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煌:村幹部的拆遷難題

2021-01-11 騰訊網

IPP評論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美麗鄉村建設,免不了要拆除一些舊房子。但並不是所有農民都願意積極配合村組幹部的工作。(圖源:網絡)

編者按

美麗鄉村建設,免不了要拆除一些舊房子。當然,並不是所有農民都願意積極配合村組幹部的工作,畢竟在很多中西部農村,房子拆掉之後也沒什麼補償,留著還多少有點用處。

對於村組幹部來說,既然要拆,所有滿足條件的舊房都得拆,否則那些已經拆掉的農戶就會來扯皮,那些還沒拆掉的農戶就會繼續觀望。一般來說,鄉鎮不輕易動手,而是希望村裡自己把問題消化掉。村裡呢,也不可能全靠書記一個人,每個村組幹部都要包幾個小組或幾個釘子戶,最終「誰的孩子誰抱走」,拆不下來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1. 新官上任

40出頭的強子,看起來非常健碩。同為小組長,強子比老塗還要年輕些,雖然不像後者已經樂呵呵地當上了爺爺,但是強子早早就顯示出了作為「地方領導人」的魄力,在村幹部群體中混得很開。

跟老塗一樣,強子也是初中畢業後就留在家裡種田。不一樣的是,強子並沒有表現出對農業的痴迷。種田沒幾年,強子經人介紹到縣裡的一個化肥廠上班。進了廠才發現一點自由都沒有,流水線的工作實在是有點乏味。堅持了幾年,強子又回到家裡繼續種田,然後娶妻,生子,按部就班地完成種田人的人生任務。

就這樣過完一生嗎?健碩的強子內心總是有些躁動和不甘,仿佛人生還可以更精彩一些。2014年,機會終於來了。強子被老書記相中,當上了小組長。雖然是中國級別最低的「官」,但是強子當起來依然覺得有滋有味,幹起活來也更得勁了。由於表現出色,強子很快就被老書記發展為預備黨員,又過一年,就成了正式的中共黨員。要知道,現在農村入黨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成為黨員之後,強子的「仕途」又有了新的進展。今年,村裡從小組長中間挑選了兩個優秀者作為後備幹部進行培養,強子就是其中之一。在花村,成為後備幹部幾乎就意味著一隻腳踏進了村幹部的圈子,不出意外的話,下一屆選舉就能順理成章地進入領導班子。說起後備幹部的事情,強子顯得很淡然,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畢竟自己又年輕,又是黨員,而且幹活又足夠認真。

即使還是個小組長的時候,強子就積極參加村裡的工作,一方面是自己也想進步,另一方面也是老書記有意栽培他。因此,村裡一些修修補補、跑前跑後的雜活,基本上都被強子承攬下來了。雖然後來換了新的書記,但強子因為一貫的積極也很快得到了新書記的賞識。後備幹部的選任,就是新書記和鎮裡的駐村幹部共同決定的。

對於花鎮來說,謹慎地從現有的小組長中間挑選出合適的後備幹部進入村裡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人事工作。在村兩委的幹部安排上,黨委政府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布局,這樣才不至於到換屆選舉的時候太過於被動。因為經常到村裡指導工作,駐村幹部對每個小組長都很熟悉,了解他們的為人和能力,並授意村書記給小組長安排一些活幹,幹得好,就有可能提拔為後備幹部。比如說強子,這幾年駐村幹部就經常跟他接觸,給他安排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的一些任務,囑咐他要好好搞。

當上了後備幹部,強子主要是跟著一個村幹部開展工作,由這個村幹部帶著他熟悉村裡的事務,學習如何當一個合格的村幹部,為將來的換屆選舉做好準備。

2. 散田難種

當然,強子首先還是個小組長,必須先把小組裡的各項工作打理好。他所在的小組離美麗鄉村項目點不算太遠,按照村裡的規劃,他們小組是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因此拆舊房、掃大路等工作也不少。一條馬路穿過小組,在十幾年前,組員們都紛紛在馬路兩邊建了新房,大家住的集中了,交通也便利了。這幾年也有幾戶人家到花縣買房子,都是年輕人結婚後自己買的。搬到馬路邊居住之後,村民原來的老房子就留給家裡的老人住,如果沒有老人住,就只能空在那裡,慢慢老化坍塌,一些雜草野花也就隨意地攀爬開來。

