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凡到不平凡,路遙究竟經歷了什麼?

2020-12-25 齊魯晚報網

從平凡到不平凡

- -對路遙再認知

許振超

2020年11月29日陝西省金融作家協會在西安蓮湖路金橋酒店舉辦了「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文學創作」金融系統骨幹作家培訓會,會議邀請著名作家、柳青文學獎獲得者、陝西省「四個一批」人才、《路遙傳》作者、陝西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曾與路遙在原陝作協共事七年的美女教授張豔茜做「路遙與《平凡世界》精彩故事分享會。筆者有幸近距離聆聽這位文學大咖對已故著名作家人生軌跡的敘說與評價。人如其名,氣質非凡的張教授以她對路遙全方位、多視角、寬領域的了解,以紮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人生閱歷、銳敏的見解、磁性的聲音,超越時空與年代,用拂去對時間的封塵、掀開了神秘面紗的手法,向我們娓娓道來一位出身寒微卻不屈命運壓迫的人民作家復活於現實中,還原並顯現了路遙平凡而偉大的人生軌跡。我雖信徒般拜讀了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作,也親赴延安路遙紀念館拜祭了一代文學大師,自認為是路遙作品的擁泵、粉絲和路遙精神的崇拜者。但通過大師講授,才自覺真正從精神上感觀上認識了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另一個路遙。現將張豔茜女士專題講授知識整理如下,以饗自我並分享給大家,供大家一起認識一個出生在陝北貧寒家庭,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外面世界並走完他輝煌而短暫人生的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人物,現代陝西文壇奠基者之一--路遙。

- -青少年時期的路遙

1949年12月2日一個名叫王衛國(路遙)的人出生在陝北清澗縣石嘴驛鎮王家堡一個小村莊,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1956年,七歲的王衛國(當地人稱呼他衛兒)因為兩個弟弟的出生,家裡困難實在沒辦法養活當時己有四個孩子的一家子人,父親就決定把衛兒過繼給遠在延川縣的他大伯家。秋季的一天,路遙的父親帶著平生第一次穿新布鞋第一次出遠門的他一路乞討,從清澗縣王家堡村來到延川縣郭家溝伯父家。年幼的路遙只知是走親戚,父親瞞著他回了老家,一個懵懂年少的他從此跟隨養父母生活在一個更加貧困陌生未知的世界裡,儘管養父母傾其所有百般呵護,但他還是受盡了同齡孩子的百般刁難和羞辱,然而貧寒與不屈造就了路遙與命運抗爭的個性,成就了他勇往直前的性格。聰慧過人的他於196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延川縣中學,是養父母靠借貸和乞討供他讀完初中。上初中的那三年,吃飯問題成為他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在記憶當中,他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從家裡帶來的糠糰子還是有上頓沒下頓的,這就是他的一日三餐,飢腸轆轆,轉移饑荒折磨打發時光最好的良方就是看書。延川中學閱覽室裡僅有的藏書《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就成為少年路遙的精神食糧。當同齡人還不知道《三國演義》是本什麼書時,他卻能在課堂上繪聲繪色地講述。

1966年初中畢業的他,本想考中專,卻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爆發,使得繼續讀書求學的夢想化為泡影。時代好似為他提供了一條比讀書更加快捷輕鬆的道路--只要敢於造反、敢於衝鋒餡陣,就可以前途無量。狂熱的年代造就了狂熱的追隨者,路遙狂熱地投入滾滾而來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中,對於沒有吃幾天飽飯的人來說,這種運動就是吃飯、就是做文章。1968年「三結合」的臨時權力機構--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宣告成立,年僅19歲的王衛國被選為群眾代表,躋身當時延川縣最高權力機構,成為「新生紅色政權」--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此時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從文鬥轉向武鬥,局勢逐步從混亂轉向血腥,王衛國領導的『紅四野』在一場大型械鬥中發生了一場人命案,這起發生在1968年3月17日的事件,成為王衛國人生命運的轉折點,迫使這位有著政治情懷的年輕人從此轉向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涉嫌武鬥致死命案,迫使取消了帶在他頭上的冠帽--縣革委會副主任職務。1969年冬天,「清理階級隊伍」,王衛國又從延川縣城回到了郭家溝小山村,他又變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那段時間他情緒低落到極點,有一種被生活戲弄的感覺,政治與仕途的受挫,加之人生第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變故傷害使他變得心灰意冷。當時的王衛國,經歷了社會人生動蕩與打擊,已經不是當年奮力走出郭家溝的懵懂少年,他暗自發嘆無論如何都不能在這個小山溝就此打發自己的一生。

