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過張藝謀,幫過陳凱歌,這個女人的身後是半部中國電影風流史

2020-08-20 往事叉燒

原創: 叉少


圖源自:《宿命:孤獨張藝謀》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8年,馮小剛的精神導師、作家王朔迎來人生第一春。那一年,《浮出海面》《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橡皮人》《頑主》四部小說被搬上大銀幕,史稱「王朔年」。跟發小葉京出門吃飯的路上,王朔說:「現在中國電影界,哥們兒平蹚!」

那年,本能拿到諾獎的沈從文溘然長逝,祖師奶奶張愛玲在美國躲蝨子,浪漫騎士王小波帶著李銀河歸國,耗費十年寫成的《黃金時代》即將塵埃落定。正是那個時候,一個初出茅廬的軍中女作家,被美國新聞文化處邀請訪問。看到美國是如何培養職業作家後,她買了幾本新概念英語,毅然赴美。

可以說,王朔是第一個見識到大眾文化力量的作家,也是第一個有意識讓作品與影視結合的作家。在影像的助力下,1992年,朔爺的四卷本文集賣到天價。策劃了《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後,影響力達到頂峰。以至於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開機儀式上,姜文打出一條橫幅,上面寫道:陽光永遠燦爛,朔爺永遠牛逼。


可惜,世事沉浮,朔爺並沒能夠永遠牛逼。世紀末,他和馮小剛的「好夢公司」遭受重挫,要麼是拍不成,要麼過審了,也不給你上映。1997年,朔爺拍屁股去了美國,不跟他眼裡那幫孫子玩兒了。正是那一年,當初那個毅然赴美的女作家,幫助閨蜜陳衝拍出了一部日後遭禁的電影,讓一個年僅17歲的少女斬獲金馬影后。

這個少女,名叫李小璐。

王朔從美國回來後,世界已不再是當初的世界,電影圈兒也沒辦法平蹚了。2000年前後,朔爺遭遇寫作危機,之後他參禪悟道,只偶爾參與過幾部劇的編劇,鮮有當年導演們連拍他幾本書的盛況。

江山代有才人出,風騷也就七八年。

朔爺是看開了,寫寫劇本打牙祭。中國導演們卻慌得一比。尤其第五代,從文藝轉戰商業後一直找不著範兒,沒一個人能獨立拿出一個紮實的文本。有時你都不得不懷疑:沒有了中國作協,這幫人指著什麼吃飯啊?

幸好多年以來,那位女作家筆耕不輟、產量巨高,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三人才有小說可依,在商業片浪潮中跌跌撞撞後,交出了幾部還算不錯的作品。

這位作家,就是嚴歌苓。



1958年,嚴歌苓出生在文藝之家。父親嚴敦勳,是作家也是編劇,母親是話劇演員。

嚴歌苓小時候,要接觸文學並不容易。「文革」來襲,大部分書都遭封禁。每天給煤爐生火,祖母拿出一本書,一頁頁地燒。嚴歌苓就坐在旁邊,讓祖母不要燒得那麼快,這樣可以多讀一些東西。



12歲那年,為了讓哥哥留城,嚴歌苓報考部隊文工團,成了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藝兵。那時,她還沒想著要當作家,腦子裡全是舞蹈。然而時代的洪流究竟是滾燙的,在部隊呆到第9年,中越自衛反擊戰爆發。

那一年,20歲的嚴歌苓懷揣著一顆英雄主義的心申請去前線。到了前線一看,才發現戰爭並不壯麗,只有殘酷。

她原本是去當戰地記者的,結果變成了護士、軍醫,每天看到無數戰士被炸傷手腳,被戰爭機器閹割。

有的戰士受不了,直接自殺了。

回部隊後,嚴歌苓陷入抑鬱。唯一救贖心靈的方法,就是寫作。發表了一些詩歌和報告文學後,嚴歌苓寫出小說《綠血》和《一個女兵的悄悄話》,在文壇嶄露頭角。25歲退伍時,成了專職作家。

1988年,嚴歌苓受邀訪美,跑了7個城市,見識了美國不少藝術院校。那之前,她曾進入魯迅文學作家研究班,跟一個叫莫言的青年作家成了同學。但去美國一看,好像人家培養作家的方法更規範更系統。於是乎,嚴歌苓上街買了幾本新概念英語和幾本中英對照字典,開始瘋狂學英語。

