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的「朋友圈」

2021-01-10 騰訊網

【編者按】 墨西哥時間4月17日,哥倫比亞著名作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

馬爾克斯全名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他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總統曼努埃爾·桑託斯評價馬爾克斯說,他是哥倫比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墨西哥總統培尼亞·涅託則認為馬爾克斯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推向了世界。

騰訊文化梳理馬爾克斯的部分「朋友圈」以及他們之間的故事,內容如下:

他們這樣和馬爾克斯相遇

馬爾克斯與海明威(著名小說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57 年春天,30歲的馬爾克斯在巴黎聖米歇爾大街上與妻子散步時,偶遇當時剛滿 59 歲、同為記者出身、早已經名滿天下的海明威。馬爾克斯一眼就認出了他,但內心糾結於是否該上前搭話,以及自己蹩腳的英文。最終馬爾克斯並沒有上前,而只是隔著馬路大喊了一聲「Maestro(大師)!」。海明威意識到是在喊他後,揚起了手臂,用似乎有些孩子氣的西班牙語回應道:「Adioooos, amigo(再見,朋友)。」這是兩位大師唯一的一次交集。

馬爾克斯與聶魯達(智利當代著名詩人):當聶魯達被記者問對於《百年孤獨》的看法時,聶魯達從容不迫地說:「這是繼堂吉訶德之後,寫得最好的西班牙語小說。」但是他當時根本沒有看過《百年孤獨》。回到賓館後,聶魯達對妻子說:「你得給我把這本書找出來,我剛才惹大事了!」讀完之後,聶魯達沒有修正對《百年孤獨》的看法。

他們這樣和馬爾克斯做朋友

資料圖:美國第42任總統柯林頓到馬爾克斯家中拜訪

馬爾克斯與柯林頓(美國第42任總統):2007年3月26日,曾任美國第42任總統的柯林頓在第四屆西班牙語大會開幕式上表示,自己非常喜愛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作品。25歲那年他在耶魯大學讀書時第一次閱讀了馬爾克斯的作品。「為了看這本書我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還因為上課看小說而遭到老師批評。」他說:「我從早到晚捧著這本書看,在課堂上也偷著看,還被老師發現挨了批。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小說。《百年孤獨》不僅向我展示了什麼是文學,還讓我了解了人生。」

柯林頓透露,他的獨生女切爾西與馬爾克斯熟識,切爾西從少年時期便開始閱讀馬爾克斯西班牙語版的著作。並在少女時期就讀過西班牙語版的《百年孤獨》。柯林頓驕傲地說:「在關於我女兒童年時期的所有最特殊的記憶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她曾與馬爾克斯交談過,後來馬爾克斯還寄給我女兒他的所有作品的英文版。」

馬爾克斯與略薩(秘魯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作家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 1967 年就和馬爾克斯成了好朋友,1971 年時他的博士論文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兩人青年時代都流亡巴黎,都接受過馬克思主義學說,都曾是古巴革命的支持者。

1976 年 2 月的一天,在墨西哥城的一家電影院裡,馬爾克斯在一群前來參加研討會的文化名流中發現了多年未曾見面的略薩。馬爾克斯高興地叫了聲「馬裡奧」,便伸出雙臂向老友奔去。面對迎面而來的馬爾克斯,略薩矯健地掄起胳膊,讓一記重拳正中對方的面門,馬爾克斯應聲倒地,鮮血從鼻孔中奔湧而出。略薩的這一拳結束了兩位著名作家間的友誼,從此兩人反目,30 多年形同陌路,直至2007年兩人又重歸於好。

2007年3月6日,馬爾克斯迎來80大壽、《百年孤獨》40周年特別紀念版出版之際。70歲的略薩《百年孤獨》紀念版提供序言,而80歲的馬爾克斯也接受了這一安排。事實上,略薩所撰的序言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寫好了。