路遙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歷和表現,客觀地講不能排除盲目狂熱和個人動機,但投入到這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大動蕩中的人,個人命運便不能按照自己的期待軌跡發展。隨著「文化大革命」運動深入,各類政治事件演變,身在其境的路遙政治思想日益成長、政治敏銳性日益增強,迫使他重新思考未來,早早覺醒。

青年時期曾面臨過很大生存和政治危機的路遙,因為當時生活剝奪了政治上的機遇,在遭受人生重大打擊之後,開始與文學結緣。

- -平凡世界中的路遙

從青年農民王衛國到作家路遙的成功轉變中,有過太多的困苦和艱辛,有過太多的辛酸與別愁,彷徨、失望、無助、冷漠這是別人難以想像的。但廣泛的人脈、不平凡的生活工作閱歷和不幹平庸的心態以及偶然因素也是成就一代文豪的必然因素。時任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宣傳組組長的曹谷溪、北京知青陶正、北京知青林達(後來成為他的紅顏知己)三人在他生活中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他的命運。成為作家的路遙在他文學回憶歷程中很認真謙誠的說陶正是他導師式啟蒙者,更是他文學創作的領路人。正是因為陶正,讓返鄉知青王衛國知道了世界上還有一項營生叫寫作。

在路遙人生最苦悶的時期,他轉而面向別人的生活,重新埋頭書案,閱讀對於他始終是一種最美好的、持久不變的生活享受。在別人交織的成功和失敗、悲哀與歡樂的故事中,他知道了如何克制那總是糾纏自己的對於失敗的憂懼。閱讀與寫作成就了路遙,也改變了路遙的命運。對於路遙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他從農村到城市這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當年帶著一身的陝北黃土地和窯洞氣息,來到古城西安,所走過「從農村到城市」的漫長之路,其實也是許多陝西作家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1982年3期《收穫》雜誌發表了路遙醞釀了兩年又21天寫完的中篇小說--《人生》,與此同時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小說單行本《人生》,立即轟動了整個中國文壇,被視為當代文學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力作。在廣大讀者津津樂道享受《人生》作品喜樂的時候,路遙卻很快從讀者視線中消失,又重複起艱難的跋涉與遠行,又一次陷入了孤獨。為了逃避繁雜的追捧,遠離城市的喧囂,一天早上路遙收拾行李悄無聲息離開陝作協大院,搭乘開往陝北的長途汽車,逃離了城市,回到了生他養他、夢牽魂繞的故鄉。開始了他更加艱難拔踄,以及苦行僧般煉獄的生活方式--拼命體驗生命、拼命寫作。

從1982年到1983年間,路遙「平靜而緊張」地開始了《平凡的世界》寫作的籌備工作。他將自己從名目繁忙的社會事務活動中抽身,開始了更高更難更具挑戰的寫作,從此文學圈中極少見到他的蹤影。為了布寫《平凡的世界》,他靜下心來列具了一個近百部長篇小說閱讀書目,有世界名著、中國古典名著,單是《紅樓夢》他就閱讀了三次,《創業史》閱讀了七次。同時還不忘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他體驗生活是身體力行,不是走馬觀花,上山放羊、田野裡過夜、延安東關勞工市場當小工、把自己關在狹窄的空間裡任憑饑渴孤獨折磨,經常與寒冷、陰涼、習風、老鼠為伴。從1985年秋天進入陳家溝山煤礦到1986年元旦前,路遙牆上的寫作規劃表一格格被完成任務後劃掉。一部氣勢磅礴極具規模的書稿《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終於完成初稿。

