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聲越來越少,蟬究竟去哪裡了?真相讓人感到驚訝

2021-01-18 罐頭芝士

夏天到了,午後小睡一會兒,吹著冷風,聽著知了的叫聲慢慢入睡,這是我們小時候夏天的每日節目,知了成了小孩子的獨寵,在知了聲中慢慢入睡,那才是我們的夏天,但是有人喜歡知了的叫聲,覺得像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也有人煩躁知了的叫聲。但是大家都知道知了聲是夏天到了的典型象徵,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現在的蟬聲是越來越少了,蟬究竟去哪兒了?現在,就由小編為大家告知真相。

相信很多都知道知了的幼蟲是在泥土裡長大的,幼蟲要在長達七年的時間後才能轉變成蟲。然而,現在人們在對土地使用的過程中會進行施肥,而化學肥料會對幼蟲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其次,知了是吸收樹枝或樹幹的汁液而生存的,隨著森林的砍伐,知了缺乏生存的食物,自然無法生存,所以知了聲也就越來越少了。

而且,現在人們生活在繁華的都市當中,遠離了自然,如何聽得到知了的叫聲呢?最後,知了本身具有抗菌降壓,保肺益腎,清血化瘀的作用,這一功效就使其供不應求,人們無節制的捕殺,生存知了的數量劇減,這也讓我們聽到的知了聲越來越少。每一種存活的生物都有它自身的價值,生態的平衡也由每一種生物來穩定。

