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動物的區別在哪裡?哲學家黑格爾這樣理解

2020-12-27 文眼看世界

人與動物有何區別呢?作為萬物之靈長,人有何過人之處呢?對此,一起看看哲學家黑格爾是如何闡述的。

動物只有對世界的感覺,沒有意識,更不會像人類那樣擁有思想。人作為認識主體,只有在意識到他自己存在時才稱得上活著。因此,人最根本的存在意義就是自我意識。

人是創造物,自我意識為了肯定自己,發展出自我以及各種思想觀念。使得自我意識區別於自然世界的並非是單純地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而忘記對自身的觀照,而是他能夠認識世界的願望。當自我認識指出外部世界是不同的,這種願望使得人回歸自己。自我意識必須通過欲望得到滿足。

只要人僅僅像動物那樣活著,他就無法成為人,也不承認自己是人。人必須被其他人所承認,是其他人產生了我們。

動物的最高本能是保存生命,而人的自我意識應該超越這種本能,之後才能得到人的價值。人若想要被其他意識所承認,則應該準備用生命去冒險,去坦然地接受死亡。雖然死亡對人和動物是共同的歸宿,但人接受了死亡甚至在抗爭中要求死亡,這正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也正是人的偉大之處。由於每個人都有希望得到其他人承認的欲望,所以我們不得不為了生存而不停地努力,當所有人為所有人所承認,歷史在這裡就被終結了。在人類歷史中,至高無上的善並不存在,人的全部歷史僅僅是一個漫長而殘酷的搏鬥過程,人的存在意義僅僅是為了普遍的威信和絕對的權力。

殘酷的鬥爭世界裡,只有兩種意識特別顯著,一種是主人意識,一種是奴隸意識。前者統領,後者屈從。

以前的變革方式是革命,但現在看來,改革就是工業化,所有的積累取決於技術,而非資本的原始積累。機器到最後在召喚機器。那些絕對的理論想要主宰歷史,最後卻隕滅在歷史中。

馬克思主義唯一真正的科學方面在於預先拒絕了神話,把最直接的利益置於重要地位。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的,它最多是唯科學主義的。科學的特徵是研究分析、思考發現求證,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性消除了這些方法。如果按照這種方式,把人完全歸於歷史,則人便沒有其他選擇,人身上的可能性將會被扼殺。

若要在世界上生存一次,則必須永遠不再生存。人的矛盾就在這裡。人拒絕他面對的這個世界,但又不願意徹底擺脫它。事實上,世人大都迷戀塵世。許多人對他人的人生不是嫉妒,就是羨慕。在智慧者的眼中,世人只看到了生命一系列的頂峰,卻從未意識到折磨他們的內部細節。我們渴望愛情,就希望愛情永存。渴望愛,就想讓愛永恆。事實上,人的這種願望永遠不會被滿足,但正因為得不到,所以才更富有魅力和追尋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設法用自己的生活創作一部藝術作品。

人們渴望擁有,這不過是想持久生活下去的另一種形式。正是這種渴望引起了我們對生命以及愛情軟弱無力的妄想。沒有一個生命,即使是我們最熱愛的而他們也最愛我們,能永遠為我們擁有。在殘酷的大地之上,任何事物都不能持久。愛使得心愛的人耗盡心血,但生命始終在逝去,萬物都沒有固定的輪廓。從這個觀點看,生命是沒有特色的,不過是在追逐其形式的一種運動。人為之悲痛欲絕,同時卻還在為了一種虛無而賦予著意義。

對於世間之人來說,幸福不會持久,最後我們得到的大都是痛苦的記憶和生活艱辛的折磨。在人生經歷了那麼多失望和磨難之後,我們終於在一個早上醒悟,一種難以抑制的渴望生活的願望會自動向我們內心宣布:一切都已結束,痛苦與幸福一樣都沒有意義。

流逝的歲月就是這樣扼殺著人們,從人的一生中剔除那些多餘的部分。為了應對記憶的退化,人必須選擇一種內心生活,尤其是比內心精神更隱秘的事物作為修煉對象。為此,我們必須放棄現實生活中已被遺忘的機械事物,以及那些盲目無感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在更高的一致性中把失去的回憶與現在感受結合,我們就能把眼前的痛苦與往昔的幸福結合。