1986年6期《花城》發表了路遙長篇小說作品《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但外界反響平平,並不如路遙所願,甚至對他打擊很大。上世紀80年代,受外國文藝思潮影響,一些現代主義、先鋒派、意識派方興未艾,現實主義寫法似乎不受歡迎。在北京召開的作品座談會上,二十幾位評論家幾乎全盤否定了該作品,只有文學評論家朱寨、曾鎮南等少數人員給予積極評價。但路遙不屈的性格決定了他從一而終的決心,在煩困、彷徨、無助、失望中路遙以頑強的毅力,終于于1988年5月25日為自己計劃中一部「規模很大的書"畫上了完美句號。此時,《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廣播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受到熱捧,第三部播出反應更是熱烈,受廣大聽眾要求,該書先後三次播出,直接聽眾達三億人,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60多部古今中外名著中《平凡的世界》收聽率排名第八,作品獲得廣大讀者極高認可,被文學界評為史書般經典之作,作品獨領中國當代小說之風騷。

- -路遙作品的現實意義

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積勞成疾去世,距今28年了,他的音容笑貌隨歲月流逝變得越來越模糊,但他那恢宏大氣、經久耐讀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卻留芳傳吟,他那「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去奮鬥。人們評論說,新時期以來,還沒有一個作家過世多年之後,被人們越來越懷念;還沒有一個作家隨著他離開時間越久,他的作品愈來愈有生命力。一部《人生》《平凡的世界》為路遙生命畫上了一個句號,但路遙沒有留下遺憾,他的生命毅然延續在他創作的文學世界裡,這就是一種長壽不朽、一種永垂青史。路遙無疑是文學沙場上一個夸父式勇士,他的人生價值有了燦爛的生命收穫和回報。

向經典學習是當代文壇一個共識,路遙因關注普通人特別是農民群體,是作品積澱了太多當代社會變革氣息。路遙作品《平凡的世界》止2019年共印刷2000萬套,創中國經典文學發行新高。

「路遙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著名作家賈平凹對路遙高度評價和追憶。

阿里巴巴總裁馬雲感慨道:「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路遙。是路遙的作品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的,否則我現在還在蹬三輪車呢?」

人生的旅途雖然短暫,但文學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只有無數個想成為託爾斯泰的人,才會有託爾斯泰出現;只有無數個想創作《紅樓夢》的人,才會出現《紅樓夢》;只有無數個想成為路遙的人,才會有路遙脫穎而出。大作家、好作品的出現都有一個深厚土壤,文學界是由無數個愛好者、追求者組成的。所謂高手在民間、英雄不問出處。

路遙,不但留下了經典作品,更留下了一種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遺產,是一個時代奮進的向徵。他的精神像一面旗幟,永遠飄揚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激勵一代代文學人砥礪前行,爭取更大勝利。

路遙永遠活在人間!(本文承陝西金融作家協會副主席白來勤先生傾情推薦)

