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婦女服飾,融合許多不同民族的元素

2020-12-28 火火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火火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後、妃及命婦服飾

按《車服志》云:「唐初受命,車服皆因隋舊,武德四年始著車與衣服之令」。《通典》云:「隋制皇后有偉衣、鞠衣、青衣、朱衣四等;三妃有袖翟,九嬪有闕翟,美人等有鞠衣,寶林有展衣,採女等有祿衣;皇太子妃服揄翟,親蠶用鞠衣;諸侯王太妃、妃、長公主、三公夫人、一品命婦揄翟九章公夫人、縣主、二品命婦揄翟八章,從親桑同鞠衣,侯伯夫人。三品命婦服揄翟七章;子夫人、四品命婦服閥翟六章;男夫人、五品命婦闕猛五章。」

唐制皇后的服飾有三:襪衣受冊、助祭、朝會大事之服。深青織成為之,畫學赤質五色十二等《舊唐書》「素色」,素紗中單,顱領,朱羅觳標。機蔽膝隨裳色,以繳為領緣,用翟為章三等,青衣革帶, 大帶隨衣色。裨,紐約,佩綬如天子《舊唐書》作大帶,隨衣色,朱裡,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青襪島加金飾《舊唐書》有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章彩尺寸與乘輿同。

鞠衣

鞠衣親蠶之服。黃羅為之,不畫。蔽膝,大帶,革帶,舄隨衣色,餘同禕衣。鈿釵檀衣燕見賓客之 服。十二鈿,服用雜色而不畫,加雙佩小綬,去舄加履,首飾大小花十二樹,以象袞冕之旒,又有兩博鬢(《舊唐書》作唯無雉及佩綬,《通典》作鈿釵禮衣)。

皇太子妃的服飾有三:榆翟(次於禕衣)、鞠衣、鈿釵檀衣三種、首飾花則域為九樹,九銅,有兩博鬢。翟衣內命婦受冊 、從蠶、朝會;外命婦嫁及受冊、從蠶、大朝會之服。青質,繡翟編次於衣及裳,重為九等,青紗中單,黼領,朱觳褾、襆、裾。

鈿釵

蔽膝隨裳色,以繳為領緣,加文繡,重雉為章二等。大帶隨衣色,以青衣革帶,青襪舄,佩綬,兩博鬢,飾以寶鈿。一品翟九等,花釵九樹;二品翟八等,花釵八樹;三品翟七等,花釵七樹;四品翟六等,花釵六樹;五品翟五等,花釵五樹,寶鈿視花釵之數。

公服常供奉之服。去中單,蔽膝,大帶。九品以上大事,常供奉亦如之。半袖裙襦東宮 女史常供奉之服。公主、王妃佩綬同諸王。花釵禮衣親王納妃所給之服。按《開元札》謂;覆笄而已,並兩博鬢,裝以金銀雜寶飾。大裒連裳六品以 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青質,素紗中單,蔽膝,大帶,革帶,襪履同裳色,花釵覆笄,兩博鬢,以金銀雜寶飾之。鈿釵禮衣與禮衣同制,故仍為六種。

庶人女嫁有花釵,以金銀琉璃塗飾,連裳,青質,青衣革帶,襪履同裳色。婦人燕服視夫,百官女嫁及廟見攝母服。五品以上腰降妻一等, 妾降媵一等。六品以下妾降妻一等。茲將上述服飾中的名稱及有關禮儀上的諸典事略釋如下:暈:雉屬,素質五採皆備成章日暈。翟,亦雉屬,青質備五採者。

輸翟:或作揄翟,或作揄狄,揄或作搖。闕翟:亦刻繒為雉形,但不以五色畫之。禮衣;或作展衣。毛氏、馬融雲是色赤,鄭玄雲是色白,聶氏《三禮圖》亦作展衣白色。黼領:白與黑謂之黼,刺繡黼文以為領。標:袖端。襆:衣緣。裾:本衣後裾,後自襟以下的前椐亦通稱謂之裾,今世俗所稱的擺即是。裨;衣相接處,此處的裨意同《舊唐書》「紕」

