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比·伍德:馬爾克斯證明荒誕故事比事實更真實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加比·伍德:馬爾克斯證明荒誕故事比事實更真實

2014年04月23日 16:55 來源:中國藝術報  

參與互動(0)

  北京時間4月18日凌晨, 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去世,享年87歲,其代表作《百年孤獨》展現了日常生活的神奇之處,影響了整整一代作家。

  哥倫比亞小說家阿爾瓦羅·穆蒂斯生前,常會講起他的密友,剛剛去世、享年87歲的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段軼事。上世紀60年代中期,後者正在寫《百年孤獨》時,他們每晚都要碰面喝上幾杯。加西亞·馬爾克斯會告訴穆蒂斯當天他寫了什麼情節,穆蒂斯則會仔細聆聽,並熱切地盼望下一回目的內容。他開始對朋友們說,「加博」 ——人們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愛稱——正在寫一本書,講的是一個叫X的人做了什麼什麼事情,如此云云。可是,小說出版後他卻發現,其內容與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飲著龍舌蘭酒時所講述的完全不搭界,角色、情節以及其他任何方面都毫無雷同之處。穆蒂斯覺得自己完全被高明的騙術給耍了,而他仍無限懷念酒吧裡那篇未竟的小說,那個轉瞬即逝、無人有幸再度聆聽的故事。

  也許這只是一個好聽的傳聞軼事而已,不管其中講到的作者到底是誰;不過對加西亞·馬爾克斯而言,他能在腦子裡裝下數不清的故事,並多頭並進地編織這些故事的情節,因此這則傳聞可謂再貼切不過了。口頭講給穆蒂斯的小說,遵循的正是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的表現原則之一:口口相傳講述給你聽的那些東西,無論多麼荒誕不經,都是你歷史的一部分,而那些我們天真地稱之為謊言的東西,遠比事實要真實得多。

  加西亞·馬爾克斯首次運用這種寫法的小說《百年孤獨》 ,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更讓他得以在1982年踏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說過,他是在開車前往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的路上產生了這個靈感。當時他已經寫了幾部小說,可這次突然想到一定要以他從祖母那裡繼承來的一種口吻進行寫作,在這種口吻中,幻想和民間傳說是用街談巷議或報導地方上的謀殺案那樣的語氣來講述的。要是他能將這種口吻與他閱讀卡夫卡的《變形記》的開篇結合起來—— 「當格裡高·薩姆莎從煩躁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他在床上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甲蟲」 ——沒有絲毫預兆表明作者會講述任何一點不現實的事情,那他就能達到他想要的那種風格了。加西亞·馬爾克斯調轉車頭開回了墨西哥城,而他的妻子,原本盼著過一個美好假期,此後兩年之內都不愛搭理他。

  在那以前,加西亞·馬爾克斯一直是個記者。文學革命對他而言,是指在那一刻之前他都一直被講述事實所束縛,受制於小說傳統的敘事方式。不過後來令其聲名鵲起的風格,也並非由他獨創, 《百年孤獨》的成功令其他拉美作家的做派更加顯見。例如,胡利奧·科塔薩爾(阿根廷) 、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秘魯) 、何塞·多諾索(智利)和阿萊霍·卡彭鐵爾(古巴) ,他們都一反19世紀法國小說的敘事要旨,拒絕接受左拉式的自然主義,轉而採用與生俱來的那種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的想像風格。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影響可謂巨大,但要對此準確地評估卻很困難。《百年孤獨》這本用西班牙語寫成的小說,說的是哥倫比亞的一座烏有之城中,有個人家總被鬼魂造訪,並且小說裡幾乎沒有直白地講述任何事情,卻在全世界熱賣了超過5000萬冊,足以讓人跌破眼鏡。從文學角度而言,它催生了大量的模仿者,不過那些作品並不總是有很高的質量。它真正的作用也許是間接地為其他作家打開了一扇門,使他們能夠以當前流行的現實主義所不容的觀察與講述風格進行寫作:美國黑人女作家託妮·莫裡森的《寵兒》 ,講述的是美國內戰後一個奴隸之家的故事,英籍印度裔小說家薩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 ,描寫了關於印度獨立時出生的一個孩童與其家人的故事,這些作品的背景雖然大相逕庭,卻採用了相似的自由敘事風格和對比式觀察歷史的方法。