2010年,也就是在馬爾克斯獲諾獎(1982年)的28年後,略薩榮獲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消息傳開,馬爾克斯在推特上留言祝賀略薩:「如今我們扯平了」。

馬爾克斯與查維茲(委內瑞拉前總統):眾所周知,馬爾克斯是卡斯楚的好友,其實他和查維茲的關係也還不錯。1999 年查維茲就任委內瑞拉總統後,馬爾克斯陪他從古巴哈瓦那飛往委內瑞拉加拉加斯,他感覺這位政治人物有點分裂,是個雙面人物:「其中一個人獲得了天賜良機,要改變命運而拯救他的國家於危難之中;而另一個妄想狂,則註定在歷史上留下獨裁暴君之名。

馬爾克斯曾在見過查維茲後寫下這樣一段話:「我覺得我是在與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交談,其中一個,命運的無常給了他機會,讓他拯救了他的國家;而另一個,則是將以獨裁者身份寫入史冊的空想家。」2007年3月6日晚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發表廣播講話,向馬爾克斯祝賀80壽辰。在直播的廣播節目「你好,總統」中,查維茲大段朗讀了《百年孤獨》和《迷宮中的將軍》的節選篇章,稱讚這些作品「充滿了魔力」。

資料圖:馬爾克斯和勞爾·卡斯楚

馬爾克斯與卡斯楚(古巴前領導人、政治家):卡斯楚和馬爾克斯兩人的友誼可以追溯到1948年。那時,他們都還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馬爾克斯正就讀于波哥大大學,卡斯楚則作為古巴學生代表前往參加國際會議。當時,哥倫比亞因左翼總統候選人遇刺身亡而爆發騷亂,馬爾克斯與卡斯楚雖然只在遊行隊伍中擦肩而過,卻都把這一歷史時刻當作了友誼的基礎,在兩人日後的見面中總要談起這段「緣分」。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不久,馬爾克斯就應邀訪古,隨後又參與了古巴官方通訊社拉丁社波哥大分社的籌建工作,後來還成了古巴駐聯合國的常駐記者。

在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獎成名之後,他有實力資助古巴革命事業了。1986年,他出巨款資助古巴建立了一流的現代化國際電影學院,為古巴和拉美的「新電影」培養人才。2000年,他發表《埃連陸上遇難》,對古巴爭取落水男孩埃連重返祖國的鬥爭表示聲援。2002年,卡斯楚在哥倫比亞《變革》雜誌上撰文,向讀者推薦馬爾克斯新作《歷盡滄桑話平生》,卡斯楚在文中說自己不懼怕死亡,希望來世能當一名像馬爾克斯那樣的作家。

馬爾克斯與穆蒂斯(拉美文豪):阿爾瓦羅·穆蒂斯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同時期的作家,兩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馬爾克斯曾說:「人們常常問我,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為什麼我們的友誼愈加牢固呢?回答很簡單,阿爾瓦羅與我很少見面,而我們每次見面僅僅是敘友情。」據馬爾克斯回憶,穆蒂斯曾送給自己胡安·魯爾弗的作品《佩德羅·帕拉莫》,這本書教會了馬爾克斯另一種寫作的方式。

穆蒂斯也是《百年孤獨》的第一讀者,更是馬爾克斯所有作品的第一讀者。馬爾克斯說在自己寫《百年孤獨》的18個月時間裡,穆蒂斯幾乎每晚都到他的家裡去,聽馬爾克斯念已經寫完的章節,然後到處向其他人講述,並在講述中對其中的內容任意增添刪改。馬爾克斯便再按照穆蒂斯編改的內容來修改《百年孤獨》,他說,「從那時起,阿爾瓦羅就是我的作品原稿的第一位讀者,他的批評尖銳無情,卻又言之有理,使我的至少三個短篇被槍斃在垃圾筐中。我說不出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有多少成分是他的貢獻,但可以說相當可觀。」

