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愛上戶外,它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outdoorlife
即使被困在城市,但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蹤跡,家裡都是各色裝備,閒來沒事就是訓練、學習和裝備養護,看的書籍都是攀登類,手機關注也多是攀巖和登山的大號。
(圖片來自 Siebe Vanhee 個人 instagram)
所謂的「身在都市,心在遠方」吧!
獲得全面的攀巖動態,最好的方式是直接 follow 運動員和相關品牌本身。他們最近的 project 是什麼,又首攀或者開發了什麼全新線路,哪裡的野攀線路有趣,登山的難度、故事和風景又如何……
登山圈、巖圈的一手資料往往都從這裡來~ 雖然可能英文對一些小夥伴比較苦手,但 Instagram(後簡稱 Ins)主要以圖片為主的特性,倒也沒那麼難以閱讀理解。
本篇作為 PART 1 ,介紹的是攀巖界(也有混合攀登)的 best of the best 攀登先鋒。
這些大咖,分分鐘用雙手雙腳書寫戶外歷史的,手握眾多代言,全年各種project,也有作為「作為專業運動員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分享和戶外故事。喜歡攀巖、登山的愛好者,以下幾位一定不會少:
Tommy Caldwell
Ins 用戶名:tommycaldwell
Ins 主要內容:攀巖、生活、曬孩子
九指哥 Tommy 的履歷不要太長,隨便一個都是攀巖愛好者窮其一生都難以達到的高度。
比如:四年前和搭檔 Kevin Jorgeson 自由首攀了黎明牆(The Dawn Wall),又比如和 Alex Honnold 速攀 the nose 刷新歷史記錄,正式將此路線首次推入兩小時時代(1 小時 58 分鐘 07 秒)。
Tommy 和 Alex Honnold 完成 The Nose 的速攀(圖片來源其 ins 帳戶)
雖然他主要活動區域是巖壁,但他的攀登並不局限如此。
他(又)和好基友 Alex 搭檔完成的另一個壯舉是人類史上首次成功的橫穿 Patagonia 犬牙交錯的 the Fitz Traverse 混合型冰巖攀登線路。這要求攀爬沿線的所有山峰,這條線路被無數精英攀巖者垂涎、少數人嘗試,但久久沒人完成有它。
曬小孩也是他ins的重要部分(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Alex Honnold
Ins用戶名:alexhonnold
Ins主要內容:攀巖、狗糧發放、杭諾德基金
徒手攀巖大神級人物,總在危險的邊緣反覆試探。如果運動攀和抱石讓人覺得是驚險刺激,想像百米的大巖壁,除了靠自己,什麼都沒有的極限xN的狀態。
Alex 在優勝美地 free solo,圖片來自 Jimmy Chin
Alex 從小內斂、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但按耐不住攀巖的心,從此開始了大膽的、沒有同伴的徒手攀巖之路。
除了上文說到和 Tommy 的 The Nose 速攀外,22 歲的 Alex 一天內 free solo 位於優勝美地峽谷內的 Astroman (5.11c,10 pitches)和Rostrum(5.11c,8 pitches)。
2008 年 4 月攀爬了美國猶他州宰恩國家公園(Zion National Park) 的月華拱壁 (Moonlight Buttress,5.12+,10 pitches)。
2012 年,24小時內 Free Solo 優勝美地的最大的三塊巖壁,加起來一共有7000 英尺高,總共用時 18 小時 50 分鐘。
兩年後,Alex 徒手攀爬了加拿大Squamish 的University Wall(5.12-,8 pitches)。
1 月,攀爬了北墨西哥 Sendero Luminoso Wall 的光明之路(El Sendero Luminoso,5.12+,15 pitches),用時 3 個小時左右,徵服這個堪稱史上最高難度的徒手攀巖。
Rock and ice 雜誌封面人物,(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 free solo 大片兒中的手心發汗的攀爬。
近幾年,Alex 也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攀爬方式,從阿式的冰雪混合攀登到單車旅行攀爬沿途山峰等等,更建立起 Honnold Fondation,幫助沒有充分電力支持的偏遠地區人民。
如果不關注他們倆,大概會錯過巖圈一半的大事件。
Adam Ondra
Ins 用戶名:adam.ondra
Ins 主要內容:攀巖、訓練、自家巖館「推銷」
中文外號哈利波特的 Adam Ondra,是世界最厲害的運動攀巖者,沒有之一。運動攀的人類極限,一直在被他往更高的水平推進。
這張經典照片來自攀爬 Silence 期間(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目前世界最難的運動攀線路 5.15d,位於挪威 Flatanger 的 Hanshelleren Cave 的靜謐之路(Silence),Adam 是唯一一位完攀者。
