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50%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伴有多支冠狀動脈疾病,這與復發性缺血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根據近期公布的證據,對阻塞性非罪犯病變進行分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策略應作為這些患者的治療金標準。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然而還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如分步PCI的最佳時機尚未完全確定。此外,對中度非罪犯病變的評估仍是臨床難題,因為壓力導絲無法正確識別那些延遲治療安全的患者。冠脈內成像可能有助於確定未經治療的非罪犯病變,包括易損斑塊等。近期,Eur Heart J發表的一篇綜述討論了STEMI患者非罪犯斑塊管理的最新理念,提出了一種新的臨床診療流程。
非罪犯冠脈病變治療:何種病變、何時治療?
在過去的幾年內,一些中等規模的試驗表明完全血運重建是安全的,同時降低了重複血運重建的風險。最近公布的COMPLETE試驗結果證實,中位隨訪3年,與僅罪犯血管PCI相比,以完全血運重建為目的的非罪犯病變分步PCI與心梗和心血管死亡複合終點事件減少26%有關。兩組心血管死亡率大致相同,但完全血運重建組的非致死性心梗風險降低32%。試驗將任何肉眼觀察到的非梗死相關冠脈狹窄≥70%或狹窄50%-69%並伴有血流儲備分數(FFR)陽性(≤0.80)定義為需行PCI的阻塞性非罪犯病變,患者分層根據研究者決定的非罪犯病變PCI時間進行。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明確哪些重要的非罪犯病變需要早期幹預,哪些可以延期治療。
一項納入6528名STEMI合併多支冠脈血管病變患者的薈萃分析也證實了完全血運重建策略與心血管死亡和再次心梗事件的減少相關。
圖1 薈萃分析結果顯示完全血運重建可顯著降低心梗與全因死亡風險
侵入性功能評估在中度非罪犯血管狹窄中的作用
阻塞性非罪犯病變(>70%)PCI現在已經被證實可獲得更好的臨床獲益,而中等程度的非罪犯冠脈病變卻常是臨床難題,這種病變約佔STEMI合併多支冠脈病變患者非罪犯斑塊的70%。
FFR評估的先決條件是在冠脈內或靜脈注射腺苷後達到最大充血。然而在給予腺苷時,急性冠脈症候群(ACS)可能表現為冠狀動脈微血管擴張的短暫損害,未達到最大充血狀態並導致FFR值出現假陰性結果(>0.80)。這種冠脈微血管功能障礙是由多種相互作用引起的,如血管收縮劑釋放增加,非罪犯斑塊破裂引起的遠端栓塞,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的預先存在的微血管功能障礙,或ACS期間的炎症激活。此外,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可能會導致心肌灌注受損與充血反應遲緩(圖1)。在ACS患者中,瞬時無波型比率(iFR)可作為FFR的替代方法,其定義為在舒張期無波形間期狹窄遠端平均壓力除以舒張期無波形間期平均動脈壓。iFR可用於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特別是那些不能耐受腺苷等血管擴張藥物的患者。相對於常規的FFR檢測方法,iFR方法可更快速、更簡單地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有創生理學評估。
圖2 心梗後急性期間接受FFR評估的ACS患者對腺苷反應遲鈍的微血管病理
但是,FFR和iFR應用的時機也備受爭議。研究表明,在急性期,由於急性冠脈症候群期間靜息冠狀動脈血流增加,iFR可能高估非罪犯病變的嚴重程度,而FFR可能會低估次最大腺甘誘導充血的結果(表1)。
表1 評估ACS患者非罪犯病變的壓力或血流指標變化的研究匯總
心肌的數量也可能會影響對非罪犯病變的評估,灌注心肌的數量越多,非罪犯血管狹窄表現出功能顯著性的可能性增大。最後,在治療ACS患者的非罪犯病變時應始終注意,急性期的影像學結果可能高估非罪犯冠脈狹窄的嚴重程度,這會影響到後續的血運重建等臨床決策。因此,推薦在冠脈造影和功能評估中使用血管擴張劑以獲得可靠結果。
非罪犯病變的延遲血運重建:ACS vs. 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在最新的ESC心肌血運重建指南中,FFR或iFR用於冠狀動脈狹窄的功能評估獲得了IA級推薦。最近一項分析大型隨機試驗DEFINE-FLAIR和iFR-SWEDEHEART的研究比較了共4 529名冠脈狹窄患者,這些患者均接受了基於FFR/iFR指導下的血運重建。研究結果顯示,與穩定CAD患者相比,ACS患者的冠脈狹窄血運重建延遲與1年MACE事件發生率升高相關(5.91% vs. 3.64%; HR 0.61: 0.38-0.99; P=0.04)。
圖3 基於功能評估的ACS患者與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中度冠脈狹窄延遲後的臨床結局差異
總的來說,這些數據提示,在ACS患者中單獨基於壓力指標並不能一致地識別出可以安全推遲血運重建的狹窄病變。但顯然ACS患者與穩定型患者的冠脈病變自然史有區別,而未被治療的非罪犯斑塊在確定ACS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中可能起到作用,此外一些研究還證實了ACS患者的未被治療的非罪犯斑塊易破裂。
非侵入性診斷技術的作用
根據最新指南,超聲心動圖、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攝影、心臟磁共振(CMR)或正電子發射體層顯像等影像學技術檢測STEMI患者缺血狀況與心肌活力的時機和最佳方法仍不明確。非侵襲性成像檢測可能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其與功能性有創評估的一致性也只處於中等水平。
目前最大的非罪犯病變狹窄的治療研究使用了有創壓力導絲,侵入性功能評估應該是評價中度ACS非罪犯病變的首選方法。但是,與無創成像相比,尚不清楚這種方法是否能改善臨床結局。
對治療的意義
基於目前的證據,在技術可行的情況下對阻塞性非罪犯病變的分級PCI策略是伴多支冠脈病變STEMI患者的治療金標準。在大多數情況下,血運重建5-7天的延遲就足以同時完成FFR和iFR兩種可靠的評估。若心梗面積較大則需更長時間延遲。由於有創壓力導絲應用在延遲治療安全的患者中的準確度較低,功能評估對改善ACS患者預後的作用有限。
雖然沒有證據支持預防性PCI在治療非阻塞性易損斑塊方面的作用,但一些進行連續冠脈內成像的研究表明,降脂治療在穩定這些病變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與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可能降低由未治療的非罪犯病變與雙抗治療時間延長而引起的ACS復發風險,尤其是對攜帶易損斑塊的患者。
圖4 STEMI與多支血管病變患者非罪犯病變的診療流程圖
文獻索引:Montone RA, Niccoli G, Crea F, et al. Management of non-culprit coronary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Eur Heart J. 2020 Oct 1, 41(37): 3579-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