馬爾克斯與黑澤明(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26歲進入電影圈,一生導演了31部電影,編寫的劇本拍成了68部電影,是使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被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1990年10月,哥倫比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文學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日本東京會見了正在拍攝最後一部影片《八月狂想曲》的黑澤明。曾經擔任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影評人的馬爾克斯與黑澤明就一系列的話題展開了對話。

馬爾克斯說對黑澤明的電影抱有巨大的好奇心。問黑澤明如何改編莎士比亞、高爾基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馬爾克斯曾說,《百年孤獨》只有黑澤明能拍成電影。但1998年黑澤明去世,加上馬爾克斯的阻止,《百年孤獨》改編電影一事就此擱置。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被馬爾克斯扒去衣服的玻利瓦爾
    歷史記錄的空白給小說家提供了絕佳的想像空間,儘管馬爾克斯又說,為了寫作此書,他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求證了一幹歷史學家,以免犯歷史常識的錯誤。迷宮中的這位將軍是玻利瓦爾,又不是玻利瓦爾。熟悉研究者是人,被研究者也曾是鮮活的人,要深入地理解他,需要將自己的生活與他的生活相接通。馬爾克斯在嘗試接近暮年玻利瓦爾的內心世界時,便也將自己的人生與玻利瓦爾的人生接應起來。帶著玻利瓦爾漂向人生終點的馬格達萊納河,是馬爾克斯自幼就熟悉的河流,他是沿著與玻利瓦爾之行相反的方向,從他出生的加勒比海岸前往首都聖菲波哥大的,沿途所見景物的印象和記憶也就部分地化成了玻利瓦爾的旅行經歷。
  • 對話| 馬爾克斯與黑澤明:電影、寫作、遺忘
    馬爾克斯年輕時曾經一度做過電影編劇,他的作品也被多次改編成電影上映,所以這次漫長而充滿洞見的談話也就從文學和影像之間的矛盾展開,兩位大師由電影、寫作一路談到原子彈、戰爭和遺忘。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關於核能和戰爭的擔憂似乎已經開始變成堅硬的現實。這次談話過後8年,黑澤明逝世;24年後,馬爾克斯去世。
  • 哥國隨記|馬爾克斯出現了
    巴蘭基亞是馬爾克斯生活過的城市,卡塔赫納也是,他的痕跡遠遠不止留在這兩個地方,但在這兩處找他格外容易。加勒比地區的學者講座常常冠他的姓名,國內通行的最大面額紙幣繪有他的頭像。種類繁多的文化衫不必提,我在卡城見過織著加博的手編包,他的面孔親切,形象經典,栩栩如生。出了店門不遠,迎面看到加博演奏手風琴的牆繪,依舊笑容滿面。黃蝴蝶環繞肩頭,纏個不住。
  • 版權費嚇退臺灣出版社 臺灣已無正版馬爾克斯
    臺灣《聯合報》19日報導說,馬爾克斯名滿天下,獨創的魔幻寫實風格更深深影響兩代華文作家。然而近十年來,馬爾克斯經紀人以驚人版權費嚇退臺灣出版社,加上允晨、時報等出版社的馬爾克斯版權皆已到期,如今臺灣書市已無正版馬爾克斯。其作品幾乎在臺灣書市消失,僅能在舊書店找到早年盜版書,或是購買大陸簡體字版。
  • 馬爾克斯也曾寫過大毒梟巴勃羅的故事
    而這位名聲大噪的記者就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把這個故事寫得清楚詳實,又有著電影般的緊張刺激。在這個故事中,人們能真正看到上個世紀動蕩的哥倫比亞,擁有龐大影響力的毒梟集團和被神化的毒梟首領,以及那些被綁架者和他們親屬在綁架案期間的痛苦與掙扎。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情節荒誕,構思精巧第一,馬爾克斯將百年故事僅僅定格在馬孔多小鎮,看似荒誕,實則想以空間上的隔離輝映出時間上的孤獨,以空間襯時間,更將這孤獨之深,孤獨之久刻畫的淋漓盡致。激發著讀者的興趣,為此,馬爾克斯也想要突出這一點,在書中故意將一對孿生兄弟身份互換,而他們的命運也自然而然地改變了,從生至死,人們也一直沒有認清這兩兄弟究竟誰是誰。第三,就是馬爾克斯用那些預言式的構思,使全書情節首尾呼應,完美呈現。
