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孩子為什麼更自信?有著三個孩子的旅美媽媽這樣說

2021-02-22 mom看世界

文章雖然有些長

但寫的真地很好

讀起來也很輕鬆

文/蔡真妮,旅美作家,三個孩子的母親。本文摘自《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灕江出版社。

圖/動畫短片《The Present》。

美國的小孩,不管學習好壞、長得醜俊、高矮胖瘦,個個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和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無關。

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無所畏懼:「我爸媽愛我,肯定我。」他心裡非常踏實,知道自己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可以面對整個世界。


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他們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所以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逼著孩子去代為完成。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無條件的愛。因為他是父母的寶貝,不是因為他是什麼「鋼琴神童」或是「數學天才」,或者他得到過什麼獎。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學習好了爸媽才會滿意,你奧數比賽得獎了爸媽才高興,孩子心裡會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並學著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與關懷。

自信,來自自尊,一個人首先自尊,然後才會自信。

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

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

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後在赫赫有名的大製藥公司裡工作。在公司裡她常常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而她,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麼好,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自己在實力上最強,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為這個她在公司裡失去了很多機會。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後,感慨萬千地說,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

哪裡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沒考好,父母說罵就罵,違反了紀律,老師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裡有一點尊嚴可言?

她說:「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擊得自信全無,別說那些差生了,難怪那麼多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

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裡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

我女兒上二年級時,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和另外一個班級合作排練一臺節目給家長們做匯報演出。那天,在學校的大會議室,兩個班的學生家長們都拿著相機攝像機,一排排地坐好。孩子們輪番上臺唱歌跳舞、朗誦、演小話劇。我注意到,詩朗誦是大家輪流念的,每個同學的演出機會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獨立表演的機會。能力強的孩子會把臺詞記下來,背著講,而有些孩子則手拿臺詞照著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長們最熱烈的掌聲。

小學的運動會是每一個孩子都要參加比賽的,籃球足球棒球等運動隊還有管樂隊弦樂隊,誰想參加誰就報名,不是根據個人水平甄選的。無論是表演還是比賽,觀眾們都是掌聲雷動給予孩子們鼓勵。

從上一年級開始,班幹部就是大家輪流當,上講臺演講,人人都有資格,怎麼講都行。有的小孩講話沒個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後語,老師會表揚他的觀點特別,勇氣可嘉。

老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挑出孩子的優點、亮點,進行表揚,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長處會越來越長。孩子因為自己的長處而得到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

比如孩子說太熱了,不想穿外衣,我們會斥責孩子:熱什麼熱?媽媽一點都不熱。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麼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對象,父母依舊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一點一點地扼殺掉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如果孩子說熱不肯穿外衣,那麼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熱。可以替他拿著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時候再給他穿上。他覺得課程太難,和他一起分析難在什麼地方,找到癥結,幫孩子解開。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自信,一個人真正內在的自信,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而培養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自己先對自己的小孩有足夠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上沒上大學,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將來要幹什麼,並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學歷、工作成就、金錢、外貌這些外在的價值支撐,他自己認定自己的價值,內心的平和正是來自於此。

PS:

回想自己在美國學習的那段時間,最羨慕的就是美國學生的自信。在課堂上,他們可以自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爭辯。而我,明明有更好的想法,卻因為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不敢輕易說出來,擔心自己的觀點不夠驚豔、不能一鳴驚人,擔心自己的英語不夠好、不能清楚表述自己的想法。左右斟酌、猶豫不定,錯過了很多參與討論、展現自己的機會。

現在想想,都是不自信鬧的。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整天藏著掖著,別人怎麼能發現你的好?很多時候,好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於是,開始後悔、開始難過、開始對自己產生更深的懷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相反美國人,因為相信自己,所以往往能坦然地表現自我,侃侃而談自己的優勢和價值。他們也更容易獲得別人的關注和信任,得到更好的機會,收穫更大的成長。於是,越來越自信。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無論良性還是惡性循環,起始點都在父母最初的教育。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尊重他、讚賞他、信任他,幫助他成為一個自信、自在、自如的人。

*封面動畫 The Present《禮物》,在不到2年的時間裡,被180 多個電影節播放,獲得了59 項大獎,可見這部短片多受歡迎。在孩子面對困難失去自信時,如何幫助他,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回復 禮物 查看完整繪本)