前兩個「世界最難線路」,也是他第一個紅點,分別是:「Change」 5.15c和 「La Dura Dura」 5.15c。
(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Margo Hayes
Ins 用戶名:margojain
Ins 主要內容:攀巖、藝術
2017年,19 歲的她成為首位完成 5.15a/9a+ 的女性攀巖者,西班牙的 La Rambla (9a+)線路,僅用了 7 天,被譽為攀巖天才少女。
Climbing雜誌當年的封面報導人物(圖片來源於網絡)
7 個月後,在法國 Ceuse,她完攀"Biographie」(AKA Realization,9a+/5.15a),成為 16 年來首位完攀的女性,也是 Margo Hayes 的第二條9a+運動攀線路。
而在此前,她的記錄也是攀巖中的佼佼者:Rifle 的 The Wicked Cave,Bad Girls' Club(9a,5.14d),17 歲的 8 月。也是 17 歲,7月,在同一天裡完成了 Rifle Mountain Park 的 Double Rainbow(5.14a) 和 Zulu (5.14a)
這張著名的照片,拍自她完成 La Rambla 後的喜極而泣(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Alex puccio
Ins主要內容: 攀巖、訓練、生活
美國攀巖一姐,巖圈是不是叫 Alex 是一種技能的加持呢。誰說只有男生才能練出一身明顯的腱子肉,女生妥妥的也可以呀。
看到她,我總想到小時候的一本雜誌:健與美(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起 Ashima 和 Hayes,89 年的 Alex 算是前輩了。長年累月的辛勤訓練讓她在賽場和戶外,攀爬的身影都無比的自如和努力。
她是高超能力均衡的代表,要啥有啥,力量、柔韌性、協調性、讀線能力… … 一樣不落(雖然大部分人只看到她的肌肉)。
(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Alex 經歷了典型的運動員的大起大落,16 歲的時候贏得了美國國內第一個職業抱石賽冠軍,數年間在多個國際大賽上斬金獲銀,在 2015 年 6 月和 2016 年 6 月的世界盃賽場上,她因傷退賽,並接受了膝蓋和脊柱的手術,進入修養期。
16 年滿血復活,在 Hueco Tanks 完成了個人的第 54 條 8A+ 路線。
Ashima Hiraishi
Ins 主要內容:JK 生活、少女心事、攀巖
如果前輩 Alex Puccio 是攀巖界的地才,那 Ashima 就是那個天賦異稟的攀巖神童,巖壁上的舞者。
眾多報導讓 Ashima 少兒成名,作為大眾所熟知的天才攀巖少女,日籍美國人的她,日本名字是白石阿島,在中國大家親切的稱她為:阿詩瑪
(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她的 ins 內容不像大部分運動員只有攀巖,各色生活少女系照片十分豐富,清新,讓人感覺她就是一個離我們很近的、鮮活有生命力的小姑娘。
少女感強烈的微笑(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她有驚人的身體控制能力和靈活性、讀線能力也是不斷讓人感嘆。
8 歲時,完成:Power of Silence(V10)和Ashimandala(V11)。
9 歲時,完成 V12 的 Chablanke。
10 歲時,完成了 Crown of Aragorn,V13。
13 歲,完成兩條 V14:Golden Shadow 和 The Swarm。
14 歲生日前,她完成了 Horizon(地平線 V15),成為第一位完成 V15 難度的女性,並且也是 V15 俱樂部裡最年輕的一員(無論男女)。
tristatebouldering 抱石冠軍賽賽,他們站在同一個領獎臺上,但是 Alex 比Ashima 長 12 歲
Ashima 雖然主攻抱石攀巖,但是運動攀也沒落下,14 歲,還是青少年的她,完攀了 Open Your Mind Direct(5.14d/15a 解放思想)。記錄還有很多很多,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反正很厲害就是了。
Sasha Digiulian
Ins 用戶名:sashadigiulian
Ins 主要內容:攀巖,訓練
7 歲愛上攀巖,13 歲的時候,斬獲厄瓜多青少年世界錦標賽冠軍。
9 歲,在義大利 Acro 攀巖世錦賽中一舉奪得女子總冠軍,成為本屆比賽最大黑馬。
20 歲成為世界冠軍,3 次獲得美國攀巖賽冠軍。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1 年 10 月,Sasha 在美國肯塔基州紅河谷(Red River Gorge)完攀 9a 的 Pure Imigination,這是她個人首條該難度路線,也是全球有記錄的第 3 位完成 9a 路線的女性。不過,Pure Imagination 後來難度上被降級了,現在是 8c+(5.14c)。
(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她還完成了多個 8b+ 的,並突破了長達 1000 英尺 8c 的結組路線,是首位女子完攀者。