  • 沒有人比馬爾克斯更孤獨,哪怕是獵鯊的海明威
    [摘要]馬爾克斯再也沒寫出超越《百年孤獨》的作品來,儘管他從未放棄過努力,哪怕是疾病纏身。然而作為「孤獨」的祭司,他的孤獨之曲,還遠未到終止的時候。通過這個多少顯得有些煽情的場景,馬爾克斯其實想要表達的,是自己後來對海明威那種巔峰之後的孤獨的理解。
  • 馬爾克斯:餓的時候才吃飯,愛的時候不必撒謊
    莫言:我與馬爾克斯「搏鬥」了20年莫言毫不掩飾對馬爾克斯的迷戀:「1984年我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時非常驚訝,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向來眼高於頂的餘華,在談到馬爾克斯時也難掩傾心:「馬爾克斯是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敬,沒有別的。
  •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誰,他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當時錢鍾書也去了,正當他與馬爾克斯交談時,馬爾克斯直接當著大家的面說:「各位都是盜版販子啊」瞬間讓讓錢鍾書等人感到十分難堪,但是又不知該怎麼回復。結束探訪後,馬爾克斯直接放出狠話;「死後150年都不允許中國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容易讀了
    今天,阿谷君想和你分享一篇《花花公子》雜誌與馬爾克斯的訪談。要採訪這位不尋常的作家可不是件容易事。而真實的馬爾克斯可能會比他的作品更讓你震驚,準備好接受一顆有趣又偉大靈魂的洗禮吧!馬爾克斯:是的。氣味。我認為,嗅覺的那種激發力是所有官能中最強大的,比味覺和聽覺要更強些。 《花花公子》:你所有的文學作品中都有一種幾乎是色情的嗅覺。這是你處理情慾的方式嗎?馬爾克斯:是的。這一點關乎我自身的性格。
  • 妻子的一句話,讓馬爾克斯哭了兩個小時,這才有了《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一本《百年孤獨》讓加不為人知的西亞·馬爾克斯聲名威震拉丁美洲,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百年孤獨》作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也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百年孤獨》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
  • 馬爾克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極端的愛與欲,是人世間的常態
    魔幻現實的寫作手法,在3年後,馬爾克斯選擇了放棄,進而模仿起了歐洲「豔情」小說的寫作方式,給我們留下了一本"愛情百科全書"、《霍亂時期的愛情》,經久不衰。在大家看來,「愛情」是什麼?馬爾克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極端的愛與欲,是人世間的常態1955年,哥倫比亞內戰正在爆發,馬爾克斯被迫輟學,丟了飯碗,被趕出了國家。
  •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為何發誓不讓我國出版他的作品?
    然而一片繁華的背後卻有潛在的危機,那就是當時中國任何一家出版社都未取得馬爾克斯任何一部作品的版權,也就是說當時莫言等人讀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書,這最後導致了馬爾克斯與中國的「決裂」!二、馬爾克斯發下的「毒誓」1990年,馬爾克斯與其助手來到上海,當他還沒有被中國這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神秘國度所吸引時,就被大街小巷充斥的盜版書震驚了,他難以想像中國竟會如此堂而皇之的侵犯他的著作權,憤怒之下,馬爾克斯選擇立即離開中國,臨行之際發誓「死後150年,都不會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