  這些對比提出了另一個問題:「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術語究竟有多大幫助?它是與作品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有關呢?還是與寫作的口吻有關?1925年,一位德國文藝歷史學家創造了這個詞,用它來形容拉美文學,儘管現在已經廣為人們接受,卻曾經爭議不斷。有人說這個詞是由阿萊霍·卡彭鐵爾所說的「lo real maravilloso」( 「神奇的現實」或「充滿奇蹟的現實」 )這個詞翻譯而來,可卡彭鐵爾的本意與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的譯者們的表述卻並不完全一致。

  的確,拉美大陸上充滿了在外人看來像是奇蹟,而在當地人眼中卻習以為常的東西(法國的超現實主義者們認為墨西哥是地球上最超現實的國家,拉丁美洲的其他國家亦帶有些許相似的品性) 。假設,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裡所寫,一個扎著辮子的孩子不足為奇,而火車卻堪為神奇的話,那「奇蹟」與「現實主義」應該可以平分秋色。「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 《百年孤獨》裡那句著名的開篇語中不同部分的內容是否會令你感到奇怪,取決於你是否生活在這樣的國度裡——行刑隊是稀鬆平常的日常所見,而冰卻似乎從未一睹。因此, 《百年孤獨》的英文版和西班牙語版並不是一回事。在原作的語言中,它風趣、諷刺,充滿了模仿當地人彼此談話時的那種冷幽默,但最後的結果卻令人絕望。在英語版裡,它完全變了樣,成了「自由主義」 。

  所以,對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敘事方式上所取得的成就進行考量,也許比盯著當地生活的軼事趣聞更有益。當薩曼·拉什迪被問及加西亞·馬爾克斯對其自身寫作的影響時,他曾說吸引他的不是魔幻現實主義,而是他也屬於「那種不滿足於自然主義的人」 。在這些人中,除了加西亞·馬爾克斯,他還提到了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和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將我們從庸俗塵世的枷鎖中解脫出來,並教會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荒誕故事——加西亞·馬爾克斯應該被人們記取和感激。