說起這個小組,強子覺得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灣子,在整個花鎮也沒有什麼特色。這幾年,強子開始有點為灣子裡的男孩感到憂慮,似乎越來越多的男孩快三十了還沒結婚。目前至少也有六七個吧,其中大半還是大學生。「也不知道是女孩少了,還是男孩們都不著急結婚」,強子覺得這樣老拖下去也不是一回事。但是這種事情,小組長也沒法瞎操心,都是人家的私事,說多了反而不好。

花村的社會關係就是這樣的,平日裡大家和和氣氣,有說有笑,也經常在大樹地下扎堆吹牛,但是人情往來卻比較稀疏。你比如說結婚的時候,只是原來有人情往來的人才過來吃酒慶賀,而那些原來沒有人情往來的,即使是同一個灣子、同一個小組平時玩得很好的朋友,也不會來吃酒慶賀。強子覺得這樣也好,相互不增加人情負擔。

不像老塗家裡有那麼多田,強子一家只有25畝。當然,這也比中國絕大多數農民的土地要多得多,雖然在花村,這只是個家庭土地的平均值。往年,強子主要是種西瓜和棉花,但是這幾年經濟作物效益不好,因此就改種水稻和花生了。今年,強子家的水稻有13畝,花生12畝。13畝的水稻—小麥輪作田由三塊地構成,最小的才2畝,現在種水稻和小麥基本上都已經機械化了,就是除草還需要費點人工。花生地也是3塊地構成,最遠的兩塊地相差兩三裡路。

在花村,平均每戶人家都有六七塊地,種起來還是很不方便。雖然大家都想把地塊整到一起,但是田也分三六九等,而且大小不一,靠村民自己調整基本上不可能實現。強子認為,這種情況下只有政府出面統一平整,重新規划水利和道路,確保平整後的田都差不多,這樣才能解決地塊分散的問題。

3. 農機、農技和水利

在花村有一個農機合作社,由一個老村長、一個老組長、一個現任組長3人共同創建。機械是他們三人購買的,有插秧機、噴藥機、無人機、拖拉機、播種機、施肥機、育秧機等20多臺,其中要數拖拉機最多,幾乎佔了一半。平時,合作社也會僱傭一些司機來開車,每天管200元。強子有空也去合作社開車,主要是開插秧機,一天可以插秧四五十畝,一年的收入在一萬元左右。

農業技術也很重要,但是現在政府似乎不太重視。前年因為小麥得了赤黴病,每斤只能賣出往年的一半價錢,農民都虧了本。水稻如果得了稻飛蝨,很容易倒伏收割不了,這個病只能以防為主,但是每年噴藥也不一定防得住。政府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這一塊,只是統一發布農事農情的簡訊,然後村裡跟小組長開會,小組長就在微信群裡發個信息讓大家集中打藥。幾乎都是程序性的工作,農作物該得病還是得病。由於政府很難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農民只能私下找賣農藥的老闆諮詢一下,老闆也不一定很懂,往往只會跟你推薦一些貴的農藥。

說到農田水利,強子就感覺有點頭大。雖然花村在渠道上遊,但是因為這些年集體沒法把農民組織起來清理和管護渠道,導致很多地塊都用不了水。要知道,在集體時代,這個水庫可以管5個村的農田,現在只能管花村和下邊的一個村。下遊的村用水更是困難,每年4月水稻插秧,就是用水高峰期,天天都要派五六個人來花村守渠道,圍著幾十個水孔來來回回地巡查,生怕花村的農民偷偷攔下他們買的水。不過再怎麼巡查,花村還是佔了優勢,加上渠道破敗,很容易就把水漏到花村的農田裡。為此,兩個村經常都會起些衝突。

作為小組長,強子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收取水費。水費是按照水田的面積收取的,一畝收65元,其中45元交給水庫,剩下的用來請人清淤。由於有些田用不上水,一些農民就拒絕交水費,或者只交少部分意思一下。強子所在的小組,涉及渠道2000多米,請人來清理雜草和淤泥,一天少說也要150元,水費經常都是不夠用的。