培養孩子五花八門的能力時

千萬別忘了

自信是他應具備的

最基本的能力

mom

*如未說明,均為mom原創,歡迎轉到朋友圈。

關注mom

*回復「書單」,查看《mom書單|150本優秀繪本講解》

*回復「100」,查看《美國教師協會推薦Top100童書,附26本詳細講解》

*回復「BBC」,查看《BBC評出100年來最偉大的11本兒童讀物》

*回復「名師」,查看《小學1-6年級,11位名師聯合推薦99本經典書目》

*回復「動畫」,《10部適合2-8歲的英文原版動畫,10部適合7歲+的名著改編的電影》

*回復「英語網站」,不可錯過的免費英語學習網站推薦。

*回復「英語app」,16個超棒的英語學習APP推薦。

*回復「BBC紀錄片」,2016最值得和孩子一起看的紀錄片推薦。

相關焦點

  • 美國孩子為什麼那麼自信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和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無關。
  • 《乘風破浪的姐姐》爆火:聰明的媽媽,知道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媽媽,你不要這樣穿了。」「媽媽,你也戴項鍊。」 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修邊幅的形象,破壞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精神狀態,還會在潛默移化中影響孩子的審美,破壞孩子的美感。 而21天的夏季喚醒裝扮課,讓我真切地理解了形象美學的定義:通過改變自己的外在的形象,喚醒內心的力量,讓自己更自信、飛揚,讓美的能量在我和孩子之間流動,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媽媽。 柴米油鹽、吃喝拉撒、家務不應該是全職媽媽的枷鎖,而是我們的另一方天地,讓我們綻放出獨屬於自己的光芒。
  • 媽媽帶女兒拍抖音 孩子變得更自信了
    陪伴年幼的孩子玩,對很多家長來說都是一件「苦差事」。小孩子不懂事,一些不負責任的家長會把孩子扔到一邊,自己去玩手機、電腦,但事實上,在我們常用的手機軟體中,也有不少是可以家長孩子一起玩的。  網友@小小妍Bella 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家長。
  • 都說當媽不易,其實當個孩子才更難!
    孩子喜歡音樂,想學電吉他,她卻給他報英語班:「彈吉他能彈出什麼名堂。」 孩子在看《迷宮大冒險》,她丟給他《十萬個為什麼》:「有這時間,多學點知識吧。」 甚至自己的玩偶,因為鄰居小朋友喜歡,她就自作主張送給別人。孩子生氣,她還說孩子小氣。
  • 為什麼沉默的媽媽,孩子能夠更優秀?不說話也能教育孩子
    如果說大多數孩子對於自己媽媽最深的影響,莫過於來自母親的奪命連環嘮叨。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聽見她們的聲音。01.為什麼沉默的媽媽,孩子能夠更優秀如果說起沉默的媽媽能夠教出一個優秀的孩子,莫過於當年大家熱議的賣菜媽媽教出博士的例子。沉默並不是說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完全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什麼也都不參與,這種方式與其說沉默,不如說退出。
  • 誇獎孩子,別說「你真棒」,聰明的家長常說4句話,孩子更自信
    每當看到孩子學習了新的技能,媽媽們總是喜在眉梢,忍不住由衷的誇讚道:「寶寶,你真棒!」但這樣的誇讚真的對孩子有利嗎?
  • 孩子總是說「我不行」怎麼辦?三種方法激發孩子的自信
    按理說已經八歲的萱萱是個大孩子了,很多事情都可以獨立地完成。可直到現在,萱萱還沒有獨自過過馬路,從家裡到學校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永遠都是父母接送。在大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萱萱卻不敢一個人完成,總是用「我不行」來回答父母。就連去樓下超市買點調料,貌似萱萱都不行。說真的,媽媽很難理解為何孩子會有這樣的說辭,明明幾步路的距離,可萱萱就是不敢。
  • 美國單親媽媽帶4個孩子靠自學建豪宅,徹底改變了孩子的人生觀!
    當一個女人有了孩子以後,內心會變得柔軟,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她卻總能發揮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意志力。在美國阿肯色州有一位媽媽,Cara Brookins,年紀不大,卻充滿艱辛和挫折。她有過兩段失敗的婚姻,都因為家暴、虐待等原因慘澹收場,後來還被精神病人跟蹤,差點有生命危險。
  • 張藝謀教育方法贊爆了:孩子的自信,是這樣養出來的!
    《孩子▪挑戰》一書中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但在養娃過程中,不得不說,像張藝謀這種鼓勵式教育還是挺稀缺的,不少父母總是下意識的打擊否定孩子。 這兩天微博有個熱搜是: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
  • 你只有先成為自己,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智慧媽媽是這樣煉成的
    「我一定要當個好媽媽。」在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相信每個媽媽都曾許下過這樣的諾言。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教育孩子似乎越來越難,不由開始疑惑:什麼樣的才算是個好媽媽呢?把孩子的衣食住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一心撲在孩子身上,放棄了一切娛樂、社交甚至工作?