有顏值、又有實力(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Sasha 是「遠觀是個軟妹子,爬起線來卻超強悍「的那種類型。
Cedar Wright
Ins 用戶名:cedarwright
Ins 主要內容:混合攀登、滑翔傘、曬狗子
攀巖前輩,從早期優勝美地的 dirt bag 開始,涉獵山地運動頗多。有「老一輩」的玩世不恭,也有戶外人對人生的理解。
和狗子們的極限運動日常(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他是那種外表乍一看,覺得會是個行政人員的前輩,戶外人的氣質全靠一身服裝和裝備撐著,233333。
逗比的一面一覽無餘(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國內對他的報導並不多,了解他後才會發現,他是完全可以放入「以為是個青銅,結果卻是個王者」文章中的。
Conrad Anker
Ins用戶名:conrad_anker
Ins主要內容:混合型攀登,高山
他是首屈一指的登山家,攀登界的傳奇,The North Face 登山隊隊長。他的人生充斥著對山野的熱血、驚險的攀登、死亡邊緣的掙扎、失去同伴的傷痛等等。
相比其他「小年輕」的 ins 輕快活潑的畫風,他的更加嚴肅和深刻。
(圖片來自其ins帳戶)
之前的文章:《第二期 l 這5部攀巖大片值得一看、再看、再看、再看(觀看指路)》,他便是紀錄片《Meru/梅魯峰》的三位攀登主角之一。梅魯峰位於印度喜馬拉雅迦爾瓦爾地區,海拔 6310 米。在過去幾年間,陸續至少有10支隊伍嘗試攀登該路線,但無一成功。
我記得看過一個他和最近不幸在班夫遇難的 David Lama 一起的紀錄片,於2016 年 11 月嘗試攀登位於尼泊爾的 Lunag Ri 峰(海拔 6888 米),期間開闢全新的線路。在海拔 5800 米高度,54 歲的 Anker 突發心臟病。他即刻被直升飛機下撤,被送去加德滿都接受緊急手術。在直升機到達前,Anker 告訴Lama 自己不會再回到 Lunag Ri 峰了,讓這位 26 歲的年輕登山者有機會進行獨立嘗試。隨後,Lama 決定獨自攀登,三日之後成功登頂。
冷峻雄偉的山峰,是他 ins 上出現次數最多的類型(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而他和已故世界知名登山家 Alex Lowe 的友情,也是一段佳話,這也是他在嘗試攀登梅魯峰失敗後,繼續堅持的原因和動力之一。
Siebe Vanhee
Ins 用戶名:siebevanhee
Ins 主要內容:大巖壁攀登
一位巖館出身的大巖壁的攀巖運動員,生活日常就是巖壁、巖壁、巖壁。
從他的 ins 照片能看出,他是真心的、無比的熱愛生活、大自然和攀巖,不是在巖壁上,就是在準備去巖壁的路上。
「Another normal day in the office」(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看到這個名單到現在你們肯定發現我最喜歡的還是巖壁和雪山,雖然以上的傑出運動員多多少少有賽事的涉獵,但關注的大部分還是以戶外的 project 為主。
大巖壁生活(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不同於大部分日本選手的職業生涯走比賽路線(當然,這也和攀登的大環境有關),歐美的攀巖選手在這條和地心引力對抗的路上走得「更遠」。
在早期收穫獎項和名譽後,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贊助、出書、拍紀錄片、開巖館…… 成為收入有所保障的專業攀巖運動員後,更多的是對自然風物和自身極限的探索,攀登即生活,流淌在血液中,點滴在鏡頭裡,這也是我喜聞樂見的。
(圖片來自其 ins 帳戶)
Pssssssss .......
Part 1/第一期給大家淺嘗一個鮮,大多數老巖友肯定已經關注這些號,查漏補缺吧。後面,會越來越有意思,越來越私藏。
下一張關注名單,將會著重推薦戶外的冒險攝影師,無限風光大片兒等著你。
作者:Chenchen在荒野
熱血高海拔、攀巖、單板滑雪、登山
本文首發於知乎,由作者授權轉載
Chenchen 在荒野的文章皆為個人原創
請勿在未經作者本人允許情況下私自轉載和發表
後臺回復關鍵詞可獲取
北京:白河 後花園 龍安
山東:青島 淄博 煙臺 縐城 |甘肅:扎尕那
湖南:湄江 張家界 郴州 |西藏:拉薩
四川:成都 樂山 |江蘇:蘇州 南京
浙江:台州 杭州 寧波 衢州 |河南:萬仙山
湖北:鹹寧 |山西:洗耳河 |福建:漳州 福州
重慶:水江 |新疆:烏魯木齊 可可託海
雲南:石鼓 麗江 普者黑 西雙版納
廣西:陽朔 柳州 |廣東:珠海 清遠·英西
貴州:六盤水 格凸 |陝西:西安 |安徽:蕪湖
香港:獅子山 |臺灣:龍洞
其他關鍵詞:
漫畫 探館 訓練 裝備 人物
野攀 抱石 傳統 攀冰 幹攀 開線 瑜伽
快掛 主鎖 保護器 安全帶 粉袋 鎂粉 頭盔
購買已出版的紙質路書
可後臺回覆:路書購買
如果你有自己的攀巖故事
想尋求合作或成為我們的作者
歡迎發送郵件到 dyno@excitingpr.com
愛攀巖,上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