相關焦點

  • 黑格爾的哲學特點 | 紀念黑格爾誕辰250周年
    1829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校長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於霍亂。他在柏林大學的講稿死後被整理為《哲學史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和《宗教哲學講演錄》。在黑格爾去世以後,特別是經過新黑格爾主義以後,西方哲學界對黑格爾有一個反叛,在很長時期內不看重黑格爾哲學體系,認為那是一個已經死了的體系。黑格爾的法哲學也是這樣,少有人理解它,也很少有人研究它。黑格爾的法哲學究竟講了些什麼?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該書中文版先後印行了20餘萬冊,在當時是不多見的黑格爾哲學的入門書,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哲學「啟蒙讀物」。而且,該書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關注,先後被譯為法文(1978年)和英文(2011年),並曾對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芭蒂歐產生過重要影響。第五,它對黑格爾的「體系哲學」進行了批判,認為黑格爾體系的結構「是人為地湊成的」。「體系哲學」與「非體系哲學」之爭在德國古典哲學內部已經出現。
  • 關於黑格爾哲學的價值及學習方法的一點看法
    黑格爾本人就踐行了真理在於全體,認為沒有一個哲學家是完全過去了的,每一個 哲學家都有他的真理,佔有他的位置。道理上是簡單的,關鍵在深入和結合現實,方法也是來回過黑格爾哲學並嘗試外化(結合現實),下同(2)實體即主體。用黑格爾原話就是「絕對即主體」。強調了能動性(否定性)。
  • 網友對黑格爾美學的深層論述,太深刻太給力了!
    關於什麼是美這個話題,我們可以一直討論下去,甚至還可以列出很多著名的書單,但是今天咱們不來討論這個,今天咱們看看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黑格爾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美的,他的美學有什麼背景又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好的,廢話不多說,一起趕緊進入。美是具體化的理念,將自身外化為自然美。
  • 愛情的哲學思考——西方哲學家愛情觀述評
    西方哲學家大多是從對「人」的基本認識出發去解釋這一問題的。他們把愛情說成是人的本性 ,或者認為愛情出自人的本性。這樣就把愛情的起源歸結為人性之必然 ,使人與愛情緊密地聯繫起來。從「人」出發解釋愛情的西方哲學家 ,由於對「人」理解的不同 ,對愛情本質的認識也各不相同。柏拉圖抓住了人性中理性的方面 ,從人的精神需要出發 ,認為愛情是一種精神的「迷狂」,是人的靈魂對於「美」的本體眷戀的表現。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在教育學的漫長發展立場中,經歷了萌芽階段,創立階段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的人物以及觀點的出現,那麼在萌芽階段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涉獵多個領域的哲學家,因此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就是——亞里斯多德。
  • 黑格爾為何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沒有真正的歷史?
    ——《法哲學原理》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8.27―1831.11.14),著名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主義代表了19世紀唯心主義運動的巔峰。他的思想也廣泛的影響了後世的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等眾多著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
  • 【經典回放】黑格爾的《美學》 及其戲劇評論(上)
    這套譯著作就是根據德文版《美學講演錄》翻譯成的,中文就叫《美學》,黑格爾的這個「美學」德文詞是Ästhetik,埃斯特剔克(中文音譯),這個詞是1750年早於黑格爾的德國理性派哲學家鮑姆加通發明的,其實它的本意是感性學,或者感覺學。它是相對於理性關涉的兩個領域:理性認識(認識論)和道德理性(倫理學),而單獨給予感性領域的一門學科、學問,鮑姆加通把藝術、審美歸入感性認識範圍,所以它的意思是感性學。
  • 黑格爾的44句話
    1、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2、 凡是現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存在)的。 ——黑格爾3、 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 如何看待黑格爾說的「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就是沒有歷史」?
    這些人具體有何想法,我們並不理解,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些人可以被認為是別有用心。不是不讓其他聲音出現,但一些人的做法實在太過荒唐。 關於中國歷史的評價,不僅僅是國內的學者,國外的學者們也多有關注。有人讚嘆於它歷史的漫長,也有人感嘆於它文化的精彩。當然還有一些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之上,對它做出評價,這些我們尚可理解。