4. 拆房和信訪

對於強子來說,現在最煩的工作就是搞美麗鄉村建設。好在花村的項目點集中在另外一個小組,強子所在的組雖然也列入下一步開發建設的規劃,但是目前只需要搞人居環境整治即可。這項工作也搞了兩三年了,小組的道路作了硬化,鋪了石磚,給臨近馬路的房子修起了小矮牆,馬路兩旁種了花和樹,堰塘裡種上了荷花。今年還打造了一個水環境的小景點,據說花了80多萬。當然,這些投入用的都是政府項目的錢,並不需要農民自己掏錢。

為了搞人居環境整治,強子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開始要給組員開會,宣布整治方案,尤其是強調要拆除一些閒置房屋。這兩年下來,強子和村幹部在小組裡拆了30多間的閒置房屋,50多個豬圈、雞棚、廁所、柴火棚等。拆掉之後,還需要幫村民重新整理好,確保形成一定的美感。為了保持村容整潔,強子還請了一個保潔員,工資主要由村民集資給,每戶每年60元,然後村裡再補一點。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組員都支持這項工作,一些人始終不願意交保潔費。

這些釘子戶,有的是對村組幹部的要求太高,希望閒置房屋被拆除之後能夠得到重建,或者完全按照他們的思路來進行房屋美化。強子說,他們根本沒有更多的資金來做這個,上面下來的錢主要集中用到大項目,而不是這些雞零狗碎的事情上面。為了減少矛盾,強子他們的工作主要針對老人家,特別是那些已經不種田的老人,給他們做思想工作,讓他們把農具賣掉,這樣就可以把原來用來放農具的閒置房拆掉。

一般來說,對於超出宅基地面積亂搭亂建的建築物,強子他們都會進行拆除,並且打出政府統一要求的旗幟,農民一般也不好吭氣。畢竟是農民違建在先,他們的怨氣主要是之前他們建的時候怎麼沒人站出來勸阻,以及現在被拆除之後為什麼沒給點補貼。

農村的工作方法,一般是先從親戚下手,因為親戚比較容易配合村組幹部的工作。但老是讓親戚先「吃虧」,也很難持續。強子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他有一個親戚,50多歲,還是低保戶。強子做他的工作,讓他把多出來的一個廚房拆掉。強子苦口婆心,顯示自己工作多不容易,希望這個親戚帶個好頭。

親戚聽了很動容,表示完全理解強子的辛苦,然後斷然拒絕了強子的請求。強子一下子蹦了起來,「你這明明是個危房,而且都沒在用,為什麼不拆?」親戚表示自己喜歡這個不用的老廚房。強子又蹦了起來,「你還吃著政府的低保,沒理由不配合政府的工作啊」。親戚表示自己吃的是政府的低保又不是你強子家的低保,憑什麼要配合?

強子一怒之下,直接把這個老廚房給強拆了。親戚指著強子的鼻子,說出一些難聽的話,然後就跑到鎮裡信訪辦,告強子胡作非為。鎮裡的領導派人下來作了調查,讓強子以後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團結群眾。

「那以後你們領導來拆拆看?」強子猛灌了一瓶礦泉水,才堪堪把竄到嘴邊的這個問句給壓了下去。

★ 本文作者:林輝煌,社會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院長助理。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行業研習社」,經授權發布。

編輯:IPP傳播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研究團隊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微信ID:IPP-REVIEW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相關焦點