  加比·伍德(英)  編譯 王琪峰

相關焦點

  •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馬爾克斯花了30年,寫了一個真實故事
    馬爾克斯認為,這是他掌控得最好的作品。他生平第一次在作品中出場,親自擔綱敘述者「我」,並在小說中實現了強而有力的控制。這種控制,也正是讓我感到無比揪心的根源。先是揪心這個觸目驚心的悲劇背後,竟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原型。1951年1月的一個禮拜一,馬爾克斯的好友卡耶塔諾在小鎮人民的「眾目睽睽「之下,被奇卡兄弟殺死。
  • 《夢中的歡快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馬爾克斯作品中的歐洲漂泊
    二、創作過程:追求完美,統一風格的精神雖然這部小說叫《夢中的歡快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卻沒有提到「夢中的幸福葬禮」的故事,這只是一個與馬爾克斯葬禮有關的夢。正是因為這個荒誕的夢想,他得到了一些啟發,提出了創作一個不同於以往風格的短篇小說的想法: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和統一性。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情節荒誕,構思精巧第一,馬爾克斯將百年故事僅僅定格在馬孔多小鎮,看似荒誕,實則想以空間上的隔離輝映出時間上的孤獨,以空間襯時間,更將這孤獨之深,孤獨之久刻畫的淋漓盡致。激發著讀者的興趣,為此,馬爾克斯也想要突出這一點,在書中故意將一對孿生兄弟身份互換,而他們的命運也自然而然地改變了,從生至死,人們也一直沒有認清這兩兄弟究竟誰是誰。第三,就是馬爾克斯用那些預言式的構思,使全書情節首尾呼應,完美呈現。
  • 《蠻荒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很荒誕,每一個故事又都很真實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過陰暗或者是報復心理吧,但我們大都時候都只是想想,真正敢去做的人在我們眼裡就是個瘋子,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選擇忍氣吞聲,冷眼旁觀這個扭曲的荒誕的世界,可也正是我們助長了這些惡行,黑吃黑或許才是這個世界的生存之道。應了那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沒有人比馬爾克斯更孤獨,哪怕是獵鯊的海明威
    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時隔多年,對於《百年孤獨》的記憶還有多少是屬於真實範疇的?人們的記憶不過停留在那個令人驚訝的開篇句子,一塊大陸的孤獨依然在繼續。——「那些有良知的歐洲人,當然也有居心不良的人,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起來自拉美神話般的消息,關注起那個廣闊土地上富有幻想的男人和富有歷史感的女人,他們生活節儉的程度可與神話故事相媲美。」
  • 《鴨綠江》選讀 / 郭洪雷 / 若有荒誕 必在人間——重溫刁鬥的幾個荒誕故事(評論)
    汪曾祺這句話有個人感慨在裡邊:人們讀自己的作品,讀到了歡樂、和諧,卻忽視了憂傷、苦味和嘲謔;由於各種原因,自己真實的人生感受並未得到充分表達。汪曾祺受到過薩特、加繆、卡夫卡等人影響,創作過一些帶有存在主義和荒誕色彩的作品。不僅如此,他還試圖通過改寫,從《聊齋志異》《一匹布》《一捧雪》《大劈棺》等傳統小說、戲曲中,鉤沉中國文學自身的「荒誕」傳統。
  • 《荒蠻故事》—— 世界的荒誕超乎你想像
    《荒蠻故事》就是這樣一部電影,2個小時,6個故事,它用一種難忘的黑色幽默解釋了這個世界的荒誕和人生的孤獨。多個故事組成的電影從不少見,從最早大衛.格裡菲斯的《黨同伐異》到前兩年的《通天塔》、《雲圖》,太多的導演喜歡用複雜線索的交織和非線性剪輯的敘事來證明自己對於影片的掌控。
  • 被馬爾克斯扒去衣服的玻利瓦爾
    本來沒有的人物,任你怎麼虛構他都不要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而且是威名和榮耀幾乎不可動搖的人物,杜撰他的經歷就有受指責的危險了,更何況是在故事開頭就扒下了他的衣服。因為與其他的拉丁美洲獨立戰爭英雄一樣,玻利瓦爾的形象已經被官方歷史死死設定了。他是基座牢靠的青銅雕像,是印在紙鈔上的僵硬肖像,身著帥服,掛滿勳章,不容詆毀和杜撰。
  • 馬爾克斯和他生命中重要的女人
    這段話出自馬爾克斯唯一的自傳——《活著為了講述》。他說出這樣的話並不是信口說來,實際上在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確實是女人。1927年3月6日,馬爾克斯出生在哥倫比亞一個阿拉卡塔卡的小鎮,從小就住在外祖父家,是外祖母和姨媽們照顧長大的。馬爾克斯的外祖母總愛給馬爾克斯講各種神話故事,尤其是拉美地區的各種神話,還會給他講《一千零一夜》,可以說外祖母成了馬爾克斯最初的靈感來源。
  • 對話| 馬爾克斯與黑澤明:電影、寫作、遺忘
