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9日),女明星鄭爽起訴自己的前男友張恆,民間借貸糾紛案二審開庭,但就在這個事件節點上,張恆拋出一個「大瓜」——兩人赴美代孕,後因兩人分手,又決定「棄子」。
2021年1月18日,女星鄭爽「代孕棄養」的新聞猶如一顆炸彈,讓網友震驚,也讓代孕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熱議話題。
當天下午,鄭爽前男友張恆在微博上發布消息稱,自己滯留美國,是為了照顧「兩個無辜的小生命」。一連串爆料接踵而來:鄭爽疑似曾與張恆在海外有過一段婚姻,兩個孩子經代孕出生,出生證上母親一欄的名字疑為鄭爽。
(張恆微博截圖/圖)
也就是說,張恆所說的「滯留美國」「照顧兩個無辜生命」的背後,可能是作為生物學母親的鄭爽的棄養行為。1月18日傍晚,一段錄音出現在網絡,疑似鄭爽及其父親的聲音一再強調,希望打掉代孕母親腹中的胎兒,進一步坐實了此前的傳聞。
1月19日下午,鄭爽發布微博,但並未正面回應「代孕棄養」一事,全文始終在強調個人隱私。
(鄭爽微博截圖/圖)
後續,鄭爽又發了新回應,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張恆為自己爭取到了輿論空間,鄭爽「代孕棄子」的新聞則再次把「代孕」這個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最近幾年,「代孕」這個昔日為人所諱言的詞呈公開化浮出水面,成為公眾爭相討論的話題。準入政策、技術問題、社會倫理是每次討論的核心議題。看上去是簡單的醫療問題,最後卻是一個關於人性的周旋。今天看,依然如此。
我國法律歷來禁止代孕,在衛生部出臺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準則》中,都明確規定了禁止相關醫療機構和技術人員實施代孕的內容。儘管2015年修訂《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時,已將「禁止代孕」的相關條款刪除,但並不意味著代孕的合法化。
也就是說,在中國通過正規途徑、找正規機構,是不可能實現代孕的。
現實中,對於不缺錢的明星等,就把目光盯上了到國外代孕。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南非等國家,還有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伊利諾州、內華達州等州,代孕可以一路綠燈。在美國,包括涉事的科羅拉多州在內,模稜兩可的立法,也為代孕留下了操作空間。
不過,雖說國外代孕並不違法,但由此會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作為當事人,絕不能有「棄嬰」的想法。
如果代孕孩子生下來,基於血緣關係已經建立,從保護兒童利益的角度出發,多數國家傾向於承認,代孕所生兒童與委託代孕父母間的法律關係。
無論是根據美國當地法律,還是根據中國民法典,都明確親生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以及財產繼承關係。在美國,根據《安全港法》,父母把孩子安全遺棄,並不會遭到起訴,但會失去監護權。在中國,父母遺棄子女,可能涉及遺棄罪甚至更嚴重的罪行。
所以,如果兩個孩子真是鄭爽的骨肉,那麼,她就不能撇清與對方的血緣關係。對於張恆,可以通過協商,或者在美國、國內提起訴訟,要求對方共同承擔撫養孩子的義務。
當然,孩子具有合法繼承他們財產的權利。如果曝光的錄音屬實,根據我國《收養法》,讓他人領養恐怕行不通,因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才能被收養。
另外,為明星包辦國外代孕事務也不是什麼「發財經」。根據有關法規,此類業務應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3萬元以下罰款,並給予有關責任人行政處分」。
部分明星出於保持身材、維持事業發展等需要,既想享受天倫之樂,又不想承擔生育之苦,所以有了代孕的想法。此前,某女星在節目中發表要「生孩子找個肚子就行」的相關言論,可見代孕想法在「星圈」中不是個例。
但是,對於拿錢買特權的當事人,不要以為不缺錢,離開了中國,就到了法外之地。代孕過程,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待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出生後,無論身處何地,都有不可分割的法律義務。
代孕在我們國家是不合法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合子、胚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2020年年底,陳凱歌在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拍攝短片《寶貝兒》,一度被罵上熱搜,其原因就是「美化代孕」。如今鄭爽「代孕棄子」一事,央視新聞發表評論,簡明扼要的表明了態度:
前有代孕媽媽遭「退貨」,後有某明星疑似代孕欲棄養,曝光錄音中「打也打不掉,我都煩死了」更令人憤怒。代孕在我國被明令禁止,其對生命的漠視令人髮指:包生男孩代孕者懷上女孩會被強行打胎;胎兒如存缺陷或被丟棄…如此踐踏底線,法律難容,道德難容!瞭望新聞周刊、光明日報等媒體也發表評論,
呼籲填補法律空白。