顯然,嚴歌苓想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

畢竟那個時候,她的同學莫言,已經寫出了傑作《紅高粱》。沒多久,導演張藝謀靠拍這部小說,拿下柏林金熊,震驚世界。

那時,嚴歌苓還不知道,自己和張藝謀的合作,早就在時光深處埋下一道伏筆。1987年,還是軍旅作家的嚴歌苓曾與前夫李克威合作,在《電影作品》第九期上發表了一個劇本,名為《避難》。


《避難》的故事,最早構思來自李克威的父親,作家李準。它講述了在日寇佔領南京時,一群妓女逃到天主教堂避難,遭到日本人突襲,為救一群國民黨傷兵,危難之際,妓女們站了出來,用肉體拯救了那些傷兵。

多年後,經過歲月淘洗的嚴歌苓,再次回望那個故事,對人心和人性有了更深的洞察,隨即寫出小說,《金陵十三釵》。

那時,已有「國師」美譽加身的老謀子,陷在商業片的泥石流裡出不來。甚至在2009年拍出《三槍》這樣倒胃口的垃圾,《山楂樹之戀》又未能及時替他挽回名聲,大有才盡之感。幸好,嚴歌苓出現了。在看到《金陵十三釵》之後,張藝謀仿佛看到了商業和文藝之間的完美平衡,趕緊買下小說版權。

隨後,《金陵十三釵》衝奧,鎩羽而歸。

1988年擦身而過的兩個人,就這樣站在了同一個歷史舞臺上。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

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1988年,張藝謀風光無限。

《紅高粱》柏林摘熊,讓他成為第五代導演裡最亮的那一顆星。

那時,嚴歌苓的同學莫言還是個愣頭青。張藝謀本來在拍《老井》,讀完《紅高粱》,為了搶小說版權,直接從山西坐火車去山東找莫言。急得膠皮涼鞋在公交車上被人踩斷,腳趾頭也破了,流了一路的血。

因為張曬得像個農民,莫言看到他,想起了高密鄉生產隊的大隊長,覺得很親切,就以800元的價格,把小說賣給了老謀子。

拍《紅高粱》間隙,莫言曾招呼姜文、鞏俐、老謀子去自己家吃餅。姜文哐當一腳,把莫言家唯一的暖水壺給踢爆了。莫言情商很高,笑著說:「這電影肯定會爆!」那天,幾個男人光著膀子合影。照片在2012年被人翻了出來時,老謀子感嘆:「那時我哪想到莫言得諾貝爾啊?」


當時合照中,鞏俐、莫言、謀子都算半個新人。唯獨姜文,雖然還不到30歲,已經成了當之無愧的戲骨。張藝謀曾說:「如果沒有姜文,《紅高粱》就不會有那股狂野的氣息。」而看到張藝謀拿獎後,姜文心裡琢磨:哦,原來拍電影拿獎這麼簡單啊,那等兄弟我有時間了,也去拍一個。

1992年,從美國做人才訪問回來後,姜文真打算幹了。一開始,他想拍作家蘇童的《紅粉》,結果被李少紅搶了版權。直到年底,住他家馬路對面的王朔丟給他一本《動物兇猛》,他才找到了那片燦爛的陽光。

從此,中國多了個新人導演,叫姜文。

1988年,聽聞張藝謀拿獎,陳凱歌不知作何感想。那一年,他拿著自己的電影《孩子王》跑去法國坎城參展,正好遇到了一個叫徐楓的女人。此人是誰呢?是大導演胡金銓拍《俠女》時的女主角。徐楓當時看《孩子王》,差點兒就睡著了。等影片結束,她問陳凱歌:「我手上有個本子,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拍一拍?」

陳凱歌問:「什麼本子,誰寫的啊?」徐楓說:「作者叫李碧華。」陳凱歌一聽這名兒,還以為是個三流作家呢。在他看來,港臺流行文學都不入流,那能跟咱們大陸的「尋根」「傷痕」「先鋒」比嗎?

