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鍍金的「睡村幹部」?來駐村扶貧的他聽到村民的誤解後……

2021-01-10 中國長安網

「第一書記就是上面派下來『鍍金』的,究竟下來幹啥?他會幹啥?他能幹啥?怕不是一個『睡村幹部』吧?」

在大山村,幹不出點實事,當地老百姓就會這樣稱呼派駐的幹部——『睡村幹部』。

初到村裡時,張衛常聽到群眾這樣議論自己。這些話像一根針一樣扎在張衛的神經上,不斷鞭策著他履職盡責,全身心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

用真心換群眾真情,用實幹贏群眾信任和認可。通過努力,張衛用行動回應了自己不是來「鍍金」的「睡村幹部」,而是一名腳踏實地的脫貧幹部。

「要想富,先修路」

張衛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於2018年3月被派駐到大方縣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至今。

走訪群眾

剛到大山村的張衛,白天與其他派駐到該村的幹部一起進組入戶走訪,晚上回來,大家都很沉悶,因為他們走訪發現了該村真實的貧困程度——有著33個村民組的大山村,很多村寨的路不通、環境衛生差、手機沒信號……

這個村,有著太多沉痾宿疾等著解決。

「要想富,先修路」,首先要解決的是路的問題。張衛在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該村關門組的通組路有一段塌方,給村民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隨後,他和村支「兩委」經過多次實地查看,再三考慮,決定將這段易發生滑坡、塌方的路段改道。

不過,改道的路段雖然不長,卻也需要幾萬元資金,這對財政緊張的大山村來說,無疑是一道難題。為了協調改道所需的資金,張衛一邊向原單位打報告說明情況求支援,一邊四處走訪、組織村民開展改道的前期準備工作,減少資金成本。最終,在張衛積極協調下,村幹和群眾相互配合,該路段終於成功改道。

以軟化硬他笑了

張衛知道,脫貧攻堅工作不僅要有一股幹勁,還需用真心換真情,才能「融化」那些看似「堅硬」的問題。在「補短板」的工作中,因修建通組公路要佔用村頭王大叔家的院壩和豬圈,他始終不同意修路,當地村委多次協調也沒能解決,工程一度停滯不前。

走訪後張衛才知道,由於通組路不屬於市政工程項目,沒有徵地和拆遷補償。如果按原設計進行,必然會給王大叔家造成不小的損失,這也是為什麼王大叔堅持要當「釘子戶」的原因。

為了不影響脫貧攻堅工作,同時也為了王大叔的切身利益,張衛打算想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一方面,張衛先是多次到王大叔家溝通,向王大叔說明修路的意義,漸漸地,跑的次數多了,張衛成了王大叔家的「常客」,王大叔也把張衛當成了「親人」,同意支持修路。

另一方面,張衛也絞盡腦汁維護王大叔的利益,最終按照政策為王大叔家申報「三改」、「兩硬化」項目指標彌補了一定損失,同時協調砂石、水泥等幫助王大叔家重新修建了圈舍和院壩。

就這樣,一個困擾村委多時的「堅硬」問題得到成功化解。

「當圈舍和院壩修建好的那一刻,他看著我笑了,我也笑了……」張衛說道。

張衛堅信,只要時刻把困難群眾放在心上,一心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用真情扶貧,真正把群眾當親人、朋友,為他們排憂解難,他們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心。

」是黨的好政策拯救了我的家庭」

貧困戶丁大姐,家住村裏海拔最高的山頂之上,垂直落差500餘米,每次上下山,來回就要兩小時。為了養家餬口,丈夫帶著兒子兒媳外出務工,留下她一人在老家照看孫子和家業。

一天下班後,兒媳的弟弟騎摩託車載著丁大姐的丈夫去買菜,途中出了車禍,其丈夫受傷嚴重,在醫院搶救了十多天還是不幸去世。

一邊是失去親人的痛楚,一邊還要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走投無路的丁大組要求親家給予一定的賠償,雙方卻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就這樣,兩家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兒子和兒媳為了此事還離了婚。

丁大姐因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身體一蹶不振,家中的老小無人照料,其子只能待在家中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就沒了經濟來源,生活十分窘迫。

慰問困難戶

得知這一情況後,張衛根據政策第一時間按相關程序將丁大姐家識別進貧困系統,還為其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同時給其兒子兒媳作思想工作,想辦法讓他們能夠破鏡重圓。