  • 黑格爾語錄大全
    1、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2、 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3、 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黑格爾4、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 黑格爾:自由與歷史,必然性與現實
    黑格爾還轉引希羅多德的話說,「荷馬和希西阿特給希臘人發明了一個神的世系,並且給各位神衹訂了相稱的別號」;可是黑格爾指出,希羅多德在另一個地方又說,「希臘許多神祇的名字是從埃及取來的,還說,希臘人在多度那佔問過他們應該不應該採用這些名字」(黑格爾《歷史哲學》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282頁)。
  • 德國哲學網絡走紅,哲學家成為網紅,這是它走向毀滅的開始嗎?
    這是可以理解的。正確答案是C (克雷格·莎士比亞Craig Shakespeare)是萊切斯特城(Leicester City)的足球俱樂部經理,該隊在2016年贏得英超冠軍稱號。  雖然他為慈善事業籌到了相當數量的善款,對於某些人來說,普雷希特在電視節目上露面是說明德國哲學存在嚴重問題的另外一個信號。德國其他哲學家自然對普雷希特熱衷媒體嗤之以鼻。
  • 一代哲學家叔本華,一個60年不被認可的天才
    很多人都說學哲學的人是瘋子,內心非常的偏執,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看法,而且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甚至還有的人曾經說過,每一個精神病人都是一位哲學家,當走進他們的內心的時候,就會發現每個精神病人都是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他們自己構建的秩序。
  • 一代哲學家叔本華,一個60年不被承認的天才
    任何一個無意接受歷史的人也會推翻小人物的心。很多人說學哲學的人都瘋了。他們非常偏執。他們對世界有不同的看法,對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說每個精神病人都是哲學家。世界上有許多人學習哲學。學哲學的人,總是會讀黑格爾和叔本華的著作,反覆閱讀,最後發現世界是如何不同的?事實上,不是世界變了,而是當我們讀完這些偉人的作品後,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在哲學史上,除了這些非凡的著作外,還有許多名人,叔本華就是其中之一。1788年叔本華出生在德國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是資本家,母親是作家。他從小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
  • 黑格爾與福柯:邁向不見人影之歷史
    總之,筆者論點如下:本質論者觀念中之「人」,悄然駐足於傳統式歷史理解之中,因而使歷史一再陷入認識論上之危機。欲超越前述觀念,乃必須擴大我們於歷史描述之觀念。此即是說,有關嘗立於歷史空間之人,歷來系如何就「人」而加以著述,我們實有必要具備更深入之了解。此可行途徑,黑格爾即曾預見,復於福柯系譜學(genealogy)所用之歷史方法中,多見落實。
  • 楊祖陶: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賀麟先生關於黑格爾哲學體系構成這一創見深深地吸引了我,促使我一頭栽下去探個究竟,弄個明白。經過不斷地探索挖掘,我終於對賀麟先生的這一創見作出了系統的論證,進一步認識到賀麟先生這一創見對於黑格爾哲學研究的最重大的意義之所在。我認為,它有利於撥開籠罩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上的神秘的唯心主義迷霧,使人能夠直窺其體系各構成部分之間的內在真實關係。
  • 貧窮與瘋狂:福柯思想中隱秘的黑格爾要素
    後者作為福柯的導師,對於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精妙解讀與翻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著我們對於黑格爾論述的理解。雖然福柯並沒有明確提及,自己有關瘋癲、無意識(unconsciousness)的研究受到黑格爾學說的啟發或影響,但兩者的關聯卻很明顯。我個人認為非常突出的一點,體現在福柯有關貧窮與瘋狂之間關聯的闡釋之中。
  • 楊祖陶丨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我認為,它有利於撥開籠罩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上的神秘的唯心主義迷霧,使人能夠直窺其體系各構成部分之間的內在真實關係。我們看到,《哲學全書》所體現的以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為組成部分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一方面由於排斥了《精神現象學》而使人不易理解邏輯學及其範疇從何而來,一方面由於這種唯心主義的形式而使人不易理解諸組成部分之間的邏輯學和應用邏輯學的真實關係。
  • 黑格爾沒有過時,他的世界必能予我們啟迪和收穫
    在此過程中,他還特地邀請一些非專業人士閱讀文稿,讓人在中文文本的可讀性上提出意見、進行潤色,以適應普通讀者的閱讀風格。「新版本的目標不僅是讓黑格爾說『中國話』,更重要的是讓黑格爾說『人話』。」而88歲的楊祖陶與《精神哲學》的淵源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