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的編劇蘆葦曾表示,當初陳凱歌並不願意拍攝該片,但他說了一句話,才讓陳導心動。
「我們一起攜手打倒老謀子」。
彼時,同為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早已憑藉《紅高粱》與《秋菊打官司》享譽國際,而陳凱歌的名望比張藝謀小得多。
雖然,兩人不僅是同學,而且還曾一起拍攝過兩部影片,但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確實持續了20年之久。
1993年,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讓他成功捧回金棕櫚和金球兩項大獎,獨特的東方視角,史詩與寓言的架構演繹出有別與李碧華原著的陳式悲劇,程蝶衣的自盡,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尊嚴之死。
與此同時,張藝謀聯合餘華拿出了豆瓣9.2的《活著》,他把攝影機對準小人物福貴,將生活的殘忍與冷酷挪到觀眾眼前,一個個親人離去後,張藝謀讓福貴為了活著為活著,這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普通人心態,真實又無奈。
兩部影片強烈的反差、不同的價值取向也是陳凱歌與張藝謀分道揚鑣的重要原因。
相識於微時,陳凱歌比張藝謀小好幾歲,一個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一個是工薪階層。大學時期,兩人因對電影的熱愛而熟絡,陳凱歌親切地稱呼張藝謀為:「張大哥」。
畢業後,陳凱歌、張藝謀被分配到不同的電影製片廠,直到電影《黃土地》才讓二人重新聚到一起。此次合作頗為愉快,陳凱歌曾寫下《秦國人》紀念,在文中他絲毫不吝嗇對張藝謀的欣賞。
聽說藝謀又黑臉了,他一門心思考慮內外景光比的問題……,藝謀愛自言自語:「要是有個土樓就好了」,總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然而,第二年拍攝的《大閱兵》卻讓兩人心生嫌隙,無論是陳凱歌,還是張藝謀都幾乎不提這部舊作。
演員王學圻回憶道:「當時確實有些矛盾,藝謀不愛說話就憋在肚子裡,兩人不溝通,對彼此都有些不滿」。
現在再看《大閱兵》,能明顯看出這部影片價值體系模糊、主題不明的缺點,這或許是它被陳、張二人忽視的重要緣由。
張藝謀提倡大群體主義,他說個體必須溶於整體,普遍性強於特殊性,而陳凱歌認為目前我們需要的是個性的發展,而非壓抑與服從。
理念不同,自然不歡而散,自此兩位同窗開始了長達20年的競爭。
即便不知道陳凱歌與張藝謀爭吵時是否放過狠話,但從兩人20多年來的拍片軌跡來看,他們想要爭高下之心昭然若揭。
86年,陳凱歌、張藝謀拍完《大閱兵》後匆匆離開劇組,同年,張藝謀正式從攝影師轉為導演,並在各大院校為電影《紅高粱》選角。
這一次,他用開闔縱橫的大氣給觀眾呈現了一出視覺盛宴,不論是片中的民族特質,還是儀式化民俗的處理,都是典型的張式風格。
這邊,陳凱歌繼續自己的人文藝術實驗,在《孩子王》中,他探討現代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苦悶又抑鬱。
結果是《紅高粱》拿下金熊獎、金雞獎、百花獎,《孩子王》顆粒無收。
緊接著,張藝謀把目光移到當下,用《秋菊打官司》關注現實人生;陳凱歌則拍出了《邊走邊唱》,藉助盲人鋼琴師對夢想的追求,表達理想主義者的不懈與索解。
此次PK,張藝謀仍舊贏得市場與口碑,金獅、百花、金雞三座獎盃被他拿下,而《邊走邊唱》衝擊坎城金棕櫚鎩羽而歸。
《霸王別姬》的出現,讓陳凱歌跨入全球文化語境,取得了比《紅高粱》更大的國際回應,有人說此乃滿分作文,既聚焦精神層面又沒有放棄人性,是國產文藝片的巔峰之作。
電影《活著》則爭議頗多,張藝謀捨棄了餘華原著中「悲涼」的結局,略帶亮色的表述被認為是對國人精神的諷刺。
藝術上收穫佳績後,陳凱歌也想效仿張藝謀走近大眾,《和你在一起》完全摒棄了他之前作品的哲學性與精英視角,講述一位父親跟隨兒子進京求取功名的故事。
平民化敘事觸動了大眾的內心,雖然此片斬獲兩千萬的票房,但是陳凱歌的口碑因此大跌,批評者表示他失去了過往的藝術追求,放棄了精神層面的思考。
張藝謀則吸取到《活著》的教訓,開始轉向理想主義。影片《英雄》直接取材陳凱歌執導的《刺秦》,用宏大的場面製造出一個視覺奇觀,顛覆傳統武俠,賦予詩意江湖的概念。
《英雄》狂攬2億票房,在歐美開闢市場,堪稱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完美之作。
這一局,陳凱歌敗下陣來。
2005年的春節檔尤為熱鬧,兩位大導的《無極》、《千裡走單騎》狹路相逢。
從創作取向上看,兩部影片與《英雄》、《和你在一起》有驚人般的相似。《無極》選擇《英雄》的路子,試圖在似真似假的世界中講述命運、愛情、生命等宏大主題,不僅場景極致唯美,而且啟動全明星陣容,旨在打造一部東方魔幻大片。
然而,《無極》贏得票房卻讓陳凱歌的名聲一度跌至谷底,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更被全民調侃。
《千裡走單騎》以父子的關懷表達普通人的情感,算是張藝謀回歸初心之作,但它的藝術成就在他的導演生涯中並不高,而且因為沒有突破被批走下神壇,常規的感動與思慮大有江郎才盡之意。
至此,兩人的「明爭暗鬥」徹底結束,張藝謀、陳凱歌不再主宰國內影壇,新生代導演崛起。
這場漫長的Pk,到底誰輸誰贏?看客們自行判斷,不過值得肯定的是他們都奉獻了眾多經典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