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火火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後、妃及命婦服飾
按《車服志》云:「唐初受命,車服皆因隋舊,武德四年始著車與衣服之令」。《通典》云:「隋制皇后有偉衣、鞠衣、青衣、朱衣四等;三妃有袖翟,九嬪有闕翟,美人等有鞠衣,寶林有展衣,採女等有祿衣;皇太子妃服揄翟,親蠶用鞠衣;諸侯王太妃、妃、長公主、三公夫人、一品命婦揄翟九章公夫人、縣主、二品命婦揄翟八章,從親桑同鞠衣,侯伯夫人。三品命婦服揄翟七章;子夫人、四品命婦服閥翟六章;男夫人、五品命婦闕猛五章。」
唐制皇后的服飾有三:襪衣受冊、助祭、朝會大事之服。深青織成為之,畫學赤質五色十二等《舊唐書》作「素色」,素紗中單,顱領,朱羅觳標。機蔽膝隨裳色,以繳為領緣,用翟為章三等,青衣革帶, 大帶隨衣色。裨,紐約,佩綬如天子《舊唐書》作大帶,隨衣色,朱裡,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青襪島加金飾《舊唐書》有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章彩尺寸與乘輿同。
鞠衣親蠶之服。黃羅為之,不畫。蔽膝,大帶,革帶,舄隨衣色,餘同禕衣。鈿釵檀衣燕見賓客之 服。十二鈿,服用雜色而不畫,加雙佩小綬,去舄加履,首飾大小花十二樹,以象袞冕之旒,又有兩博鬢(《舊唐書》作唯無雉及佩綬,《通典》作鈿釵禮衣)。
皇太子妃的服飾有三:榆翟(次於禕衣)、鞠衣、鈿釵檀衣三種、首飾花則域為九樹,九銅,有兩博鬢。翟衣內命婦受冊 、從蠶、朝會;外命婦嫁及受冊、從蠶、大朝會之服。青質,繡翟編次於衣及裳,重為九等,青紗中單,黼領,朱觳褾、襆、裾。
蔽膝隨裳色,以繳為領緣,加文繡,重雉為章二等。大帶隨衣色,以青衣革帶,青襪舄,佩綬,兩博鬢,飾以寶鈿。一品翟九等,花釵九樹;二品翟八等,花釵八樹;三品翟七等,花釵七樹;四品翟六等,花釵六樹;五品翟五等,花釵五樹,寶鈿視花釵之數。
公服常供奉之服。去中單,蔽膝,大帶。九品以上大事,常供奉亦如之。半袖裙襦東宮 女史常供奉之服。公主、王妃佩綬同諸王。花釵禮衣親王納妃所給之服。按《開元札》謂;覆笄而已,並兩博鬢,裝以金銀雜寶飾。大裒連裳六品以 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青質,素紗中單,蔽膝,大帶,革帶,襪履同裳色,花釵覆笄,兩博鬢,以金銀雜寶飾之。鈿釵禮衣與禮衣同制,故仍為六種。
庶人女嫁有花釵,以金銀琉璃塗飾,連裳,青質,青衣革帶,襪履同裳色。婦人燕服視夫,百官女嫁及廟見攝母服。五品以上腰降妻一等, 妾降媵一等。六品以下妾降妻一等。茲將上述服飾中的名稱及有關禮儀上的諸典事略釋如下:暈:雉屬,素質五採皆備成章日暈。翟,亦雉屬,青質備五採者。
輸翟:或作揄翟,或作揄狄,揄或作搖。闕翟:亦刻繒為雉形,但不以五色畫之。禮衣;或作展衣。毛氏、馬融雲是色赤,鄭玄雲是色白,聶氏《三禮圖》亦作展衣白色。黼領:白與黑謂之黼,刺繡黼文以為領。標:袖端。襆:衣緣。裾:本衣後裾,後自襟以下的前椐亦通稱謂之裾,今世俗所稱的擺即是。裨;衣相接處,此處的裨意同《舊唐書》的「紕」。
繳:其色與紺相類似。《考工記》云:三入為組,五入為繳,七入為緇,則繳在繻、緇色之間的一種色澤,或作爵頭色。博鬢:後世稱謂掩鬢,掩於鬢髮的兩側。鈿:以金玉、雜寶作成小花朵形,即花鈿。花釵:釵即叉意,象叉之形。花釵即釵之用鏤金銀等有飾之釵。掇母服:因婦人的品服可視其夫,女則視其母之品服。命婦:唐制內命婦為貴妃、淑妃、德妃等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等為嬪,正二品:其氽婕妤為正三品;美人為正四品,才人為正五品,寶林為正六品,御女為正七品,採女為正八品。
外命婦為皇帝的姑封為大長公主,帝之姊妹為長公主,帝之女為公主,正一品;太子的女兒封郡主,從一品;封王的女兒為縣主,正二品,其他若勳官二品有封母妻為郡君五品;三品封母妻為縣君,下為鄉君等。若內命婦一品之母為正四品椰君;二品之母為從四品郡君;三品、四品之母並為正五品郡君等。
腰: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腰。受冊:接受冊封。冊古用竹簡,後世用玉、金、銀為冊。助祭:助皇帝祭祀宗廟等。親蠶:季春之月,後、妃齋戒躬桑,以勸養蠶之事。廟見:女嫁時先祭祖廟,廟者,藏先祖形貌所在,即木主之堂室。今世俗女出嫁者亦有祭祖之禮。
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