  • 馬爾克斯妻子是《百年孤獨》背後的「作者」,沒她可能就沒這本書
    這段話出自馬爾克斯唯一的自傳——《活著為了講述》。1927年3月6日,馬爾克斯出生在哥倫比亞一個阿拉卡塔卡的小鎮,從小就住在外祖父家,是外祖母和姨媽們照顧長大的。馬爾克斯的外祖母是個對拉美傳統神話故事非常了解的勤勞農婦,總愛給馬爾克斯講各種神話故事。
  • 被捉姦三次險槍下喪命,《百年孤獨》賺1100萬,馬爾克斯是渣男?
    他把槍遞給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渾身哆嗦,不敢開槍。最後,警察沒有殺他,放他走了。因為警察想起來,幾年前,是馬爾克斯的父親給自己治好了,久治不愈的淋病。兩個人是烏鴉站在黑豬身上,誰也不說誰黑。儘管有了這樣難堪的經歷,馬爾克斯仍然認為,作家最完美的家是妓院。有時,他掏不起過夜的房錢,就拿自己的小說做抵押。這些故事,不是說大作家馬爾克斯有多麼風流齷齪,而是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的迥異。偷情和出軌,這樣令人不齒的糗事,能化尷尬為正能量輸出的,或許只有馬爾克斯了。
  • 馬爾克斯不滿中國盜版《百年孤獨》:死後150年都不授權
    馬爾克斯當初曾發下狠話「發誓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在將近30年的時間裡,中國出版界一直為取得馬爾克斯的正式授權而努力,因此有專家稱,《百年孤獨》在中國的正式出版不亞於當年震驚世界文壇的拉丁美洲「文學爆炸」。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革命性的刷新小說看法,過去文學是有限的
    今天在中國文壇上,不能不談馬爾克斯,不能不談《百年孤獨》,一個原因當然確確實實是因為馬爾克斯在當年的出現像福克納的出現一樣。很多人沒有認真讀過馬爾克斯,也沒有認真體味過《百年孤獨》這本書。大家都談馬爾克斯,談《百年孤獨》,談魔幻現實主義。有的人讀出了孤獨:百年孤獨裡幾乎都是獨自一人。有的曾經愛上一個人,但那人不在了,後來再也沒愛過,有的對年輕時候犯的錯懊悔不已。
  • 300萬美元也不願拍《百年孤獨》,馬爾克斯:懂它的導演已去世
    2012年得主莫言被認為是中國作家中受馬爾克斯影響最大的一位,莫言表示,他上午在醫院看牙時,聽醫生說馬爾克斯去世了。「在牙鑽的轟鳴聲中,我想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作家幾乎是集體閱讀《百年孤獨》的情景。馬爾克斯說:"只要我能阻止,就不會發生。我喜歡在讀者和作品之間保留一種私人關係。"在馬爾克斯生前,這部小說如他所願一直沒有被拍成影視劇,半個世紀之後,馬爾克斯的兩個兒子為了父親的傳世之作一起出任劇集的製片人,但這還是違背了馬爾克斯的意願。
  • 馬爾克斯走訪中國,說了這樣一句令中國文學界驚訝的話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世界文壇之中的殿堂級偉大作品,餘華和莫言都曾經說過,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之中,受到《百年孤獨》的影響是巨大的。然而在1990年到2011年,你都無法在中國的書店之中購買到一本正版的《百年孤獨》,原因還要從馬爾克斯的一次中國之行說起。1990年,馬爾克斯在日本著名作家黑澤明的邀請之下前往日本訪問,訪問結束後,他來到了中國。
  • 馬爾克斯反悔,曾經揚言:死後150年不給中國授權《百年孤獨》
    多年後,馬爾克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作為他最出名的作品,借勢風靡全球,被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發行,更被評為是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2011年馬爾克斯去世時,哥倫比亞總統宣布全國哀悼三天,所有公共機構降下半旗致哀,並號召人們在家裡對逝者進行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