《陌上風文藝》

主辦:金穗文學社

主編:王新靖 楊新剛

主創:白來勤 亦凡 楊崇德 淡霧 王安之 蘇銀東 畢瓊 孔凡勇 白春業 完顏蕙蕙

編輯:單連強 張建忠 吳傑明

信箱:shirihe@foxmail.com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覺得平平無奇,讀不下去,於是退稿了。也許由於專家評價不高,《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更加邊緣的文學期刊《黃河》出版。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27日,路遙去世,差16天43歲。如今,當年被專家普遍不看好的《平凡的世界》,在出版界長銷,成了傳世經典。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這是路遙的經典語錄。對於路遙,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一部《平凡的世界》造就了他的文學地位,也影響了無數的人。他說過:「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 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的歷史性進程的主流 ,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 平凡的世界:為何曉霞的離世,讓路遙放聲大哭?淺析路遙創作情結
    他們的愛是跨越世俗的,他們心心相通,能夠進行心靈和靈魂的對話……在路遙寫完田曉霞犧牲的情節之後,痛哭流涕,把自己遠在千裡的弟弟叫到身邊,泣不成聲地說:「田曉霞死了,曉霞死了!」田曉霞的離世為何讓路遙放聲大哭?究竟是什麼,讓一個硬漢泣不成聲?
  • 路遙:我寫的是平凡的故事,但是我的人生卻不平凡
    實際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等於是直接取材於他弟弟王天樂的人生經歷。1984年冬天,路遙小說全書的整體框架構思好了以後,從什麼地方開頭,從哪裡切入,這個問題讓路遙整整苦惱了一個冬天。1985年,路遙36歲,憑藉《人生》奠定的地位,一躍成為中國作協陝西分會副主席,並分管長篇小說創作。
  • 路遙《平凡的世界》:9句人生道理,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精彩
    一個有文化的人不知道世界和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可悲的……07、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美好總能與你環環相扣。從小開始,我們就有那麼多的願望,但並不是每一個都能如我們所願,沒有成為現實,那就只是願望。我們會失望對於一些事情,可這就是成長 ,我們都要經歷的成長。
  • 【文化評論】從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論路遙精神與路遙創作
    小說原作對應的是讀者,讀者有很大閱讀自由和想像空間,還可根據自身經驗進行理解闡釋,得出判斷;而影視劇對應的是觀眾,觀眾面對的是物化了的場景、人物和事件等,這些都圍繞演員被直觀地呈現出來,觀眾只能跟著演員的活動過程欣賞理解,「像不像」和「好不好」往往取決於導演的挖掘和駕馭、演員的把握和表演。那麼,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究竟怎樣呢?我們認為,基本上是成功的。
  • 路遙筆下巔峰巨作,《平凡的世界》,帶你體驗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路遙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這部著作凝結了路遙6年的靈感以及汗水才寫出了一百餘萬字的長篇小說,在1989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自此《平凡的世界》三部全部面世,它深深地鐫入中國當代文學史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 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遙的人生經歷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於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致於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奧斯特洛夫斯基路遙,男,本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路遙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同樣被大家所稱讚的還有他的兩大主要著作:《人生》、《平凡的世界》。
  • 《平凡的世界》路遙
    今天介紹的是一本長篇時代巨作,《平凡的世界》路遙。 路遙的書想必大家是非常喜歡的,在他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很多經典名作。我介紹的第一本書,就是路遙的《人生》。 然而路遙的傳世作品中,屬《平凡的世界》影響最大也最深遠,此書1986年12月發行後便獲得矛盾文學獎。它所煥發的時代精神與人物形象,滋潤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 路遙《平凡的世界》電視劇改編淺談
    他已經看過一些書,知道不論是普通人還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經歷許多磨難。磨難使人堅強。             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很喜歡路遙先生《平凡的世界》這本書,這本書自己也讀了不下三遍。每一次閱讀都使我的心靈深深被震撼。之前在讀書時寫過一些感悟心得。