瞭望新聞周刊《女藝人鄭爽代孕事件是人倫悲劇,相關立法必須加快!》:如果「社會有需求」就能合法化,則販毒吸毒、賣淫嫖娼為何不可「立法規範」「合規作業」?代孕女性和嬰兒被商品化,不僅僅是涉及當事人和家庭的人倫悲劇,更將帶來整個人類的悲劇。「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社會要不斷提升公序良俗,涵養文明倫理,唯有進一步紮緊法律籬笆,對相關各方的違法行為和懲戒措施進行細緻規範,才能讓代孕黑產無空子可鑽,讓人倫悲劇不再發生。光明日報《我們需要法律來作為反對代孕的堅強後盾》:一直以來,代孕背後最嚴重的問題,是無數女性「拿命換錢」……對於反對代孕需要時時呼籲,而對於目前國內法律存在的空白,則有必要藉此機會倡議有關部門儘快填補,不能再讓代孕黑產業鏈繼續鑽法律的空子了。由於我國嚴禁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於是,不少人選擇赴美代孕生子。據第一財經報導,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誕生了商業代孕。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商業代孕在美國出現了「一條龍」的產業鏈,涉及代孕公司、醫院、律師、心理諮詢師等。在美國,很多代孕公司都有超過20年的歷史。針對此事,第一財經採訪了從事中美跨國法律業務的資深律師谷律師。谷律師介紹,
美國50個州每個州的法律不一樣,對待「代孕」一事也是如此:在美國明確禁止代孕的州有:紐約州、印第安納州、密西根州、路易斯安那州、亞利桑那州等;明確支持代孕或者「代孕友好型」(SurrogacyFriendly)州有:加利福尼亞州、康乃狄克州、德拉瓦州、哥倫比亞特區、緬因州、內華達州、羅德島、佛蒙特州、華盛頓州、新罕布夏州、新澤西州等。另外還有兩類:即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州以及對代孕設置限制的州。近十年來,美國一些代孕合法的州,如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科羅拉多州等,接待了許多來自美國本土外的有錢人客戶。
而中國赴美代孕最大的群體是同性戀者,其次是富豪,而後才是工薪階層等。在費用方面,谷律師表示,一個代孕媽媽大概收取4~7萬美元不等。「這僅是代孕媽媽本人收取的費用。」他說道,「再加上醫生、中介的費用,估計要10~15萬美元左右。」對於鄭爽事件中出現的,當事人有棄養或者送至領養機構的想法,谷律師表示,主要會涉及兩個層面:
第一,刑事犯罪層面;第二,則是民事方面,具體要看案例的情況。
「類似於撫養費是要給的。如果六個月不見孩子、不提供經濟支持,法院可以判定是『棄養罪』。」不過,也有案例中出現了代孕雙方籤署了契約式的合同,儘管其中有關於「棄養」的條款,但是
當這對夫婦不到美國領小孩,就無法告他們「棄養」,孩子只能被送孤兒院。「代孕」事件爆發後,此前與鄭爽合作的一些品牌迅速刪除了與鄭爽相關微博以此「劃清界限」。就在張恆發文引起輿論發酵的7天前,奢侈品牌Prada通過官方微博官宣三位品牌代言人,鄭爽為其中之一。Prada港股股價從1月18日下午開始大跌,一度跌超3%,當日收盤價跌1.70%,報46.20港元/股。19日早盤一度續跌超3%,尾盤拉升,收盤上漲3.14%。隨著該事件不斷發酵,Prada官博刪除了品牌話題下的鄭爽單人微博,鄭爽此前代言的化妝品品牌稚優泉、腕錶品牌LolaRose Watch、美發品牌AUSSIE官方微博均無法搜索到鄭爽代言的相關信息。曾拍攝過的雜誌《時尚芭莎》和《周末畫報》官博也刪除了鄭爽的封面內容。除了品牌鄭爽代言,鄭爽自身的商業版圖也恐難獨善其身。在《福布斯》雜誌中文版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上,鄭爽在2020年榜單上排名第82。天眼查App數據顯示,鄭
爽擁有16家公司的實際控制權,並擔任7家公司法定代表人,目前還有3家存續,分別為:上海噶咕娛樂發展有限公司、九江酷酷熊影視文化工作室、九江羊群效應影視文化工作室。鄭爽目前
在10家公司擔任股東,其中註冊資本最高的為2018年其與張恆共同投資創建的上海鯨谷座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鯨谷座),註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主營人工智慧應用軟體開發、大數據等業務。鄭爽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及疑似實控人,認繳金額為1350萬元,持股68%;張恆認繳640萬元,持股32%。此外,鄭爽在上海艾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認繳125萬元,持股20%;該公司註冊資本為625萬元,經營範圍為計算機軟硬體技術開發、技術諮詢等,鄭爽為公司第二大股東;其在九江鄭爽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持股68%,認繳金額680萬元。在影視圈內,不少圈內人也對鄭爽的行為表示了譴責。有業內人士表示,鄭爽難逃被「封殺」的結局影評人譚飛連發數條微博,指稱鄭爽「
社會性死亡是自找的」。鄭爽成名作《一起來看流星雨》的編劇汪海林,也發微博稱:自從她跟於正套近乎以後,我就不再關心她了。
最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而鄭爽參演的影視作品,也幾乎面臨「被下檔」的悲劇結局。由鄭爽出演的影視劇《絕密者》《只問今生戀滄溟》等,都被傳出檔期被臨時延後的消息,而鄭爽參演的電影《1921》態度更加堅定,電影的官方網站上,直接將鄭爽從電影《1921》演員表中除名了。而原本由鄭爽代言的「110警察節」相關短片已經被「警民直通車-上海」官方微博刪除。就連此前一直維護她的粉絲都沒有原諒她,據瀟湘晨報報導,鄭爽超話粉絲大咖「淺川第一美」取消認證並且改名,要求和鄭爽之前互關的粉絲互刪從新開始。還有將鄭爽設為特別關注的鐵粉,直接把之前和其他粉絲的矛盾置頂微博更換為「
鄭爽什麼時候滾出娛樂圈?」◎|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轉載請聯繫註明作者和出處。文 字 | 新浪微博、央視新聞、新浪財經、澎湃新聞、中新經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