  • 孩子事事找媽媽,怎麼鍛鍊孩子獨立能力?試試三個方法很有用
    「媽媽」這個名詞可以說是有孩子的家庭中最高頻的一個詞語。  有一個笑話講,爸爸唯一的作用是幫看著媽媽,回到家看到爸爸就問:爸:我媽呢?孩子在家裡,自己什麼東西找不到了或者是什麼事情做不好了,首先就會找自己的媽媽。
  • 引導孩子成長這位媽媽常說三句話
    家長經常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正面鼓勵,可以塑造孩子正面心理,有利於培養孩子形成陽光自信的性格,這也會對孩子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重要影響。辛莊中學教師畢秀娟深諳其道,在對兒子張可昕的教育過程中,她經常掛在嘴邊三句話。這三句話在張可昕的成長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他以687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定個計劃,學習就會變輕鬆」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培養。」
  • 期望孩子開朗自信、偏偏膽小任性,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各位小夥伴大家好,我是百家號「婷媽alan」的作者婷媽,這是我的專欄《如何養育獨立、自信、有愛的孩子》的第一節:《期望孩子開朗自信、偏偏膽小任性,育兒是一場修行》。不止一個家長跟我說:自己家的孩子愛粘著媽媽、膽小、性格內向、倔強、固執、不聽話、喜歡吃手、缺乏自信、無理取鬧、作業拖拉,丟三落四,學習不主動……尤其是做作業,多少人說自己輔導作業氣得內傷,所謂「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 聰明孩子養成記:有個「寶藏」媽媽,孩子成家後的優勢更明顯
    很多網友都說:不像有的明星演多了反派角色就「黑化」。秦昊接了這麼多反派角色但是依舊陽光開朗,原來是因為自己有一個寶藏媽媽啊!這樣的寶藏媽媽難道大家不喜歡嗎?01 寶藏媽媽讓孩子養成正確的三觀秦昊表示,自己的三觀之所以很正,都是媽媽影響的。
  • 三歲兒子總是說個不停,媽媽實感無奈,愛說話的孩子其實更聰明
    前幾天,表姐帶著她的三歲兒子來我家做客,這孩子一進門就叨叨個沒完,頗有些自來熟的感覺。從進門打招呼,到和我家孩子一起玩,然後分享玩具,再到吃飯,這孩子小嘴就一直說個不停。別說,這孩子雖然只有三歲,可不僅日常用語說得很溜,時不時還能說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四字成語,著實讓我有些佩服!
  • 孩子「自我否定」,誰之過?試試這7個方法幫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是人人都要具備的必要條件,如果不自信就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自我價值、目標以及問題,導致變得愈發自卑、孤僻甚至自我否定。而自信是建立在別人的贊同與認可之下才形成的,只有在「健康」的成長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才會更自信,所以說大部分孩子變得自我否定可能都是家長的原因。
  • 孩子不自信,原因在父母!3歲前孩子的安全感給足了嗎
    最近有位媽媽詢問菁媽,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缺少安全感?因為孩子總是離不開自己。據了解,這位媽媽有個三歲的女兒,不管她去哪,女兒都跟著她,也不跟家裡的爸爸、爺爺奶奶。    有時在孩子剛入睡的時候想偷偷的去喝個水,孩子像感受到魔力一樣,馬上驚醒大哭,孩子的反應不僅讓這位媽媽不方便,同時也讓這位媽媽以為孩子是不是有什麼不對勁了。其實,看得出來,這位媽媽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視的。
  • 「媽媽,謝謝你給我面子」,自信的孩子,都是這樣養出來的!
    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被碾碎,就會成為一道難愈的傷疤。「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這是一個媽媽對女兒的質問。▲圖片來源:綜藝《少年說》《少年說》中,高一女孩走上勇氣臺,請求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她,不要在外人面前一點就炸。
  • 如何培養「自信」的孩子?聰明的家長不會讓孩子偷瞄自己的眼色
    比如在女兒森碟學習書法這個問題上,田亮說這是孩子喜歡的,也是自己喜歡的,可是他卻沒有問過孩子,相比於其他的學習,她真的更喜歡眼前的書法嗎?整日的練習,枯燥地寫著一筆一畫,要耗費很久的時間才能把手中的字寫得好看起來,儘管練習已經這麼難,可是在面對森碟興高採烈地展示時,田亮也只會說一句:「不錯。」
  • 孫儷吐槽兒子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這樣做比吼他更管用
    有人問:孩子太黏人,到底是因為他不乖,還是媽媽太溺愛?答案其實有點暖,又有點心酸。1、為什麼孩子總黏著媽媽?弗洛伊德說過:「幼兒最初的焦慮,莫過於他感到將會失去他所愛的人。」對3歲以前的孩子而言,這一階段又被稱為「個體分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