    馬爾克斯年輕時曾經一度做過電影編劇,他的作品也被多次改編成電影上映,所以這次漫長而充滿洞見的談話也就從文學和影像之間的矛盾展開,兩位大師由電影、寫作一路談到原子彈、戰爭和遺忘。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關於核能和戰爭的擔憂似乎已經開始變成堅硬的現實。這次談話過後8年,黑澤明逝世;24年後,馬爾克斯去世。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革命性的刷新小說看法,過去文學是有限的
    今天在中國文壇上,不能不談馬爾克斯,不能不談《百年孤獨》,一個原因當然確確實實是因為馬爾克斯在當年的出現像福克納的出現一樣。很多人沒有認真讀過馬爾克斯,也沒有認真體味過《百年孤獨》這本書。馬爾克斯的這一經典開頭影響了世界上無數的作家,他的魔幻現實主義讓無數作者不斷提起,重複模仿還樂此不疲。對文學史來說,沒有哪一部作品像《百年孤獨》一樣,有那麼大的影響。
  • 馬爾克斯的「朋友圈」
    騰訊文化梳理馬爾克斯的部分「朋友圈」以及他們之間的故事,內容如下:他們這樣和馬爾克斯相遇馬爾克斯與海明威(著名小說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57 年春天,30歲的馬爾克斯在巴黎聖米歇爾大街上與妻子散步時
  • 加繆《局外人》:我們在荒誕的世界裡,真實地活著
    假如你身處一個精神病院,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神經病呢?宣稱自己是正常人可能被更兇殘地對待,而選擇和病人打成一片又可能真的變成神經病?你會如何選擇呢?這就是《局外人》這本書中討論的主題:個人如何面對社會的荒誕。
  • 電影賞析《蠻荒故事》:六個簡短的故事,以荒誕描繪真實
    電影講述了六個故事。每個故事情節上相互獨立、意義上相互關聯,展現了社會中存在的心理、情緒、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對金錢的貪婪與對法律的踐踏以及情感問題。影片延續了西班牙語電影一貫的黑色幽默與懸疑,多處反轉,出乎意料。電影的優質除了立意,更在於其帶給觀眾的體驗。
  • 馬爾克斯也曾寫過大毒梟巴勃羅的故事
    而這位名聲大噪的記者就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把這個故事寫得清楚詳實,又有著電影般的緊張刺激。在這個故事中,人們能真正看到上個世紀動蕩的哥倫比亞,擁有龐大影響力的毒梟集團和被神化的毒梟首領,以及那些被綁架者和他們親屬在綁架案期間的痛苦與掙扎。
  • 真實的歷史永遠要比杜撰的故事更感人
    真實的歷史永遠要比杜撰的故事更感人。本片的故事就是取材自1944年盟軍的市場花園行動。1944年9月英軍蒙哥馬利將軍制定了一項大膽的計劃,集中英軍第一空降師、美軍第一零一空降師、美軍第八十二空降師、波蘭空降旅共三萬五千名空降部隊,依次在63英裡戰役縱深上的埃因霍溫、奈梅根和阿納姆三地空降,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梁,像交「接力棒」一樣,掩護地面部隊英軍第三十軍,直搗德國腹地——魯爾區。
  • 一個謊言的荒誕故事
    故事根據一則真實的電視新聞事件改編,原本是一樁女計程車司機遭遇綁匪的故事,但在電影裡,卻演成了一個謊言的荒誕故事!她只想從方文嘴裡要求一個真實的答案,不斷地哀求著:「你告訴我好不好!......」得到的還是方文讓她死心的「謊言」:他不要她了!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容易讀了
    今天,阿谷君想和你分享一篇《花花公子》雜誌與馬爾克斯的訪談。要採訪這位不尋常的作家可不是件容易事。而真實的馬爾克斯可能會比他的作品更讓你震驚,準備好接受一顆有趣又偉大靈魂的洗禮吧! 《花花公子》:你的故事總是充滿了氣味。馬爾克斯:是的。氣味。我認為,嗅覺的那種激發力是所有官能中最強大的,比味覺和聽覺要更強些。 《花花公子》:你所有的文學作品中都有一種幾乎是色情的嗅覺。這是你處理情慾的方式嗎?
  • 從《荒蠻故事》中看人性,現實永遠比故事更荒誕!
    電影由六個腹黑故事拼接而成,情節荒誕野蠻,觀影者酣暢淋漓、大呼過癮的同時,不難發現,導演對人性動物本能一面的洞察,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主題。     人性這種話題,我一般會引用英國作家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一段話:「那時的我還沒認識到一個人本性是極其複雜的,今天我已經認識到,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意、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靈。」
  • 300萬美元也不願拍《百年孤獨》,馬爾克斯:懂它的導演已去世
    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人認為我是一個寫魔幻小說的作家,而實際上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寫的是我所認為的真正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