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墨西哥時間4月17日,哥倫比亞著名作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
馬爾克斯全名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他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總統曼努埃爾·桑託斯評價馬爾克斯說,他是哥倫比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墨西哥總統培尼亞·涅託則認為馬爾克斯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推向了世界。
騰訊文化梳理馬爾克斯的部分「朋友圈」以及他們之間的故事,內容如下:
他們這樣和馬爾克斯相遇
馬爾克斯與海明威(著名小說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57 年春天,30歲的馬爾克斯在巴黎聖米歇爾大街上與妻子散步時,偶遇當時剛滿 59 歲、同為記者出身、早已經名滿天下的海明威。馬爾克斯一眼就認出了他,但內心糾結於是否該上前搭話,以及自己蹩腳的英文。最終馬爾克斯並沒有上前,而只是隔著馬路大喊了一聲「Maestro(大師)!」。海明威意識到是在喊他後,揚起了手臂,用似乎有些孩子氣的西班牙語回應道:「Adioooos, amigo(再見,朋友)。」這是兩位大師唯一的一次交集。
馬爾克斯與聶魯達(智利當代著名詩人):當聶魯達被記者問對於《百年孤獨》的看法時,聶魯達從容不迫地說:「這是繼堂吉訶德之後,寫得最好的西班牙語小說。」但是他當時根本沒有看過《百年孤獨》。回到賓館後,聶魯達對妻子說:「你得給我把這本書找出來,我剛才惹大事了!」讀完之後,聶魯達沒有修正對《百年孤獨》的看法。
他們這樣和馬爾克斯做朋友
資料圖:美國第42任總統柯林頓到馬爾克斯家中拜訪
馬爾克斯與柯林頓(美國第42任總統):2007年3月26日,曾任美國第42任總統的柯林頓在第四屆西班牙語大會開幕式上表示,自己非常喜愛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作品。25歲那年他在耶魯大學讀書時第一次閱讀了馬爾克斯的作品。「為了看這本書我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還因為上課看小說而遭到老師批評。」他說:「我從早到晚捧著這本書看,在課堂上也偷著看,還被老師發現挨了批。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小說。《百年孤獨》不僅向我展示了什麼是文學,還讓我了解了人生。」
柯林頓透露,他的獨生女切爾西與馬爾克斯熟識,切爾西從少年時期便開始閱讀馬爾克斯西班牙語版的著作。並在少女時期就讀過西班牙語版的《百年孤獨》。柯林頓驕傲地說:「在關於我女兒童年時期的所有最特殊的記憶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她曾與馬爾克斯交談過,後來馬爾克斯還寄給我女兒他的所有作品的英文版。」
馬爾克斯與略薩(秘魯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作家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 1967 年就和馬爾克斯成了好朋友,1971 年時他的博士論文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兩人青年時代都流亡巴黎,都接受過馬克思主義學說,都曾是古巴革命的支持者。
1976 年 2 月的一天,在墨西哥城的一家電影院裡,馬爾克斯在一群前來參加研討會的文化名流中發現了多年未曾見面的略薩。馬爾克斯高興地叫了聲「馬裡奧」,便伸出雙臂向老友奔去。面對迎面而來的馬爾克斯,略薩矯健地掄起胳膊,讓一記重拳正中對方的面門,馬爾克斯應聲倒地,鮮血從鼻孔中奔湧而出。略薩的這一拳結束了兩位著名作家間的友誼,從此兩人反目,30 多年形同陌路,直至2007年兩人又重歸於好。
2007年3月6日,馬爾克斯迎來80大壽、《百年孤獨》40周年特別紀念版出版之際。70歲的略薩《百年孤獨》紀念版提供序言,而80歲的馬爾克斯也接受了這一安排。事實上,略薩所撰的序言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寫好了。
2010年,也就是在馬爾克斯獲諾獎(1982年)的28年後,略薩榮獲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消息傳開,馬爾克斯在推特上留言祝賀略薩:「如今我們扯平了」。