結果本子拿來一看,嗯,真香。

5年後,《霸王別姬》摘下坎城金棕櫚。



很不幸,看到張藝謀拍出《英雄》後,陳凱歌也魔怔了。必須拍大片,一路鑽進《無極》的無聊中就出不來了。看到觀眾們罵聲一片,甚至有人說《霸王別姬》是父親幫忙拍的,凱哥很憤怒,必須證明自己。真以為我不會拍梨園故事嗎?哥們兒我立馬給你拍一個《梅蘭芳》看看。

《梅蘭芳》立項時,陳凱歌想物色個好編劇,找來找去,找到了嚴歌苓。

嚴歌苓說:「我寫小說還可以,寫劇本真不行。」陳凱歌就把《莫扎特》《末代皇帝》《阿拉伯的勞倫斯》幾部電影丟給她:「沒事兒,你先琢磨琢磨。」

最後,《梅蘭芳》打破了當年中國文藝片的票房紀錄。

這個紀錄最後一次被刷新,是在2017年。刷新紀錄的電影,名叫《芳華》。它的編劇,依然是嚴歌苓。



第一次讓嚴歌苓赴美後的文學作品與電影發生關係的,不是張藝謀,不是陳凱歌,更不是馮小剛。那個人,比這三個牛多了。

去美國之前,嚴歌苓好歹是個名作家。等到了美國,她什麼也不是。克服語言障礙後,只能打工維持生計。在一個僱主家,因為看不懂清潔劑的英文,她把玻璃清潔劑當成了地板的打蠟液,僱主回家一看,指著她鼻子破口大罵。在餐廳打工,忘了關咖啡機,玻璃壺「砰」的一聲炸了,她當即就被解僱。這段時期,她和所有外國留學生、中國新移民一樣,討生活、掙飯錢。

能成事兒的人,都對自己有一股狠勁。嚴歌苓也不例外。拋下名作家的身份,在國外看人臉色生活,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但為了提高寫作,嚴歌苓根本不在乎這些。考上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學寫作系後,她成為該系一百多年來歷史上唯一一個外國學生,並且拿到一個全額獎學金。


1992年,聽同學講完一個華人移民少女的故事,嚴歌苓寫下小說《少女小漁》,一出來,就拿了臺灣文學一等獎。不久,一個陌生電話打到她跟前。來人說:「你好,我想要這篇小說的版權。」

嚴問:「您哪位?」

對方說:「《喜宴》看過嗎?我叫李安。」

最終,李安給了她一大筆錢,足以讓她安心寫作,不再打工。從此,嚴歌苓得到了一個嶄新的身份:編劇。

嚴歌苓寫了一稿劇本後,李安拿去改,但沒有拍,轉手給了張艾嘉。張艾嘉何等人物?情史赫赫,滾石三教父裡面,李宗盛、羅大佑兩人都跟她有過勾連。不過《少女小漁》最終捧紅的,是奶茶劉若英。劉若英拿下亞太影展影后,從此事業一飛沖天。

多年後,李安拍《色·戒》,嚴歌苓跑去探班。李安有點遺憾,說:「可惜我沒拍,要是我拍的話,故事就是另一番味道了。」

雖然不能說是嚴歌苓改變了劉若英的命運軌跡,但至少可以說,沒有嚴歌苓的創作,就不會有李小璐17歲拿到金馬影后這回事。

1988年,演員陳衝的聲譽也迎來春天。她參演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橫掃奧斯卡,拿到9個大獎。陳衝從此走向國際。而早在19歲出演《小花》時,嚴歌苓就跟她認識了。


1991年,嚴歌苓搬到舊金山,天天去陳衝家裡玩。一來二去,兩人就成了閨蜜,可謂無話不談。連陳衝的獨家傳記《本色陳衝》,都是嚴歌苓操刀。《少女小漁》出來後,1995年,正柏林影展當評委的陳衝突然給閨蜜打了個電話說:「我決定自己導片子,就拍你的小說《天浴》。」

嚴歌苓問:「怎麼想起要拍這個?」

陳衝說:「我在柏林看了好多影片,都是些現代人猥瑣、變態,沒有一部使人感到心靈升華。《天浴》我超喜歡,我要讓大家知道,我們還有這樣神聖的東西。」

為了《天浴》,陳衝推掉一切角色,專心致志地打磨劇本,連伍迪·艾倫的邀請都給拒絕了。最終,電影不負眾望,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在柏林獲金熊獎提名,還被《時代周刊》選入年度全球十大佳片。

