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陪考的家長明顯減少了,很多家長都是把孩子送來之後馬上就回家準備午飯。在對外經貿大學附中的考點前,看不到成群等候的家長,只有幾個人遠遠地坐在樹蔭下乘涼。快11點了,才陸續有大批家長來到考場門前。「都說昨天的數學太簡單了,你看孩子們一點都不興奮,其實這樣也不太好,拉不開檔次,好學生會吃虧,今天的理綜應該難一點會比較好。」幾位家長正熱烈地討論著,他們甚至希望今天的理綜難度大一點。
11點30分,兩個動作最快的男生首先走出考場,緊接著,大批考生蜂擁而出。大家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家長,馬上離開。從考生們的神態來看,普遍神態平和,並沒有特別悲觀沮喪,但也沒有欣喜異常。記者採訪了幾位考生,他們告訴記者,今天的理綜試題略微有點難,但難度還可以接受,並沒有難到讓人抓狂的地步。
考生們都說,理綜試題跟生活和時事關係很緊密,比如說,試卷的最後一道大題考的就是屠呦呦的發現,讓考生分析青蒿素治療瘧疾的原理。而2016年的理綜考題第一題也同樣考到了屠呦呦,但問的是「去年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是哪個科學家」。
「一帶一路」也進入了理綜的考題,其中一道選擇題考的就是 「古絲綢之路貿易中的下列商品,哪類的主要成分屬於無機物?」4個選項是瓷器、絲綢、茶葉和中草藥。
考生反映,理綜試題很偏向科技,好幾道題都是關於近幾年中國使用的新科技的,例如,北汽的新型汽車如何處理汽車尾氣?石油技術如何用一氧化碳催化石油?無線電的幹涉信號如何用於飛機降落導航?
延伸閱讀
理綜試題分析
生物 讓考生設計玉米遺傳育種方案
今年高考理科綜合(北京卷)生物試題以「上好基礎教育最後一課」為出發點,堅持立德樹人,延續寬廣融通,走大道、求大氣的試題風格,綜合考查考生的學科素養,積極發揮試題的育人功能與導向作用。
強化試題育人導向
試題以我國科學家的科學貢獻和國家發展理念為試題背景命制試題,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研究、關心生態環保,樹立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強化試題的育人導向。
如理綜第31題以瘧疾的患病機理和我國科研工作者對青蒿素抗瘧機制的研究為背景,弘揚科學精神,傳遞文化自信。理綜第3題以我國科研人員開展的生態學研究為情境,在進行知識與能力考查的同時,更加突顯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有利於考生加深對「綠色」理念的理解及生態意識的建立。
考查科學探究素養
理綜第29題強調考查科學探究這一核心素養,第30題以對理性思維的考查為主要方向,第31題在綜合考查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等核心素養的同時更關注了社會責任。
理綜第1題以學生必做的觀察實驗為情境,不僅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等基本實驗操作進行了考查,同時融入對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與結果的比較,考查的都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必備知識。
知識能力融會貫通
生物試題在持續強調基礎性和綜合性的同時,題目更加著力於體現應用性、創新性和思辨性,使試題不僅在內容選材上更加寬廣,而且要求對知識與能力運用融會貫通。
理綜第30題選用一種玉米育種的新技術為試題背景,考查考生將題目信息與所學相結合,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實踐能力。試題的第(3)小題,讓考生結合所學,設計遺傳育種方案,以選育優質玉米新品種。題目讓考生體會要靈活應用遺傳學知識解決真實的生產實踐問題,激發考生對科學知識的渴望與熱愛,對中學教學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第29題(3)是體現創新性的典型試題。該題通過讓考生設計實驗方案,在不同層次上對考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考查。此類題目,意在引導教學要重視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新性,激發未來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適應時代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第29題(3)③、第30題(2)③都是體現試題思辨性的樣例。通過讓考生對已有實驗方案進行科學評價,或是讓考生將對雜交中特殊結果成因的綜合分析過程展現出來,使考生論證、評價的思辨性得以充分展示。
物理
回歸教材 向學業水平考試過渡
今天上午,在理綜考試結束後,北京教育考試院的專家第一時間進行了解讀,專家們認為:今年物理卷延續了近幾年的命題思路和成功經驗,如加強對基礎概念、基本規律以及學科思想及方法的考查;重視從教材中選取命題素材,引導教學重視教材、回歸教材;加強對典型問題、簡單情境的物理本質的考查;加強對實驗能力的考查等,力求在實現高效區分的同時保持難度的穩定,避免難度的大幅波動對中學教學及招生錄取的影響。
物理試題絕大部分都能從教材中找到原型或相關內容。分值上的統計表明:12道物理試題中,有7道試題直接源於教材,總分達80多分,佔試卷總分近70%。這些材料或源於教材中的正文,或源於教材中的習題,且大部分素材在兩個版本教材中均有涉及,在考慮教材版本特色的同時兼顧考試公平。