功夫不負有心人,丁大姐家現在已搬遷到縣城居住,兒子兒媳也已重歸於好,現在夫妻倆都到外地務工。張衛每次走訪丁大姐家時,她總是激動不已地說:「是黨的好政策拯救了我的家庭。」

駐村三年的時間,張衛與全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並成功摘掉了大山村的「貧困帽」。現在,大家都把張衛當作自己村裡的人,沒人再說張衛是下來鍍金的「睡村幹部」。

「三年間,我與大山村421戶貧困戶、2245戶村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他們早已是我的親人、朋友,如今,大山村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作為這場戰役的參與者,我感到自豪!」

看著村裡整潔的道路,張衛笑著對記者說。(畢節長安網)

相關焦點

  • 大東山下,扶貧花開——一位駐村幹部的扶貧之路
    其實,埋怨指責的又何止是自己的父母,聽到從小沒吃過苦的我要到鄉下去駐村扶貧,姐姐妹妹、叔叔姑姑都輪番上陣,極力勸我不要去駐村,堂哥更是在電話那頭罵道:你是瘋了嗎?好好呆在城裡朝九晚五坐辦公室,風不吹、雨不淋不好嗎,偏偏要下鄉扶貧去受罪?人家躲還來不及,你卻主動申請?你太年輕了,這麼衝動,世界上可沒有後悔藥咯!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 黨建引領+駐村扶貧+鄉賢回村
    黨建引領、駐村扶貧、鄉賢回村助推梅田村新農村建設上臺階。整治後的水塘乾淨漂亮。鄉賢回村願出微薄之力建設家鄉梅田村曾經是人人都羨慕稱讚的「勞模村」。1956年,梅田高級農業合作社主任吳培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貧困鄉裡來了24位駐村幹部
    在全國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之一的甘肅岷縣,甘肅農業大學的24位駐村幹部用行動書寫了一份助力脫貧攻堅的高質量答卷。「甘肅農業大學的優勢在於技術和人才。一方面,我們注重培訓村幹部和種植養殖大戶,通過傳幫帶的形式,為村裡培養更多的致富帶頭人;另一方面,我們注重觀念引導、扶貧扶志,讓更多人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認識到自力更生脫貧致富。」
  • 三兄弟駐村扶貧記
    三兄弟中大哥趙森是唐河縣檢察院駐上屯鎮馬屯村第一書記,二哥趙洋是唐河縣醫保局駐古城鄉溫莊村第一書記,兩個哥哥駐村扶貧深深影響、感染了老三趙崇東。2017年,趙崇東主動向組織請纓,要求到艱苦的脫貧一線淬鍊,當年12月被選派到黑龍鎮山區貧困村趙朗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基於角色理論的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實踐困境分析
    合理利用耕地, 發動村民種植具有較高效益的經濟作物以部分代替效益較低的傳統作物可以實現增收。然而, 包括H村第一書記在內的很多駐村幹部常年遠離農村生活, 且非農業專家, 難以依據村莊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 擇選出適宜生長的經濟作物, 大多數情況下最直接的做法是, 借鑑他村經驗, 看哪個村莊發展什麼經濟作物取得初步成效了, 便發展該作物。
  • 「貼心女書記」駐村扶貧留美名——記察右中旗黃羊城鎮大北村駐村...
    在大北村駐村幫扶以來,王鑫認真學習貫徹扶貧政策,走村入戶訪貧問苦,把自己的一片真情灑向鄉間。幾年間,大北村9平方公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戶人家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用心用情用力抓實脫貧攻堅工作,視村民及貧困戶如親人,村民都稱她為「貼心女書記」。
  • 河源龍川:過年不回家的駐村幹部——張曼
    駐村工作隊隊長張曼  張曼,一位80後駐村幹部,是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駐麻布崗鎮紅陽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大年三十,她挨家挨戶走訪,給鄉親們拜個早年,第一家就來到她最不放心不下的貧困戶溫傳海家,一進門,張曼就與溫傳海算起了帳
  • 工行「90」後駐村第一書記程東:扶貧路上寫芳華