然而,出道即巔峰的李小璐,始終對這部電影耿耿於懷,甚至不想再和陳衝合作。陳衝思想開放,拍了無數暴露鏡頭。當時還未成年的李小璐不願暴露自己的身體,不拍裸戲。陳衝膽子大啊,帶著劇本,找了個替身,把裸戲重拍了一遍。

氣得李小璐說:「不明真相的觀眾以為那是我,我感覺我受到了傷害。」

這件事,陳衝的確不夠厚道,但話說回來,李小璐自己也沒想成為陳衝那樣有藝術追求的演員。回頭接戲,一部比一部爛,活生生把藝術生涯打成一把漿糊。

到了2002年,她只能拍《十三格格》這種豆瓣高達5.5分的電視劇,還通過此劇認識了一個名叫李晨的男演員。想想命運真難料,1998年,李小璐都影后了,範冰冰還在《還珠格格》裡演丫鬟。2002年,範冰冰才初登大銀幕。短短幾年,金鎖就在資本路上一路狂奔,李小璐則在自拍路上夜不歸宿。

不過都作涼了,這一點倒是殊途同歸。

唯獨叫人感到可惜的,是劉若英。


2010年一天夜裡,劉若英跟周迅說自己在構思一個故事,講兩個年輕人從相知相戀到分手的悲劇。周迅聽完,眼淚婆娑地說:「寫下來啊!拍電影!」

隨後,劉若英寫下《過年,回家》,篇幅很短。導演張一白看了,就讓劉若英做導演,片名用五月天的一首歌,叫做《後來的我們》。影片反覆打磨,到今年才上映,短短10天,票房橫掃13億。結果,票房注水的醜聞曝光,氣得網友說:「劉若英連張艾嘉的皮毛都沒學到。」

有些東西爛掉了,不是一個嚴歌苓能拯救的。中國電影晃範兒,也不能全怪編劇。

當初的我們,還有《天浴》。

後來的我們,學會了給票房注水。



1988年,馮小剛還在電視劇《便衣警察》裡做美工呢,整天跟在《甄嬛傳》的導演鄭曉龍屁股後面轉。85年的時候,兩人在海南拍戲。休息期間,鄭曉龍讀一篇小說,邊笑邊罵:「真他媽孫子!」

馮問誰呀,鄭說:「王朔,我一哥們兒。」

馮小剛從此搭上了王老師這條線。

2000年,有部紀錄片叫《馮小剛導演的一天》。馮導在片中說:「我們這些市井家的孩子,跟那些文藝家庭有背景的人不同,必須心裡裝著別人,把別人哄高興了,自己才能高興。」遵照這個原則,他一路王老師長王老師短,先從美工混成了編劇,又跟著鄭曉龍混成了《北京人在紐約》的聯合導演。

1993年前後,王老師寫了大量的劇本,把自己寫噁心了,索性開個公司,找編劇來寫吧。「好夢公司」應運而生。然而公司的夢,一點也不好做,當時文藝界、評論界對王朔打壓。《過著狼狽不堪的日子》還沒來得及拍,棚子就撤了。《我是你爸爸》張藝謀想拍,姜文不願意演,王朔拉著馮小剛拍成了《冤家父子》,跑去國外拿了獎,照樣不讓播。作家王剛的小說《月亮背面》拍出來也沒了下文。王朔心灰意冷,對馮說:「咱別一起死,你自己找活路吧。」


臨走前,王把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給了馮小剛。不想一事無成的馮小剛找到葛大爺,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拍出了1997年的《甲方乙方》。當時給各大院線經理看樣片時,聲畫居然不同步,馮小剛在影院過道裡哭著大罵:「我他媽怎麼這麼背啊!」

多年後,宣傳另一部電影時,馮又哭了。那部戲,就是嚴歌苓寫的《芳華》。



嚴歌苓對人性的洞察,是從童年開始的。

文革時作協大院裡,有一位女作家不堪凌辱,服安眠藥自殺。拉到醫院搶救,赤裸著身體被人放在樓道裡,有好心人走上去,為她蓋了一床被褥。偏偏有一個電工走過,故意將菸頭掉在被褥上,若無其事地把被褥拎起來抖,為的是偷窺女作家的裸體。

