠實而堅定的朋友。
這部作品於1896年在柏林,由N. Simrock公開發行。
▲ 楚爾斯·莫克
第一樂章以極溫柔的旋律開始。第一主題貫穿整個樂章並且再次出現在第三樂章的最後一部分,使得整部作品具備了一個循環往復的結構。大提琴的介入有點類似即興創作,在B大調上拉出這一主題,緊隨其後的是一個三停頓和弦。接下來大提琴又在E大調上再現這一主題。這部協奏曲需要演奏者具備相當豐富的技術造詣,特別是在尾聲部分,大提琴需演奏八度音階和許多的雙倍停頓。獨奏大提琴以一連串的顫音以及B大調的八度音階結束。整個樂章在樂隊合奏的第一主題中結束,標誌著樂曲進入雄偉的最強音。
在如散文般優美的第一樂章以後,是一個冗長的慢板,抒情樂章以一個主要由長笛伴奏的類似於華彩樂段的演奏而別具特色。大提琴奏出了雙倍停頓,左手以彈撥相配合。第二樂章在大提琴極度寧靜的泛音聲中結束。
最後一個樂章是一個正式的迴旋曲。開始時由號角安靜地吹出主題。一串逐漸上升的音符將樂曲引入充滿戲劇色彩的木管及弦樂器部分。獨奏大提琴以修飾過的主題大聲進入,標誌著果斷和決然。樂隊再次奏響新修飾過後的主題。接著大提琴以30秒的單音在D弦上拉出了一個充滿愛意的歌唱旋律。這一快速的段落將樂曲引入稍稍放慢的、悅耳柔和的境界。一個漸強且漸速的過渡又將樂曲引入用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奏出的快速琶音。接下來是一個強烈的對比,由弦樂器和巴松管伴奏的木管樂器高聲奏出樂曲主題。然後是C大調的中速樂段,樂曲從A大調過渡到升C大調再回到降B大調,最終回到了B大調的原始速度。緊隨其後的是另一個引用了第一和第二樂章中相關音樂元素的安靜而緩慢的樂段。協奏曲在整個樂隊演奏的活潑快板中結束。
1887年,德沃夏克的良師益友勃拉姆斯,寫過一部為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雙重協奏曲,時間上要比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早8年。他校正了這部大提琴協奏曲的譜樣,通過總譜已經諳熟了整部作品。20世紀德國著名大提琴家羅伯特·豪斯曼,已經在家經勃拉姆斯鋼琴伴奏演奏過這部作品,據說勃拉姆斯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我事先知道可以為大提琴寫出如此美妙的協奏曲,我將親自而為之!」1897年3月7日,勃拉姆斯聽了德國傑出的大提琴家、大提琴老師、作曲家雨果·貝克爾在音樂會上和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這首曲子,音樂會之前就對自己的朋友Gänsbacher說:「今天,你將聽到一部真實的作品,一部充滿男性荷爾蒙的作品!」
德沃夏克最初的總譜,在他從哈納斯·維漢那多如牛毛的改進建議中採納很少一部分作出修改以前,已經被描述為「極具音樂性」,這一版本也一直時不時地用於演出。德沃夏克有些作品是在美國寫成的,像《弦樂四重奏「美國」》,《自新世界》,都很明顯地受到了美國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美國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音樂中的五聲音階。但在這部協奏曲中,這方面的影響倒不是十分清晰。有位作者指出協奏曲裡有一點來自美國音樂的影響;另有作者則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天,德沃夏克在紐約但並沒有去音樂學院,說自己病了。一位去他家的探望者發現他正在家裡作曲。「他唯一的病相是對作曲的熱度……吃剩下來的食物扔得滿屋都是,他被堵在那些食物堆裡,看上去已經有好幾天了。」雖然具體時間並沒有說明,但可想而知那是在他逗留音樂學院的最後一段時間裡,那時候他的薪金已經削減,而且不能有規律地支付。
在所有的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中,《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一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最偉大的」、而且是大提琴協奏曲「之王」。曾經有不同的作曲家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寫過很多作品,但也有例外。比如,J.S.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或者還有勃拉姆斯(這裡不包括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和勃拉姆斯的二重協奏曲)。
▲ 戈蒂埃·卡普松/帕佛·賈維/巴黎管弦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