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就是上面派下來『鍍金』的,究竟下來幹啥?他會幹啥?他能幹啥?怕不是一個『睡村幹部』吧?」
在大山村,幹不出點實事,當地老百姓就會這樣稱呼派駐的幹部——『睡村幹部』。
初到村裡時,張衛常聽到群眾這樣議論自己。這些話像一根針一樣扎在張衛的神經上,不斷鞭策著他履職盡責,全身心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
用真心換群眾真情,用實幹贏群眾信任和認可。通過努力,張衛用行動回應了自己不是來「鍍金」的「睡村幹部」,而是一名腳踏實地的脫貧幹部。
「要想富,先修路」
張衛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於2018年3月被派駐到大方縣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至今。
走訪群眾
剛到大山村的張衛,白天與其他派駐到該村的幹部一起進組入戶走訪,晚上回來,大家都很沉悶,因為他們走訪發現了該村真實的貧困程度——有著33個村民組的大山村,很多村寨的路不通、環境衛生差、手機沒信號……
這個村,有著太多沉痾宿疾等著解決。
「要想富,先修路」,首先要解決的是路的問題。張衛在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該村關門組的通組路有一段塌方,給村民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隨後,他和村支「兩委」經過多次實地查看,再三考慮,決定將這段易發生滑坡、塌方的路段改道。
不過,改道的路段雖然不長,卻也需要幾萬元資金,這對財政緊張的大山村來說,無疑是一道難題。為了協調改道所需的資金,張衛一邊向原單位打報告說明情況求支援,一邊四處走訪、組織村民開展改道的前期準備工作,減少資金成本。最終,在張衛積極協調下,村幹和群眾相互配合,該路段終於成功改道。
以軟化硬他笑了
張衛知道,脫貧攻堅工作不僅要有一股幹勁,還需用真心換真情,才能「融化」那些看似「堅硬」的問題。在「補短板」的工作中,因修建通組公路要佔用村頭王大叔家的院壩和豬圈,他始終不同意修路,當地村委多次協調也沒能解決,工程一度停滯不前。
走訪後張衛才知道,由於通組路不屬於市政工程項目,沒有徵地和拆遷補償。如果按原設計進行,必然會給王大叔家造成不小的損失,這也是為什麼王大叔堅持要當「釘子戶」的原因。
為了不影響脫貧攻堅工作,同時也為了王大叔的切身利益,張衛打算想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一方面,張衛先是多次到王大叔家溝通,向王大叔說明修路的意義,漸漸地,跑的次數多了,張衛成了王大叔家的「常客」,王大叔也把張衛當成了「親人」,同意支持修路。
另一方面,張衛也絞盡腦汁維護王大叔的利益,最終按照政策為王大叔家申報「三改」、「兩硬化」項目指標彌補了一定損失,同時協調砂石、水泥等幫助王大叔家重新修建了圈舍和院壩。
就這樣,一個困擾村委多時的「堅硬」問題得到成功化解。
「當圈舍和院壩修建好的那一刻,他看著我笑了,我也笑了……」張衛說道。
張衛堅信,只要時刻把困難群眾放在心上,一心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用真情扶貧,真正把群眾當親人、朋友,為他們排憂解難,他們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心。
」是黨的好政策拯救了我的家庭」
貧困戶丁大姐,家住村裏海拔最高的山頂之上,垂直落差500餘米,每次上下山,來回就要兩小時。為了養家餬口,丈夫帶著兒子兒媳外出務工,留下她一人在老家照看孫子和家業。
一天下班後,兒媳的弟弟騎摩託車載著丁大姐的丈夫去買菜,途中出了車禍,其丈夫受傷嚴重,在醫院搶救了十多天還是不幸去世。
一邊是失去親人的痛楚,一邊還要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走投無路的丁大組要求親家給予一定的賠償,雙方卻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就這樣,兩家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兒子和兒媳為了此事還離了婚。
丁大姐因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身體一蹶不振,家中的老小無人照料,其子只能待在家中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就沒了經濟來源,生活十分窘迫。
慰問困難戶
得知這一情況後,張衛根據政策第一時間按相關程序將丁大姐家識別進貧困系統,還為其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同時給其兒子兒媳作思想工作,想辦法讓他們能夠破鏡重圓。
功夫不負有心人,丁大姐家現在已搬遷到縣城居住,兒子兒媳也已重歸於好,現在夫妻倆都到外地務工。張衛每次走訪丁大姐家時,她總是激動不已地說:「是黨的好政策拯救了我的家庭。」
駐村三年的時間,張衛與全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並成功摘掉了大山村的「貧困帽」。現在,大家都把張衛當作自己村裡的人,沒人再說張衛是下來鍍金的「睡村幹部」。
「三年間,我與大山村421戶貧困戶、2245戶村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他們早已是我的親人、朋友,如今,大山村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作為這場戰役的參與者,我感到自豪!」
看著村裡整潔的道路,張衛笑著對記者說。(畢節長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