那時,嚴歌苓就意識到了人性的黑洞。成長過程中,她腦子裡攢下來無數故事,唯一的生命出口,就是寫作。而在拍《北京人在紐約》時,馮小剛認識了才華過盛的姜文,著實見識到姜文的實力。後來姜文對他說:「電影應該是酒,而不是鮮榨葡萄汁,你不能只滿足於做一杯杯的葡萄汁。」


姜老師的話,是馮小剛一個心結。在商業電影風生水起後,他始終想拍具備藝術追求的電影,敞開了玩兒一把,像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講述大院青春一樣,講述一下自己在文工團的青春。聽說嚴歌苓曾經在文工團跳舞,他希望對方能寫五個女兵和一個男兵的故事:「在一次雪崩中,五個女兵都犧牲了,從這樣一個角度去寫。」

嚴歌苓說:「我只能寫我自己的故事,要不然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回望歲月芳華,嚴歌苓想起當初的人和事,也是萬般感概。想當年,她愛上了一位大自己7歲的排長。寫了160封情書。部隊禁止戀愛,兩人只能眉目傳情。沒想到的是,戀愛一事被上級發現,男方居然主動檢舉揭發嚴歌苓。很快,嚴歌苓就被叫去,一遍又一遍地寫檢查,身心倍遭侮辱。

最大的傷害,來自最喜歡的人。這一點,和《芳華》裡的好人劉峰很像。

在文工團,還有一個女孩兒。每天一大早,起來就帶上帽子,晚上黑了燈才摘下。宿舍裡的女孩兒都以為她是禿頭。趁其不備,摘下帽子一看,原來不禿,只是頭髮比正常人多三倍。大家覺得她性格懦弱,從此就經常欺負她。嚴歌苓從女孩兒身上拎出一縷魂兒,把她寫成了電影裡的何小曼。

最開始,電影叫《你觸摸了我》,馮小剛害怕通不過,給改成了《芳華》。


無論李安、張藝謀、陳凱歌還是馮小剛,都要找嚴歌苓,這不是偶然。從毅然赴美就能看出來,她是真的對寫作懷著巨大熱望。

嚴歌苓是個意志力非常強的人。當初在文工團跳舞,她天賦並不高。每天早上4點就爬起來,將腿拉成一條直線,腳高高地架在窗欞上,連給人寫信都會保持這種姿勢。在美國讀寫作班時,老師要求寫3頁內容,她就一定要寫到6頁,一個接一個學生退課,她卻毫不動搖。成為專業作家後,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3點,雷打不動地寫。

這種高度的自律和內驅力,令旁人瑟瑟發抖。以至於主編《讀庫》的張立憲說:「每一次嚴歌苓回國,都空運回來一記記耳光,重重地打在我們臉上。」

為了寫出好作品,她也是下足了血本。

《寄居者》寫上世紀猶太人在上海的事,她翻遍了資料,連香水牌子、裁縫店構造、舞廳位置都查了一遍;寫《媽閣是座城》,去了澳門賭場4次;寫《第九個寡婦》,直接去鄉下體驗生活,跟河南農村老太太同吃、同住、種番薯;寫《小姨多鶴》,早年沒錢支持調查,等了20年,有錢後,去了三趟日本,翻譯150美金一天,最後出書賺來的錢,一多半與調查費用相當。

嚴歌苓常說:「聰明人,都是會下笨功夫。」

1993年的一天,在中國移民博物館,嚴歌苓看到一幅巨大畫像,其中焦點是個身穿華服的中國妓女,被稱為「東方一代名妓」。她記住了這個形象,特別想知道這個女人是誰,看了無數資料,在摸清了中國移民史後,寫下巨著《扶桑》,一舉奪得臺灣「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高曉松讀罷,熱淚盈眶:「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像我這種人,一直都是賣藝的,從來不會花錢跟人買藝,但看完書,我是趕緊拿錢買下了《扶桑》的音樂劇版權。」

所以,那句話又是怎麼說來著?

