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說,人和動物的區別是因為人會用火和製造工具!
教科書輕易的把結論定下來了,讓我們的孩子喪失了求知的動力。
這個結論是非常的膚淺的。到目前為止,對人和動物的探索都沒有停止,如腦科學、精神科學、人類學、動物行為學等。我不知道教科書上的結論為什麼就這麼容易給出來。
我們比較若干方面人和動物的異同之處,看能否給我們一些啟發。
本能
本能或稱先天行為,是指一個生物體趨向於某一特定行為的內在傾向。
如果一個行為並非基於以前的經驗(即不是通過後天學習而來),它可以被稱為本能。本能是DNA代碼決定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本能不是後天通過認知能力學習的結果。人和動物都有本能。越低等的生物越依靠本能生存。
動物的本能有小鳥築巢、求偶、剛孵化的海龜爬向大海等。
對於不同的物種,本能在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一種動物的神經系統越複雜,它的大腦皮質和社會學習所起的作用就越大,而本能的作用則越小。鱷魚與大象之間的比較可以說明,哺乳動物是如何深度依賴社會學習。動物園中長大的母獅子和母猩猩如果在幼年時就離開了母親,常常會出現拒絕撫養其後代的情況,因為它們並未習得養育後代。而這在較簡單的爬行動物身上並未出現。
對於人來說,人也有本能。
兒童時期的人,就是依靠本能。比如吸吮。
由於成年的人類有了自我意識,所以,本能行為基本上是在人的兒童時期。
後天的行為是學習後的行為,是利用認知能力學習後的行為模式,我們看一下人和動物在這方面的異同。
條件反射
經典條件反射是一種關聯性學習,即動物對特定刺激的反應,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
巴普洛夫的狗是最著名的例子,通過反覆的刺激,狗能夠在聲音和分泌唾液之間建立連接。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先天性的,而聲響之所以能夠引起唾液分泌,是源自動物個體的所經歷的經驗。
人也有條件反射。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製造了一個恐懼反應。
在實驗開始之前,科學家經過測試返現被實驗的男孩不害怕老鼠、兔子、猴子等動物,並發現男孩對鐵錘敲打的巨大聲響產生恐懼。 科學家使用中性刺激的老鼠和巨大聲響同時出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之後,男孩產生了條件反射。當出現老鼠後,男孩產生了恐懼。
關聯性認知學習能力,人和動物都有。
模仿學習
模仿是社會學習的一種,人和很多動物都有模仿學習的認知能力。
使用工具
雖然工具的使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人類特徵,但是現在有很多證據表明許多動物使用工具,包括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等。
推理能力
推理學習能力是動物學習的最高級形式,即動物憑直覺對新生事物的因果關係做出判斷的過程。較高等的動物有一些推理行為,如繞道取食。把食物放在玻璃板後面,動物要拿到食物必須先繞過玻璃板,解決繞道問題是動物的頓悟,即一下子明白了阻隔的存在和解決的辦法。較低等的動物對此只會興奮地亂爬或是亂撲亂撞玻璃板。但是,較高級的哺乳動物,如拂拂、獼猴、猩猩等可以很快的解決這一問題。
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科勒對黑猩猩的學習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證明黑猩猩的確有推理的能力。他把香蕉掛在天花板上,屋內有三隻木箱,黑猩猩只有把三隻木箱疊在一起才能吃到香蕉。開始時黑猩猩到處亂跑,一會兒它安靜下來了,仿佛在思考問題,最終把三個箱子疊在一起拿到了食物。
但是請注意,動物的這種簡單推理基於的對象都是具體的實物,如箱子等。
人當然具有推理能力了。
語言
動物語言是與人類語言相似的非人類動物交流的形式。動物通過使用各種跡象進行交流,例如聲音或動作。如果標誌的清單很大,標誌相對任意,並且動物似乎以一定程度的意志產生它們(而不是相對自動的條件行為或無條件的話),這種籤名可能被認為是複雜到足以被稱為語言形式。
動物也有簡單的語言。
在很多方面人和動物都有相似性,那人之所以為人有哪些特異之處呢?
我們看一下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看一下兒童的智能發展過程:
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左右)
自出生至2歲左右,是智力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此階段是新生兒時期,嬰兒只能通過哭叫、吸吮、抓握等一些沒有思維的反射運動來感知周圍環境和認識世界。
前運算階段(2~7歲)
這一時期的幼兒只有具象思維的能力,前運動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象徵思維期(2~4歲):這一階段的孩子開始出現符號聯想力,例如在遊戲時,孩子用小木凳當馬騎,用竹竿做槍。木凳和竹竿是符號,而馬和槍是符號象徵的東西。孩子已經能夠將這兩者聯繫起來,憑著符號對客觀事物加以象徵化,意味著孩子的符號系統開始形成了。
直覺思維期(4~7歲):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能形成正確的概念,他們的判斷受到直覺思維的支配。比如我們把兩瓶相同可樂分別倒入一個大杯和兩個小杯中讓小朋友進行選擇,小朋友憑著直覺很可能會覺得大杯的可樂會多一些而選擇大杯。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一階段是兒童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思維還需要有具體事物的支持,有些問題在具體事物幫助下可以順利獲得解決。比如我們在做一些類似排序、隊列、比較大小等題目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畫圖的方式來協助解決。
形成運算階段(11歲以後)
到這一階段,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逐漸發育完全,抽象思維能力也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孩子擺脫了對具體事物的依賴,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就叫做形式運算。除了利用語言文字外,形式運算階段的孩子甚至可以根據概念、假設等為前提,進行推理並得出結論。
所以,人類的獨特性在於它具有抽象思維的推理能力和構造複雜事物的語言能力,這兩樣是人類橫行世界的根本。
抽象思維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人的理性指的就是抽象思維,指的是人運用抽象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反應事物本質與規律的過程。邏輯思維(Logical Thinking),是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是指符合世間事物之間關係(合乎自然規律)的思維方式,我們所說的邏輯思維主要指遵循傳統形式邏輯規則的思維方式。常稱它為「抽象思維(Abstract thinking)」或「閉上眼睛的思維」。
根據《人類簡史》的說法,7萬年前一次基因突變,導致大腦的連接發生了變化,使人類祖先具有了這兩種能力。人類具有虛構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如神這個概念。同時利用複雜的語言能力可以表達溝通神這種抽象概念。
有了抽象思維能力,人類擺脫了感覺器官的束縛,能夠發現世界的本質。
舉個例子:
在人的感官的世界中,我們的世界是天圓地方,地是平的,天像一個鍋蓋一樣。可是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錯的。
但是我們有理性,有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古希臘人就通過抽象的推理能力,發現了地球是圓的。
古希臘的哲學家、科學家亞里斯多德根據月食時月面出現的地影是圓形的,給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證據。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埃拉託斯特尼,根據正午射向地球的太陽光和兩觀測地的距離,第一次嘗試測算了地球的周長。
古希臘有這麼大的成就就是因為古希臘人不相信感官,相信理性,相信抽象的邏輯思維,相信感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抽象的結構,且能夠通過邏輯分析計算出來。
再一個就是人類有了複雜的語言。
有了複雜的語言,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學習的方式給下一代傳遞知識,知識的積累,文明才會誕生。
最後是文字的誕生,文字就是抽象的符號。有了文字,知識可以記載下來,知識可以無限的積累,文明的發展就會加速。
紙的發明、印刷術的發明,這些都加速了知識的傳播,文明更快的發展了。
所以,教科書對一些沒有定論的東西不要亂下結論,要給我們的青少年以想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