琉璃

繳:其色與紺相類似。《考工記》云:三入為組,五入為繳,七入為緇,則繳在繻、緇色之間的一種色澤,或作爵頭色。博鬢:後世稱謂掩鬢,掩於鬢髮的兩側。鈿:以金玉、雜寶作成小花朵形,即花鈿。花釵:釵即叉意,象叉之形。花釵即釵之用鏤金銀等有飾之釵。掇母服:因婦人的品服可視其夫,女則視其母之品服。命婦:唐制內命婦為貴妃、淑妃、德妃等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等為嬪,正二品:其氽婕妤為正三品;美人為正四品,才人為正五品,寶林為正六品,御女為正七品,採女為正八品。

外命婦為皇帝的姑封為大長公主,帝之姊妹為長公主,帝之女為公主,正一品;太子的女兒封郡主,從一品;封王的女兒為縣主,正二品,其他若勳官二品有封母妻為郡君五品;三品封母妻為縣君,下為鄉君等。若內命婦一品之母為正四品椰君;二品之母為從四品郡君;三品、四品之母並為正五品郡君等。

桑葉

腰: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腰。受冊:接受冊封。冊古用竹簡,後世用玉、金、銀為冊。助祭:助皇帝祭祀宗廟等。親蠶:季春之月,後、妃齋戒躬桑,以勸養蠶之事。廟見:女嫁時先祭祖廟,廟者,藏先祖形貌所在,即木主之堂室。今世俗女出嫁者亦有祭祖之禮。