您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累。

人吶,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要是叉少我沒記錯,當初在魯迅文學院,嚴歌苓有一個牛逼哄哄的同學,是當年河南省高考的文科狀元,名字叫劉震雲。

劉震雲和馮小剛的事,今天就按下不表。畢竟這半年的瓜,廣大人民群眾已經吃得夠飽了。單說2017年7月1日,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2017屆畢業典禮上,作為特邀嘉賓,校友劉震雲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個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

最缺的就是笨人。

雖然劉震雲也常說一些不靠譜的話,但這句話還是很靠譜的。那次演講,劉震雲把調子拔得很高,提到了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說一個民族的知識分子不但要考慮過去和當下,最重要的,是考慮未來。他們的眼睛,要像探照燈一樣,照亮這個民族的未來。如果燈全滅了,前方會是黑暗。


往大了說,是一個民族的事,往小了說,這也是一個創作者和一群創作者的事。老想著撈錢,不往遠處看,燈要滅了,腐爛而不自知,什麼圈兒都得完蛋。想當初,寫完《金陵十三釵》,嚴歌苓非常不願再做編劇,有錢不賺,跑去寫了個《陸犯焉識》,就是為了避免被導演們看中。

張藝謀還是很牛的,趕在最後一刻拿到小說版權,截出一小段,拍了《歸來》。

從「霸王」到「妖貓」,從《活著》到《歸來》,在審查和資本的夾縫中,中國電影導演的藝術生涯確實坎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到他們努著勁兒想留下一些東西,開拓一片景象,叉少內心還是尊敬的。但有時候,你又不得不懷疑這幫人,到底是被時勢扼殺了才華,還是真已經江郎才盡。


從1988年到2018年,三十年間,嚴歌苓的朋友圈,從莫言、餘華、劉震雲拓展到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他們的佳作和爛片,背後承載著時光河流中的期待與失望,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心在名利場的變化。感謝一部部好電影,承載過中國電影的風流。

但願風流,不要總被雨打風吹去。

-

END

-

PS. 感謝大家花了這麼長時間讀完此文。

我是叉少,平時就喜歡埋首故紙堆,考古往事,於是開了一個叫「叉燒往事」的號(公號ID:chashaows),在這個號裡,你可以看到那些不為人知的江湖恩怨,也會發現,原來人世間的事,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長文創作不易,如果故事有打動你,希望能關注、轉發鼓勵一下,也歡迎留言互動,叉少會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_^

關注公眾號【叉燒往事】(ID : chashaows)公眾號對話框回復【大哥】可提取文章:《背叛大哥的日子:拍片不為藝謀,電影再無凱歌》。這篇文章120萬人已讀,你錯過了嗎?