好了各位,你們認為要如何才能保護好知了,才能讓蟬聲再次縈繞在我們的身邊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蟬聲裡的童年
    作者/三毛已有許久,未曾去關心蟬音。耳朵忙著聽車聲,聽綜藝節目的敲打聲,聽售票小姐不耐煩的聲音,聽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啞啞的秘密聲……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為我聽不見蟬聲。雖然附近也有田園農舍,可是人跡罕至,對我們而言,真是又遠又幽深,讓人覺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總有好多趟,是從那兒經過的,尤其是夏天。輪到下午班的時候,我們總會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條路,沒有別的目的,只為了捉蟬。
  • 盛莊聽蟬音,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
    蟬,可謂老朋友了。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從孩提時,或許更早一點。蟬聲,自然地裝滿了我的耳朵。我媽說我幼時,只要聽得夏至鳥叫,就不哭了,聽聽聽聽還會笑......或許我是在蟬聲中長大,與蟬聲有著緣分。我特想常聽到蟬聲,因蟬聲很美,如詩如歌。聽到蟬聲,有如置身其中,心曠神怡。但不知何因,歷史上文人們,大都說蟬聲若噪。
  • 古詩詞裡面的蟬聲,太美了!
    《蟬二首》子蘭獨蟬初唱古槐枝,委曲悲涼斷續遲。雨後忽聞誰最苦,異鄉孤館憶家時。衰柳蟬吟旁濁河,正當殘日角聲和。尋常不足少愁思,此際聞時愁更多。《賦得弱柳鳴秋蟬》李世民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微形藏葉裡,亂響出風前。
  • 蟬聲撩鄉愁
    盛夏,如急雨驟落的蟬鳴,難道是蟬對孤獨的一種釋放?蟲兒們的事情,我不懂。  年少時,捕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老家的村頭、河套、山野捕蟬,在長長的秸稈的頂端圈一個蛛網,到處尋覓蟬的藏身之所;聽到蟬鳴便會躡手躡腳地靠近,伸長脖子,仰著頭,盯著樹梢;粘住的蟬會帶回家中,放進玻璃瓶中圈養。
  • 北青報:投訴蟬聲擾民 為何如此「不解風情」
    隨著天氣漸熱,樹間的蟬鳴聲也越發高昂。可這夏日蟬鳴,有人覺得是樂聲,有人卻覺得是煩惱。近日,有四川成都市民撥打網絡理政平臺反映稱,自家附近的樹上知了(蟬)聲音太大,已經嚴重擾民。樹上蟬鳴,究竟是夏日樂章,還是擾民噪音?此事引發熱議。
  • 「美玉成蟬聲自遠」:說玉蟬
    蟬的造型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雛形,歷經了夏商周到漢代的不斷延續和傳承,成為了我們祖先一種崇拜之物,以蟬的羽化比喻期待人能重生,成為了人生追求的目標。於是,一些人以一枚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或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來為自己祈福增壽帶來運氣,這便是「佩蟬」。另外,權貴們還將玉蟬裝飾於頭冠之上,成為權勢與地位的象徵,「冠蟬」因此得名。
  • 漸行漸遠的那片蟬聲
    又到了「青草池塘處處蛙,綠葉高樹聲聲蟬」的季節,我好像又聽見了遠處傳來隱約的蟬聲,仿佛一閉上眼睛,就能馬上置身於那片熟悉的樹林裡,正扛著長長的竹竿在裡面穿梭……鄉下別的不多,就是樹多,一到夏天,濃蔭蔽日。
  • 蟬與日本人的無常觀
    蟬在俳句中,是晚夏的季語,與蟬有關的季語非常多,如春蟬、秋蟬、松蟬、朝蟬、夕蟬、夜蟬、油蟬、熊蟬、捕蟬、深山蟬、法師蟬。 日本最有名的詠蟬俳句是芭蕉的幾首詠蟬詩: 天籟寂靜,蟬聲滲入巖石閑さや巖にしみ入る蟬の聲 不知死將近,蟬聲如急雨やがて死ぬけしきは見えず蟬の聲 到了寫俳句的時代,日本人多詠蟬之生命的美麗與無常,佛教中無常的思想,對日本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說蟬
    作者:一凡丨朗誦:瑩麗億番洛瓦   「飲而不食者蟬也。」《荀子·大略》對蟬的讚譽,以蟬之「餐風飲露」「居高清飲」視為高潔。    詠蟬者每詠其聲皆尊其品格,是因蟬啟發思想,常為詠物言志的意象。蟬的清高孤苦尤為懷才不遇的文人及隱士們接受,而以蟬自詡寄託胸臆。最有名的當推「詠蟬三絕」。
  • 原創:捕蟬——古今捕蟬方法不盡相同,但童年的樂趣相似
    日前,讀到潘復林的文章《想聽蟬聲》:「如今的夏天,蟬聲真是越來越少了。在路上聽不到,在小區裡聽不到,就連我晨練的公園也蟬聲寥寥。」所幸筆者生活在遠郊,每到各種時令,蟬聲蛙鳴蛩唱依然可以聲聲入耳。記得小時候,每當放暑假的時候,蟬聲便已無孔不入地飛進尋常百姓家了。
  • 蟬聲喊醒的夏天
    孩子們叫它「嘰嘰兒龜」,喜歡捉活物的孩子一般不去捉嘰嘰兒龜,它太小,太憨,可憐巴巴地剛爬出地面就迫不及待找個地方蛻皮。在樹幹的底部,在蒿草上、蒼耳棵上,一段幹樹枝上,甚至是碌碡上,它似乎預知世間有無數風險,要趕緊蛻去舊衣長出翅膀。捉它幹什麼呢,養著它就是養著熱鬧的夏天,孩子對這個急先鋒充滿寵愛和善意。
  • 《蟬》 | 一隻蟬的17年
    他的作品往往充滿了一種獨特的神秘感和矛盾感,讓人感到親近又疏遠、熟悉又陌生、平凡又奇異,有一股非常私人化的情緒流淌其間。《蟬》也延續了他的風格,疏離又孤獨,卻能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這非常容易讓我們想到卡夫卡的《變形記》——兩者都是將一個「巨大化的昆蟲」放置在人類環境之中,去體現人在社會中的虛無和異化,但《變形記》著墨於人類對於「甲蟲」這異類的出現而產生的態度變化,而《蟬》則是著墨於「蟬」這個異類在人類世界中的變化。
  • 「蟬」的往事
    老婆伸長脖子東瞧西瞧就是看不見,我教她透過陽光延樹枝看,結果一試,果然發現上面還有好幾隻蟬,正拼命鼓翅叫著,知了知了聲聲灌耳。老婆笑了笑說:你是不是有特異功能,太厲害了。我答:啥子特異功能喲,那是小時候太窮,飢餓所致,捉蟬子吃,捉多了練成的。
  • 蒙曼:李商隱《蟬》
    而對於蟬高居樹杪這個特性,每個人的解說也不相同,對虞世南,那是「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呢,雖然沒有特別提到這件事兒,但是既然「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可見大樹也絕非蟬的庇護所;那在李商隱這首詩裡,蟬同時也具有這三個特性,那他又會賦予這些特性怎樣的情感呢?先看首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這是以蟬起興啊。
  • 淺談:蟬的短暫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對於蟬的一生,我只能說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生存的法則,而它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習性,最起碼證明在當下的環境中,這種生存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讓種群不滅絕。其次,蟬的壽命並不是只有四年,不同的蟬壽命有著較大的區別,有的僅能活2-3年,有的甚至能活17年。而且蟬在出土後,並不是只能活七天,也是因蟬而異。
  • 易河文學苑第 9 期《蟬》
    原創一葉輕舟還易河文學苑8月1日飛鳥和蟬任然 - 飛鳥和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七絕】蟬文/易志鴻一聲開曲萬聲跟,共奏連天震耳魂。動蕩居高常閃舞,飛來越去了無痕。
  • 最近這首《飛鳥和蟬》火了!飛鳥與蟬的人生,你選哪個?
    轉眼間,八月已經來了,已是立秋時節,但窗外的蟬聲不絕於耳。打開各個音樂平臺,查看排行榜,不難發現的是,從上周到這周,榜單前五中都少不了一首名叫《飛鳥和蟬》的歌曲。這首歌曲的演唱者大家都不陌生了,她就是任然。一個來自成都的才女。她,為人低調,沙啞的聲線成為歌曲的一大特點。
  • 朗誦:臨風聽暮蟬
    記得在《人與自然》裡,曾看到過這樣一段描述:「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一生的寫照。」對於蟬,我並不陌生,小時候常和夥伴們在山林間捕捉它,它給我的童年增添了幾多樂趣,可我卻不知道,小小的一隻蟬,竟有如此艱難的生命歷程,為了短短的一個月的快樂時光,在泥土中等待了四年,當破土而出,在繁花綠葉間引吭高歌時,它的生命也快到了盡頭。
  • 影視沙龍預告︱《第八日的蟬》
  • 《第八日的蟬》巔峰巨作,99%的人看完都覺得妙!
    故事採用兩條主線穿插的敘述方式將母子之間的經歷很漂亮地敘述了出來,我們知道了故事的結尾,卻對過程越來越感興趣,希和子究竟是怎樣和燻度過了這四年,而燻在步她養母后塵的時候未來又會怎樣?蟬在土中七年,破土而出後卻只能活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