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祖廟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史》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隋唐婦女服飾來看,貴婦常穿的有禕衣(採上下連屬的袍制,上施彩繪紋飾,質料以往多為黑色,隋唐以後多為深青)、隋唐婦女服飾隋唐婦女髮飾頗為豐富,髮髻花樣不勝枚舉,而且高髮髻越來越盛行;與 此同時,婦女對臉部的化妝(塗脂抹粉)也十分注重。
  • 廣西壯族民族服飾圖案元素及特徵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以壯族人數居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廣西除壯族外還有苗族、瑤族、侗族、彝族、回族、京族、水族等眾多的少數民族,然而壯族服飾就有多種不同風格的圖案樣式,他們因地域、生態、生產生活方式、圖騰崇拜、社會經濟以及審美觀念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的文化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除裙子外,婦女下裳還穿褲,女褲大多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 系住。漢代婦女的髮式以挽髻為主,十分講究髮型與首飾。髮型中最有名的是「墮馬髻」,首飾中最有名的是「步搖」。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在與島上各民族頻繁的交往過程中,黎族服飾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將無領直口和貫頭上衣改為挖口上衣領,或者將直身、直縫、直袖改為使腰身、袖口有縫(折間),或者改無紐為飾紐,後來又改為琵琶紐,最後將對襟改為偏襟。
  • 漲知識 | 古裝服飾的演變歷程
    * 石器時代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衣冠大國,隨著民族間融合,服飾樣式和穿著習俗不斷演變,歷代服飾不僅朝代間有明顯的差別,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顯著的變化,種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服飾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唐朝思想的開放,物質的豐裕使服飾開始重視審美功能;隋唐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空前燦爛。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
  • 讓民族服飾走進現代生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前,只有在服飾的加工、生產中融入獨具特色的現代元素,才能讓民族服飾走進現代生活。」46歲的「四印」苗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學書、王榮畢夫婦如是說。   楊學書、王榮畢兩夫婦是清鎮市麥格鄉小谷隴村曹門組人,在他們眼裡,民族服飾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1000多年來先輩世代相傳、不斷融合發展的精神創造,精美的「四印」苗服飾就是其中的「瑰寶」之一。   據苗族古歌記載:古時有一個「佔思莽佔思妹」女王,因遭到外族侵略,不得不帶領族人逃散在外。他們將印璽圖案繡在的衣襟下,以作為民族的圖騰。
  • 從日本和服發展,看大和民族性格及「武士道」文化融合
    日本吸取了中原隋唐漢服特點及海外西方國家的服飾、妝容、古典學術等藝術文化後,日本民眾將這些優秀精美的中原服飾文化與本土的傳統服飾文化相結合,隨著日本庶民階層的地位的不斷提高。在古代科學文化水平較弱的情況下,古人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觀察,收集自然中的原料製作服飾。隋唐時期,將梅花、櫻花等花草畫於金箔紙上,然後印貼於衣服上,並描繪出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形狀,比如蟲、魚、花、月,這些形象來源自然。
  • 藝布 │ 從秦朝到清朝,中國服飾到底發生了什麼?
    秦朝的服飾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系扎。
  • 遊戲服飾邂逅漢服元素
    很多國風遊戲服飾借鑑了漢服元素    在時下大熱的國風網遊中,大部分為MMORPG遊戲,玩家可以隨心所欲地裝扮自己的角色,與其他玩家互動。既然裝扮角色,那自然少不了穿著遊戲服飾。    薇薇是一位來自深圳的資深女玩家,自2009年國風遊戲《劍網3》公測開始,她便入了坑,至今已有10年。
  • 印度電影中民族元素的運用
    印度電影中民族元素的運用 □趙珊珊 摘要:近年來印度電影以其絢爛的歌舞場面、獨特的民族服飾、鮮明的宗教色彩、風格多樣的民風民俗等元素吸引了眾多觀眾。印度電影中展現的民族元素不僅是民眾生活的縮影,更成為印度獨有的電影標識,藉助電影向世界傳播了印度文化。
  • 「魏晉玄學」和「程朱理學」兩方面,對古代服飾的影響
    作為一個時代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的投影,一定時期的服飾文化總是能反映這個時代的社會、文化、藝術 的精神面貌。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面,服飾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意識形態決定了人們不同的審美心理,也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服飾文化心態。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漢服指漢民族傳統服飾,那你知道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嗎?原始時期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紡織出現,人們開始用麻布縫製衣服。此時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顏色是上玄下黃。此種服色觀念來源於「天地崇拜」,影響深遠。
  • 看《巧手神探》,領略隋唐服飾之美
    從上古至現代,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而讓我華夏民族得以綿延發展的正是流淌在每個時代人骨血中的民族文化。大到每個時期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小到普通民眾的一餐一食,一絲一縷,無一不承載著前人智慧的結晶與時代特色的濃縮。
  • 廣西壯族民族服裝的設計元素和特點是什麼?
    除壯族外,還有苗族、瑤族、侗族、彝族、回族、京族)、水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然而壯族服裝有許多不同的款式,他們因地域性、生態性、生產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圖騰崇拜社會經濟和審美觀念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內涵。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傳統的手工藝是民族服飾中最為精彩華美的部分之一,彰顯了民族服飾風貌的特點。
  •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遠古時期至清代
    西周時期,人們的服飾開始規範化,服飾也是身份的象徵,體現著等級,而且不同的場合所穿的服飾也不同。夏商周時期染色染料已經興起,而且養蠶也是被視為重要的農事活動。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使得各民族互相交融,這也體現在服飾上。這時期的男子多穿著寬大的長衫,婦女的服飾多沿用漢代風格。少數民族的服飾主要是以便利為主。中國服飾的演變這一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蕩、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
  • 用民間剪紙藝術展示特色民族服飾
    中國的民族大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繫。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璀璨的傳統文化。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民族服飾,是民族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服飾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色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那麼我們對服飾元素進行提煉則需要從中總結相關規律,找出特例,這個特例就是元素所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現民族服飾特性,或對服飾設計運用產生較大啟發。元素的全面性在提煉服飾元素時要注意幾點:第一,提煉有代表性的元素。所謂代表性元素正是指能代表和反映該民族文化特性的元素,尋找到最能打動人、最能展現民族服飾特點的元素。第二,提煉特別的元素。
  • 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亮眼
    專門策劃上演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    近年來,清遠非遺與時尚結合越來越緊密。本次非遺季專門策劃上演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並邀請廣州的服飾專業展演團隊執導與走秀。秀場以瑤族傳統服飾、壯族傳統服飾、民族風時裝展示為「線」,把清遠的眾多非遺項目,通過巧妙的手法串「珠」成「鏈」,50餘套博物館館藏級別的瑤、壯服飾及「非遺+時尚」創意服飾登臺亮相,與「00後」大學生最新潮的「非遺」背包等,形成對比鮮明的搭配;精緻的刺繡、斑斕的色彩,結合流暢的線條、獨特的少數民族圖騰元素,帶來視覺衝擊;瑤族阿哥阿妹身穿盛裝,演繹古老的傳說,別有一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