相關焦點

  • 救過張藝謀,幫過陳凱歌,這個女人的背後是半部中國電影風流史
    救過張藝謀,幫過陳凱歌,這個女人的背後是半部中國電影風流史1988年被稱為"王朔年",這一年,他有四部小說被改編拍攝成電影。張藝謀、陳凱歌等如今有名的導演都曾借她的作品構建出一個個屬於他們的世界。這位女作家,就是嚴歌苓。
  • 《影》之前,這個女人救過張藝謀兩次,身後是半部中國電影風流史
    世紀末,他和馮小剛的「好夢公司」遭受重挫,要麼是拍不成,要麼過審了,也不給你上映。1997年,朔爺拍屁股去了美國,不跟他眼裡那幫孫子玩兒了。正是那一年,當初那個毅然赴美的女作家,幫助閨蜜陳衝拍出了一部日後遭禁的電影,讓一個年僅17歲的少女斬獲金馬影后。
  • 拯救過張藝謀,幫助過陳凱歌,她的身後是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它也打破了中國文藝片票房的記錄,而上一個記錄,叫做《梅豔芳》。兩部電影的編劇,都出自同一個人,她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女人,曾拯救過張藝謀,幫助過陳凱歌,她的身後是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她就是嚴歌苓。江山代有才人出嚴歌苓,出生於文學世家,自幼熱愛讀書,卻因「文革」而遠離文學。
  • 李安張藝謀背後的女人,中國電影半部風流史,美國外交官也為她狂
    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觀看新鮮事說起中國電影的發展史,從文藝片到商業片,無數的人前僕後繼的爭相走出國門。電影界的第五代導演開始嘗試轉變時,被罵的滿身狼狽。張藝謀、陳凱歌、李安和馮小剛等知名導演都在這場變革中做出了貢獻。
  • 陳凱歌結過幾次婚 三段婚姻史四個重要的女人
    陳凱歌結過幾次婚,據悉,陳凱歌有三段婚姻史,有四個重要的女人,一起來看一下詳情。1陳凱歌結過幾次婚  在娛樂圈當中,有很多明星婚姻史比較豐富,也有很多導演感情生活也是相當的豐富,像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是如此。
  • 陳凱歌錯失金熊獎,卻遇到影響其一生的女人,終與張藝謀享譽國際
    ‖無名點點‖說起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和陳凱歌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他們倆也被視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二人同為北京電影學院78級的學生,陳凱歌在導演系,張藝謀在攝影系。畢業後,順理成章的陳凱歌開始做導演,張藝謀開始做攝影。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一個和八個》,就是由張藝謀擔任攝影。此後,陳凱歌的《黃土地》、《大閱兵》都是由張藝謀掌鏡。
  • 張藝謀70歲,陳凱歌68歲,兩人相愛相殺走過了中國電影40年
    張藝謀今年70歲,陳凱歌也68歲,兩人一直相伴相攜,相愛相殺,你追我趕,並肩走過了屬於中國電影巔峰的40年!之後的三年,陳凱歌並沒有繼續快馬加鞭地拍電影,而是選擇去美國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而這三年,可能沒有對手的鞭策,張藝謀並沒有什麼高質量的產出。1990年陳凱歌回國,張藝謀開始專心搞事業。張藝謀的成功絕對離不開這個女人:鞏俐。第一次導演的張藝謀加第一次拍電影的鞏俐,中國電影獲得第一個柏林電影節金獎。
  • 張藝謀、陳凱歌「背叛」大哥的日子
    此時的吳天明已在西影廠工作多年,即將執導個人第一部影片。進廠後,蘆葦每日顛勺炒菜,幹了兩年炊事員。直到張藝謀、陳凱歌入學那年,蘆葦才被調去美術組,做了繪景。相比考上北電的張藝謀,蘆葦的機遇差了不少,但考上大學的張藝謀過得也並不輕鬆。進入電影學院,「廠哥」張藝謀第一次接觸外國電影。在屏幕上看到比基尼和直升機的他被震到說不出話來。
  • 陳凱歌和張藝謀:兩人是同學也是導演,卻一個比一個厲害
    陳凱歌和張藝謀在演藝方面,陳凱歌一開始好像要更勝一籌。1982年,陳凱歌和張藝謀兩個人剛剛畢業,畢業後的兩個人也開始了不一樣的工作。張藝謀在1982年畢業之後就成為了廣西電影製片廠的一名工人,當時張藝謀的職業是攝影師。相對於張藝謀,陳凱歌的人生似乎要好很多,1982年陳凱歌在畢業之後就開始籌備拍攝電影,自己成為導演。
  • 一部電影引發的衝突!陳凱歌與張藝謀長達20年的「恩怨」史
    雖然,兩人不僅是同學,而且還曾一起拍攝過兩部影片,但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確實持續了20年之久。與此同時,張藝謀聯合餘華拿出了豆瓣9.2的《活著》,他把攝影機對準小人物福貴,將生活的殘忍與冷酷挪到觀眾眼前,一個個親人離去後,張藝謀讓福貴為了活著為活著,這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普通人心態,真實又無奈。兩部影片強烈的反差、不同的價值取向也是陳凱歌與張藝謀分道揚鑣的重要原因。