  • 村幹部被指在房屋拆遷中拿低保誘惑村民籤字
    房屋拆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大局,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矛盾多發的領域。必須站在依法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政權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將此作為堅持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的重要載體。
  • 臺商林輝煌的泉城創業夢:默默耕耘,努力前行
    林輝煌林輝煌創辦的濟南昱凱軟體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一直在這個領域默默耕耘努力前行。  林輝煌的家就住在臺北市區,30多年前,當IBM開始進駐臺灣市場的時候,他成為IBM在臺北第一批經銷商,同時他還在一邊工作一邊讀夜大,而夜大學習的科目正是當時很冷門的計算機軟硬體研發。  「計算機軟硬體研發這個如今很熱門的專業,在當時還鮮有人知道。
  • 梧州藤縣新材料產業園項目 又傳來消息,是關於徵地拆遷
    藤州鎮在做好鄉村振興、綜治維穩等中心工作的同時,大力弘揚「海納百川、力爭上遊」新時代梧州精神,進一步推進市委「作風興市」精神落實,爭先創優做好藤縣新材料產業園項目徵地拆遷工作。書記在現場,以上率下幹為推進藤縣新材料產業園項目徵地拆遷工作,藤州鎮領導幹部踐行「書記在現場」工作法,以上率下,帶頭奔走在山野中、田頭裡、農戶家,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推進項目徵地動員、丈量、籤約等工作,定期梳理徵地拆遷工作中遇到的疑難雜症,多方協調,及時解決問題和困難
  • 苔湖二期城中村改造房屋拆遷工程正式啟動
    苔湖二期城中村改造房屋拆遷工程正式啟動 2021-01-09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來鍍金的「睡村幹部」?來駐村扶貧的他聽到村民的誤解後……
    怕不是一個『睡村幹部』吧?」在大山村,幹不出點實事,當地老百姓就會這樣稱呼派駐的幹部——『睡村幹部』。初到村裡時,張衛常聽到群眾這樣議論自己。這些話像一根針一樣扎在張衛的神經上,不斷鞭策著他履職盡責,全身心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用真心換群眾真情,用實幹贏群眾信任和認可。
  • 雁塔區吉祥村村民投訴村幹部私自籤訂徵收補償協議
    後續在與村幹部及小寨路街道辦的交涉中,仍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希望通過網上留言得到相關部門的幫助。 針對該網友的留言,雁塔區在調查核實後,將網友反映問題的處理情況進行了回復。 網友留言 市長你好!我所在的吉祥村的失地農民,依靠給我家的宅基地上自建房維持著一家三代的居住和各項生活開支。
  • 畫好駐村幹部「自畫像」
    駐村幹部作為決勝脫貧攻堅的「主力軍」,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拿出「繡花功夫」,在脫貧一線「啃硬骨頭」,帶領貧困群眾謀發展,就要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目標計劃,拿出具體舉措,使出「渾身解數」,畫好「自畫像」。畫一隻勤勞的「小蜜蜂」,紮根貧困山村,用情為民解困。
  • ...扶貧故事」真心幫扶解難題丨貴安新區馬場鎮馬鞍村駐村幹部李志文
    2015年,我到貴安新區馬場鎮馬鞍村擔任駐村幹部。駐馬鞍村工作以來,我積極訪民情察民意,為整村經濟發展建言獻策,盡心盡力為村民解決難題,村民們都親切地叫我「小李」。  在走訪中,我了解到太平組自來水管年久失修,多處漏水嚴重,另馬鞍組村民反映,自來水水泵電機損壞一月餘,兩組村民生活用水受到影響,我看在眼裡急在心中。
  • 林輝煌丨機師聯盟有點酷
    要是沒有政府和村幹部動員,你想找農戶長期租地真的很麻煩,他們更願意把地給親戚朋友種,甚至是零租金也願意。二哥計算過,在機師聯盟的加持下,一個農民可以種500畝水稻,而他們合作社最多則可以種800畝,再多也不行了。他看過不少實際的案例,並總結出這麼個規律:種田大戶,甭管你是一個人還是幾個人,只要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一般都是虧錢。
  • 好消息:4萬名村幹部被清除,「村霸治村」背後有什麼門道?
    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2020年4萬名村幹部被清除,「村霸治村」要結束了,我們一起看看「村霸」具體指的是村莊的「惡勢力」,這種惡勢力主要包括地痞、流氓、無奈、宗教惡勢力,他們長期橫行在村莊裡,不僅嚴重的影響到村民的生活,而且還會不斷侵蝕村莊基層政權,因此清除「村霸」十分有必要,值得慶幸的是,2020年我國4萬名村幹部被從村幹部隊伍中清除
