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由大衛·芬奇執導的一部犯罪劇集在Netflix上線。
該劇一經播出,就收穫逆天口碑。
IMDb評分8.6,爛番茄新鮮度97%
而時隔兩年後,劇集的第二季正式回歸,同樣獲得了眾多劇迷的好評。
雖然有不少人覺得新一季的故事略顯沉悶、水準有所下滑。
但在阿七看來,它依然十分優秀。
無論是風格化的影像、頗具匠心的臺詞編排,還是入木三分的人性挖掘,都仍然流露出大衛·芬奇式的獨特氣質——
劇集的故事發生在美國1970年代的中後期。
當時,由於社會動蕩,導致了一系列犯罪行為和犯罪模式開始發生轉變。
比如,之前的犯罪大多是熟人作案,發生的命案也大多是劫財或情殺。
而在眼下出現的案子中,兇犯的殺人動機則越來越趨於「無理性」。
於是,為了更加詳盡地了解兇犯的心理,FBI行為科學部的兩名探員Bill和Holden便開始著手和連環殺手的近距離交流。
他們通過收集兇犯資料,和兇犯對談聊天的方式,系統總結出了一套針對罪犯的心理剖析方法,即後來眾所周知的「側寫」(profile,又譯作剖繪)。
在上一季中,Holden面談到了臭名昭著的「女大學生殺手」Edmund Kemper。
在和Edmund的接觸過程中,Holden全方位地了解到一個殺手的心路歷程。
對方悲慘的童年,長期孤獨壓抑的生活,對殺人儀式感的執著追求等,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Holden。
最後,他終於在第一季的結尾全面崩潰。
正如卡爾博士分析的那樣,Holden在和罪犯面談時,由於需要經常「換位思考」,而不可否認地會與之產生共情。
可問題是,「當我們在同情心理變態者時,實際上是在否定自我,我們否認自己對正直和人性的信仰,這會非常危險。」
如果說第一季的聚焦點,更多地放在了Holden在研究連環殺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上。
那麼,第二季則無疑將整個故事框架擴展到了更加寬廣的層面。
多線敘事,更加多樣的人物和案情。
當然,始終不變的仍然是探員們馬不停蹄地和一個個「絕世殺手」展開面談。
上一季的Edmund Kemper,和新一季出現的山姆之子、BTK、曼森等人,共同構成了一個令人脊背發涼的「殺人犯宇宙」。
埃德蒙·肯珀
山姆之子
BTK
曼森
山姆之子,本名David Berkowitz,是一個用「惡魔」當擋箭牌的連環殺人犯。
他曾在兩年間殺害6人,卻聲稱是被領居家的狗操縱,而那隻狗是「惡魔」的化身。
即使在Holden和面談期間,他還一直大放厥詞。
但當洞悉犯罪心理的Holden找出對方漏洞,並予以戳穿的時候。
對方立刻會心一笑,道出了他真正的殺人動機——
「女孩」「復仇」等潛意識,轉化為了David腦海中的某種「聲音」。
這種「聲音」不僅幫助他「正當化」了心中最想做的事情,同時也驅使著殺戮的完成。
BTK,本名DennisLynn Rader,BTK是他給自己取的外號,意為「捆綁、折磨、殺害」。
他在近20時間內,於堪薩斯州威奇託地區殺害10人,成為當地居民的夢魘。
雖然在新一季中,警方仍未抓捕到BTK,但可以預見他將成為未來幾季的重磅角色之一。
無論是每一集開頭對BTK人物線的鋪墊,還是生還者的描述,BTK似乎都是一個相當紳士的人。
身穿高檔夾克,言辭簡明,作案手法則更是溫和利落。
在某個一閃而過的畫面中,他戴面具的樣子不禁令人細思極恐,關於他的謎團想必之後會一點點解開。
曼森,絕對是本季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
這位美國歷史上最瘋狂的殺人犯,雖然身材矮小,但坐在桌子上,卻儼然是一位威嚴滿滿的「國王」。
他以及由他創建的「曼森家族」,一度令整個美國社會聞風喪膽。
1969年8月到10月期間,「曼森家族」以兩樁殺人案震驚了洛杉磯。
而令人詫異的是,「曼森家族」的成員幾乎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男女,卻不知為何全部離家出走,紛紛投入「心靈導師」曼森門下。
在面談過程中,曼森蠱惑人心的語言,極具煽動性的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他把成員聚集起來,向他們教導「愛裡沒有對錯」,之後便用錯誤的理念引導他們走上了瘋狂的犯罪道路。
曼森向Bill解釋,說自己沒有命令任何人做任何他們不想做的事情。
他們之所以去做了某件事,只是反映出他們內心的善惡,而這一切都和他無關。
曼森的詭辯之才,已然自成一派。
雖然其中的說法大多是無稽之談,但他也的確道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事實:每個人心中,或許都埋藏著犯罪的種子。
除了殺手群像外,新一季還集中展現了行為科學部成員們的私生活。
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屬Bill兒子Brian捲入的一起兇殺案。
要知道,Brian還只是一個不滿10歲的孩子,當然不可能殺人。