  • 為張藝謀挖牆腳,給陳凱歌舉牌,中國電影教父,為何過時了?
    那時,他傾盡全力,親自舉紙牌相助的陳凱歌已經用《霸王別姬》,拿下當年的坎城金棕櫚大獎;他不惜「得罪」廣西電影廠挖過來的張藝謀,也依靠《活著》,洗刷了前面兩部電影被禁的苦楚,同時拿下了坎城評審團大獎,以及中國至今唯一一個「人道主義獎」;他一手提攜的小美工蘆葦,也憑藉著《霸王別姬》和《活著》,成為中國第一編劇。
  • 《活著》PK《霸王別姬》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巔峰對決
    日月爭輝,風雲際會,張藝謀對陳凱歌,終於迎來巔峰對決。而後,陳凱歌,步入神壇;張藝謀,飲恨人間。一生瑜亮情結,張大師處處棋高一著,唯一的一次潰敗,就是巔峰對決。這是名副其實的巔峰對決,因為這是中國最牛的兩位電影大師,在最好的年代,拍的最有靈氣、最氣勢磅礴、最激蕩迴腸的作品,張藝謀的《活著》和陳凱歌的
  • 張藝謀第一部電影《紅高粱》,鞏俐憑什麼從史可身上「搶」走主演
    張藝謀第一部電影《紅高粱》,鞏俐憑什麼從史可身上「搶」走主演電影是人們調劑生活的一種方式,周末的下午在家點開一部經典電影說起中國的經典電影有很多也是很不錯的,今天就聊聊張藝謀的首部電影《紅高粱》,和主演鞏俐的故事。
  • 同樣是拍過「爛片」的大導,為何陳凱歌和張藝謀的態度截然不同?
    《霸王》的輝煌《荊軻》的失利,讓陳凱歌再出圈的願望更加強烈。於是學貫中西也流過洋的陳凱歌,上陣編劇本,將西方戲劇元素和中國古風相融合,三年懷胎三億投入,終於孕育出東方第一魔幻史詩《無極》。這位「不懂不怪」應對爭議的,便是陳凱歌的老同學張藝謀。之前和陳凱歌合作過《黃土地》的張藝謀,在理念上似乎也存在某種默契。2000年《臥虎藏龍》的大獲全勝,也使勁地點了張導的湧泉穴,看到了自己通往奧斯卡的S卡。
  • 中國電影史100部最佳華語電影混剪!跨越時空光影的致敬
    ,由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辦,選出影史百大華語電影與50大華語導演。 賈樟柯的《小武》等也都名列其中,全面囊括了百年華語影史最重量級的經典電影。今天的短片:《影史百佳華語電影混剪》,由新片場註冊電影剪輯師羅浩文呈現,本片基於【影史百大華語電影】混剪而成。
  • 娛樂圈9大導演的風流史
    娛樂圈中,很多的大牌導演也是有著很多的風流史郎昆> 曾擔任過五仁春晚導演 ,先後有過王洗平,司濃,馬豔麗,劉巖四任妻子其中劉巖更是比他小23歲。張藝謀陳凱歌 從前妻張某、洪晃、同居6年女友倪萍,再到現妻陳紅,陳凱歌讓人有目共睹睡過的女人就有4個。
  • 談自己被罵「爛片」的電影,張藝謀比陳凱歌聰明多了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陳凱歌和張藝謀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同屆同學。兩人剛剛進入電影行業的時候,正值國產電影大踏步進步的時期。都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而張藝謀和陳凱歌與國產電影的黃金10年,正是國產電影英雄和時勢的寫照。
  • 華語影史女皇:鞏俐電影排行榜
    鞏俐是近四十年來最偉大的中國女演員之一,這是毫無爭議的。除了香港張曼玉之外,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中國女演員能夠與鞏俐相提並論。鞏俐和張曼玉是唯二封神的華語女演員。多年來鞏俐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都是足以列在華語影史頂端的一系列作品!
  • 名導背後的女人,曾經成就中國半個電影史,嚴歌苓為何如此優秀?
    名導背後的女人,美國外交官追求,嚴歌苓就是中國電影的絕代芳華在中國影壇有一些人的名字永遠無法抹去,因為他們為中國的電影史做出了輝煌的成績。在中國電影史上,有這樣一位編劇,他曾經救過張藝謀兩次所以說嚴歌成就了中國半個電影史。
  • 陳凱歌影史地位最高的電影並非是《霸王別姬》,是沒有高清版的它
    但論影史地位《霸王別姬》遠遠不是華語第一,甚至都不是陳凱歌的第一。陳凱歌最受認可的是主旋律的女性電影《黃土地》,無論國際國內地位都比《霸王別姬》要高。張藝謀憑藉這部電影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陳凱歌入選了《黃土地》和《霸王別姬》。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在2005年評選出「20世紀中國百部電影」。同樣未進行排名,陳凱歌入選了《黃土地》和《霸王別姬》。《看電影》雜誌 「中國電影百年百佳影片」。《黃土地》排在第3位,《霸王別姬》排在第4位。第一、第二分別為吳永剛《神女》和費穆《小城之春》。中國電影資料館編選的百年百部中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