  • 一份感人的刑事判決書(臺灣林輝煌法官)
    來源:種瓜得豆子的新浪博客轉自:法眼觀察作者:臺灣雲林縣林輝煌法官臺灣雲林縣林輝煌法官,在臺灣司法改革中是一員旗幟,他對劉登河盜竊案的抒情式判決書,當時轟動法律界,很有名。
  • 廈門集美區灌口鎮陳井村原村幹部集體腐敗案剖析:微權泛濫終成患
    原來,陳良好、陳美漢等人,曾和當時負責陳井村徵地拆遷工作的灌口鎮副鎮長彭某某(另案處理)商議過被徵用土地「清表費」之事。據檢察機關指控:彭某某為加快徵地拆遷進度,違規上報而取得指揮部同意,在陳井村實施了「清表」工程。  儘管彭某某對自己濫用職權的行為不認帳,但陳井村在被徵用土地上實施「清表」工程獲批卻是不爭的事實。
  • 儀徵拆遷命案調查:糾紛六年未解,兇手給鎮政府寫信稱起殺機
    無論他的親屬,還是眾多村民,都將作案動機指向自2014年拆遷所產生的紛爭。在當時的拆遷中,前村書記楊恩榮是協調指揮者,孟力手下的兩名挖掘機司機則是直接的參與者。孟力父母家殘留的血跡拆遷現場的衝突在儀徵市劉集鎮,拆遷安置房隨處可見,在當地村民的印象裡,大規模的拆遷自2010年開始。
  • 在明拆遷律師:拆遷時,拆遷方最怕什麼?
    導讀:說到拆遷,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憂。但總體而言,相對於拆遷方,被拆遷人是處於絕對弱勢的。在整個徵收拆遷過程中,拆遷方與被拆遷人是屬於相對立的雙方。在有強權的拆遷方面前,被拆遷人不免顯得弱小而無助。那麼,被拆遷人難道就真的毫無還手之力嗎?拆遷方就真的能隻手遮天,毫無顧忌嗎?顯然不是,否則我們的社會將會陷入混亂的局面。北京在明律師在代理的諸多徵收拆遷案件中,為被徵收人爭取到的合法補償利益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數。因此,即使拆遷方有權力支撐,相對應的也有束縛拆遷方權力行使的對策。
  • 湖北孝感孝南:推行村幹部專職化管理的實踐與探索
    按照時間全日制、空間全天候、身體全身心、作風全心意四個維度,推動村幹部工作崗位由「半日制」、「副業化」轉變為「全日制」、「職業化」,讓村幹部崗位成為謀生的手段、創業的平臺,引導他們集中精力做好村級工作、服務群眾。一是保證工作時間。要求村幹部每周在村工作不少於5天,每天不少於8小時,每天至少有一名村幹部在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值守,讓村幹部成為上班族。
  • 【徵地拆遷百日衝刺進行時】東肖片區:統一戰線攜手助力和諧拆遷
    自開展徵地拆遷促重點項目落地「百日衝刺」大會戰以來,東肖片區充分發揚「敢幹、能幹、幹成」的工作作風,堅決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才多、資源廣等綜合優勢,凝聚力量,大膽創新,統戰成員情系徵遷一線,探索出一條「同心引領、各方協調、助力徵遷」的「同心」之路,共同推進龍巖大道南段二期、奇邁康養
  • 村幹部咋幹?抗疫就是一堂課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5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村幹部咋幹?抗疫就是一堂課——來自10個遼寧村莊抗疫一線的報告》的報導。「村幹部不好當,費力不討好」「各顧各家事,不想參與村裡閒事」,這是記者以前在農村走訪時常能聽到的兩句話。
  • 林輝煌:精神病人犯罪,不能只怪家人和警察
    林輝煌博士在X市的公安部門長期蹲點調研過程中,曾遭遇到不少涉及精神病人的案例,因此,「行業研習」邀請他講講警察和精神病人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精神病人?為什麼我們要懼怕他們? 11月5日,長沙。一個9歲男孩,出門邀同學一起上學時,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遭遇一名陌生男子的突然攻擊。
  • 村幹部愁壞了
    近期,新年度的「新農合」收費進在進行,而有村幹部表示,今年的「新農合」收費有點不好收了,多次上門也不好做工作,農民總是說考慮考慮再說,還有農民乾脆說不準備交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女高管回鄉當村官:掙一兩萬,充實感和榮譽感不如當村幹部
    一開始,陳誠都不敢和朋友說起自己當了村幹部,「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村幹部不是一個職業,給人印象就是沒文化、沒素質、沒思想、坑蒙拐騙老百姓。」之前村裡組織活動,展覽村民們自創的對聯,她在朋友圈裡發照片,還會有意將自己的名字抹去。直到這兩年工作有了起色,她才漸漸坦然。 「在私企掙一兩萬,但充實感、榮譽感遠不如當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