但令人細思極恐的是,他不僅旁觀了22個月大的嬰兒被小夥伴殘害致死,而且還建議把死去的嬰兒放在十字架上。
Brian雖然沒有被追究法律責任,但法庭要求一名社工和一名精神病醫生每周進入Bill的家裡對Brian的心理狀態進行照料和評估。
從此開始,原本內向的Brian變得更加不愛講話,尿床的毛病又重蹈覆轍。
他的行為舉止似乎已發生「退化」,興趣點則轉向了更年幼時愛玩的玩具。
另一方面,Carr博士結識了一位酒吧的酒保,並與其發展出一段戀情。
和學術範十足的博士不同,對方是一個完全追求自由生活的嘻哈女青年。
而這一季中,被「夢魘」纏身的Holden從醫院醒來,被診斷患上了驚恐障礙,一旦外部的壓力讓他無法承受,就有可能再度發作。
當然,在和女友分手後的Holden,感情生活一直沒什麼進展。
新一季中他完全化身為一心工作的「上進小青年」,為調查案件不辭勞苦。
一個頗為微妙的觀感是,當FBI成員們拼盡全力地投入工作的時候,他們的現實生活和罪案本身已然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某種程度的互文。
為了吊出「糖果殺手」案件中Henley的犯罪動機,Carr博士不惜用自己的同性戀情做誘餌。
她所經歷的導師&學生情感關係,和案件中Dean和Henley的關係如出一轍,因此引發了Henley的共情,令他道出案件真相。
而兒子Brain牽涉兇殺案一事對Bill的影響,則可以稱得上重磅炸彈。
尤其是當探員們討論到「糖果殺手」案中,作為旁觀者的Henley也是幫兇的時候,Bill一瞬間就聯想到同樣是「旁觀者」的兒子。
他下意識地開始為Henley辯解,「我們必須考慮到亨利當時還是孩子,他可能會把自己的參與,看成是身不由己。」
但這立即引來Carr博士的反駁,「不管有沒有參與,他都有罪」。
一定程度上,對探員們私生活的呈現的確豐富了劇情,但這也讓第二季出現了不如第一季流暢和「純粹」的觀感。
在劇迷看來,劇集圍繞「側寫」理論本身的人性捕捉,是本劇最讓人過癮的地方。
但本季中,導演卻在此之上,為劇情加入了更多複雜和不可控的部分。
上一季的「磁帶事件」後,老主管被迫下馬,新官Ted Gunn上任。
一上來,他就表現出對行為科學部極大的熱情和關注。
先是和Bill面談,想讓他幫助Holden「馴服」他的直覺。
又是和Carr博士面談,讓她時刻注意Holden,以免偏離軌道太遠。
為了讓探員能夠更好地完成犯罪心理的研究,他更是做出承諾,會提供一切有助於完成調研的資源。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Gunn的真實面目才一點點顯露出來。
他派出Bill和Holden兩人前往亞特蘭大調查當地的兒童綁架案。
可卻並不著急破案,而是讓當地特遣隊主攻調查,派去的兩位探員則只做基礎調查。
一言以蔽之,Gunn想要通過這個機會來縱觀全局,等形勢清晰後再做下一步動作。
原來,無論是Bill、Holden,甚至整個行為科學部,都只不過是Gunn手上的政治籌碼而已。
而隨著亞特蘭大罪案的調查,越來越多的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種族因素都相繼夾雜其中,甚至對案件的調查方向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對於謀殺案,Holden一早就通過「側寫」有了初步判斷,嫌疑人應該是一位黑人男性。
可當Holden向警長和專員說出自己的推測時,卻並未得到認同,市長則更是在綁架案不成立的情況下,結束了跨州調查。
一方面,這位黑人市長,不過也是一位將政治考量作為優先選項的圓滑政客。
如果民眾和媒體知道殺人狂的存在,不僅他本人的公眾形象將受損,當地的生意和投資,也同樣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另一方面,亞特蘭大州由於之前的歷史原因,造就了當地人士和黑人社區對3K黨人的集體不滿。
於是,一個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隨著專案組的深入調查,他們的追查方向和Holden的判斷大相逕庭。
最後,更為荒誕的是,在各方勢力的相互作用下,一名叫韋恩的嫌犯在上層的授意之下,被草率定罪。
此時,Holden等人正在全力調查亞特蘭大兒童謀殺案,並發現了一些頗為可疑的線索。
然而,就在他們想要進一步查明真相的時候,Gunn局長已經開始提前慶祝。
FBI由於對亞特蘭大罪案的貢獻而受到嘉獎,行為科學部被提升為政府的優先部門。
Holden等人的確迎來了勝利,但卻是一場全然「失敗」的勝利。
如果說《心靈獵人》第一季是讓大眾跟隨主角洞察到罪案背後的幽暗人性,那麼,第二季則是在用現實的繁雜和弔詭挑戰著主角心中的信仰。
亞特蘭大謀殺案背後的政治因素,當地警方對失蹤孩子信息的隱瞞,以及媒體、黑人社區、當地遊行群體的介入和發聲等等。
這一切,都不可否認地影響著FBI探員們對正義的追尋和堅守。
然而,回想起Holden在第一季中的演講,阿七依然相信,本劇的故事走向一定會在未來愈發明朗,真相也終會迎來大白的一天。
我們期待著。