    他是政策的宣講員,走村入戶聊家常、聽民意,讓村民充分了解扶貧政策,明明白白享受實惠。 他是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心骨」,找貸款引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他是工商銀行信陽淮濱支行「90」後駐村第一書記程東。
  • 北京來的「李書記」,和茶葉「睡在一起」
    北京來的「李書記」,和茶葉「睡在一起」  這個歲末,34歲的貴州石阡縣大坪村駐村幹部李本源格外忙碌,天南海北到處跑。12月23日晚,他登陸李佳琦直播間,在這裡推銷村裡的扶貧特產「紫孔雀」紅茶,幾分鐘內,1.8萬多盒茶葉被搶購一空。這已是今年以來大坪村「紫孔雀」的第7場帶貨直播活動。
  • 不是過客是歸人——記扶貧駐村工作隊員劉峰
    學習了技術後,貧困戶的勞動技能水平顯著提高,雞苗存活率和農作物出產率有了質的飛躍,脫貧效率大大提升。除了幫助村民提升勞動技能,劉峰和其他隊員們還致力在村裡建立文明新風,提升村民的綜合素質。於是,在資中縣供電公司的支持下,駐村工作隊為村文化室準備了5000餘冊書籍供村民借閱,還組織播放各種科普教育片9次。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
  • 韓宇南:駐村六年為百姓 夫唱婦隨扶貧情
    村民們對我這個新村官充滿疑慮,「他來就是鍍鍍金,幹不成啥事」「他能解決啥問題,看看門口這條路,晴天一腿泥,雨天蹚水過,有本事先把這爛路給咱修了。」修路是鄉親們最渴盼解決的難題,也是我作為第一書記走馬上任面臨的首要任務。可墊路的土從哪裡來?錢從哪裡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當我在全體村民大會上徵求意見時,原本熱鬧的會場變得鴉雀無聲。
  • 駐村扶貧幹部董瑞宜扶貧9年 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9 年來,董瑞宜三踏選派徵程,先後到廬江縣金牛鎮古城社區、山南村駐村扶貧。在他帶領下,古城社區三年內由「上訪村」轉變為「模範村」;省級貧困村山南村在2016 年底從貧困村出列,2017 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469人均已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從即日起,旗委宣傳部公眾號陸續推出《我的扶貧故事》系列徵文,旨在通過一線扶貧幹部為您講述和分享扶貧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和感人至深的扶貧故事。來展現脫貧成果,傳遞社會正能量。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記察右中旗黃羊城鎮大北村駐村第一書記 王鑫王鑫,女,中共黨員,察右中旗二中的一名物理老師。
  • ...的扶貧故事」攜手村民謀發展丨赫章縣古基鎮長衝村駐村幹部吉永斌
    我叫吉永斌,是赫章縣古基鎮長衝村駐村幹部。2018年3月,我到古基鎮長衝村擔任第一書記,2020年8月,根據組織調整安排,我成為古基鎮長衝村的一名駐村幹部。 作為一名黨員駐村幹部,在近三年來的駐村工作中,我始終堅持吃住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扶貧新機制: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組織、運作與功能
    例如,王曉毅(2016)從政策變遷的角度指出,駐村工作制度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關鍵,若將之前的扶貧策略比作「大水漫灌」,精準扶貧就是「滴灌」,而駐村工作隊就是實現「滴灌」的管道。因此,駐村工作隊隊員能夠通過提升識別精度和幫扶精度來改善扶貧質量。
  • 黨校「王師」來駐村了
    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他是作為兄長在主動照顧我們這幾個駐村幹部的生活,不讓家人擔心我們住在村上生活沒著落,飽一頓飢一頓落下胃病,他是幫助我們解決後顧之憂。王師懼內,我到黨校工作後多次聽到同事們調侃他。說是很多年以前,他和同事外出參加交流學習,順便考察當地風土人情,在一個相親互動節目中有幸被「新娘子」點到,嗨皮了一把。
  • 「區縣解讀」涪陵駐銅巖村扶貧幹部張晨榆用真情贏得村民信任
    2019年2月27日,父親去世第11天,便接到涪陵區委組織部關於到龍潭鎮銅巖村駐村扶貧的工作任務,很快她便來到銅巖村。張晨榆一頭扎進農村脫貧攻堅工作當中,挑起了扶貧重擔。真情幫扶溫暖人心要贏得村民歡迎認可,必須用實打實的「真情」去換取,這是張晨榆真心實意幫扶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