  • 有什麼深仇大恨,讓你如此絕情?平凡的世界講述路遙與養父的故事
    以親人的形象入書,是作家路遙喜歡的創作方式。王玉德是路遙的大伯,也是他的養父。那麼,現實世界中的王玉德與路遙的關係如何,究竟又有怎樣的悲喜人生?小學時代路遙是個很懂事聽話的孩子,成績也很優秀。1961年路遙考上了高小部,當時的陝北農村,仍處於極端貧困的時期。對於王玉德這樣移民來到延川、本身沒有什麼積累的「外來戶」來說,供一個孩子到城裡去上學,這實在讓他無法承受。加上又是養子村裡閒話多,但是王玉德還是讓路遙去上學了。
  • 作家路遙著名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重拍電視劇
    他還借題發揮,說《平凡的世界》將告訴外來務工人員如何去追夢築夢圓夢:「上海大都市囊括很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歡迎未來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加盟。」  導演毛衛寧則表示,與路遙同時代的作家很多,同樣描寫苦難、貧窮、卑微的眾多文學作品中,卻唯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超越了貧窮卑微,超越了殘酷的生活,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表現那個特殊的年代。
  • 《平凡的世界》有路遙初戀寫照:一半是田曉霞,一半卻是郝紅梅
    路遙現實中初戀的真實寫照,前半段像《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曉霞,後半段則像郝紅梅,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路遙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呢?看到這裡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小說裡的孫少平一直想要當工人了,因為這也許與路遙錯失當工人的這一經歷有關。
  •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為什麼沒用小時代的結局
    細數一下,在《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的青春人生中與5名女性發生了交集,其中有三名女性在孫少平的青春期出現,一個郝紅梅一個侯玉英,還加上後來的高幹子女田曉霞,漂亮的郝紅梅在學校基本不搭理他,他救過的跛子侯玉英他又看不上,後來又有了一個曹菊英,黃原郊區村支書的女兒,還是沒看上高大帥氣但沒商品糧的少平
  • 不理解孫少安,別說讀懂了《平凡的世界》,他才是路遙心中的主角
    後來與朋友在討論《平凡的世界》時,朋友說:「《平凡的世界》真正的主角就是孫少安,之所以以在閱讀原著時,感覺孫少平是第一主角,是因為當初讀這本書時,自己還是一個在校學生,有過讀書的經歷,而且《平凡的世界》開篇就是孫少平下課打飯的情景,太有年代感了,而實際上孫少安才是《平凡的世界》第一主角。」
  • 日他媽的文學:路遙之死和被退稿的《平凡的世界》
    導讀:弟弟王天樂把5000塊錢交到路遙手上,他說:「你今後別再獲什麼獎了,要是獲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可找不來外匯。」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的原型原來是自己的親弟弟
    陝西作家、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路遙,因為一部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而被世人所熟知。在《平凡的世界》剛完成之時,這部巨著其實無人問津,當時的主流文壇都嫌棄路遙的這部作品太土,跟不上改革開放的新潮流,所以根本沒人願意出版他的這部作品。
  •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結局如何?路遙這一舉動,就有了暗示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結局如何?路遙這一舉動,就有了暗示《平凡的世界》中,最引人入勝的角色莫過於孫少平。他的身上有著那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影子,他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煤礦工人。可是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給孫少平的結局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讓人搞不明白,孫少平的結局究竟如何?
  • 路遙在煤礦裡感受平凡、用生命譜寫出了《平凡世界》,卻英年早逝
    這裡,就是路遙文學名著《平凡的世界》中大牙灣煤礦的原型——鴨口煤礦。「瞧,建築物密密麻麻擠滿了偌大一個山灣,街道、商店、機關、學校,應有盡有。雄偉的選煤樓、飛轉的天輪、山一樣的煤堆還有火車的喧吼,就連地上到處亂扔的廢鋼爛鐵,也是一種富有的表現啊!」這是《平凡的世界》對大牙灣煤礦的描寫。多少年過去了,處在山溝裡的鴨口煤礦仍然是當年小說中的模樣。
  • 路遙自身的感情生活,註定了《平凡的世界》裡悲慘的愛情結局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在這部作品中描述了六段愛情故事,但沒有一段是圓滿結束的,為什麼呢?為何路遙的感情觀會如此悲觀呢?這其實跟他現實生活中的經歷有關。並且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也曾描述童年那段艱難的經歷。飢餓就是路遙少年時最大的玩伴。在村長劉俊寬的幫助下,路遙幾經波折才勉強走進了中學。一個偶然的機會,路遙認識了林達。林達的家境比路遙好的多的多,林達的父母都是歸國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