馬爾克斯與查維茲(委內瑞拉前總統):眾所周知,馬爾克斯是卡斯楚的好友,其實他和查維茲的關係也還不錯。1999 年查維茲就任委內瑞拉總統後,馬爾克斯陪他從古巴哈瓦那飛往委內瑞拉加拉加斯,他感覺這位政治人物有點分裂,是個雙面人物:「其中一個人獲得了天賜良機,要改變命運而拯救他的國家於危難之中;而另一個妄想狂,則註定在歷史上留下獨裁暴君之名。
馬爾克斯曾在見過查維茲後寫下這樣一段話:「我覺得我是在與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交談,其中一個,命運的無常給了他機會,讓他拯救了他的國家;而另一個,則是將以獨裁者身份寫入史冊的空想家。」2007年3月6日晚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發表廣播講話,向馬爾克斯祝賀80壽辰。在直播的廣播節目「你好,總統」中,查維茲大段朗讀了《百年孤獨》和《迷宮中的將軍》的節選篇章,稱讚這些作品「充滿了魔力」。
資料圖:馬爾克斯和勞爾·卡斯楚
馬爾克斯與卡斯楚(古巴前領導人、政治家):卡斯楚和馬爾克斯兩人的友誼可以追溯到1948年。那時,他們都還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馬爾克斯正就讀于波哥大大學,卡斯楚則作為古巴學生代表前往參加國際會議。當時,哥倫比亞因左翼總統候選人遇刺身亡而爆發騷亂,馬爾克斯與卡斯楚雖然只在遊行隊伍中擦肩而過,卻都把這一歷史時刻當作了友誼的基礎,在兩人日後的見面中總要談起這段「緣分」。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不久,馬爾克斯就應邀訪古,隨後又參與了古巴官方通訊社拉丁社波哥大分社的籌建工作,後來還成了古巴駐聯合國的常駐記者。
在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獎成名之後,他有實力資助古巴革命事業了。1986年,他出巨款資助古巴建立了一流的現代化國際電影學院,為古巴和拉美的「新電影」培養人才。2000年,他發表《埃連陸上遇難》,對古巴爭取落水男孩埃連重返祖國的鬥爭表示聲援。2002年,卡斯楚在哥倫比亞《變革》雜誌上撰文,向讀者推薦馬爾克斯新作《歷盡滄桑話平生》,卡斯楚在文中說自己不懼怕死亡,希望來世能當一名像馬爾克斯那樣的作家。
馬爾克斯與穆蒂斯(拉美文豪):阿爾瓦羅·穆蒂斯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同時期的作家,兩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馬爾克斯曾說:「人們常常問我,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為什麼我們的友誼愈加牢固呢?回答很簡單,阿爾瓦羅與我很少見面,而我們每次見面僅僅是敘友情。」據馬爾克斯回憶,穆蒂斯曾送給自己胡安·魯爾弗的作品《佩德羅·帕拉莫》,這本書教會了馬爾克斯另一種寫作的方式。
穆蒂斯也是《百年孤獨》的第一讀者,更是馬爾克斯所有作品的第一讀者。馬爾克斯說在自己寫《百年孤獨》的18個月時間裡,穆蒂斯幾乎每晚都到他的家裡去,聽馬爾克斯念已經寫完的章節,然後到處向其他人講述,並在講述中對其中的內容任意增添刪改。馬爾克斯便再按照穆蒂斯編改的內容來修改《百年孤獨》,他說,「從那時起,阿爾瓦羅就是我的作品原稿的第一位讀者,他的批評尖銳無情,卻又言之有理,使我的至少三個短篇被槍斃在垃圾筐中。我說不出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有多少成分是他的貢獻,但可以說相當可觀。」
馬爾克斯與黑澤明(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26歲進入電影圈,一生導演了31部電影,編寫的劇本拍成了68部電影,是使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被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1990年10月,哥倫比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文學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日本東京會見了正在拍攝最後一部影片《八月狂想曲》的黑澤明。曾經擔任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影評人的馬爾克斯與黑澤明就一系列的話題展開了對話。
馬爾克斯說對黑澤明的電影抱有巨大的好奇心。問黑澤明如何改編莎士比亞、高爾基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馬爾克斯曾說,《百年孤獨》只有黑澤明能拍成電影。但1998年黑澤明去世,加上馬爾克斯的阻止,《百年孤獨》改編電影一事就此擱置。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