命題追求寬廣融通的思路,以各模塊之間及各模塊內部的邏輯聯繫為問題線索,巧妙設置問題,逐層遞進,逐步深入,考查考生綜合分析、深入思考以及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引導考生在高中物理學習中關注各模塊之間的知識關聯和邏輯聯繫,形成對學科內容的整體認識。同時著重考查考生實際的實驗操作技能以及實驗探究能力。以21題為例,在對「平衡摩擦力」這一實驗步驟的考查中,若將「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作為考點,將學生是否真正做過實驗考查出來,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規範和技能。
試題注重結合當代中國的重大科技成果。如第18題以2017年年初我國研製的「大連光源」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為背景,通過對其發光特點及在科研領域應用的介紹,考查考生通過閱讀材料、從中獲取並加工信息進而確定問題和使用正確的物理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還涉及考生估算能力的考查。
高考是考生中學學習階段的結束,同時也是下一階段學習的開始。第24題在試題設問中,從考生熟悉的能量關係切入,設問簡單易答,幫助考生建立答題自信。在第2問中「從微觀角度看,導體棒ab中的自由電荷所受洛倫茲力在上述能量轉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對於考生既是提示,也是學習。引導考生思考導體棒中自由電荷所受的洛倫茲力。為進一步思考洛倫茲力在能量轉化中的作用做鋪墊。
通過優化試題難度的梯度分布,提高中等難度試題的比例。第24題中,要求考生對電動勢的概念和電磁感應及其過程中的功能關係具有清晰的認識,對「發電機」和「電動機」內在物理機制形成系統認識,符合「物理觀念」、「水平五」中的「具有清晰、系統的物理觀念」的水平描述。
化學
尾氣治理傳遞綠色化學理念
北京教育考試院的專家認為,2017年高考理科綜合卷(北京)化學試題堅持展現學科特色,注重思維過程,試題以生產生活中的真實情境為載體,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創新設問方式,綜合性強。試題穩中求新,力求實現對學科基礎知識和學科素養的綜合考查。
用化學視角看古絲綢之路
化學是一門與人們生活和生產實踐緊密相關的學科,在推動材料、醫藥、環境、能源等領域的創新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試題緊扣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充分展現化學學科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化學問題,認識到化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促使學生關注化學發展、關注社會,擴大知識視野。如:6題反映了古絲綢之路貿易商品中的化學知識;9題是中國化學工作者2017年在能源化學和催化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11題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碘伏消毒劑;25題是一種治療膽結石藥物——羥甲香豆素的合成方法;26題是「第三金屬」鈦的冶煉中間產物四氯化鈦的製備提純;27題是汽車尾氣處理的最新技術進展。
尾氣治理最新技術進考題
試題中多處融入了綠色化學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善用科學技術、關注環境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較為廣闊的學科視野和社會視野。26題以高純四氯化鈦的製備為背景,多處採用節能措施實現高純鈦的冶煉,以及尾氣回收利用後的再處理。27題以柴油發動機尾氣中NOx汙染物的處理為素材,介紹了兩種消除尾氣汙染物的新技術——SCR和NSR,並將兩種技術的基本原理概括地呈現於題目之中,傳達了綠色化學理念,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需要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經濟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反映元素周期表的最新進展
試題選材背景廣泛,較好地呈現了化學學科涉及面廣的特點,同時注重傳統與前沿的結合,立體地展現了學科風貌。比如7題是2016年被最新命名的四種新元素之一的第117號元素,反映了元素周期表的最新進展。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與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緊密相連,試題通過展示真實情境下的化學實驗過程,同時在過程中創新性地布設問題,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今年的化學試題充分體現了上述特點,多數題目以化學實驗為背景展開,突出考查了以實驗為中心的探究能力。試題重視實驗情景的創設,在實驗進程中展開設問,或以實驗為背景,考查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和推斷能力,或以真實實驗室探究為背景,引導學生對多因素複雜現象的把握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